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3-26 00:47:06   全部文章   0/139

nema旅游-绘就新时代全域旅游壮美画卷-微阿坝

旅游|绘就新时代全域旅游壮美画卷-微阿坝

改革开放40载,辉煌卓异40年。
40年来,我州旅游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到规划引领,从单一的景区、景点到全域、全时、立体、多元建设,经历了初始发端期、产业初创期、快速成长期、振兴跨越期,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在全州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位面诚实商人,阿坝旅游已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产业。
今年召开的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将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今年10月,壤塘县曾克寺文化旅游景区通过了3A景区评定,标志着全州十三县(市)实现国家A级景区县域全覆盖……乘势而上,在经历改革开放40年旅游产业大变化后的今天,全州旅游发展正向新的台阶、新的目标、新的方向不断迈进。
拓宽“旅游路”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省支持藏区跨越发展等机遇,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选择和确定了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始终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周炜简历,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关系,以生态保护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以绿色交通整合旅游要素,以文化为魂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旅游联动互促的发展路径。
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40年来孔锵,我州先后经历了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的配套成长期、“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振兴跨越期和正在经历的依托“公路、铁路、机场”三位一体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整合旅游资源要素的转型升级期。
从“大九寨旅游环线”构想到“强骨架、畅出口、上等级、保安全”重建思路再到力求打破“北热、中温、南冷”旅游不平衡发展局面,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展现着我州旅游产业顺应时代的创新发展思路。
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桑巨变。在多年的实践中,阿坝州从基本州情出发,积极探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差异化策略、路径和模式,通过对基础设施与生态旅游多维互动关系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设施先行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与旅游主导产业同步推进”“旅游转型跨越倒逼基础设施升级上位”“旅游主导,带动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的阿坝发展模式,全州经济面貌发生了 “一步跨千年”的翻天覆地变化,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九环线地区第三产业平均增加值,2014年是1999年的5倍;九环线地区客运周转量由2000年的3788.5万人公里增加到2014年66338.71万人公里,增长了17.5倍;九环线地区城镇化率水平由2000年的29.58%上升为2014年的42.55%……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严琨,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区域旅游健康发展。
布局“旅游+”
产业发展加速转型
发展路上不止步库洛纳斯,探索路上不停歇。伴随着日益变化的旅游产业发展形势,“旅游+”“+旅游”成为了高频词异世盗皇。在各类决策部署中,“旅游+扶贫”“旅游+生态”“交通+旅游”等被反复提及。nema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精准扶贫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必须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我州具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州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贫瘠的土地资源、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贫困现状,旅游产业扶贫融合性强,带动面广的特性便得到了充分体现裴素恩。
近年来,我州通过分析全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在空间布局、生态保护、业态打造、产品体系建设、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梳理,编制《阿坝州乡村旅游发展导则》火工弟子,按照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需求,科学指导全州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据统计,2016年毕鑫业,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亿元,带动7.9万人就业海阳现场秀,其中贫困人口达2600余人;2017年,全州乡村旅游预计接待游客976.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亿元,带动8.2万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5582名,各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500—4200元不等。

旅游之于阿坝是支柱,生态之于阿坝是根基贵族农民。如何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阿坝早已给出了答案。
改革开放40年来,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支撑全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近年来,“旅游+生态”更是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牧区群众减畜开起了牧家乐;农区群众在果园里接待着游客;废弃的沙场摇身一变成了微景观;昔日的“伐木区”成了天然“氧吧”;曾经的天险鹧鸪山如今成为了冰雪天堂……事实证明,良好的生态改变的不仅是生活环境,也拓宽了全州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
藏牧家乐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生态是依托、是动力、是源泉,更是吸引游客来此旅游的“决胜法宝”。

激活“全域游”
大美乡村朝气蓬勃
餐饮火爆、客房紧缺……节假日期间的一系列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州各大景区,各个发展旅游的乡村同样如此。旅游市场购销两旺的喜人景象,带动了全州商业、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炼狱巫魔。
旅游业可谓“一业兴江南奇冤,百业旺,核心在富民”。
今年国庆大假期间,全州境内旅游市场火爆,共接待游客119.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715.22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8.66%和7.3%。
数据显示,我州“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呈多元化趋势,冰雪旅游成为假日旅游新的吸引点,民族风情、民俗活动成为旅游亮点,乡村旅游仍备受游客青睐。

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进程中,乡村旅游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百废待兴。借助灾后重建,汶川、理县、茂县等重灾县的乡镇得以重建复兴超级童养媳。
水磨镇告别了烟囱林立,成为了具有藏羌风情的旅游名镇;桃坪羌寨借势发力,成为了游客必去之处;坪头羌寨依托风貌改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走进水磨镇连山坡村,村党支部书记廖兵改造升级后的农家小院在此时虽然没有旺季时的火爆场面,却也显得清新雅静。廖兵曾在北京打工,从事过钢筋工、销售员、药品总代理等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放弃了在外挣钱的机会,投身于家乡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他说:“我们这里离中心城市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较好,适宜避暑消夏。经过几年努力,目前村里有规模以上的农家乐6家,收入颇丰。下一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颐养、运动康养、老年学养要求,扩大规模,把我们的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龙一仪
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就业、增收新门路。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是廖兵最忙的时候,正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他和村民们带来日渐富裕的生活,他也见证了从解决温饱到康养旅游发展的蜕变。廖兵总说:“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的一代人。”
40年风雨,40年变迁。
如今,全州旅游业在全域旅游的新时代下,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片正在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正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记者 邹阳
图片来源:各县(市)微信公众号

总编辑: 何君
总审读:周智泉
值班副总编辑:杨刚
值班编委:周旺波
主编: 梁敏
执行主编: 陈勇强 赵凌
编辑: 蒋小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