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新娘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有故乡-你的景和我的桥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有故乡-你的景和我的桥
壹
今年春节,我的故乡小村彭家岭,发生了件罕见的盛事——全村聚餐,整整十来桌,一百几十人。
记忆里,全村人能这般热闹聚一起,估摸得回到20年前。
这之后贾雨岚,城镇化浪潮席卷,求学、打工、谋生,全村人散落天涯。别说全村聚会,很多叔伯兄弟,十年未得一见,已属平常。
现如今,唯一能将村人稍稍拢聚的,只剩红白喜事——村人同属一宗,依例每家得出一人。
但这次,竟然聚齐100多人,让人惊喜之外,颇感诧异。
当然,这得感谢腾讯,自从建了“彭岭一家人”微信群后,你拉我、我拉你,数百人很快济济一堂。
这个群,大多数人幼时曾一同在泥巴水的滚大,房前屋后、左邻右舍、山上坡下、对门隔塘,生活在一个村子。
成年后,各自出走故乡半生,乡音无改,容貌却再难相认,路上擦肩而过,已是陌人。
大概人都有怀旧情结,群里,每天除了大量段子、小视频和各种链接外,更多的是熟悉的浓浓乡音(语音聊天),泛黄的老旧照片。
间或有人回村,像约定好了般,拍几张照片、录几段视频西古德森,发到群里,惹人心痒。
倘若谁家做了顿香焖腊猪蹄、笋干炒腊肉的家乡土菜,或是显摆了一把刚采摘的野生树莓、山栗子,更让人隔着屏幕,舔舐故乡,垂涎欲滴。
群里人其实也有不少并不相识,或只听闻过名字,从未见上一面。但只要一说到“正爹”、“民爹”、“次爹”、“六娭毑”之类潜行深渊,亲切感便油然而生石二群,付瑞亭这是斩不断的血脉渊源。
隔三差五,群里还会有“忆苦思甜”大会,大伙可劲回忆过去点滴,先祖如何不易,物质如何匮乏,童年如何有趣,苦中如何作乐。
末了,少不得有人伤感打哭腔,随之而来,总会有一小波红包雨安慰。
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从地理世界上的一家人到地理世界的异乡人再到网络世界的一家人,短短20年,这个大家敬奉为故乡的小村,见证了一切,亦承受了一切。
贰
但这次聚会,美中稍嫌不足。
一是相当一部分村人未能参加谈书墨,有人千里迢迢山高水远丁小跳,有人困身异乡诸事繁忙,有人走亲串友喜酒不停。
二是聚会地点未能在彭家岭村,而是设在20里开外的小镇酒馆里。
缘何?
因为这个小村郭台成,已近乎消失了。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自然村多达80个,彭家岭不幸忝列其中。
现在,这个自然村落,再无人愿意居住,唯有森森草木和厚实竹林,以及风雨无情冲刷、岁月无情摧残而不断倒塌的残屋旧房。
唯有大门口那几根威武的石柱,固执地站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在南方的都市里,有个周末,我闲来无事,翻开百度、高德地图,试图找到一点慰藉,但放大到极限,也没能寻到这个村子的名字。
我恍然,的确,这个村子在地理意义上消失了。唯有那些历史,依然在后人记忆里顽强存活。
彭家岭,四面高山环绕,中心清泉甜澈、山田肥沃,便坐落了这个江南山区小村。
顾名思义,村子住户原本姓彭。据祖辈口口相传,大概“湖广填川”时,先祖自江西迁居于此,从此繁衍生息。
这位祖先,原是个长工,为人敦厚朴实,经年勤耕苦作,终才攒下这份家业。
100年来,无论清末、民国、日本占领期、内战,还是解放后数十年,族谱页页后翻加厚,村人扎根于此,生生不息。
生命的张力,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发挥到近乎极致。至我幼时,小村已有200人规模。
但现在,小村竟消失了一夜新娘。毕竟,小村地处高山,交通极不方便,而种田种地、养猪养鸡这些传统产业,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下,愈显窘迫贫瘠,再难养活接续开枝散叶的后辈。
在时代和历史的大潮下,小村自难独善其身。
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充满诱惑。时势驱迫,村人只好一代代奋力走出去,去当兵、读书、打工、做手艺,不断走向城市,走向远方,走向天涯!
现在,一群离乡别井经年未归的游子,好不容易聚到一块,却蓦然发现,故乡小村再也回不去了。
在镇上,在酒馆,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点事,却总觉心头空落落的。
就好像,旧时宴请,坐八仙桌,东南西北主位次位一目了然,现在清一色酒店专供十人圆桌,总缺了那么点味道。
大家这才明白: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
叁3
回不去的,更是那些传统习俗、古朴情结、淳厚心境。
聚会结束,酒足饭饱后,有人乘兴提议,一块回彭家岭看一看,即便只剩下草木森森,只剩下断壁残垣淑妃吧,但哪怕看一眼,也好哇。
更有人出点子,带一担干柴上去将门邪少,燃一大堆篝火,大伙儿围拢,一如几十年前村里人除夕守岁一样,取暖儿,拉家常,多惬意啊。
但意外的是,只有寥寥十余人响应。来回几十里山路,荒草早已没径,村子里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找不到,还回去干啥?
于是,三五一群,一转眼扎进棋牌室、歌舞厅、烧烤摊,麻将、字牌、斗地主、买码、KTV、撸串喝酒,大伙有的是乐趣。
但20年前,故乡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的彭家岭,有三个大祖堂屋,各户平房以之为核心,呈放射状层层外延,错落有致。
村子里的日子,紧贴农时,一年四季张弛有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天都热气腾腾。
清晨,公鸡打鸣叫早;白天,母鸡咯咯下蛋;傍晚,黄牛呜呜归栏;深夜,几处犬吠相互应和。全程相伴的,是隔屋隐约的人语,小孩子的嬉闹,以及山间地头干活的吆喝声。
周边的山、田、地、塘,都被农人们整得干净利索、不留死角,草垛、柴堆码放得整整齐齐。
至于哪一棵树、哪一根竹、哪一垄田、哪一角地是谁家的,全分得泾渭分明、不差毫厘。土地是命根子贝托蒂嘉,业是祖上传下,谁也不敢打马虎眼掉以轻心。
倘若逢上过年,炮竹声此起彼伏,锣鼓声阵阵回荡在山间,人们聚在一起,讲古谈今,更是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那时,过年有浓浓的仪式感,古风淳朴。
大年三十早上,当年村里结婚的人要给各家各户端送糖茶。中午,各房人聚在一块吃团年饭。晚上,男人们一起围着篝火讲古守岁,女人们则成群结队,去给当年新生的小孩送压岁钱。
初一大早,吃过早饭,晚辈都要去给长辈拜年。拜完年后,全村人聚在一起,敲锣打鼓举彩旗,先去祖坟拜年,然后就去本村和邻村拜新香——过去一年逝去的人,其家属会在第一个新年设灵堂于祖堂屋,供人祭拜缅怀。
而一整个正月,还会玩狮舞龙,与邻村相互庆贺。
比如舞龙,女人们扎好龙,男人中精壮者充当把手,稍长者负责敲锣打鼓各种事务,小孩们举彩旗、提灯笼,最为德高望重的“礼生”,则负责“发彩”——一种近乎打油诗的贺词。
这样的场面,一直要闹到元宵节。之后,又是周而复始的一年农忙。
但现在,这些全没了。那厚重的仪式感,那敬生重死的礼度秦浇水,全部埋进了岁月。
房屋几乎已全倒塌,田地早没入荒草,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手艺儿,年轻一代无人再会,集体扫墓拜新香更无可能,散住远方各地,自家上一两代的祖坟都不一定管得过来。
曾经,为了每一寸田地、每一株松树、每一棵竹子,大家能争得头破血流。
但现在,那些曾被视为命根子的田地房产,全搁在那里,无人关心照管,任凭风吹雨打。
农人和土地延续千年的血肉关系,似已绷断。
取而代之的,是群发的祝福短信,和几毛钱几分钱的红包。
肆4
乡音无改军政联姻,鬓毛早衰;再度返乡,身已是客。
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和你一样马湘云,也在砥砺岁月,悄然变迁。
少小离家,半生出走,故乡已难再见。即便你衣锦加身,却再也寻不到还乡的去处了。
龙应台说:“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故乡隔着岁月。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故乡隔着生死。
余秋雨说:“所谓故乡,不过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故乡隔着山水。
或许,当村里老人渐次变成一座座山坟,当年轻一代再也记不清自家地界,当犁田耙田握?头等活计再没人继承,当农时习俗歌谣、打纸钱手艺、婚丧嫁娶俗规再没人晓得,当这一代的小孩自称城里人时,我们的故乡,便已经死亡了。
或许,故乡原本只存活于记忆中,只寄居在夜深人静的残梦里。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怎样沧海桑田,故乡,一直都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字眼,是我们漂泊生涯里永难忘怀的眷恋。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有故乡!
(图片源自互联网)
景桥,左手戎马文,右手走心字,全网近亿阅读量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点击蓝色字体可链接阅读)、双10万+爆文《她凭什么成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实至名归林郑月娥》作者,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之声转载。个人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都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长按关注更多精彩!
壹
今年春节,我的故乡小村彭家岭,发生了件罕见的盛事——全村聚餐,整整十来桌,一百几十人。
记忆里,全村人能这般热闹聚一起,估摸得回到20年前。
这之后贾雨岚,城镇化浪潮席卷,求学、打工、谋生,全村人散落天涯。别说全村聚会,很多叔伯兄弟,十年未得一见,已属平常。
现如今,唯一能将村人稍稍拢聚的,只剩红白喜事——村人同属一宗,依例每家得出一人。
但这次,竟然聚齐100多人,让人惊喜之外,颇感诧异。
当然,这得感谢腾讯,自从建了“彭岭一家人”微信群后,你拉我、我拉你,数百人很快济济一堂。
这个群,大多数人幼时曾一同在泥巴水的滚大,房前屋后、左邻右舍、山上坡下、对门隔塘,生活在一个村子。
成年后,各自出走故乡半生,乡音无改,容貌却再难相认,路上擦肩而过,已是陌人。
大概人都有怀旧情结,群里,每天除了大量段子、小视频和各种链接外,更多的是熟悉的浓浓乡音(语音聊天),泛黄的老旧照片。
间或有人回村,像约定好了般,拍几张照片、录几段视频西古德森,发到群里,惹人心痒。
倘若谁家做了顿香焖腊猪蹄、笋干炒腊肉的家乡土菜,或是显摆了一把刚采摘的野生树莓、山栗子,更让人隔着屏幕,舔舐故乡,垂涎欲滴。
群里人其实也有不少并不相识,或只听闻过名字,从未见上一面。但只要一说到“正爹”、“民爹”、“次爹”、“六娭毑”之类潜行深渊,亲切感便油然而生石二群,付瑞亭这是斩不断的血脉渊源。
隔三差五,群里还会有“忆苦思甜”大会,大伙可劲回忆过去点滴,先祖如何不易,物质如何匮乏,童年如何有趣,苦中如何作乐。
末了,少不得有人伤感打哭腔,随之而来,总会有一小波红包雨安慰。
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从地理世界上的一家人到地理世界的异乡人再到网络世界的一家人,短短20年,这个大家敬奉为故乡的小村,见证了一切,亦承受了一切。
贰
但这次聚会,美中稍嫌不足。
一是相当一部分村人未能参加谈书墨,有人千里迢迢山高水远丁小跳,有人困身异乡诸事繁忙,有人走亲串友喜酒不停。
二是聚会地点未能在彭家岭村,而是设在20里开外的小镇酒馆里。
缘何?
因为这个小村郭台成,已近乎消失了。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自然村多达80个,彭家岭不幸忝列其中。
现在,这个自然村落,再无人愿意居住,唯有森森草木和厚实竹林,以及风雨无情冲刷、岁月无情摧残而不断倒塌的残屋旧房。
唯有大门口那几根威武的石柱,固执地站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在南方的都市里,有个周末,我闲来无事,翻开百度、高德地图,试图找到一点慰藉,但放大到极限,也没能寻到这个村子的名字。
我恍然,的确,这个村子在地理意义上消失了。唯有那些历史,依然在后人记忆里顽强存活。
彭家岭,四面高山环绕,中心清泉甜澈、山田肥沃,便坐落了这个江南山区小村。
顾名思义,村子住户原本姓彭。据祖辈口口相传,大概“湖广填川”时,先祖自江西迁居于此,从此繁衍生息。
这位祖先,原是个长工,为人敦厚朴实,经年勤耕苦作,终才攒下这份家业。
100年来,无论清末、民国、日本占领期、内战,还是解放后数十年,族谱页页后翻加厚,村人扎根于此,生生不息。
生命的张力,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发挥到近乎极致。至我幼时,小村已有200人规模。
但现在,小村竟消失了一夜新娘。毕竟,小村地处高山,交通极不方便,而种田种地、养猪养鸡这些传统产业,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下,愈显窘迫贫瘠,再难养活接续开枝散叶的后辈。
在时代和历史的大潮下,小村自难独善其身。
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充满诱惑。时势驱迫,村人只好一代代奋力走出去,去当兵、读书、打工、做手艺,不断走向城市,走向远方,走向天涯!
现在,一群离乡别井经年未归的游子,好不容易聚到一块,却蓦然发现,故乡小村再也回不去了。
在镇上,在酒馆,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点事,却总觉心头空落落的。
就好像,旧时宴请,坐八仙桌,东南西北主位次位一目了然,现在清一色酒店专供十人圆桌,总缺了那么点味道。
大家这才明白: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
叁3
回不去的,更是那些传统习俗、古朴情结、淳厚心境。
聚会结束,酒足饭饱后,有人乘兴提议,一块回彭家岭看一看,即便只剩下草木森森,只剩下断壁残垣淑妃吧,但哪怕看一眼,也好哇。
更有人出点子,带一担干柴上去将门邪少,燃一大堆篝火,大伙儿围拢,一如几十年前村里人除夕守岁一样,取暖儿,拉家常,多惬意啊。
但意外的是,只有寥寥十余人响应。来回几十里山路,荒草早已没径,村子里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找不到,还回去干啥?
于是,三五一群,一转眼扎进棋牌室、歌舞厅、烧烤摊,麻将、字牌、斗地主、买码、KTV、撸串喝酒,大伙有的是乐趣。
但20年前,故乡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的彭家岭,有三个大祖堂屋,各户平房以之为核心,呈放射状层层外延,错落有致。
村子里的日子,紧贴农时,一年四季张弛有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天都热气腾腾。
清晨,公鸡打鸣叫早;白天,母鸡咯咯下蛋;傍晚,黄牛呜呜归栏;深夜,几处犬吠相互应和。全程相伴的,是隔屋隐约的人语,小孩子的嬉闹,以及山间地头干活的吆喝声。
周边的山、田、地、塘,都被农人们整得干净利索、不留死角,草垛、柴堆码放得整整齐齐。
至于哪一棵树、哪一根竹、哪一垄田、哪一角地是谁家的,全分得泾渭分明、不差毫厘。土地是命根子贝托蒂嘉,业是祖上传下,谁也不敢打马虎眼掉以轻心。
倘若逢上过年,炮竹声此起彼伏,锣鼓声阵阵回荡在山间,人们聚在一起,讲古谈今,更是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那时,过年有浓浓的仪式感,古风淳朴。
大年三十早上,当年村里结婚的人要给各家各户端送糖茶。中午,各房人聚在一块吃团年饭。晚上,男人们一起围着篝火讲古守岁,女人们则成群结队,去给当年新生的小孩送压岁钱。
初一大早,吃过早饭,晚辈都要去给长辈拜年。拜完年后,全村人聚在一起,敲锣打鼓举彩旗,先去祖坟拜年,然后就去本村和邻村拜新香——过去一年逝去的人,其家属会在第一个新年设灵堂于祖堂屋,供人祭拜缅怀。
而一整个正月,还会玩狮舞龙,与邻村相互庆贺。
比如舞龙,女人们扎好龙,男人中精壮者充当把手,稍长者负责敲锣打鼓各种事务,小孩们举彩旗、提灯笼,最为德高望重的“礼生”,则负责“发彩”——一种近乎打油诗的贺词。
这样的场面,一直要闹到元宵节。之后,又是周而复始的一年农忙。
但现在,这些全没了。那厚重的仪式感,那敬生重死的礼度秦浇水,全部埋进了岁月。
房屋几乎已全倒塌,田地早没入荒草,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手艺儿,年轻一代无人再会,集体扫墓拜新香更无可能,散住远方各地,自家上一两代的祖坟都不一定管得过来。
曾经,为了每一寸田地、每一株松树、每一棵竹子,大家能争得头破血流。
但现在,那些曾被视为命根子的田地房产,全搁在那里,无人关心照管,任凭风吹雨打。
农人和土地延续千年的血肉关系,似已绷断。
取而代之的,是群发的祝福短信,和几毛钱几分钱的红包。
肆4
乡音无改军政联姻,鬓毛早衰;再度返乡,身已是客。
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和你一样马湘云,也在砥砺岁月,悄然变迁。
少小离家,半生出走,故乡已难再见。即便你衣锦加身,却再也寻不到还乡的去处了。
龙应台说:“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故乡隔着岁月。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故乡隔着生死。
余秋雨说:“所谓故乡,不过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故乡隔着山水。
或许,当村里老人渐次变成一座座山坟,当年轻一代再也记不清自家地界,当犁田耙田握?头等活计再没人继承,当农时习俗歌谣、打纸钱手艺、婚丧嫁娶俗规再没人晓得,当这一代的小孩自称城里人时,我们的故乡,便已经死亡了。
或许,故乡原本只存活于记忆中,只寄居在夜深人静的残梦里。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怎样沧海桑田,故乡,一直都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字眼,是我们漂泊生涯里永难忘怀的眷恋。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有故乡!
(图片源自互联网)
景桥,左手戎马文,右手走心字,全网近亿阅读量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点击蓝色字体可链接阅读)、双10万+爆文《她凭什么成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实至名归林郑月娥》作者,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之声转载。个人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都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长按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