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29 12:07:44   全部文章   0/219

万利达歌王dvd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会(三)教会在十九世纪的内部生活(一) 【百日学教史】第156集-天主教温州教区乐清堂区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会(三)教会在十九世纪的内部生活(一) 【百日学教史】第156集-天主教温州教区乐清堂区

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会(三)教会在十九世纪的内部生活(一)

教宗良十三世在他的任内,一方面努力捍卫教义和信仰,维护教会的尊严;一方面周旋于受到现世主义无神论影响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之间,尽力使教会与各国能够协调,把基督的教义和精神灌输在可以接受的事实当中。也用了相当的时间,特别介绍了良十三所颁布的《劳工大宪章》,那就是《新事通谕》。
教宗良十三世的继承人,也就是在1903年登基的圣人教宗碧岳十世,他在位的十年内,教会与欧洲各主要大国之间的政教关系。碧岳十世即位的时候,教廷和法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的紧张。法国跟教廷不但断绝了外交关系,而且还取消了一个世纪以前和拿破仑所签下的协定,宣布政教分离。这种分离是在最为严酷的条件下完成的,不但取消了原来已经商定的神职人员待遇的给付,而且还声明政府才是教会一切财产的主人,包括了大殿、圣堂、学校、修道院,以及主教的住所。只有专门用来敬礼天主的建筑,是交给各地方自己所选出来的委员会来自由处理。我们也谈过,这种委员会大都是由世俗人组成的。为了避免教会的财产被完全剥夺,有些人竟然答应了组织这样的委员会。那么,身为教宗的碧岳十世,他是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态度呢?这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碧岳十世,他在焦思熟虑之后,以他那刚毅的个性,甘愿冒着可能会导致形成裂教的危险,拒绝接受这种剥夺教会正当合理的自由。教宗碧岳十世并不是不知道他所作的决定,会使得天主教会,在法国境内的财产会被剥夺一空,同时全体神职人员,也会被迫去度完全赤贫的生活。然而,法国的全体主教对教宗表示了一致的服从,使当代的人都为之喝采,称赞不已。但是却没有料到,法国政府有鉴于天主教方面,这种坚强不屈的态度,竟然不敢全盘执行这项立法,圣堂却让神职人员和教友们自由的使用。法国的天主教,虽然因此而一贫如洗,却因为这样的净化而显得更加的坚强有力了。全法国的教友都团结起来送小羊回家2,共同应付这个新的局面。由于教友们慷慨解囊大力捐献,使得新的修道院、新的医院、新的学校又陆陆续续的建造起来。这种所谓的政教分离,在现世主义者的心目当中认为,必定可以使法国天主教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被消灭,没有想到反到成了法国天主教蓬勃更新的良好机会。
而碧岳十世对所谓的现代主义,也表现了同样的刚毅和睿智。现在再让我把现代主义错误之处胡俊铭,再作一次简单的说明,这样您就会更明白碧岳十世是如何的坚强而又充满智慧。所谓的现代主义,应该说是一种经过很好的伪装而形成的一种错谬的思想潮流。这是由几位思想偏差的神学家、教友学者所绞尽脑汁想象出来的。他们原来的目的,是想要使天主教教义和现代的思想相互协调,出发点和用意并非不善的,而且也正是教宗良十三世所曾经想要尝试的方法。但是,以教会的立场所不能够接受的,就是现代主义表面上以协调为借口,以至于染上了反宗教的毒素,甚至于危害了、颠覆了信仰的基础。不但无法保护信仰,反而使得信仰迁就现代主义的需要而变质了,甚至于更进一步,想要否认福音当中所记载的事件、所拥有的历史价值。他们把所有的超性事都当作是无稽之谈的神话,根本就不足为信。提倡这种错谬思想的人虽然只是少数,但是他们都是修道院的、或是大学的教授以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南师大菁林园。他们声明,并不是要反对宗教,而是想要从内部重新加以改造,但是却使纯正的宗教变了质。当他们被教宗碧岳十世谴责的时候,他们在外表上毫不迟疑的表示顺服,但是,他们仍然用笔名继续散布着他们的错谬和毒菌。教宗碧岳十世看透了、洞悉了这种现代主义的危险性,因此以坚定刚毅的立场,在1907年以取名为《可悲痛的通谕》和取名为《牧者的通谕》,揭发了现代主义的谬误,还施以严厉的绝罚左央。他们当中大部分都顺服于教宗的训导,只有少数几个表示反抗,叛离了圣教会,现代主义从此也就一蹶不振。这是自从马丁路德改教以来,最大的祸害,也就完全的被摒除了。
前面,我们介绍了教宗碧岳十世,他为了保卫教会的独立自主和信仰的完整所作的决定。接下来,我要为您介绍碧岳十世在他的任内,对教会的建设和革新有哪些具体的改革。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对圣体圣事所施行的改革。十六世纪的特力腾大公会议,曾经劝服教友要勤领圣体,但是在十八世纪时所流行的扬森主义思想,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仍然没有完全的消失。在十九世纪的末期,虽然有一股逆流推动教友每天领圣体,但是对积习已久的风气仍然不能扭转过来。教宗碧岳十世仍然以他那果决刚毅的态度,斩断了这个问题。在1905年所公布的《通谕》当中声明,他说:“参加每台弥撒的教友,不可只以神领圣体便认为已经满足,希望教友都能在每次的弥撒中实领圣体,只要是没有大罪,并且有正直的意向,便可以每天领圣体冰尊觉醒。”此外,对儿童初领圣体的规定,在碧岳十世之前,得满十二岁才准开圣体。到了碧岳十世则认为,只要儿童本身能够明白教会中最重要的信条和真理,同时也能明白圣体不同于普通的面饼,就可以准备为他们开圣体。这两个上谕,对教友们有很大的鼓励,一直到目前,教友们都深深受惠。我们知道,碧岳十世在尚未当选教宗之前,已经对牧灵工作很有经验偏爱折火一夏,对教会管理上的许多缺点和弱点,也都有亲身的体验。而当时的教廷组织,仍然还保留着教宗西斯笃五世所制定的组织,当然是问题重重、困难多多。碧岳十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全部都加以改组,《圣教法典》经过好几个世纪的累积,已经是漫无头绪,难以符合时代的需要,碧岳十世决心要加以整理。他下令组织委员会,命委员们负责汇集整理删定,重新编定了更为明确、更合逻辑的《圣教法典》,内容上跟现代国家的《民法》很相似。这部《圣教法典》,虽然没有能够在他的任期内公布,但是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由他的继承者本笃十五上任之后,才予以公布实施古加奥特曼。教宗碧岳十世对教会礼仪也有所改革,他是圣乐的复兴者,他恢复了额我略圣乐应有的地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碧岳十世的眼光深远,早已看出世界将陷入大战争,这场战争也必然惨烈而且还会祸延全世界。他不断的呼吁全世界的教友们热切祈祷,希望能够避免这场战争。曾经有军人请求教宗祝福他们的武器,他回答说:“我们祝福的是和平。”他因为无力阻止这一场人类自相残杀的大悲剧,深感痛心,因而影响到他的健康,使他提前去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双方开战之后的两个星期,他就结束了生命,全世界痛失伟大的教宗,对他的圣德也备加钦敬。在他去逝后四十年,教宗碧岳十二世将他正式列入圣人的品位,他也是自十六世纪碧岳五世以来,第一个享受到这项荣誉的教宗。碧岳十世这位圣人教宗的去逝,象征着十九世纪的结束。
近两三个月以来,我们的主题,几乎都是在介绍圣教会为了攻斥过分偏激的自由主义、唯理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世主义和现代主义所采取的态度,教会似乎都只是防卫的姿态而已,而且也似乎已经显得筋疲力尽,无力再顾及其他方面了汉后嫣然。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在圣教会的历史当中,最先浮上台面的,当然是一些外表的事变。举些例子来说,像是同各国政府的纠缠争辩、同世俗权力的斗争,诸如此类的事件的一面,这一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深藏在内部的情形,应该是教会的内部生活和天主的圣冠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行动。如果想要批判衡量一个时代在精神生活上,程度的深浅所蕴含的实质张梦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精神生活的程度和实质很难量化,而且用数目字来加以统计。不过,话又说回来,每一个时代所呈现的宗教活力,它的效果,必然能够从表面上看得到的。我们不也曾经提到过,不少神职人员的虔诚热心,所表现的高度宗教生活。新修会的兴起,因着英豪的德行表现而策封的新科圣人、圣女,还有那些英勇的传教士们万利达歌王dvd,他们以惊人的热情去向亚洲、美洲、非洲的教外人士传布福音。这些都是自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教会所呈现的活力,而且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会付出的奋斗最为激烈的地方,也是信德所表现最好的地方。十九世纪的圣教会,在内忧外患的相互冲击之下,被自己的几个不肖之子所出卖,正面临着严重的灾难。甚至于仇敌们口口声声说,教会就要被消灭了的时刻,教会不但是屹立不摇,而且还产生了新的力量李恩霖。有些学者说,十九世纪是一个宗教式微的世纪,显然是不正确的。虽然在许多传统的老教友国家,无神论骗去了许多的教友,许多领过洗的人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但是在另一方面来看,圣教会是比前一个世纪表现出了更大的活力。
下面,进一步深入的报导,有关神职界重新振作的情形。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东征西讨所造成的战祸,给神职界带来了严重的打击梁思齐,不但使许多神父丧亡,也使不少神职人员逃往海外,没收教产、关闭修道院,造成神职人员几乎枯竭。好在和平一旦恢复,教宗和主教们所关心的许多大事之一,就是即刻设法发展或创建新的修道院,极力挽救这种颓势徐其明,而所期待的效果顺利的实现。到了十九世纪的中叶,各地修道院都招满了修生。以意大利为例,根据1870年的一项统计,教区神父的人数已经有七万人传单病,法国也有五万六千人,西班牙的人数也达到了高峰。人数的增加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应该是神职人员的人品素质。在十九世纪的后半期,无论是主教或是神父们的神修生活,水平上显然是提高了李妍锡,这一点在教会历史上是相当被看重的。教友们精神生活的水平,也因着神长们的表现而大为提升。每天默祷、每个月小避静、每一年或是每两三年一次大避静,这些在当时很盛行。越是虔诚热心的神父、主教,也就越勤奋的工作,他们并不以做弥撒、施行圣事、讲道理为满足,他们在自己的本堂区或教区内,展开各种宗教性的活动,使用各种方法培养增强教友们的精神生活,成立各种善会。神长们更以学校来补充本堂区的活动,创办了许多教会设立的私立学校,而且逐渐的推广到西欧和北美洲各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