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所爱曲谱植绿澄清万里云”——追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承德生态建设的深情寄望 “-承德日报社
植绿澄清万里云”——追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承德生态建设的深情寄望 “-承德日报社
几天前逍遥独行客,经首都新闻界的朋友联系,去北京诊病。晚上,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的诸多朋友小聚。席间,一位朋友突然提到了《承德日报》:“我经常在网上浏览地市报纸,你们《承德日报》 办得好,那篇《塞罕坝:承德生态文明的英雄史诗》 写得很有深度,很有气势,丝毫不逊大报”解小东近况。
“要知道,小报也卧虎藏龙。这张报纸之所以办出了特色,因为有一位非常敬业的总编,他是正高二级,不低于你们吧”。
朋友们很是惊讶:“哎呀,真的比我们很多人都高啊!”
“他还得了范敬宜总编的‘真传’,范老的《总编辑手记》,洋洋40 多万字,他通读了两遍,这对于成就地方党报一位优秀总编能没益处吗”……
不知不觉,话题自然转到了范敬宜身上,无疑都是一片赞誉之情。最后,有人用一副对联对范老作了总结:“学贯中西,熔铸妙笔,华章骇俗,堪称才子风范;神劳夙夜,纵横报坛,精心运筹,不愧大家襟怀”。
回到住处,我久久不能入睡,范老的知遇之恩,范老对宣传承德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对承德生态建设的深情寄望不时叠映在我的眼前……
“ 植绿澄清万里云”
——追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承德生态建设的深情寄望
寇占文 杨海洋
范敬宜旧照
(一)
上世纪80 年代末,范老在《经济日报》 任总编,而我们已是该报的“常客”,经常有重头稿件在此“光顾”,仅生态建设的稿子每年都发五六篇,使“绿色承德”名满天下。
范总曾对时任经济日报新闻中心主任杨军说过这样的话:在“生态屏障”建设中,承德人本着“把风沙挡在当地,把净水送到京津”的情怀,创出一个个“绿色”奇迹。塞罕坝机械林场,就是承德人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唐纳卡兰,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植下的100 多万亩人工林,这是一个变荒原为林海、变沙漠成绿洲的奇迹,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大力宣传。
这之后,我们每每采写的承德生态建设的稿子,在《经济日报》 都得以刊发。有一篇植树种草的稿子还是范总亲自给我们制作的标题: 《绿化美化生态化诺查丹马斯,人美景美家乡美——承德市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知道,范老非常重视新闻标题制作,当时《经济日报》 的许多好标题都出自他手。一旦谁人起了一个好标题,他一准高兴,比自己写出的还要兴奋。有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范老让他的爱徒詹国枢立即动手写一篇述评山西张新明,专论如何搞活国有企业。詹国枢拟的标题是“如何把企业搞死”,意即无死哪得有生,国有企业生得太多,却无一能死,则国企难以搞活。范老看毕,沉吟片刻道,文章很好,题目不行,下午来吧,另取一名,不但要好,还得要巧,让人们过目难忘,让文章一炮打响。下午,詹国枢走进范老办公室,但见“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已然置于案头。次日头版头条隆重推出,果然一炮而红边令诚,轰动一时张皓轩。
1993 年发泄壶,范敬宜调任人民日报社任总编,但他始终关注承德的生态建设,给我们发的最多的稿子也是生态方面的稿子。1997 年春天,我们去人民日报社送《塞罕坝——人间奇迹》 一稿,范老发自内心地对我们说:“现在北京‘只见蓝天白云飘,不见沙尘扑面来’,我们喝着清洁的饮用水,享受着日益变好的生态环境,这得感谢承德人民呀,为了保护首都的这盆水和这片蓝天,承德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范老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5 年,这5年,也是承德在《人民日报》 上稿最多的5年。从这个角度上说,范老对宣传承德尤其是宣传承德的生态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
(二)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的一天傍晚,人民日报总编室江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范总正在你们那儿开北片省市的发行会,他对承德那么关注,你们不妨去看看他”。
放下电话,我们立马赶到避暑山庄万树园蒙古包,恰好范老刚刚用完餐,他让我们陪他到外面转转,当走到狮子沟桥时,看到山庄宫墙外满坡绿油油的青松,范老诗兴大发,张口吟道:“秋种幼苗储绿茵,夏繁径葉挡沙尘。栽花美化千山翠,植绿澄清万里云。大地葱葱添锦秀,江河涣涣碧波粼。寄情桑梓夕阳晚,草木峥嵘总是春。”出口成章,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其实大开眼界的是第二天晚上。范总对我们说:“明晚你们柳宝全书记给我安排了一次与承德书画院艺术家们的见面会,到时你们一定要来捧场啊。”
“一定一定,我们一定来!”
初秋的夜晚,清风习习,甚是凉爽。在书画院的会议室,承德知名的书画同仁都来了,而且都拿出了书画作品展示给范总看。范总对每幅作品都一一仔细端详, 上下打量, 连连称好。 他说:“书法和国画,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你们写的画的都好叶可儿,说明承德的文化底蕴深厚”。范总对在座的同仁,如见故人,侃侃而谈,平等、诚恳和尊重之情,溢于言表。这次简短聚会麦胶性肠病,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范总的待人之道,更见识了他敏捷才思和国学功底。那晚,他兴致蛮高,为表达对东道主的感谢,他走到已经备好的文房四宝的桌前,针对每个人的书画特点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边问话,边沉思,一手握笔,一手抚案,竟缓缓地在平润的宣纸上,走笔龙蛇,文思泉涌, 一张一张,每张一首,当晚竟连续书写了四五首绝句或律诗,分赠主人。记得他给一幅《承德风光》 题的诗是这样的:远山如黛又如风,旷野空灵一碧澄。峦石簇花融尺素,秋霁丛树秀丹青。足见他对承德自然山水的倾慕之情。那晚,宾主尽兴而别。过去读《三国》,知道有曹植“七步吟诗”的掌故。今天看到范总即兴写诗,顷刻竟成数首,让我们怎能不大开眼界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不信今时无古贤。曹植胸有才气,却腹无经纶。谥号封为范文正公的范仲淹,则不仅胸有才气,还满腹经纶。作为范仲淹后人的范总,继承了古代贤达的“先忧后乐”思想传统,确确实实是一个既有才气又有经纶的文坛大家。
就是这次,我们产生了研究范老的浓厚兴趣。
范敬宜是范仲淹第28 代孙,13 岁时就能写诗,一生所爱曲谱到17 岁时,作品不仅有古体、近体诗和长短句,还有了散曲,深厚的国学修养就此奠定殷怡航。著名学者冯其庸后来曾在《诗书画一体情文韵三绝》 的文章中这样评价范敬宜:“以诗而言,情韵相生,久读不厌;以书而言,功夫深厚,出笔就见法度;以画而言,前辈大师曾如是评说:‘卓矣范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更以“四绝”称之,理由是他还了解西方文化,古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给穆青报告文学作的序言,莫不属上乘之作。立意之高远,行文之流畅,文笔之老到,观察之细微,把度之精准,炼字之简约,都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有关。
(三)
1996 年,我们去人民日报社办事,顺便看看范老。他拿出一叠照片:“看看,你们认识吗,这地方多美。”
“这是我们的塞罕坝呀,您什么时候也去看看?”
“穆老送我这些照片,就是为了诱导我去塞罕坝,我下定决心了,抽空一定去看看!”
我们选出一张林草相间的照片:“您能给题一首诗吗?”
不到两分钟范老便吟道:“塞罕新景与日清,绿野无边荫成行。近处树染碧翠色,远处芳草墨翠菁。一幅春图高岭挂朴仁静,几分盘景沙海生。谁知碧绿迷人醉,松柏枝头听鸟鸣。”范老朴素质实或缛丽华美的诗词,不仅写出塞罕坝新天地之优美,更寄托了他对所写之景的至爱至情叶韦彤。
范总是范仲淹第28 代孙,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范敬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不仅在新闻业界有目共睹,也从他亲自安排发表我们的一篇报道中得到了验证。
1997 年4 月19 日, 《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发表了我们采写的生态农业新闻:《庄稼地里也能种出希望》,并加了编者按语。事后我们得知,这篇稿子正是范总亲自审定发表的。
据当时总编室副主任李济国介绍,当年春种季节,由于农业收入低,有些地方的农民根本不种地都外出打工了,造成土地荒芜严重。看到这种情况韦世乐,范总很是忧心,他找到李济国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不重视土地咋行,没有粮食就会出乱子。一年之计在于春,马上派记者下去抓几篇正面典型,我们党报有责任纠偏扶正。”
就这样,我们采写的《庄稼地里也能种出希望》 成为承德地市合并之前首篇在《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刊发的文章。
记不得是哪年春节了,我们写的《承德“生态环保”入春联》 也上了《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据时任总编室主任江绍高讲,总编室接到你们的这篇稿子,感到很新颖,便准备安排在二版头条发表,老范看后,坚持让我们给安排在一版头条位置上,足见老范对承德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
1997 年夏天,我们再次到人民日报社送稿,范老见到我们,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俩在人民日报可是大名鼎鼎啊,听总编室的人讲,去年你们在《人民日报》发了37 篇稿子,高产啊!”
我们赶紧应答:“不敢当,我们身在基层,水平有限,都是编辑帮助的结果”。
“在基层好啊,基层了解的东西真实,写出的稿子贴近生活。我常对青年记者讲,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就要沉下去,要舍得吃苦,总浮在上面写不出好作品”。
范总侃侃而谈:“我曾多次讲,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有5 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品着范总的话,我们忽然想起他曾作过一首诗,善意地批评那些作风浮躁的记者:“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
范总接着说:“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结果必然是‘行之不远’。人不求全,求全则天下无可用之材;文不求同,求同则天下无可读之章”。
范敬宜著作书影
(四)
和范总的第四次见面,是在一次便宴上——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的一家普通餐馆、一桌普通饭菜。
此次小聚缘于《人民日报》 那几年开展的“现场新闻”征文。借助这块“绿地”,我们先后发表了16 篇文章,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写生态环境的,并有多篇获奖,在《人民日报》 产生了很大影响。范总曾对总编室的人说:“人家基层的记者为什么能写出新、鲜、活的作品,我们为什么不能?你们要好好总结,要放下架子向基层的同志学习”。
就这样我们应邀去了北京。晚上,经济日报社的几位多年好友邀请我们小聚,也拉上了他们的老上司“老范”。就是在范总“不去大酒店”的坚辞下,我们才走进了那家小馆。席间,范总的话题更多的是报纸和新闻,其中有一段话十分精彩:现在我们处理新闻不大讲究艺术,不大考虑新闻艺术处理的效果。通病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知道以小胜大;只知道浓墨重彩写英雄,不知道轻描淡写也可以写英雄;只知道浓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清目秀也是一种美;只知道响鼓重锤,不懂得点到为止;只知道大雨倾盆,不知道润物无声鸿牛网易博客。
范总以普通记者的身份与大家边吃边聊。他说:“作为一个好记者,一定要具备四条:一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有丰富的学养;三是要有好的文笔;四是要钟爱和珍惜记者生涯……”“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2 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
说到学养和文笔,范总的文笔在业内几乎无人能及。也许有人读过他的《重修望海楼记》,其结尾处的6 个排比,气势之宏,忧怀天下之切,令人过目难忘:“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胡寅寅,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致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乾贵士没有一生坎坷、满腹诗书、一腔忧心,何能有这样的文字?
说到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范总更没的说。“如果有来生,还要当记者”。1998年,他即将离任去全国人大常委会任职时,曾满怀深情地写下一首七律《告别人民日报诸同志》:“五载共舟情至深,骊歌一曲意难分。风晨雨夕赖相持,剑气箫心喜共鸣。虽有豪情胜旧日,愧无佳绩酬知音。唯将一语寄朋辈傲气至尊,海阔天空任纵横”。其对新闻事业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见一斑。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梁衡这样评价范总:“人民日报十多位总编,自邓拓之后,其才学堪与其比者唯老范一人;范仲淹倡‘先忧后乐’已千年,我身边亲历亲见,能躬行其道的新闻高官,唯老范一人”。
的确,读范老的作品,自有一股正气。正如他曾填过一首《满江红》: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当日闻鸡争起舞,今宵抚剑犹望月。念白云深处万千家,情难抑。
“抽空一定去看看(塞罕坝)!”然而,范老始终没能成行,这成为他最大的遗憾,也成为我们以至承德的最大遗憾。
2010 年11 月13 日范老因病仙逝,时年79 岁。
在79 年的人生征程中,范老越陌度阡,孜孜不倦,迈上了一个又一个事业的高峰。在报界被尊为“翘楚”,在学界被尊为“名师”,在文坛被尊为“大家”。今天,重诵当时八宝山告别大厅那副挽联:“先忧后乐采编评凝心香一瓣哀社稷骤失大笔;掖幼领新诗书画继翰墨三绝恸江山长忆斯人”,仍是悲思难抑。追忆范老生前对宣传承德特别是宣传承德生态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的亲切教诲,仍旧忧伤百感。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重新翻看范老馈赠的《敬宜笔记》《范敬宜诗书画》,追忆其教诲和帮助,心潮难平,千悲百念之下赋诗一首以示感怀:
生前忧乐身后名,为政为文两从容。妙笔生花惊同业,满腹诗赋堪称雄。哲理真知昭未来,财富精神铸精诚。京承神交十数载,尤感教诲知遇情。
评论区已开放
欢迎留言
广告热线:2153442 18631496626
几天前逍遥独行客,经首都新闻界的朋友联系,去北京诊病。晚上,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的诸多朋友小聚。席间,一位朋友突然提到了《承德日报》:“我经常在网上浏览地市报纸,你们《承德日报》 办得好,那篇《塞罕坝:承德生态文明的英雄史诗》 写得很有深度,很有气势,丝毫不逊大报”解小东近况。
“要知道,小报也卧虎藏龙。这张报纸之所以办出了特色,因为有一位非常敬业的总编,他是正高二级,不低于你们吧”。
朋友们很是惊讶:“哎呀,真的比我们很多人都高啊!”
“他还得了范敬宜总编的‘真传’,范老的《总编辑手记》,洋洋40 多万字,他通读了两遍,这对于成就地方党报一位优秀总编能没益处吗”……
不知不觉,话题自然转到了范敬宜身上,无疑都是一片赞誉之情。最后,有人用一副对联对范老作了总结:“学贯中西,熔铸妙笔,华章骇俗,堪称才子风范;神劳夙夜,纵横报坛,精心运筹,不愧大家襟怀”。
回到住处,我久久不能入睡,范老的知遇之恩,范老对宣传承德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对承德生态建设的深情寄望不时叠映在我的眼前……
“ 植绿澄清万里云”
——追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承德生态建设的深情寄望
寇占文 杨海洋
范敬宜旧照
(一)
上世纪80 年代末,范老在《经济日报》 任总编,而我们已是该报的“常客”,经常有重头稿件在此“光顾”,仅生态建设的稿子每年都发五六篇,使“绿色承德”名满天下。
范总曾对时任经济日报新闻中心主任杨军说过这样的话:在“生态屏障”建设中,承德人本着“把风沙挡在当地,把净水送到京津”的情怀,创出一个个“绿色”奇迹。塞罕坝机械林场,就是承德人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唐纳卡兰,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植下的100 多万亩人工林,这是一个变荒原为林海、变沙漠成绿洲的奇迹,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大力宣传。
这之后,我们每每采写的承德生态建设的稿子,在《经济日报》 都得以刊发。有一篇植树种草的稿子还是范总亲自给我们制作的标题: 《绿化美化生态化诺查丹马斯,人美景美家乡美——承德市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知道,范老非常重视新闻标题制作,当时《经济日报》 的许多好标题都出自他手。一旦谁人起了一个好标题,他一准高兴,比自己写出的还要兴奋。有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范老让他的爱徒詹国枢立即动手写一篇述评山西张新明,专论如何搞活国有企业。詹国枢拟的标题是“如何把企业搞死”,意即无死哪得有生,国有企业生得太多,却无一能死,则国企难以搞活。范老看毕,沉吟片刻道,文章很好,题目不行,下午来吧,另取一名,不但要好,还得要巧,让人们过目难忘,让文章一炮打响。下午,詹国枢走进范老办公室,但见“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已然置于案头。次日头版头条隆重推出,果然一炮而红边令诚,轰动一时张皓轩。
1993 年发泄壶,范敬宜调任人民日报社任总编,但他始终关注承德的生态建设,给我们发的最多的稿子也是生态方面的稿子。1997 年春天,我们去人民日报社送《塞罕坝——人间奇迹》 一稿,范老发自内心地对我们说:“现在北京‘只见蓝天白云飘,不见沙尘扑面来’,我们喝着清洁的饮用水,享受着日益变好的生态环境,这得感谢承德人民呀,为了保护首都的这盆水和这片蓝天,承德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范老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5 年,这5年,也是承德在《人民日报》 上稿最多的5年。从这个角度上说,范老对宣传承德尤其是宣传承德的生态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
(二)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的一天傍晚,人民日报总编室江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范总正在你们那儿开北片省市的发行会,他对承德那么关注,你们不妨去看看他”。
放下电话,我们立马赶到避暑山庄万树园蒙古包,恰好范老刚刚用完餐,他让我们陪他到外面转转,当走到狮子沟桥时,看到山庄宫墙外满坡绿油油的青松,范老诗兴大发,张口吟道:“秋种幼苗储绿茵,夏繁径葉挡沙尘。栽花美化千山翠,植绿澄清万里云。大地葱葱添锦秀,江河涣涣碧波粼。寄情桑梓夕阳晚,草木峥嵘总是春。”出口成章,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其实大开眼界的是第二天晚上。范总对我们说:“明晚你们柳宝全书记给我安排了一次与承德书画院艺术家们的见面会,到时你们一定要来捧场啊。”
“一定一定,我们一定来!”
初秋的夜晚,清风习习,甚是凉爽。在书画院的会议室,承德知名的书画同仁都来了,而且都拿出了书画作品展示给范总看。范总对每幅作品都一一仔细端详, 上下打量, 连连称好。 他说:“书法和国画,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你们写的画的都好叶可儿,说明承德的文化底蕴深厚”。范总对在座的同仁,如见故人,侃侃而谈,平等、诚恳和尊重之情,溢于言表。这次简短聚会麦胶性肠病,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范总的待人之道,更见识了他敏捷才思和国学功底。那晚,他兴致蛮高,为表达对东道主的感谢,他走到已经备好的文房四宝的桌前,针对每个人的书画特点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边问话,边沉思,一手握笔,一手抚案,竟缓缓地在平润的宣纸上,走笔龙蛇,文思泉涌, 一张一张,每张一首,当晚竟连续书写了四五首绝句或律诗,分赠主人。记得他给一幅《承德风光》 题的诗是这样的:远山如黛又如风,旷野空灵一碧澄。峦石簇花融尺素,秋霁丛树秀丹青。足见他对承德自然山水的倾慕之情。那晚,宾主尽兴而别。过去读《三国》,知道有曹植“七步吟诗”的掌故。今天看到范总即兴写诗,顷刻竟成数首,让我们怎能不大开眼界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不信今时无古贤。曹植胸有才气,却腹无经纶。谥号封为范文正公的范仲淹,则不仅胸有才气,还满腹经纶。作为范仲淹后人的范总,继承了古代贤达的“先忧后乐”思想传统,确确实实是一个既有才气又有经纶的文坛大家。
就是这次,我们产生了研究范老的浓厚兴趣。
范敬宜是范仲淹第28 代孙,13 岁时就能写诗,一生所爱曲谱到17 岁时,作品不仅有古体、近体诗和长短句,还有了散曲,深厚的国学修养就此奠定殷怡航。著名学者冯其庸后来曾在《诗书画一体情文韵三绝》 的文章中这样评价范敬宜:“以诗而言,情韵相生,久读不厌;以书而言,功夫深厚,出笔就见法度;以画而言,前辈大师曾如是评说:‘卓矣范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更以“四绝”称之,理由是他还了解西方文化,古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给穆青报告文学作的序言,莫不属上乘之作。立意之高远,行文之流畅,文笔之老到,观察之细微,把度之精准,炼字之简约,都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有关。
(三)
1996 年,我们去人民日报社办事,顺便看看范老。他拿出一叠照片:“看看,你们认识吗,这地方多美。”
“这是我们的塞罕坝呀,您什么时候也去看看?”
“穆老送我这些照片,就是为了诱导我去塞罕坝,我下定决心了,抽空一定去看看!”
我们选出一张林草相间的照片:“您能给题一首诗吗?”
不到两分钟范老便吟道:“塞罕新景与日清,绿野无边荫成行。近处树染碧翠色,远处芳草墨翠菁。一幅春图高岭挂朴仁静,几分盘景沙海生。谁知碧绿迷人醉,松柏枝头听鸟鸣。”范老朴素质实或缛丽华美的诗词,不仅写出塞罕坝新天地之优美,更寄托了他对所写之景的至爱至情叶韦彤。
范总是范仲淹第28 代孙,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范敬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不仅在新闻业界有目共睹,也从他亲自安排发表我们的一篇报道中得到了验证。
1997 年4 月19 日, 《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发表了我们采写的生态农业新闻:《庄稼地里也能种出希望》,并加了编者按语。事后我们得知,这篇稿子正是范总亲自审定发表的。
据当时总编室副主任李济国介绍,当年春种季节,由于农业收入低,有些地方的农民根本不种地都外出打工了,造成土地荒芜严重。看到这种情况韦世乐,范总很是忧心,他找到李济国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不重视土地咋行,没有粮食就会出乱子。一年之计在于春,马上派记者下去抓几篇正面典型,我们党报有责任纠偏扶正。”
就这样,我们采写的《庄稼地里也能种出希望》 成为承德地市合并之前首篇在《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刊发的文章。
记不得是哪年春节了,我们写的《承德“生态环保”入春联》 也上了《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据时任总编室主任江绍高讲,总编室接到你们的这篇稿子,感到很新颖,便准备安排在二版头条发表,老范看后,坚持让我们给安排在一版头条位置上,足见老范对承德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
1997 年夏天,我们再次到人民日报社送稿,范老见到我们,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俩在人民日报可是大名鼎鼎啊,听总编室的人讲,去年你们在《人民日报》发了37 篇稿子,高产啊!”
我们赶紧应答:“不敢当,我们身在基层,水平有限,都是编辑帮助的结果”。
“在基层好啊,基层了解的东西真实,写出的稿子贴近生活。我常对青年记者讲,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就要沉下去,要舍得吃苦,总浮在上面写不出好作品”。
范总侃侃而谈:“我曾多次讲,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有5 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品着范总的话,我们忽然想起他曾作过一首诗,善意地批评那些作风浮躁的记者:“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
范总接着说:“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结果必然是‘行之不远’。人不求全,求全则天下无可用之材;文不求同,求同则天下无可读之章”。
范敬宜著作书影
(四)
和范总的第四次见面,是在一次便宴上——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的一家普通餐馆、一桌普通饭菜。
此次小聚缘于《人民日报》 那几年开展的“现场新闻”征文。借助这块“绿地”,我们先后发表了16 篇文章,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写生态环境的,并有多篇获奖,在《人民日报》 产生了很大影响。范总曾对总编室的人说:“人家基层的记者为什么能写出新、鲜、活的作品,我们为什么不能?你们要好好总结,要放下架子向基层的同志学习”。
就这样我们应邀去了北京。晚上,经济日报社的几位多年好友邀请我们小聚,也拉上了他们的老上司“老范”。就是在范总“不去大酒店”的坚辞下,我们才走进了那家小馆。席间,范总的话题更多的是报纸和新闻,其中有一段话十分精彩:现在我们处理新闻不大讲究艺术,不大考虑新闻艺术处理的效果。通病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知道以小胜大;只知道浓墨重彩写英雄,不知道轻描淡写也可以写英雄;只知道浓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清目秀也是一种美;只知道响鼓重锤,不懂得点到为止;只知道大雨倾盆,不知道润物无声鸿牛网易博客。
范总以普通记者的身份与大家边吃边聊。他说:“作为一个好记者,一定要具备四条:一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有丰富的学养;三是要有好的文笔;四是要钟爱和珍惜记者生涯……”“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2 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
说到学养和文笔,范总的文笔在业内几乎无人能及。也许有人读过他的《重修望海楼记》,其结尾处的6 个排比,气势之宏,忧怀天下之切,令人过目难忘:“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胡寅寅,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致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乾贵士没有一生坎坷、满腹诗书、一腔忧心,何能有这样的文字?
说到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范总更没的说。“如果有来生,还要当记者”。1998年,他即将离任去全国人大常委会任职时,曾满怀深情地写下一首七律《告别人民日报诸同志》:“五载共舟情至深,骊歌一曲意难分。风晨雨夕赖相持,剑气箫心喜共鸣。虽有豪情胜旧日,愧无佳绩酬知音。唯将一语寄朋辈傲气至尊,海阔天空任纵横”。其对新闻事业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见一斑。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梁衡这样评价范总:“人民日报十多位总编,自邓拓之后,其才学堪与其比者唯老范一人;范仲淹倡‘先忧后乐’已千年,我身边亲历亲见,能躬行其道的新闻高官,唯老范一人”。
的确,读范老的作品,自有一股正气。正如他曾填过一首《满江红》: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当日闻鸡争起舞,今宵抚剑犹望月。念白云深处万千家,情难抑。
“抽空一定去看看(塞罕坝)!”然而,范老始终没能成行,这成为他最大的遗憾,也成为我们以至承德的最大遗憾。
2010 年11 月13 日范老因病仙逝,时年79 岁。
在79 年的人生征程中,范老越陌度阡,孜孜不倦,迈上了一个又一个事业的高峰。在报界被尊为“翘楚”,在学界被尊为“名师”,在文坛被尊为“大家”。今天,重诵当时八宝山告别大厅那副挽联:“先忧后乐采编评凝心香一瓣哀社稷骤失大笔;掖幼领新诗书画继翰墨三绝恸江山长忆斯人”,仍是悲思难抑。追忆范老生前对宣传承德特别是宣传承德生态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的亲切教诲,仍旧忧伤百感。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重新翻看范老馈赠的《敬宜笔记》《范敬宜诗书画》,追忆其教诲和帮助,心潮难平,千悲百念之下赋诗一首以示感怀:
生前忧乐身后名,为政为文两从容。妙笔生花惊同业,满腹诗赋堪称雄。哲理真知昭未来,财富精神铸精诚。京承神交十数载,尤感教诲知遇情。
评论区已开放
欢迎留言
广告热线:2153442 1863149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