kose面膜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美丽的心
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美丽的心
| 一周小结
这一周,我们讲了三个心理大家关于自我的理论。
周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先天本能欲望,遵循享乐原则;超我是道德规范,遵循道德原则。本我和超我是冲突的,自我在其中做协调,遵循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英文是ego,对应的是提摩西·加尔韦的自我1,即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
本我,也可以视为“内在小孩”,而超我,则可以视为“内在父母”。但相对而言,本我和超我的概念,比“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解释范畴要大一些。
周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说,“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而要理解一个人的“我”,就需要理解这个人的体验所发生的“现象场”。
现象场邪帝囚女,即一个人的体验和体验发生的时空背景的结合。我常说的一句话——成为你自己,也是罗杰斯的概念问天敌。
周三: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自我理论
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学生,但却和祖师爷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提供抱持性环境,让孩子的本我得以滋养,这样孩子会在成为他自己的同时,也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温尼科特和罗杰斯有同样的结论——成为你自己。
不过,所有的精神分析大师都懂得人性的复杂,他们不会像人本主义学家那样认为人性善,所以这两个“成为你自己”,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读书时喜欢人本主义,进入社会后,对人性理解越来越多后木吉去世,更喜欢精神分析了,但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说法——成为你自己,这也是我们的宗旨麦麦同学。
我认为,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问答1
本我、超我是两个极端,野性、规矩也是两个极端。既然都存在,就说明其合理性。在培养孩子时应该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让抱持不会成为溺爱,让孩子不会成为野兽?野性中如何保有文明?中庸之道是否是种圆滑的处事?
一旦涉及到“这个度该如何把握”时,我们都可以说,你也许陷入了一个辩证法的逻辑,其实,谁也不能真正的把握住一个度。那么,该如何回答你的问题呢?
我想是这样的,当持有“一个人最好的发展是成为你自己”时,其中是有一个假设“你自己”是值得信任的。罗杰斯和温尼科特都深信,一个成为自己的人,同时也是有道德的。
所以,父母不需要把握一个度,而是相信孩子的“自己”是值得信任的杜娜娜,我们以后也会不断论述这一点。
但如何不把孩子养成一个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野兽呢?其实也很简单,父母也要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
在孩子幼小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但随着孩子的能力不断增长,父母就需要给孩子逐渐设立一些界限。其实很简单,就是说,我鼓励你伸展你的生命,活出你的野性,但我不会接受你严重攻击我。
还记得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吗?别忘了他开头是这么说的:“需要一个不报复的人”,他说的是父母,而语境主要也是指的小孩子,小孩子有时会攻击父母,父母身体会疼,心理上也可能会受伤,这时需要制止孩子的攻击,去向孩子反馈你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知道,他和别人之间有界限。姜柔伊
你可以带着孩子去观察真正的野兽,比如有个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可以去看看雪豹母子和熊猫母女,它们是如何互动的,豹子妈妈和熊猫妈妈就是既有抱持,也有自己的兽性。
问答2
“抱持”这个词太好了,我对自己和身边人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感觉到他们都不快乐和积极。反而对待同事,我却能用抱持的态度对待,保证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中国家庭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夫妻之间,都会是有过高要求、过低耐心的问题,而对外人,就好太多。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江湖龙虎门,我现在的理解是,这主要是权力因素,在自己家里,所谓要求高,是为了贬低对方,以保证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了算。
但在单位里,如果不是领导,那都会知道,这不是自己地盘,并且每个人权力意识都很强,都不好惹,所以最好乖一点韩城暖恋。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自恋,身边人都是“我”的延伸,“我”的一部分,所以我希望身边人都能达到“我”的预期。
问答3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这个不会报复的人指的是谁?父母、朋友、老师?
温尼科特说这句话的时候,主要研究的是母子关系,所以这个“不会报复的人”,首先指的是妈妈,而后指的是家庭。
当然,这可以延伸到各种权威身上。但我们不能期待太高,因为离开家,进入到社会熔炉中后,“报复”比较容易发生。不过,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获得了抱持性环境,那会让孩子的生命有了韧劲——我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做我自己。
这是一个种子,也是一个练习,练习充分的话徐鸣涧,孩子会进入社会后,也会学习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做自己的基础。
问答4
野性,是生命的张力?还是不理智,感性的行为就叫野性?自我超我可以这样理解吗?――我们儿时都是野生动物,然后慢慢长大就变成驯兽师手下温顺乖巧的动物,或者动物园里没被驯服却被环境压制着的动物。那么野性也分情况吧?感觉不能所有的野性都要释放,那样太可怕了……
野性,是有危险的,但一点危险度都没有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南丹山风景区。现代社会,没有人愿意被说“你人畜无害”吧。当然,每个人都需要有现实意识,如果环境明明不允许,你还非要野性,那就可能是自找苦吃了。
这个世界上野性的人非常多,我相信你身边就有,你可以观察一下,他们真的那么可怕吗?
问答5
感觉自己的野性被压抑住了,经常有堵的感觉,有时真想找人打一架、吵一架才能发泄出来。释放野性是不是就是用本能去生活,那样会不会伤害到别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太自私了?
真实的情况是,你没办法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因为别人不会配合你。我们只能是在关系中做自己。
弗洛伊德说,人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否则就会生病。表达有两种,真实的表达和象征性表达。
你可以选择合法地表达攻击性,比如去学拳击,把教练在允许范围内打一顿。我们那么热爱各种竞技体育,就是因为它们是合法的、象征性的战争。
问答6
为什么是“60分妈妈”,“完美妈妈”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讲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三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重生幸福攻略,她非常着急,来做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这位妈妈的共情能力太强了,她儿子不用开口,她就知道儿子的需求是什么,并且总是第一时间去满足。
结果就是kose面膜,第一,孩子不用学说话了。第二,孩子很多宝贵的尝试就被破坏了,因为大人满足孩子,常常只是举手之劳,而孩子要满足自己时,却常常是非常不容易的颠沛流离造句,很容易受挫,但战胜受挫的过程天使的呢喃,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会增加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我很棒”的感觉。
如果孩子总觉得“妈妈很棒而我很无能”,这就太糟糕了。
问答7
请教一个问题,博爱是否存在?比如,心理咨询师了解病人的现象场,那心理咨询师会爱上所有向其敞开现象场的病人吗?病人对治疗师很信任才会敞开现象场,但是治疗师并没向病人敞开现象场,病人会爱上治疗师吗乔迪·钱德勒?
的确是这样,咨询做到深处,来访者都会“爱”上咨询师,其实他们爱的是咨询师对他的体验的了解。也会发生另一种情况,就是来访者会“恨”他的咨询师,有时恨的强度也极高。所以,做一个好的咨询师是很不容易的。
问答8
想要获得一个人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就要获得这个人的一切体验并了解这个人的现象场,那我能不能理解为只要和别人深入交流,并感同身受的去替别人考虑,那么就能建立彼此的关系呢,所以倾听和反馈很重要吧?
的确是这样。
知道了“共情”的概念后,特别懂得倾听的重要,结果有一次,我和一个人“对话”半个小时,这个“对话”其实基本都是他在说,而我不说话只聆听,等结束时,对方竟然会说,你太会说话了。其实他说的是,你太懂我了。
问答9
罗杰斯提倡的“成为你自己”和马斯洛提倡的“自我实现”,我怎么感觉是一回事呢?能解释一下其中有什么区别吗?
这两个人的表达,肯定不是一回事,但根本的东西,又是一致的。“自我实现”,讲的主要是一个结果,“自我实现者”在马斯洛那里,都是非凡人物。
而罗杰斯说的“成为你自己”,是既讲了过程,也讲了结果。
问答10
如果本我的感觉来自于自觉,超我来自于外在的权威观念。那我可以理解成本我是自己的潜意识嘛军部蜂后计划?如果是,那么我们的潜意识形成,也是来自于外在的权威期待在时间上的积累?那跟随自己的直觉,这个直觉本质上也属于外在的权威期待?还是说我们个人在出生前就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呢?如果有,那是来源于哪里?基因吗?
这真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
潜意识,主要是本我,但也有超我的部分,比如你所说的外在的权威期待。然而,“直觉”在我看来,只能是来自于本我,或者说,只能是来自于“内在小孩”的部分,而不能来自于“内在父母”的部分。那么本我,“内在小孩”是什么?是基因吗?从科学角度来说,是。
从哲学角度讲,如果“我”能凭直觉洞察到“你”,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有同一个本源,我们是同一回事,所以才能这样。
经过这一周的学习,我们可以继续问自己:本我和野性到底是什么?下周,我们会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 一周小结
这一周,我们讲了三个心理大家关于自我的理论。
周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先天本能欲望,遵循享乐原则;超我是道德规范,遵循道德原则。本我和超我是冲突的,自我在其中做协调,遵循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英文是ego,对应的是提摩西·加尔韦的自我1,即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
本我,也可以视为“内在小孩”,而超我,则可以视为“内在父母”。但相对而言,本我和超我的概念,比“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解释范畴要大一些。
周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说,“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而要理解一个人的“我”,就需要理解这个人的体验所发生的“现象场”。
现象场邪帝囚女,即一个人的体验和体验发生的时空背景的结合。我常说的一句话——成为你自己,也是罗杰斯的概念问天敌。
周三: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自我理论
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学生,但却和祖师爷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提供抱持性环境,让孩子的本我得以滋养,这样孩子会在成为他自己的同时,也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温尼科特和罗杰斯有同样的结论——成为你自己。
不过,所有的精神分析大师都懂得人性的复杂,他们不会像人本主义学家那样认为人性善,所以这两个“成为你自己”,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读书时喜欢人本主义,进入社会后,对人性理解越来越多后木吉去世,更喜欢精神分析了,但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说法——成为你自己,这也是我们的宗旨麦麦同学。
我认为,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问答1
本我、超我是两个极端,野性、规矩也是两个极端。既然都存在,就说明其合理性。在培养孩子时应该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让抱持不会成为溺爱,让孩子不会成为野兽?野性中如何保有文明?中庸之道是否是种圆滑的处事?
一旦涉及到“这个度该如何把握”时,我们都可以说,你也许陷入了一个辩证法的逻辑,其实,谁也不能真正的把握住一个度。那么,该如何回答你的问题呢?
我想是这样的,当持有“一个人最好的发展是成为你自己”时,其中是有一个假设“你自己”是值得信任的。罗杰斯和温尼科特都深信,一个成为自己的人,同时也是有道德的。
所以,父母不需要把握一个度,而是相信孩子的“自己”是值得信任的杜娜娜,我们以后也会不断论述这一点。
但如何不把孩子养成一个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野兽呢?其实也很简单,父母也要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
在孩子幼小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但随着孩子的能力不断增长,父母就需要给孩子逐渐设立一些界限。其实很简单,就是说,我鼓励你伸展你的生命,活出你的野性,但我不会接受你严重攻击我。
还记得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吗?别忘了他开头是这么说的:“需要一个不报复的人”,他说的是父母,而语境主要也是指的小孩子,小孩子有时会攻击父母,父母身体会疼,心理上也可能会受伤,这时需要制止孩子的攻击,去向孩子反馈你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知道,他和别人之间有界限。姜柔伊
你可以带着孩子去观察真正的野兽,比如有个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可以去看看雪豹母子和熊猫母女,它们是如何互动的,豹子妈妈和熊猫妈妈就是既有抱持,也有自己的兽性。
问答2
“抱持”这个词太好了,我对自己和身边人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感觉到他们都不快乐和积极。反而对待同事,我却能用抱持的态度对待,保证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中国家庭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夫妻之间,都会是有过高要求、过低耐心的问题,而对外人,就好太多。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江湖龙虎门,我现在的理解是,这主要是权力因素,在自己家里,所谓要求高,是为了贬低对方,以保证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说了算。
但在单位里,如果不是领导,那都会知道,这不是自己地盘,并且每个人权力意识都很强,都不好惹,所以最好乖一点韩城暖恋。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自恋,身边人都是“我”的延伸,“我”的一部分,所以我希望身边人都能达到“我”的预期。
问答3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这个不会报复的人指的是谁?父母、朋友、老师?
温尼科特说这句话的时候,主要研究的是母子关系,所以这个“不会报复的人”,首先指的是妈妈,而后指的是家庭。
当然,这可以延伸到各种权威身上。但我们不能期待太高,因为离开家,进入到社会熔炉中后,“报复”比较容易发生。不过,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获得了抱持性环境,那会让孩子的生命有了韧劲——我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做我自己。
这是一个种子,也是一个练习,练习充分的话徐鸣涧,孩子会进入社会后,也会学习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做自己的基础。
问答4
野性,是生命的张力?还是不理智,感性的行为就叫野性?自我超我可以这样理解吗?――我们儿时都是野生动物,然后慢慢长大就变成驯兽师手下温顺乖巧的动物,或者动物园里没被驯服却被环境压制着的动物。那么野性也分情况吧?感觉不能所有的野性都要释放,那样太可怕了……
野性,是有危险的,但一点危险度都没有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南丹山风景区。现代社会,没有人愿意被说“你人畜无害”吧。当然,每个人都需要有现实意识,如果环境明明不允许,你还非要野性,那就可能是自找苦吃了。
这个世界上野性的人非常多,我相信你身边就有,你可以观察一下,他们真的那么可怕吗?
问答5
感觉自己的野性被压抑住了,经常有堵的感觉,有时真想找人打一架、吵一架才能发泄出来。释放野性是不是就是用本能去生活,那样会不会伤害到别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太自私了?
真实的情况是,你没办法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因为别人不会配合你。我们只能是在关系中做自己。
弗洛伊德说,人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否则就会生病。表达有两种,真实的表达和象征性表达。
你可以选择合法地表达攻击性,比如去学拳击,把教练在允许范围内打一顿。我们那么热爱各种竞技体育,就是因为它们是合法的、象征性的战争。
问答6
为什么是“60分妈妈”,“完美妈妈”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讲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三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重生幸福攻略,她非常着急,来做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这位妈妈的共情能力太强了,她儿子不用开口,她就知道儿子的需求是什么,并且总是第一时间去满足。
结果就是kose面膜,第一,孩子不用学说话了。第二,孩子很多宝贵的尝试就被破坏了,因为大人满足孩子,常常只是举手之劳,而孩子要满足自己时,却常常是非常不容易的颠沛流离造句,很容易受挫,但战胜受挫的过程天使的呢喃,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会增加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我很棒”的感觉。
如果孩子总觉得“妈妈很棒而我很无能”,这就太糟糕了。
问答7
请教一个问题,博爱是否存在?比如,心理咨询师了解病人的现象场,那心理咨询师会爱上所有向其敞开现象场的病人吗?病人对治疗师很信任才会敞开现象场,但是治疗师并没向病人敞开现象场,病人会爱上治疗师吗乔迪·钱德勒?
的确是这样,咨询做到深处,来访者都会“爱”上咨询师,其实他们爱的是咨询师对他的体验的了解。也会发生另一种情况,就是来访者会“恨”他的咨询师,有时恨的强度也极高。所以,做一个好的咨询师是很不容易的。
问答8
想要获得一个人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就要获得这个人的一切体验并了解这个人的现象场,那我能不能理解为只要和别人深入交流,并感同身受的去替别人考虑,那么就能建立彼此的关系呢,所以倾听和反馈很重要吧?
的确是这样。
知道了“共情”的概念后,特别懂得倾听的重要,结果有一次,我和一个人“对话”半个小时,这个“对话”其实基本都是他在说,而我不说话只聆听,等结束时,对方竟然会说,你太会说话了。其实他说的是,你太懂我了。
问答9
罗杰斯提倡的“成为你自己”和马斯洛提倡的“自我实现”,我怎么感觉是一回事呢?能解释一下其中有什么区别吗?
这两个人的表达,肯定不是一回事,但根本的东西,又是一致的。“自我实现”,讲的主要是一个结果,“自我实现者”在马斯洛那里,都是非凡人物。
而罗杰斯说的“成为你自己”,是既讲了过程,也讲了结果。
问答10
如果本我的感觉来自于自觉,超我来自于外在的权威观念。那我可以理解成本我是自己的潜意识嘛军部蜂后计划?如果是,那么我们的潜意识形成,也是来自于外在的权威期待在时间上的积累?那跟随自己的直觉,这个直觉本质上也属于外在的权威期待?还是说我们个人在出生前就有一种天生的直觉呢?如果有,那是来源于哪里?基因吗?
这真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
潜意识,主要是本我,但也有超我的部分,比如你所说的外在的权威期待。然而,“直觉”在我看来,只能是来自于本我,或者说,只能是来自于“内在小孩”的部分,而不能来自于“内在父母”的部分。那么本我,“内在小孩”是什么?是基因吗?从科学角度来说,是。
从哲学角度讲,如果“我”能凭直觉洞察到“你”,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有同一个本源,我们是同一回事,所以才能这样。
经过这一周的学习,我们可以继续问自己:本我和野性到底是什么?下周,我们会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