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2-27 19:52:30   全部文章   0/252

三峡传媒网旅游诗词浅说-海贝读书会

旅游诗词浅说-海贝读书会

看到中华诗词学会组织旅游诗词专题研讨会的消息,自然而然就琢磨起“旅游诗词”这几个字来,也就形成了围绕“旅游诗词”这个概念的一些想法。囿于视野狭窄,成文草率,不能成论冲矢昂,以求正于方家同好。
之一 给旅游诗词定位
讲到“旅游诗词”,人们首先想到它是指哪一类诗词,什么才算得上“旅游诗词”。诗词是个比较抽象灵动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是一首诗,一首词,三五句或七八句,其涵盖会非常丰富,从题材上看,纪游、咏物、即事、抒怀等等都交织在一起,即使己经约定俗成了几个特殊类别,如“应制诗”、“田园诗”、“山水诗”、“军旅诗”,又发现田园诗与山水诗有瓜葛,边塞诗与军事诗、军旅诗之间不好确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一首诗词简单地归为某一类别并不能做到很准确。
在我们这个诗歌大国、诗词特产国,笔者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涉猎非常有限,看到多是按五言、七言、律、绝等诗词样式(体裁)对诗词进行分类,除了田园诗、边塞诗、应制诗等少数贴个标签,或因流派、时期等列出台阁体、元嘉、齐梁体、江湖派等,大部分诗词还没有给予按题材、按内容或按其他标准进行权威性的分类,手边二十多本《中华诗词》还未见有专题论及,对“旅游诗词”怎么界定,怎样下个科学的定义,还有待于再做工作。
单说旅游诗词,我想列出这样几类内容进行讨论:1、旅游者、旅行家创作的诗词;2、旅游地文化中诗词的那一部分(包括题刻、书籍、手卷册页或其他现代载体、纪念品中的诗词等等);3、仅限于诗词题中明显出现旅游地或能确证游程的诗词作品; 4、山水诗。根据以上进行归纳,我认为可以把旅游诗词看成是任何作者创作的“涉及旅游景点、旅游事件、旅游经历的诗词作品”。
从旅游诗词创作的过程看,有立马可得、边游边作的(“道中”、“客中作”);有游而不作的,游时考察、搜求相关的信息,融会于心,当时不成篇章,而后形成;有作而未游的,作者看到文字或其他不同媒体介绍,有感于心,就某一旅游胜地、景点为题作一二首诗词,你很难确定他是否真实地去游了该地,也还有梦游、仙游一类也兼有游的成分;有客居外地一年半载以至数年,也有游程一两天,三五天的,这些客居、旅居、羁旅、还有军旅期间的作品也不能不算旅游诗词;另外,作者本身是旅游地土生土长的,他对于这个景点的题咏,也应融合进旅游诗词。任何概念(更不用说学术概念)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的确定性,以描摩概括事物固有的、鲜明的个性,人们一眼就能把它从万事万物中认出来,诗词门类的划分也必如此。所以我认为应该给旅游诗词划定一个范围,确定一个分类标准,要准确地描述出它的固有特征。如果定其为“游历诗词”或者“纪游诗词”,也许会好把握一些。(在以下的行文和引用中,笔者仍用“旅游诗词”这一提法,自定的标准是诗题点明旅游地或可以确认游程的作品。)
之二 三分天下,旅游诗词有其一
古往今来的典籍中,旅游诗词可谓洋洋大观,而未印行或散佚淹没者更不能计其数。笔者对几种单行本机械地作了一下统计,把诗题中明显点到景点或从内容中确信是旅游之作的列为旅游诗词,其结果是:《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存诗323首,旅游诗121首;《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存诗290首,旅游诗129首;《明诗三百首》(巨才选编)存诗338首,旅游诗116首;《清诗三百首》(南湖居士选编)存诗305首,旅游诗175首;《唐宋词一百首》(胡云翼选注),存词107首,旅游词39首。以上5种存诗词总数1363首,旅游诗词即有580首,已占到43%姜沉鱼,保守一点估计,诗词创作成果的三分之一属旅游诗词,应该成立。
既然如此,旅游诗词就明显地在诗词园地中占有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梦醉江湖,无论从其社会意义或创作艺术方面予以重点考察、探讨,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之三 旅游诗词 情与景的亲密接触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启蒙读本《千家诗》第一首就选了带有旅游色彩的诗(当然也同时是理性诗、抒情诗)阳朔花香满庭。在周恩来为数不多的几首诗中月凌情,我们很容易就想到“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两个例子也许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从经验得知,大人给少儿选定的最早的诗词范文,十之八九是要选“床前明月光”的,这便是一首羁旅诗作。笔者认为,凡旅游诗词必有情有景 ,必然比其他类别的作品更能感动人,更容易使人产生记忆徐熙蕾,留下情景交融的意境,“日照香炉生紫烟”、“白日依山尽”、“大江东去”……,无不在男女老幼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分析这种特点时,似应从诗歌表现手法的特征上加以探究。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被人们遵循,付诸诗词创作,是因为它遵循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的审美视角和情趣。古往今来张琳艺,人们在对事物、对人生感触的过程中,都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这么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产生形象思维再战巨人城,旅游诗词就是诗词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一个工具。借助这一工具,就把千千万万个体对大自然、对人世、自身的领悟在瞬间定格下来,“立象以尽意《易经》)”,有时象一幅画,有时象一席音乐,保留在丰富的典籍或人们的意识中,使后人能够对遥远的时代的先人进行体察,同时得到共鸣与启迪。“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论时光流逝到哪里,人们依然能感受到一种同样的心灵悸动。
旅游,身处大自然、名山大川或古今名胜所在,作者首先就有了鲜活生动的视觉感观,身处其中永恒之眼入口,平时心灵中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信息、概念、体验、认识、哲理、情绪会奔涌而至,所谓获得灵感,产生艺术冲动,这时,作者会从现实的画面飞升,会在融汇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凝聚成此时此地、此身此世的自我感受,无论思想之肤浅深刻,无论手法之愚拙高超,都会是他当时认识的最高水准。“杨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邪兵谱,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刘勰),那些脍炙人口的旅游诗词作品,就是在经历旅游中形成的极致。
无论是敷陈其事以直言之,以彼物比此物,还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都能在旅游过程的某个时点找到最好的切入点,美好的景象、感人至深的人物事件,自然促发你调动鲜活的字句,创造鲜明生动的画面,又随之激发你迸发出或热烈或深沉、或爽朗或隽永的情思,为美好景致附丽。即如清人谭献所说:“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复堂词话》)。这种过程如行云出岫、流水下滩,极其自然,极其微妙。“天苍苍,野茫茫”,见到浩瀚江流、莽莽雪原或逶迤秀水,只要是性情中人,自有灵思涌动雷武裂天,美妙的感想、美丽的词句油然而生。这种情与景的亲密接触,赋予旅游诗词以勃勃生机。
之四 雪泥鸿爪 历炼人生
人生本就是一次长途之旅,由于每个人所具备的条件不同,有的人活动的空间很大,有的则较小,能有条件游历名山大川、考察人类遗址古迹和名胜景点的,对扩展诗词创作的眼界肯定是有帮助的,所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
旅游诗词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受到创作者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也同时受其对社会生活熟悉、理解程度的制约,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又准确体现作者的抱负、襟怀,显示其人格力量。“夜静云开月已斜,城楼倚杖听残笳,关河历乱无归路,儿女团圆有几家……”(于右任)ca979,面对静夜斜月,在城头听断续笳声,有的人可能会生出人生如梦,无可奈何之叹,而一个忧国忧民之士,则会直接想到人民的苦难,自身的责任。
人生的场景太多,自身这个经历的主角都不免将很多东西遗忘,而在这无数个点组成的轨迹中,用诗词作一些定格,返观过去的历程,会对自己产生自信,也会增长自省和精进的能力黎黄宝珍。人生也有很多惶惑和怅惘,旅游中置身名山胜境,可以藉人文景观登高望远,企仰低回,审视前人,鞭策自我,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处世,使自己变得通透豁达,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完善。
往往数人同行外出考察游历,有缘再聚时,你如果拿出一些创作的诗词作品来,别人会钦佩称道,觉得你比他的收获大得多,这说明你在用心,获得了别人未能达到的较高的旅游质量邓光荣葬礼,因为你到了另一层境界陈独秀乳赋。
之五 旅游创作 必备“三镜”
笔者这里所说的“三镜”,指“望远镜”、“显微镜”、“透视镜”。打算写旅游诗词,必须有宽阔的视野三峡传媒网,远大的目光。“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没有这样的眼光,你看到的就非常有限,就只能见一叶而不见泰山,创作出的作品必然局促狭隘。从历史的深度上也必须远望,“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诗人举重若轻,将石器时代起人类发展的浩渺时空浓缩于一瞬,显露出极深的功力。“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通过历史的凝聚,使作品的思想得以升华,这都得借助我们从时空两个角度上远望的能力。
带上“显微镜”,我们会在旅游中有所发现,科学家从喜玛拉雅山海生物化石中论证山原是海,这就是见微知著,游石钟山,苏轼对前人将山命名为“石钟”的几种根据不轻信,路过该地时,月夜中与其长子乘舟去绝壁江水中考证,就是很严肃的态度,他精核细察,揭示了“郦元(郦道元)之简,李渤之陋”,提供了运用显微镜的范例,游记存于青史,在另一首《石钟山》诗中他还写道:“爱此江湖幽,维舟坐终日。本从玩化理,不是荒游逸”荒原领主。我想,即使旅程仓促,要尽可能做到细致精微,“兴之所托,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刘勰),因此“小处不可随便”。
至于“透视镜”,档次越高越好,起码是X光,争取用上B超,核磁共振。英国人争相传诵《马可·波罗游记》,但是不相信其中记述的东方古国是事实存在,而十六世纪末利玛窦在肇庆挂出世界地图,中国不在正中,国人大为惊讶(见钱念孙《文学横向发展论》),对旅游目标没有历史的、人文的、科学的立体了解,等于不求甚解丁立国,极易产生错觉或偏见,我们不能不知道有两个赤壁,也不能不知道还有颍州西湖。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廖静妮,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是立足于把握昆仑山这个实体的位置、表征、作用,不拘一隅,着眼于全球提出的“处理方案”,从字面上理解阿里纳斯条款,是科学地利用大自然,达到为全人类服务的目的,其象征的政治意义更为深广,是思考怎样在全球发展和进步中通过人的努力,创造一个和平民主的太平世界。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自然现象,高岩成二一个场景,只要我们从较高的立足点上去审视、洞察,都会在诗词作品中赋予某种深刻的内涵有道卡盟。
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往往会涉及很多具体描述,至于“白发三千丈”、“万斛牢愁”,当然是可以扩张、浪漫一些,由于有一定的哲理和认识的基础,人们不会苛求其是否准确,但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就必须有实据,毛泽东这句诗,同时又介绍了一种天文学知识,是有依据的,地球赤道周长是40053.84公里,接近八万里这个数据。在这些地方写“实”,就要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透视,准确地把握事物。做到这一点,作品就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创作旅游诗词也和其他文学创作一样,要站在时代的峰巅,以科学的方法来揭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要抓住当时社会最敏感和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将选材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这是提炼诗词主题的关键,做不到这一点,作品单纯地反映个人感受,必然狭窄局促,不会引起大众共鸣,既无深刻可言,也就没有生命力。
海贝读书会QQ群号:332092087
海贝读书会
定位:以读书研讨为核心的学习成长型社群。
宗旨:倡导并引领终身学习,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让加入书友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