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5-24 22:16:55   全部文章   0/116

www84aaa畲族,知多少-和君十一届深圳科技班

畲族,知多少-和君十一届深圳科技班
雷华
畲族姑娘

畲族,知多少
大家好,我是今天分享者,雷华,大家是否听过一句玩笑话:你遇到的最大的地域歧视是什么?答案:56个民族,55个加分柿姐。
大家还记得我是什么族吗,猜对的话,班长日常派礼物哈。我居住在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是全国畲族聚居地,现在畲族人口18.9万。全国的畲族人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畲族人大概为70万)。
1、畲族来源

首先介绍下畲族的来源 有几种说法,目前还尚无定论,分享大家看看。
1、"南蛮"说。此说认为畲族乃"蛮"或"南蛮"的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鲍翠薇。说畲、瑶同汉晋时代长江的崇奉盘瓠传说的"南蛮"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这畲族家喻户晓传说广东凤凰山乃是他们民族的发样地,从而论证畲族乃东汉时期久居广东的"南蛮"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2、"越人"后裔说。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我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汉晋讨代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3、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此说认为闽、越乃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闽族系福建土著,乃畲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畲族非衍出于越族。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南蛮说”,曾经小时候,都有前往广州去寻找未入族谱的族人们。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惧艰辛,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市凤凰山迁徙到了福建、浙江、江西等。大部分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址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很混乱连咏心,各各地方的名称都不一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族称问题很重视,经过商议,取人一一小田的畲为族称,寓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一片小小天地(畲,意思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成为法定的族称。

2、畲族姓氏
畲族族谱记载,畲族的主姓有雷、兰、钟、盘四大姓。我主要接触的雷兰钟我的电话情人。但盘姓并未消失。在福建闽东仍有盘姓。认识的一个学姐,姓盘,她为瑶族。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我不太懂,不在此展开。此外在一些地区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畲族,称为畲客、山客,山里的客人的含义。姓氏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在畲族中,小时候爷爷说起这个传说: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3、畲族语言
点点点点一下嘛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生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存在八字眉怎么修,而是为了燃烧,而另一种人却永远只有看着别人燃烧,让别人的光芒来照耀自己www84aaa,究竟那种人才是聪明人……
——古龙《那一剑的风情》
在语言方面卢晓芸,部份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而绝大部分的畲族的交际,都是以福安畲语为代表的方言。福安畲语被认为是全体畲语的标准语。保留了传统古畲语的基本音调。虽然广义的畲语,以语言形式零散广布于各地,但内部却保持着高度的互通度。
4、畲族节日
二月二
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各县。这一天各地的族人回祖地相聚会亲,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圆伞。人们盛装打扮,笑声不绝,高歌引吭,热闹非凡。
三月三
三月三也称乌饭节。这一天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忍者高飞,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关于畲族乌饭节来历,民间持多种说法:其一,三月三虫蚁大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其二,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方常来抢米粮,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便不敢问津,如此畲民即可安稳吃饭,养精蓄锐,打败敌方。其三,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而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其四张越简历,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春荒,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过后,某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徐洪慈,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回来。有人就出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俱佳。雷万兴吃了极其高兴,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三月三,吃乌饭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九月九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九月九酒歌会,是为了传承畲族敬老重老的传统孝文化。
5、畲族服饰
畲族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郭思语。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畲族妇女喜穿“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畲族服饰&头饰



畲族服饰
男子服饰畲族男子服饰多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类似如下。

以往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约。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 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缝在衣服上、裙子上孟广禄简历。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 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制衣过程

刺绣
畲族服饰图案包含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艺术创造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而最使人惊异的是,这些畲衣制作者不仅使用木制织机,织成粗质的棉布,还以一根针、几缕线、小小的蜡刀这些甚为简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品,这的确值得人们永远珍爱。但是让人遗憾的这项技术的老师傅们越来越少。
6、畲族节日
畲族乌饭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制作方法是:用乌稔树的叶子,放到石臼捣碎后,置于布袋里,连袋放到锅里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汁里,几小时后,捞起蒸熟即成。欢迎大家去我家品尝哈。
乌饭

— 畲族菅叶粽
端午节,大家一般吃到的都是三角粽子,特别广东这一块,肉粽,豆沙粽子种类丰富。但是我们从小到大吃的就是菅叶粽。在裹菅叶粽的前几天首阳大君,必须上山砍回一种特有的野生灌木黄碱柴,将其烧灰,淋出黄色碱水。在裹粽的前一天,再上山砍回菅草叶,放到锅里经过沸汤烫软洪门三柱香,以防脆裂。裹粽前,把精选的糯米泡进黄碱水里,浸几小时。拿两片又长又宽的菅草叶子对折成为一条槽,再拿一片菅叶披在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数两于叶槽中。装满一捏拳粗,20厘米长的时候,把披底的一片菅叶折过来,再把那折槽的剩余菅叶折过去,裹包好糯米。用棕叶丝缚作5 节,即成为一条玉米棒子似的菅叶粽,陈杏衣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菅粽”。

畲族糍粑
在畲族许多节日都要打糍粑的。先将泡好的糯米经过木甑子蒸熟后肖尔铁茨,放到一个石槽里,用石臼反复捶打。然后拿出来放在一个撒满芝麻或白面的竹箕上,然后将其分块,快速捏圆。可分给大家趁热吃,或置于竹箕上,可放置数日。以前吃糍粑是一种定婚的热闹形式。男女双方的父母通过这样的场合来向全村的人宣布两个人婚姻的约定,也向大家宣布这对青年男女将要举行婚礼的日子。
7、畲族建筑
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传统的畲族建筑材料上没有使用贝灰,而是就地取材,取用黄泥土浸漂,再让牛多次踩踏练成,再制成土砖,为增强土砖的强度,聪明的畲族同胞在泥中加入稻草作牵引。这种建筑材料可就地取材,大大节省了费用。这样,用黄泥砖筑成的墙体,虽然内外都没有批档(用灰浆做成的墙体保护层),只要不直接或长时间受水浸泡,一百年也不会腐烂倒塌,完全可供几代人使用。太爷爷们住的是瓦厝也称为"瓦寮",顾名思义就是上面用瓦片覆盖的房子。"瓦寮"的建筑通常是用泥巴夯实成墙。泥巴是用黄泥土浸漂,再借用牛力在泥上多次反复踩踏,以增加土的粘性,然后加入稻草制成土砖,由于有稻草的牵引,土砖的硬度更高。将土砖按一定格式堆叠起来就成了墙。墙上面横架杉木,铺上木片,再盖上当地自制的土瓦,就成了屋顶,可档雨。只是在铺设土瓦时,瓦片之间不用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为阳作瓦槽,以小瓦为阴作瓦瓴,这样就把可能漏雨缝隙给封闭了,这就是建筑上所说的"阴阳盖"了。为节省开支,窗户都做得很小,没有用灰浆做瓦瓴,而无法设置天窗。因而室内采光少,光线差。室内墙体没有用贝灰批档或粉刷,地埕也只用原土夯实邓英婷,没有铺上其它材料,显得十分简陋。有的房子底部用石头砌成基础,再架上横木,铺上木板,上面再用土砖堆叠,架上横木,铺好瓦片,成为"二层楼"。
霞浦县半月里村

8、畲族歌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9、畲族婚礼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族的笄,也不尽相同,这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精良我眼中的曹操,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着银质照妖镜k9078,内有直尺、剪刀、屏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和小篆寿字;银牌的银链子上系有八卦、花儿、凤凰、鱼儿、云朵之类图案的薄银片,端系着鱼儿小铃铛,佩戴时用红头绳子系在妇女头顶发髻上,链、牌悬挂至前额,遮住脸部,看去像面沙。其整个头饰(笄)图案寓意为福、禄、寿、辟邪、驱邪之意义。
婚礼流程包括:身穿凤凰装,哭嫁(新娘在家哭三天三夜)祭祖 拜堂 男跪女不跪 新娘守洞房一天一夜等。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畲族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有兴趣的大家可以福建霞浦县走起,更深入的了解畲族文化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