あいかりん民族团结谱华章——弥勒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纪实 同呼吸共命运-弥团头条
民族团结谱华章——弥勒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纪实 同呼吸共命运-弥团头条
这是一片宁静中透着和谐的土地,汉、彝、傣、苗、回、壮等21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辽阔的家园里羞愧造句,这里的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
这是一片在团结中孕育希望的土地。各族群众共同经历了曲折与艰辛,更加迫切地渴望发展,对民族团结这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像珍惜眼睛和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这一朴素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是“彩云之南,福地弥勒。”
近5年来王虫虫没家,弥勒举全市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成为21个民族的共同信念。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霸州消费广场,书写出务实创新、艰苦奋斗的华章。相继荣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连续5年评为“云南省先进平安县(市)”,各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万山红简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
高位推动 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密团结各族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全市各民族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弥勒市召开的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动员会上弥勒市委书记包旭的话掷地有声。
弥勒市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55.97万,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壮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3.6%。
在弥勒,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让21个民族紧密团结,一起致富。
弥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弥勒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建设规划》《弥勒市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实施意见》《弥勒市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高位强劲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级43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弥勒市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示范创建领导机构,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创”的工作格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
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及时下拨200万元示范创建资金,各乡镇和市直部门累计投入示范创建资金300余万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建立了领导责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合作机制、舆论宣传机制,强力推动示范创建工作落实见效。同时,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校培训班的学习内容,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在农村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知党恩、感党恩、颂党绩、跟党走的意识。在高速公路、弥勒南北入口处等交通要道设立户外大型宣传牌强化宣传李皓京,借助弥勒广播电台、弥勒电视台、城市主干道LED电子显示屏等媒介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利用弥勒在线、手机报、弥勒周末报宣传示范创建。
5年来,全市投入民族专项资金3977.22万元,到目前万芙伽,全市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37个,其中,省级民族团结示范镇1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16个,州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个。创建了国家级和谐寺观教堂1个我的三个母亲,省级和谐寺观教堂1个,州级和谐寺观教堂15个,市级和谐寺观教堂10个。
夯实基础 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的机遇,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硬承诺,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弥勒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凌云说。
“以前上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现在好了,全镇到处都是硬化路,去哪儿都干净又方便。”东山镇舍木村委会舍木村小组村民韩绍光激动地说:“就拿我们集镇二环路的修缮来说,真是一件实惠群众的大好事。”
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屠化,东山镇举全镇之力,重点突破,实现集镇二环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贯通,彻底解决路面破损,积水淤泥严重,集镇街道“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目前,集镇二环路已完成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51万余元,全长790米,惠及全镇2万余人。
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弥勒市把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首要任务,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创新突破口,扎实抓好精准脱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四城同创”、六大重点产业培育。
深入实施抓项目增投资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五网”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公路里程达40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4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68.2公里;实现全市建制村进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和村组道路两个100%。4G网络、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12000公顷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至309家,2017年,该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52.35亿元。推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超过5亿元;加大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工业总产值完成2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7.1亿元;坚持以“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施红河水乡、红河东风韵、太平湖森林、可邑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819.62万人次蔡万才,比上年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54.22亿元,比上年增长44%。
保障民生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走进弥勒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讲着民族语言的导医密春雷年龄,特别惹人注目,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由于少数民族患者所处环境特殊,他们在寻医问药过程中,遇到最突出的困难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文字障碍,为减少少数民族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沟通交流存在的问题,我中心特别设置了少数民族导医服务。”弥勒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桔说。
“我中心是一所集妇幼保健、医疗、科研、教学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并承担着对全市12个乡镇常规妇幼卫生保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对降低全市孕产妇及儿童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起到极大作用。”弥勒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桑红斌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该中心自2009年实施降消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至今,共为全市45453名农村贫困孕产妇实施了补助,补助资金达1736.40万元,其中,危急孕产妇救助249人,危急救助资金186.5517万元,人均补助达7492.04元,最高一例救助资金达8万元。孕产妇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记者走进弥勒市朋普镇小寨村委会,这里一派各民族群众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景象。小寨村群众眉宇间、言语中都流淌着自信和希望,整个小寨到处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图景。一个协会吸纳带动千家万户养牛致富,一个市场凝聚8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形成辐射带动彝、苗、壮、汉、傣、回、哈尼等8个民族、10万户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奔小康的产业带。这,就是朋普镇小寨村创造的奇迹。
弥勒市一直坚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思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年来,通过“五个一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44825.75万元,投入贫困地区村级道路、饮水安全、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培植、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户均3000元到户小产业全覆盖侯传皋。抓实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惠民政策。全面推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市内医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市级全覆盖。2017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收入分别达32230元和122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城乡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养老保险均实现全覆盖,全市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保护民族团结和谐“源头活水”
“节日盛装穿起来,大三弦弹起来,巴掌拍起来,长号吹起来,狮子舞起来,刀叉举起来,美酒端起来女王蜂的王房,彝家欢歌唱起来。”每天这样盛大的迎宾欢乐场面在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寨门呈现。
可邑村是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风广陌,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村子古木参天,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精美的壁画,一草一木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如世外桃源般神秘而美丽。
截至2017年原梓菲,弥勒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弥勒阿细跳月民族节”,成为大力宣传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品牌沙尔汗。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昨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是个好日子,可邑天天贵客来……”这是老毕摩刘家盛表演的一段迎客词散人小嘀咕。到可邑旅游的人,进寨门时,在欢迎他们的文艺队伍中,老毕摩刘家盛总会最先吸引他们的目光。
弥勒市城投公司在可邑村成立了一支文艺队,为解决本村人就业,招收的20多名演员极道女天师,清一色土生土长的可邑阿细人,演员都是农民,往往忙一阵农活,演员们才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从地头匆匆赶到演出点——可邑风情园进行演出。演出的节目有阿细跳月、阿细刀叉舞、阿细霸王鞭舞等10多个。他们每天跳着唱着自己热爱的歌舞,又有稳定的收入,吃饭不要钱,还不用外出打工,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日子,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每天跳跳舞,在本村就可以打工,既可以照顾家里,又能把钱挣了李易祥老婆,现在村民的生活提高太多了。”可邑村党支部书记毕辉说,这些年,自己见证了可邑的变化,也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换和升级给村民带来的改变,阿细文化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通过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掘和重塑阿细文化,找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相连的路,阿细文化才有了发扬光大的可能。
“吸引游客主要靠民族文化,把古老、神秘的习俗挖掘出来,あいかりん 比如把婚嫁、祭虎、祭龙、祭火这些传统习俗以舞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游客随时来都能感受得到。”毕辉说。
弥勒市十分重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民族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产业齐抓并进。一是以“八进”活动为重要抓手,加强宣传教育开心鬼上错身。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夯实了民族团结和谐的群众思想基础。二是以民族文化为引领,创新创建载体。逐年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成弥勒市文化馆和非遗展览馆;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乡、村3级服务体系,建成142个农家书屋。三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市、乡(镇)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常态化血刹如来。四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起非遗4级保护体系,各级政府命名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州级20项、市级130项;传习馆点28个;各级传承人227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共285项,其中,各级政府命名公布的有128项。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努力和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2017年,弥勒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2.8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39%。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22亿元,比上年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312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24元,比上年增长9.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弥勒市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之花已在弥勒各民族心中绽放。展望未来,弥勒市各族儿女同呼吸、共命运,滕旋将以更加充满自信和激情的精神状态,乘风破浪,续写新篇,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而不懈努力奋斗!
注:本文摘自2018年5月17日《红河日报》
这是一片宁静中透着和谐的土地,汉、彝、傣、苗、回、壮等21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辽阔的家园里羞愧造句,这里的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
这是一片在团结中孕育希望的土地。各族群众共同经历了曲折与艰辛,更加迫切地渴望发展,对民族团结这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像珍惜眼睛和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这一朴素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是“彩云之南,福地弥勒。”
近5年来王虫虫没家,弥勒举全市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成为21个民族的共同信念。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霸州消费广场,书写出务实创新、艰苦奋斗的华章。相继荣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连续5年评为“云南省先进平安县(市)”,各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万山红简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
高位推动 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密团结各族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全市各民族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弥勒市召开的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动员会上弥勒市委书记包旭的话掷地有声。
弥勒市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55.97万,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壮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3.6%。
在弥勒,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让21个民族紧密团结,一起致富。
弥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弥勒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建设规划》《弥勒市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实施意见》《弥勒市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高位强劲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级43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弥勒市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示范创建领导机构,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创”的工作格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
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及时下拨200万元示范创建资金,各乡镇和市直部门累计投入示范创建资金300余万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建立了领导责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合作机制、舆论宣传机制,强力推动示范创建工作落实见效。同时,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校培训班的学习内容,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在农村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知党恩、感党恩、颂党绩、跟党走的意识。在高速公路、弥勒南北入口处等交通要道设立户外大型宣传牌强化宣传李皓京,借助弥勒广播电台、弥勒电视台、城市主干道LED电子显示屏等媒介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利用弥勒在线、手机报、弥勒周末报宣传示范创建。
5年来,全市投入民族专项资金3977.22万元,到目前万芙伽,全市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37个,其中,省级民族团结示范镇1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16个,州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个。创建了国家级和谐寺观教堂1个我的三个母亲,省级和谐寺观教堂1个,州级和谐寺观教堂15个,市级和谐寺观教堂10个。
夯实基础 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市的机遇,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硬承诺,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弥勒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凌云说。
“以前上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现在好了,全镇到处都是硬化路,去哪儿都干净又方便。”东山镇舍木村委会舍木村小组村民韩绍光激动地说:“就拿我们集镇二环路的修缮来说,真是一件实惠群众的大好事。”
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屠化,东山镇举全镇之力,重点突破,实现集镇二环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贯通,彻底解决路面破损,积水淤泥严重,集镇街道“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目前,集镇二环路已完成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51万余元,全长790米,惠及全镇2万余人。
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弥勒市把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首要任务,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创新突破口,扎实抓好精准脱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四城同创”、六大重点产业培育。
深入实施抓项目增投资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五网”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公路里程达40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4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68.2公里;实现全市建制村进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和村组道路两个100%。4G网络、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12000公顷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至309家,2017年,该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52.35亿元。推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超过5亿元;加大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工业总产值完成2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7.1亿元;坚持以“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施红河水乡、红河东风韵、太平湖森林、可邑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819.62万人次蔡万才,比上年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54.22亿元,比上年增长44%。
保障民生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走进弥勒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讲着民族语言的导医密春雷年龄,特别惹人注目,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由于少数民族患者所处环境特殊,他们在寻医问药过程中,遇到最突出的困难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文字障碍,为减少少数民族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沟通交流存在的问题,我中心特别设置了少数民族导医服务。”弥勒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桔说。
“我中心是一所集妇幼保健、医疗、科研、教学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并承担着对全市12个乡镇常规妇幼卫生保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对降低全市孕产妇及儿童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起到极大作用。”弥勒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桑红斌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该中心自2009年实施降消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至今,共为全市45453名农村贫困孕产妇实施了补助,补助资金达1736.40万元,其中,危急孕产妇救助249人,危急救助资金186.5517万元,人均补助达7492.04元,最高一例救助资金达8万元。孕产妇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记者走进弥勒市朋普镇小寨村委会,这里一派各民族群众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景象。小寨村群众眉宇间、言语中都流淌着自信和希望,整个小寨到处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图景。一个协会吸纳带动千家万户养牛致富,一个市场凝聚8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形成辐射带动彝、苗、壮、汉、傣、回、哈尼等8个民族、10万户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奔小康的产业带。这,就是朋普镇小寨村创造的奇迹。
弥勒市一直坚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思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年来,通过“五个一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44825.75万元,投入贫困地区村级道路、饮水安全、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培植、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户均3000元到户小产业全覆盖侯传皋。抓实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惠民政策。全面推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市内医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市级全覆盖。2017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收入分别达32230元和122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城乡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养老保险均实现全覆盖,全市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保护民族团结和谐“源头活水”
“节日盛装穿起来,大三弦弹起来,巴掌拍起来,长号吹起来,狮子舞起来,刀叉举起来,美酒端起来女王蜂的王房,彝家欢歌唱起来。”每天这样盛大的迎宾欢乐场面在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寨门呈现。
可邑村是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风广陌,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村子古木参天,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精美的壁画,一草一木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如世外桃源般神秘而美丽。
截至2017年原梓菲,弥勒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弥勒阿细跳月民族节”,成为大力宣传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品牌沙尔汗。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昨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明天是个好日子,可邑天天贵客来……”这是老毕摩刘家盛表演的一段迎客词散人小嘀咕。到可邑旅游的人,进寨门时,在欢迎他们的文艺队伍中,老毕摩刘家盛总会最先吸引他们的目光。
弥勒市城投公司在可邑村成立了一支文艺队,为解决本村人就业,招收的20多名演员极道女天师,清一色土生土长的可邑阿细人,演员都是农民,往往忙一阵农活,演员们才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从地头匆匆赶到演出点——可邑风情园进行演出。演出的节目有阿细跳月、阿细刀叉舞、阿细霸王鞭舞等10多个。他们每天跳着唱着自己热爱的歌舞,又有稳定的收入,吃饭不要钱,还不用外出打工,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日子,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每天跳跳舞,在本村就可以打工,既可以照顾家里,又能把钱挣了李易祥老婆,现在村民的生活提高太多了。”可邑村党支部书记毕辉说,这些年,自己见证了可邑的变化,也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换和升级给村民带来的改变,阿细文化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通过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掘和重塑阿细文化,找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相连的路,阿细文化才有了发扬光大的可能。
“吸引游客主要靠民族文化,把古老、神秘的习俗挖掘出来,あいかりん 比如把婚嫁、祭虎、祭龙、祭火这些传统习俗以舞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游客随时来都能感受得到。”毕辉说。
弥勒市十分重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民族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产业齐抓并进。一是以“八进”活动为重要抓手,加强宣传教育开心鬼上错身。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夯实了民族团结和谐的群众思想基础。二是以民族文化为引领,创新创建载体。逐年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成弥勒市文化馆和非遗展览馆;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乡、村3级服务体系,建成142个农家书屋。三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市、乡(镇)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常态化血刹如来。四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起非遗4级保护体系,各级政府命名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州级20项、市级130项;传习馆点28个;各级传承人227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共285项,其中,各级政府命名公布的有128项。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的努力和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2017年,弥勒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2.8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39%。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22亿元,比上年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312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24元,比上年增长9.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弥勒市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之花已在弥勒各民族心中绽放。展望未来,弥勒市各族儿女同呼吸、共命运,滕旋将以更加充满自信和激情的精神状态,乘风破浪,续写新篇,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而不懈努力奋斗!
注:本文摘自2018年5月17日《红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