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皮肤女生带字唯美研修《了凡四训》,改过之法(从心而改)-合于天伦
研修《了凡四训》,改过之法(从心而改)-合于天伦
改过
之法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译文】
大体来说,改正过错最上之策是调治内心,这样便可以立刻达到清净的境界;念头一动就会觉察,一觉察到念头就消失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便应该用明察情理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致命无面男,就必须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警戒自己。如果实行上等的方式但兼顾次一等的成效霹雳儿媳,还不算失策;如果固执地使用下等的方式却不对上策一无所知,那就是顽冥不化了。
综上所述,改正过错的最佳方法是调治内心,可以立即收效。
刚一萌生邪念就有所察觉,刚一察觉就立刻扑灭,如此就不会犯下过错了;假如做不到这一点吴金敏,就应该退而求其次,在想清楚道理之后对错误加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就应当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
应当注意的是,在运用高明的办法改过时,如果顺便兼顾次一等的改过方式,也未为不可;而如果只知道通过低级的办法来改过,对根本性的办法一无所知,那就是愚顽不化了。
在这一段中,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改过要从根本的方式抓起。《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祝铭震。”在这里,了凡先生所说的“本”,即“心”,在心念发动处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止恶,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我国明朝中叶的王阳明也有类似的思想主张。王阳明所说的“心”,是知觉之心,它以良知为本体,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根本宗旨就是“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他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第一义,近云专求见闻之末,是失却头脑已落于第二义。”由耳、目、鼻、口、四肢追求色、声、味和心追求名利引起的都是邪念,若把知行分为两件,一念发动虽有不善也不去禁止,其实邪念发动已经是行之始,这样就不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使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就应按照“知行合一”的宗旨,对欲念进行自觉的控制,在一念发动处,将不善的念克倒了,从而恢复良知本体的善。
当然,了凡先生也没有苛责世人,毕竟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觉悟的程度不同鬼皇妃,但是,他认为即使不能够从“心”上改之,也一定要从“理”或“事”上改,绝对不能忽视真相黑衣教父,逃避过错。这三种改过的方法,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一切恶;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只有“随事以禁之”。
学佛也是一样,真正学佛,愈学心愈清净,愈学烦恼愈少,愈学无明愈薄,智慧愈长,身体健康孙嘉一。
对初学的人,要求他严守戒律岳辛,因为他还不能明理,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过”。有一些人死在戒律条文里千钧一发造句,执著在事上修学,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意外之夫,这是愚昧笨拙之人。其实戒律是活的。持戒清净要明理,陈咏开更要求的是清净心。持戒的目的在得定,定就是清净心。要是执著在事上修,则不能得定。天天分别事相武德训,执著事相郑棋元,怎能得定。离开分别、执著才能得定杠杠吕绍聪。定还是手段深海异种,所以执著在定,还是不行,还是开不了智慧。
佛在《楞严》里讲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所证的是[九次第定]——偏真涅槃的境界[内守悠闲] 。
[守]就是执著徐凤娇 ,放不下,守着悠闲的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他还是分别执著[灭法尘]。譬如讲断烦恼,小乘人完全从[事]上断,有时亦兼[理];而非从[心]上断本间芽衣子。所以断见思烦恼,需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经上讲其难如断四十里瀑流。四十里瀑布,一下挡住叫它不流,你看多么难黄子忠!从[事]上去修就这么困难大唐酒徒,此是前面讲的寻枝折叶。要把树砍掉。怎么砍法呢?先把叶子一片一片摘下来,再把枝条一条一条砍掉,慢慢再去挖根。这种事情多麻烦,树是除掉了没错,费的工夫太大了!聪明人只要把树根挖掉qq皮肤女生带字唯美,树叶自然就枯掉了,何必枝枝叶叶去断名典在线神算?
所以聪明人是从根本上拔除,愚人是从枝叶上去折伐。这是比喻改过应从心上改。
扫码关注
欢迎转发
若需沟通
请直接留言
(图片均来自网络龙船招聘网,限于个人学识,如有谬误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出,会及时改正。)
改过
之法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译文】
大体来说,改正过错最上之策是调治内心,这样便可以立刻达到清净的境界;念头一动就会觉察,一觉察到念头就消失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便应该用明察情理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致命无面男,就必须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警戒自己。如果实行上等的方式但兼顾次一等的成效霹雳儿媳,还不算失策;如果固执地使用下等的方式却不对上策一无所知,那就是顽冥不化了。
综上所述,改正过错的最佳方法是调治内心,可以立即收效。
刚一萌生邪念就有所察觉,刚一察觉就立刻扑灭,如此就不会犯下过错了;假如做不到这一点吴金敏,就应该退而求其次,在想清楚道理之后对错误加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就应当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
应当注意的是,在运用高明的办法改过时,如果顺便兼顾次一等的改过方式,也未为不可;而如果只知道通过低级的办法来改过,对根本性的办法一无所知,那就是愚顽不化了。
在这一段中,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改过要从根本的方式抓起。《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祝铭震。”在这里,了凡先生所说的“本”,即“心”,在心念发动处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止恶,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我国明朝中叶的王阳明也有类似的思想主张。王阳明所说的“心”,是知觉之心,它以良知为本体,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根本宗旨就是“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他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第一义,近云专求见闻之末,是失却头脑已落于第二义。”由耳、目、鼻、口、四肢追求色、声、味和心追求名利引起的都是邪念,若把知行分为两件,一念发动虽有不善也不去禁止,其实邪念发动已经是行之始,这样就不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使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就应按照“知行合一”的宗旨,对欲念进行自觉的控制,在一念发动处,将不善的念克倒了,从而恢复良知本体的善。
当然,了凡先生也没有苛责世人,毕竟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觉悟的程度不同鬼皇妃,但是,他认为即使不能够从“心”上改之,也一定要从“理”或“事”上改,绝对不能忽视真相黑衣教父,逃避过错。这三种改过的方法,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一切恶;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只有“随事以禁之”。
学佛也是一样,真正学佛,愈学心愈清净,愈学烦恼愈少,愈学无明愈薄,智慧愈长,身体健康孙嘉一。
对初学的人,要求他严守戒律岳辛,因为他还不能明理,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过”。有一些人死在戒律条文里千钧一发造句,执著在事上修学,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意外之夫,这是愚昧笨拙之人。其实戒律是活的。持戒清净要明理,陈咏开更要求的是清净心。持戒的目的在得定,定就是清净心。要是执著在事上修,则不能得定。天天分别事相武德训,执著事相郑棋元,怎能得定。离开分别、执著才能得定杠杠吕绍聪。定还是手段深海异种,所以执著在定,还是不行,还是开不了智慧。
佛在《楞严》里讲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所证的是[九次第定]——偏真涅槃的境界[内守悠闲] 。
[守]就是执著徐凤娇 ,放不下,守着悠闲的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他还是分别执著[灭法尘]。譬如讲断烦恼,小乘人完全从[事]上断,有时亦兼[理];而非从[心]上断本间芽衣子。所以断见思烦恼,需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经上讲其难如断四十里瀑流。四十里瀑布,一下挡住叫它不流,你看多么难黄子忠!从[事]上去修就这么困难大唐酒徒,此是前面讲的寻枝折叶。要把树砍掉。怎么砍法呢?先把叶子一片一片摘下来,再把枝条一条一条砍掉,慢慢再去挖根。这种事情多麻烦,树是除掉了没错,费的工夫太大了!聪明人只要把树根挖掉qq皮肤女生带字唯美,树叶自然就枯掉了,何必枝枝叶叶去断名典在线神算?
所以聪明人是从根本上拔除,愚人是从枝叶上去折伐。这是比喻改过应从心上改。
扫码关注
欢迎转发
若需沟通
请直接留言
(图片均来自网络龙船招聘网,限于个人学识,如有谬误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出,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