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9-15 04:35:58   全部文章   0/74

wdqk慧命相续,斯文不坠:杜门博士论文后记-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Humanism

慧命相续,斯文不坠:杜门博士论文后记-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Humanism
导读
又是一年毕业季落下帷幕,艰辛之博士论文写作也告一段落。光阴荏苒,蓦然回首,自从杜维明先生2013年在大陆首招博士生以来,五年光阴已经流走。到今年六月底,已经相继有2013级博士生王建宝、王小超、王淼及2014级博士生王凯歌、史少秦五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学成毕业。这五年来,杜先生海纳百川,有教无类,收徒九人,在繁忙学术工作之余苦心培养弟子。先生对弟子愤启悱发,举一隅而望三反,常于日常对话中当机指点。身为先生弟子,深幸与于其间。值此收获之际,本号采撷已毕业之四位杜先生弟子博士论文后记,以飨读者。

孔子于杏坛设教
后 记
杜维明先生一方面在对儒家根源性的体悟之中以明晰文化中国之内涵,在六十多年与师友之间的问学思辨中,深造自得;另一方面以全球性的视野来学习各大文明之精华,在奔走天下、践履文明对话的过程中,以学心听,以仁心说,以公心辨,成己成仁,度人无数。先生学无常师,心境神妙如唐君毅,学养气魄如牟宗三,刚猛担当如徐复观,博雅精深如杨联陞,通达悲悯如史华慈,笔力雄健如熊十力,言语圆融如陆象山。笔者不揣浅陋,以己之意逆先生之志,以己之心悟先生之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黄颖芝,忽焉在后”,此为全文之魂魄;
笔者不敢自弃,认真学习现当代孟子研究大家的文章,紧扣孟子原文不敢旁骛,以经解经,以史解经,求经、注之本意,有时也适当借用韦伯、熊彼特、马丁·布伯、涂尔干、狄百瑞、芬格莱特等西方贤圣的语言以说明问题,此为全书之血肉;
笔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肯定有许多豕亥之误,举烛之谬,于此颡有泚而睨不敢视,只能知耻后勇,以阳明子“立志、勤学、责善、改过”之教以自勉。
总之,夫子以仁发明斯道,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别开生面;宋明儒在魏晋隋唐几百年瑰丽挥洒的心路歧出之后,重开生面,再建道统;百余年以来,几代中外学人接续慧思生命,面对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伟大思想带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穷探力索文化灵根,掘井及泉;践履笃行文明对话,海纳百川。儒学可谓梅开三度。
陈焕章、陈荣捷、牟复礼、熊十力、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前贤往哲用慧命继绝学,以忧患意识承道统,以掘井及泉的精神返本以成儒学之创造性转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新以求儒学之创新型发展,真可谓一心开大道,不仅再植儒学灵根,而且将儒学汇入到世界文明的浩瀚洪流之中,达于四海。如是,儒学第三期发展之波澜正方兴而未艾,孔子天下大同的理想虽未济却可期。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是为记。
王建宝
2017年4月1日星期六,丁酉年三月初五于沪寓。
2017年5月23日星期二,丁酉年四月二十八日改于沪寓。

2015年12月18日王建宝、王小超、王淼开题报告会
导师(后排左起):张广保、王中江、张学智、杜维明、陈来、杨立华

王淼博士论文封面
致谢
不知不觉,在燕园已经度过了八年时光,十年前初入燕园的忐忑与兴奋似乎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博士生涯却已经到了尾声。在上本科的时候,已经感觉自己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虽然专业是经济学,但是兴趣驳杂,修习了不少中国哲学的课程,当时已经隐隐感觉到中国哲学和西方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研究是完全不同的理路。中国哲学重视对人精神世界的理解,而经济学研究试图以量化的方式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进而做出量化的预测,人的丰富性在其中被消解,幻化成一个个理性的经济人的符号,这已经使我感到隐隐的不安。后来到美国读研究生,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可能因为专业是应用经济学的缘故,所有的课程都围绕实用性展开,怎样看透公司的财务报表计算现金流,怎样用计量经济学的软件做更复杂的更高效的模型运算,好像一切的学习都是希望你立刻被塑造成一个实用的工具,最好第一天上班就可以开始为公司创造利润和价值,这种工具理性的倾向让我越来越恐惧,终于在毕业时达到顶峰,最终促使我决定放弃找一份热门高薪的工作,回到北大追随先生攻读中国哲学。现在想来,这种恐惧应该就是在博士论文里写到的当今时代所有人都面临的挑战——人的异化和存在的焦虑吧。
承蒙导师杜维明先生不弃,我虽然资质驽钝,于中国哲学领域的积累浅薄,先生仍看重我的一片向学之心,将我收入门下。感谢先生在读博期间对我的帮助,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很多时候先生似乎随意的一句提点常常使我受用很久,很多时候先生随口说出的话,当时并没有什么感悟,但后来却越想越意味深远。
博士论文对自己真的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吴振洲,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开始写作是不知道自己的学养有多么不足,常常一天写完几千字,第二天再看发现全是无用的废话,根本没有写明白想明白其中的义理内涵和层次关系。写作的时候,常常有一种自己的思维已经幻化成一柄利刃去破开昏昧的世界的感觉,这种挑战经常失败,但是每一次成功都让自己收获无比巨大的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思考带来的成长体验确实快乐又难以言说。
直到写完博士论文,似乎才明白什么是哲学的学术训练,才明白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这和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治学理论,经济学本于模型和数据,希望能将复杂的经济运行活动以数量的关系呈现出来,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则本于文献,任何哲学论证都必须建立在相关历史文献的严格考辨之上,但又不仅仅是罗列文献,而是重在诠释,注重哲学义理的考察。想来自己确实驽钝,这些似乎入门就应该明白的道理直到完成博士论文才真正理解。
文章的完成有赖于众多师友的帮助,在这里必须一一提出,表达自己由衷的感谢。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杜维明先生,先生几乎用一句话道明了本篇论文最核心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勇德究竟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勇敢的行为有何区别,这个区别的根基在哪里,这也成为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当然还要感谢指点过我论文的老师,他们的提示使我对论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是:陈来老师、张学智老师、王中江老师、魏常海老师、杨立华老师、张广保老师、韩星老师、曹峰老师和张卫红老师。
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妹:王建宝、王小超、王凯歌、史少秦、吴蕊寒、陈茂泽、白宗让和邱楚媛,大家能一起拜在先生的门下,能在北大自由地学习与思考,真的是莫大的缘分。
特别感谢雷博师兄帮助我整理论文的思路,他带领我们一起读《正蒙》和《左传》, 使我第一次那样近距离触摸到先秦的世界,它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变得鲜活起来。这也是自己决定做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原因。
特别感谢帮助我校对文稿的师友,他们是王建宝、王皓、郝颖婷、王小超、王正和王桢,大家工作和学习的任务都很繁重,还抽出时间做细致的校对,并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令我很受启发。
最重要的是感谢爸爸妈妈的支持,在我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没有找一份热门的经济金融类的工作,转而来攻读较冷门的中国哲学博士,他们对此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反而十分支持,并且使我完全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得以在燕园继续度过四年自由读书和思考的时光,展开自己的德性生命,我能完成本篇博士论文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因积累不足,学养浅薄,虽然努力完成了论文,但需要修改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我想博士论文只是进入中国哲学广袤深邃世界的起点,在今后的人生中大独裁者报告,在读博时受到的学术训练以及由此体察到的心性儒学的真正意味会让我终生受益无穷。
王淼
2017年11月
于北京大学畅春新园

王淼博士论文答辩师生合影
致谢
四年的博士学习行将结束,这篇论文的写作也将划上一个暂时的句号。在此,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杜维明先生。对“先秦儒家的宗教性”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是直接在杜先生“精神性人文主义”的启发和鼓舞之下进行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先生不介意我的乖僻鄙陋,对我的不守常规保持了极大的容忍,又对我启愤发悱,多次循循诱导。论文初稿写成时,先生正因学术会议奔波于美欧之间,却仍然把我行文芜杂难读的论文从头至尾读了两遍,又远程与我音频交流形意拳拳谱,询问和修正论文中的每个细节。可以说,没有先生的支持,我很难一意孤行地完成这次学术冒险之旅。所以,先生对这篇论文的大致认可,对我来说,就是最高的奖赏。
我的硕士导师张学智老师是我在学术上和人格上都很倾慕的学者,多年以来他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关心和照顾。还有李中华老师,十二年前在他的课上,我开始接触和思考儒家的“五行”,并结识了我的妻子刘黛同学;对于本篇论文,他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出土文献和思想史的学习方面,我得益于王中江老师和曹峰老师的课程。尤其曹峰老师对于“名”的研究,直接启发了我对先秦儒家“姓名”与“性命”之名实一致的思考。梁涛老师对孟荀人性论的观察,使我认识到他们的共通之处;而有关“内圣外王”和“父子相隐”的论证,也使我必须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寻求儒家的答案肖恩·奥普瑞。唐文明老师提示我注意“外在超越”和“学”的重要性。张广保老师提醒我注意极为重要的“绝地天通”。倪培民老师的“如在主义”功夫哲学对于我思考“祭如在”的问题大有裨益。张卫红老师逐字逐句地帮助我修改论文写作的不规范之处。陈来老师的论著是我论文写作必备的参考书。杨立华老师对论文选题的质疑也敦促我对问题意识重新进行了反思。另外,虽然与陈少明老师并未谋面,他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反思和创新、对哲学问题的真诚思考和追问都深深打动了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孙乐欣,师长们对我的指导、鼓励和辩难,使我获益匪浅京钓网,并坚定了我在学术之途上临深履薄的诚敬之心。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学们对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帮助也很大。王建宝师兄多次指点我注意有关儒家宗教性的经典论述。王淼师妹与我在《礼记》读书会上的辩难对我很有启发。我对克罗齐和柯林武德的借鉴则缘于史少秦师弟的介绍。关于先秦儒家的“性”、“情”,王凯歌师弟与我多次讨论过。他还一直担任我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的秘书,做了大量不辞劳苦的工作。陈茂泽师弟身体力行的儒学热忱给我很大的感染,他向我提及徐复观对胡适的批评,这一段直接被我写进了方法论部分。另外,吴蕊寒、邱楚媛和白宗让等同学也对我有过不少帮助。还有,我对科学哲学了解不多,但急需借鉴,这方面多亏了李文靖博士的慷慨相助。以前,我游离和僻陋的性格对我正面认知现实社会有不少妨碍,多年前徐思源同学正告我儒家必然秉承“正朔”的观念,对我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并在相当的程度上扭转了我思考的方式。他和颜筝对我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高研院的博士后鲁鹏一、雷博、王正、朱卫平、王堃、朱天助都对我有帮助,其中邰谧俠推荐的“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刘九勇多次在预答辩、答辩的时间安排上帮我们分忧解难,在此一并致谢。
哲学系和高研院的教务老师们为论文的开题、预答辩、送审和答辩都做了很多琐细的工作,在此我特别要感谢石秀梅老师和谢红梅老师,她们为同学们在哲学系和高研院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很多温馨平易的气息。我尤其要感谢张若羽,她不仅兢兢业业地照顾先生超级功德系统,承担院里的各种事务,而且还为我的论文做了不少的工作,包括花费时间代我去打印店打印论文。另外,黄琦、李迪、邹智慧和何源等高研院同仁也帮了不少忙,向他们致以谢意。
最后变种巨鳗,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刘黛同学。无论在感情、生活还是学业上,她都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还有我们身后的两个大家庭,为我们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当然,还有杜先生的夫人,张炘炀我的师母艾蓓老师,她对我们关怀备至,情深意重,对我的论文也提出了真诚、形象而又切中要害的意见。我想向她致以家人般的感激之情。
王小超
2017 年 5 月 22 日
于北京海淀城华园

北京大学哲学门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后记
夫博士论文者,四年读书生涯之总结也,非唯获一博士学位者以邀名取誉,乃真不辜负青春好韶光也!
情感哲学,乃吾兴味之趋向。此非性情之人不能选也。先贤有云:情之所钟,正在吾辈。然吾问题意识之来源,其来有自医痴妻主,非一时一地之心念,乃长生久视之萦怀,至今七八载有余。是时,吾积四年读书之功,历三年批阅整理之劳,经一年连续不辍之笔耕,凡读书笔记约十五万,成稿盖三十五七千有余,终成一果。情随境迁,感慨系之。回想其间之历程,辛苦备尝,人事变换,感慨万千,系于笔端。
佛家者流,贬情为情识,因缘和合妙智法师,幻灭无常,情识流变,不可断绝。道家者流,倡真机而抑人为,杜忧患而任逍遥。唯儒家者流,彰真情而反伪诈,顺情性而节礼义。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吾辈深信,儒家非灭情者,非寡情者,亦非节情以复性者。孔子是日哭而不歌,一任情之自然发作,真机流畅,大化周流,感物而动,无不中礼。儒家重情性,以情为最后之依归,此乃论文之主旨。
论文所成,其功非一人也。吾辈乃立于巨人肩膀而作一统合者也。牟宗三、唐君毅二先生,对吾辈启发颇大,其学体大精深,深得我心。吾辈精研其文,心有戚戚,深感华夏慧命之相续。西贤海德格、列维纳斯、耿宁、于连诸君,思妙神清,理高道精,启吾矇昧,长我见识。李泽厚、陈少明、梁涛、郭齐勇、张祥龙等诸先生文章条达,论述精当,对吾文深有助益。然最应感激者,乃吾业师杜维明先生及艾师母。犹记预答辩之狼狈场景,众师炮轰吾之论文提纲,云儒家岂可与二流思想家之亚当·斯密辈相较上下。众毁之下,吾辈几欲改题,重起炉灶。然先生亲来电话,叮咛坚定立场,不作动摇。艾师母更亲至问候李圣根,鼓舞吾辈之信心。先生海纳百川吴天胜,毫无门户之见;包容万千,以悲悯心肠待人。wdqk先生席不暇暖,古道热肠;孜孜于播撒儒学慧命之种子。今生幸得先生亲炙,实乃吾辈之大福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吾辈生逢盛世,斯文不坠,岂能束手无策而不以仁为己任乎张妙儿?
其次,吾亦经历一大悲恸之遭际。今岁隆冬之际,接家中书信,云祖母气息微弱,进食甚少,恐难以挨过一旬。生死之际,最是难以割舍。吾立即返家,眼见祖母苍老之面容,微弱之呼吸,心内作痛。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悲哉?虽祖母乃寿终正寝,然近三载来因中风而致瘫痪在床。何其要强之一人,岂能耐如此之变故?想其整日困坐于斗室,不离床榻,行动坐卧之不便,何其深重之悲苦!心念祖母心内之惨怛,每念及其深夜之呻吟,想至其枯瘦如柴之身躯、眼眶深陷之面容,心内隐隐作痛,潸然泪下顶级跑马牧场。深憾未能临终作陪,不孝孙子于心有愧。回想在家几日,病床前吾奋笔疾书,其间浸透多少血泪。今日论文已成,当告慰祖母在天之灵。
博士四载,可与共学与立适道者唐一嘉,虽不多但弥足珍贵。谌君祥勇,苗君中泉,戴君晓光,林君凯,周君丰谨,龙君卓婷,童君群霖,史君少秦,更有杜先生一门师兄弟妹切磋砥砺,增益学问。王君建宝,有杜门子贡之气象,其字字珠玑黄天戈,口若悬河,身体力行,常以孟子、陆象山、阳明及牟宗三经典语录指点吾辈;王君晓超,杜门怪才,其思绪不拘一格,深造自得,吾与其会读《礼记》,获益于其敏捷之思维。王君淼,温温恭人,好学深思,常于会读切磋吃盐中受其启发。史君少秦,四载同门同寝,其具体而微条分缕析之作风,其乐观通达之胸怀启吾茅塞。吴君蕊寒,聪颖睿智,好古敏思,学养深厚金恩菲,助益吾之论文思路。白君宗让,常询问吾论文进展,共赴学术讲座,吾深感其虔心向学之精神。陈君茂泽,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常指点吾人生困惑。邱君楚媛,终温且惠,文思敏捷,擅长提炼归纳,于吾多有启发。谌君祥勇虽远在重庆,屡至叮咛,催促论文进展情况,一句“不可着相”使吾猛然警醒;苗君中泉,狂狷之士,汪洋恣肆,常邀吾月下饮酒,纵论天下家国事,好不快哉!戴君晓光,温柔敦厚,光风霁月,常与吾畅谈中西各家学术之思想,臧否人物,评论思想流派之短长,常启我心扉,助益吾之思路。林君凯,大哥风范,思维缜密,注重逻辑,常与我讨论心性问题,其间思想火花之迸发霸州消费广场,常有不期然之收获。周君丰谨,学养深厚,专攻阳明心学,中西兼通,旁涉中医,吾屡受教于周兄,受益匪浅。近贤云: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随年岁之长,阅历渐深,颇感友道之不可或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共学适道,其德不孤。天涯虽飘零,然心灵相通,海内比邻诚贷宝,又何叹关山难越。
更有趣者,吾辈当感激中国众古圣先贤也。徜徉于注疏之中,品味其间之温润文字,常思接千载,与古人神交,乐莫大焉。自去岁九月以来,每日独坐寝室之内,品一杯清茗,读一卷古书,或弹一曲幽兰,实乃人间之至味。窗外之榆树,经秋之枯黄陨落,到冬日之肃杀萧条,以至于春日之新绿溅溅,生机盎然,真乃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之无间断矣。吾辈参与其中,不过天地间之一短暂逆旅。试想这窗外树年年又春,而窗里人却抵不住这韶光飞逝,恐年岁之不吾与。所幸吾辈身居天地间,仰天俯地,尽得吾性,命亦超化,知天也非为不可期。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四载博士生涯,于此即将结束。逝者如斯,须知空叹亦无益。学问虽不敢奢望有多长进,然吾辈亦可道:论文写至此,吾已无悔矣。虽镜中白发渐多,然亦不怨悔四年前之抉择。来年若可期,惟愿斯文昌盛,永续无绝。
是为记
王凯歌书于北大畅春新园
2018年5月21日
史少秦博士、王凯歌博士论文答辩师生合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