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6-24 00:44:54   全部文章   0/155

qq农场快速升级植于《孟子》中的桑梓-济宁市散文学会

植于《孟子》中的桑梓-济宁市散文学会


植于《孟子》中的桑梓顾梅
亚圣桑梓,邹鲁圣地。
邹城,这个在历史上曾被称为邾国、邹国、邹县驾校达人,现名为邹城的古老东方小城,曾诞生了孟子这位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并因此而声名远播、誉满华夏。
桑,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叶咲梦,已经开始种植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人们以桑叶养蚕、桑果酿酒、桑皮制纸重生平淡人生,《诗经》中大量关于桑的诗篇可以证明。梓,嫩叶可食,皮为中药,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等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因古人的生活与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ca4516,才经常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植桑梓。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圣熙贵族学院,父母种植的桑梓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就能成为他们安居立业的一笔财富了。而父母栽植桑梓之处即为孩子落地成长的家,是远游千里时仍然牵挂着,让自己心生温暖的故乡。所以,《诗?小雅?小弁》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对于父母的关爱与付出,怎能不心怀感恩呢!

孟子敏锐地发现,作为大益于民生的树种,桑与梓能在自己提出的养民、富民、乐民的“仁政之路”上绿荫匝地,庇护更多百姓。qq农场快速升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他对梁惠王和齐宣王所宣扬的“仁政”主张:五亩之宅泡在桑叶织就的绿潭中,耳顺之人有暖而轻的丝绵衣可穿;鸡鸣狗吠肥猪哼哼着吃食,年过七十者有香香的肉可享;一家人拥有百亩地并能有时间和人力去生产,家中每个人都有饱饭可吃,老人不用再负重干活,孩子有学校老师教导,一般百姓都饿不着冻不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在2300多年前就能实现李素节,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自四十余岁起,孟子就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历齐、魏、宋、滕、诸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尽管也受到了各国君主礼遇,其主张却不为当权者所用。其实作为一个思想超越时代发展的思想家,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啊。可他没有在挫折中沉默沉沦,又重新打开了一种实现理想的新方式:著书立说,穿越千年寻找共鸣者支持者!他坚信自己的思想与政治主张可以造福后世更多百姓,他所栽植于《孟子》中的桑梓能百年千年枝繁叶茂,让越来越多的人有好衣穿,有好饭吃。
他终于等来了桑梓的春天。自唐朝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在邹县城区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始建孟庙祭祀孟子,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迁徙于现址,历经金、元、明、清各朝38次重修,已建为占地66亩、五进院落的建筑群。

在孟庙中有一棵梓树,它长在亚圣殿的东北角,由西北向东南探着身,探到启圣殿的方向,洪震南好像是仰慕父母的孩子。据两孟讲解员说,该树树龄在400至500年间。在孟府中有一棵桑树,树龄仅有100年左右,当为补种,长在世恩堂西侧门口,而世恩堂是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居住之处。在我漫步庙府抬头仰望沧桑古树时,突发其想:也许,曾有一个孟子后裔也像我一样,在此漫步感悟,手里或许还拿着一本《孟子》。当他读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时,当他想到朱熹集传中“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黑白王蛇。”时,忍不住大呼“来人”,寻来桑梓两棵树苗分别植之。梓树植于启圣殿下,为恭敬圣人父母;桑树植于世恩堂外弹弹岛战纪,为恭敬府中主事者父母。庙府相依,以树为戒,委婉地向当政者提出:作为百姓衣食父母你们应当怎么做?向孟家后辈要求:不管何时不要忘记我们是谁的后代,不管何地不要忘了家在哪里。

到底是谁在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期间,栽了桑梓两树?先从年长的梓树推断。我查阅了一下孟子世系,在1517至1617年的近100年中,有第57代孟元,第58代孟公肇,第59代孟彦璞,第60代孟承光,第61代孟弘略、孟弘誉。里面有两个人物让我认为可能性更大些。一为57代孟元。孟元为孟希文之子,而孟氏世职始于孟希文,他被明代宗授予主奉祀事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勋衔,并允许其后代承袭,孟府也被称为博士府。孟元栽植桑梓以讲述这里的渊源与家训,让我感觉顺理成章。其二为61代孟弘誉。孟弘誉为第60代孟承光次子,明天启二年,值徐鸿儒领导的“闻香教”之乱,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长子孟弘略皆被杀。孟弘誉于1623年代袭世职,孟弘略长子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其为锦衣卫千户。看其为人行事,也极有可能。

按桑树树龄百年来算再见金华站,补种时间大约在1917年。此时的承袭者是孟庆棠。不过他已被称为奉祀官了(民国三年(1914年),依《崇圣典例》,改封奉祀官)双龙夺凤。孟庆棠是孟氏历史上颇为争议的人物,许多人不愿提及,可不否认的,他主持孟府期间,组织各方对孟庙、孟府、孟林、孟子故宅等圣迹进行了多番修葺,对家园的爱护可现一斑。
不知是不是在那棵老桑殇去之时,孟庆棠便已感受到风雨飘摇、会背井离乡的前奏。不知他当时是否抱住那刻满孟府时光的老树感慨感伤许久。他也许只是简单的认为,不能让梓树形影单只,补上,才有完整的家,完整的故乡。
“传家世守三迁训,七篇仁义报国常”,曾悬于孟府大堂内的这幅对联,道明了孟氏后裔一直坚守的准则——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地,不能忘记祖宗是涵养了中国大丈夫精神的孟子。2015年,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孟令继和夫人陈慈慧是第一次回到邹城、走进孟府。从未回过老家的他从走进孟府开始,心头泛起的,就是从未有过的温馨与踏实。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传统在故里有了共鸣,让他瞬间明白:我从这里来,我的根在这里。居于台湾的2000余户孟子后裔的根在这里。


作 者 简 介

顾梅,山东省邹城市人,现工作于邹城市新闻中心。为山东省作协会员,邹城市政协常委,邹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初出版个人散文集《暗香》,2009年出版个人散文集《流水》,2015年出版散文集《邹鲁走笔》。曾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编辑铜奖。 
主办:山东济宁市散文学会
制作:济宁市散文学会秘书处
投稿邮箱:
m13012655656@163.com
本期编辑:文心
附:济宁市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发表作品(陆续添加中)
101、苏 敏:做母亲期望的那种人
102、姜建华:春夜的梦痕
103、赵志会:消失的路
104、张呈明:听蝉
105、张恒利:蒲扇飘香
106、刘士雨:老家的枣树
107、王友卓:拽疙瘩
108、张养华:静静的凤凰城
109、许久香:童年记忆
110、朱忠民:暖风中的杨树
111、吕淑红:雨 中 漫 步
112、李伯玺:二月兰
113、赵英祥:知了声声叫着夏天
114、王昭溪:孟府的夜
115、徐月强:夏日苗圃
116、任 艳:古树白蜡
117、周 利:锨
118、张衍凯:葡萄架下情如丝
119、龙山吟:童年的味道
120、鹿晓兰:风中的花树
121、付道峰:大湖的梦
122、解树立:新邻居
123、张金凤:瓦,志在高天
124、张金凤:犁之梦
125、张金凤:九曲巷的静谧时光
126、陈秀珍:总有一池莲在这里静候
127、李 磊:土地的册页(诗两首)
128、曹秋芳:那年那月那天
129、卜宪玲:草原行记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桥遗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