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4-25 23:39:53   全部文章   0/159

tamiflu热议|项目学习中怎样分组更有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热议|项目学习中怎样分组更有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项目学习中怎样分组更有效?
主论人:袁文铮(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合作学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几百甚至上千年前,从20世纪70年代起被明确提出至今,它已被各学科教师进行了广泛的教学实践,用以改善学生的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总裁的废妻,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象表现之一。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增进同伴间的友情,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其优势已是毋庸置疑。
2017年1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制并正式发布的《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倡导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作为学习的主线,将软件的应用与技术的学习作为任务进程中的辅助手段。由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项目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合作学习来说,有时细节又是最难处置的,比如有些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在合作学习中却会给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活动的成效,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想要实现成功的合作学习,合理的分组是第一步。
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项目学习中,为了让小组活动更有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分组策略。
策略一:就近分组。
所谓“就近分组”,就是座位最近的学生组成小组,这也是最快的分组方法。通常不需要固定的组合人数和方式,可以根据某一次任务的需要,前后或左右的学生组成临时的讨论小组,问题讨论一结束或课时一结束,小组即解散。
就近分组策略的优点在于灵活省时,即组即用,无需做更多的小组维护工作宥溪,但其松散性的缺点也很明显,小组成员无归属感。
策略二:兴趣组合。
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类似“设计与制作数字作品”的一些项目活动,在规划数字作品主题时,学生往往会想出很多感兴趣的主题狙神佩恩,此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分组策略,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向于某一个主题的学生自然地汇聚在一起,构成小组。
兴趣组合策略的最大优势在于,为了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来的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而提高合作效率。
策略三:自选搭档。
学生往往会更偏好自己挑选搭档这种策略,因为他们喜欢和好朋友及聊得来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学生活动时会有比较高的参与热情,组内成员相互间的交流和配合会比较流畅。
策略四:组间均衡。
组间均衡策略是为了让学生与更大范围的学生进行合作,而不仅仅是与想要合作的同学搭档。这种策略的执行,大多由教师指定,学生只是偶尔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教师会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预先将班级学生按照能力层次、基础程度划分出若干等级,再将同一等级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以确保每一个小组间的基础与能力大体相同。
这样,同一小组内的成员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但是,组间均衡策略需要避免小组内成员发展的不均衡,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多做、能力弱的学生少做或不做的现象。该策略执行时,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学习和活动状况,发挥和调动组长的管理意识那齐娅。
策略五: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的策略大多用于完成一些短期的任务。例如,将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一组,突破一些难度较高的任务;将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组成一组,完成一些基础的、较为简单的任务。
热议
01
小组分工“明”在何处
鲁婧 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
主论博文中的分组策略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我想说的是,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是,学情基础要明晰。明晰学情基础是有效分组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前提,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班级的特质,关注每位学生的能力差异、技能差异、个性差异等因素,从而精准地选择分组的策略,有效地协调小组的组合,使之成为一项有准备的教学活动,而不是随意组合、信手拈来。
二是,目的需求要明确。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教师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分组学习任务。明晓分组学习所对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即明确分组学习的目的和需求,此为有效分组的关键点。不同类型的分组学习内容,教师要选择相应的分组策略。
例如,针对技能探究类的学习任务,“使用电子邮件”主题项目活动的“发送电子邮件”这一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同质分组的策略。将基础较好、技能较强的学生分在一组,给予高阶型的探究任务,将基础较弱、技能一般的学生分在一组,给予基础型的探究任务。最后各组在全班交流分享,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同时又能借鉴学习他人的长处灵梦御所。
三是裕容龄,具体任务要明细。为了让每位组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在分组时教师就应将小组任务化大为小,化小为细,让每位组员有各自承担的任务,有探究的内容,有提升的空间,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则应是全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是组内研讨的参与者曹慧英,是小组研讨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分组学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
热议
02
挖掘特长,激发合作动力;优势互补,提升合作效率
史艳 上海市爱菊小学
主论博文将分组的一些策略进行了梳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不同分组策略的方法以及它的优势和注意事项。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tamiflu,虽然学生兴趣浓,但其个体能力差异大,自我约束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较弱穆雷桑,需要教师细致化的引导。为了使任务能按时顺利推进,我们经常用组间均衡的分组策略。然而正如博文所谈到的,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小组内成员发展不均衡,能力强的学生多做,能力弱的学生少做或不做。久而久之,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小组任务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情瞿天临,采用以组间均衡为主,结合其他分组策略优势的改良版分组策略魏潇逸。以下案例供大家参考:
“绿色校园小助手”是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开展的一个校园植物种植的探究活动,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学校管理的项目。学生通过制订研究主题计划、搜集信息、思考问题、成果展示为校园植物绿化提出合理建议。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把班级的学生按照“组间均衡”原则进行了调配,并依照就近原则进行了座位调整。为了解决不均衡问题,避免能力较弱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我特地在小组活动中设立了特别岗位。这些岗位只是需要学生有某一方面特长或能力就能担任,但不与组长任务重复。这些岗位能够使除了组长之外的其他同学参与到整个小组工作的督导中,并且能引导激励整组同学互相帮助(如下图所示)。

在展示的小组分工图中,小李同学平时比较调皮捣蛋,上课完成作品也很不认真莲池论坛,但是他打字特别快,动手能力较强第一宠姬。小冉同学平时比较内向,动手能力也不强,然而她的美术比较棒。因此,在小组中,小李同学担任电脑技术指导,小冉同学担任美术指,组内有任何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咨询他们张琪格48秒,他们也可以主动帮助或监督小组的其他工作。这样小李和小冉同学就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自信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以上案例优化了组间均衡的分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了鼓励,挖掘了他们的特长,激发了他们的合作学习动力。对整个小组来说,它也能做到优势互补,并能提升合作效率。
热议
03
自由组合,更显合作精彩奚鋐宙 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
随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所有学科中越发凸显其重要性,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小组合作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能让小组合作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而不是形同虚设呢?接下来我就以主论博文为主线,来说说我在小组学习实践中的经历。
在众多分组的模式中吴介贤,我一开始使用的是“同伴互助”即“强弱组合,一帮一,结对子”的模式,因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就是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让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互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代嫁皇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同龄人的表达方式下更好地学习。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问题。
我在教学《网上寻宝》这一课时,给出了一些看图搜索的任务,如“看图判断这面国旗是哪个国家的?”“‘晌’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图片上这辆公交车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等,这些问题只有图案,没有文字,学生需要根据图案来归纳关键词。
在组间讨论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并不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讨论,而是直接给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就参照这个答案,并没有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地产生对话,进行交流,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所下降。于是,我尝试对小组进行调整,陈子湄采用了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略微调整的分组形式。学生自由组合后找到的伙伴都是平时交流较多的,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思维速度和思考的时间都比较一致。
在教学《注册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再次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注册电子邮件的网站。我发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始产生了,特别是弱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强强”的小组能找到不止一个提供注册的网站,且能完成多个E-mail的注册。而“弱弱”的小组也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和学习,虽然做不到注册多个E-mail,但是一个电子邮件还是可以注册的。
也许用“强弱组合,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也能达到完成注册的学习结果,但是学习能力有困难的学生还是跟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并没有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有要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义务,也就没有了充裕的时间去实现更高阶的目标。所以我觉得使用自由组合的小组学习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生生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能发挥学生更大的潜力。这种变化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更能使学生的社会性沟通、交往能力得以提高。
在现在大班额分科背景下,不论是班级座位的改变,学生习惯的改变,还是任务设计的改变,只要教师愿意踏出一步川岛永嗣,我们就能看到学生的学习在发生变化,真正的学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中。
— EN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