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2-10 11:20:21   全部文章   0/55

三级军士长石磨前的沉思-文墨秦岭

石磨前的沉思-文墨秦岭

石磨前的沉思
祁玉江一次次回家,一次次令我揪心牵挂。我常常怀着不可名状的心情,审视着一孔孔类型各异、新旧不一的窑洞有票网,打开尘封的记忆,仔细地寻觅着远去的往事。那一个个一件件的人和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在一盘石磨前,我停下了脚步,端详良久,往事犹如决堤的洪水顷刻间漫过我的心头。20世纪80年代初,对于地处偏远落后的白于山区的我的家乡来讲,电还是个未知物。照明用的是煤油灯,耕地依靠的是老黄牛,碾米磨面只能使用石碾、石磨。那时,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经济,牛、驴等大家畜由集体统一饲养,谁家需要牛耕作自留地,需要驴碾米磨面,必须由队干部分派。由于户多人多、牛驴较少,往往轮不上使唤。我家人口较多,碾米磨面自然要比别人家频繁一些。因队里常常派不来毛驴碾米磨面,母亲没少与队长和饲养员争吵过金钱活门蛛。有时,吵也无用,只能靠人工滚碾推磨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村子里,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石碾、石磨。拥有石碾、石磨,也像拥有石窑、砖窑一样,那是大户人家、富裕人家的事。对于穷困潦倒、连挖土窑洞居住都很难的我家来说,岂能打造安置起石碾、石磨呢?为此,每逢碾米磨面,母亲总是背上粮食,借用别人家的碾、磨,往往要好话说上一大串,还要看主人乐意不乐意。记得有一天夜晚,母亲长吁短叹地又熬煎起了一家人的光景。那时母亲正坐在煤油灯前做针线,她说:“看来咱们也得置办石碾、石磨了,经常借人家的,总不是个办法。”蹲在炕头抽着旱烟锅捻毛线的父亲说:“是该置办了,就看今年的收成咋样五子彩珠!”说来也真是幸运,这一年天年顺当,五谷丰登。临近收秋,父母便请了当地最有名的郭石匠,选了前沟里上等的石场,张罗着开始打造石碾、石磨了。大约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打造,一盘石碾、石磨便打造成了。最激动人心也最有凶险的是拉碾子。因为石磨与石碾相比,毕竟要小得多,重量自然轻了许多,而且由上下两扇组成,便于拉运。磨盘也较为简单、轻便,只是用一块块薄石板垒砌而成,不需要过多地费人费力,有几个人轻而易举地就能运回家中。可石碾就不同了,不仅碾轱辘壮硕沉重,而且碾盘更大、更厚、更重,是一个直径近两米、厚约一尺多的大石圆盘,要从沟谷里运往山上,需要二三十人甚至三四十人齐心协力,用若干粗麻绳和好些木杠,连拉带支,大半天才能运回家中。尤其是上坡,既吃力又危险,每前进一步,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要全神贯注,用力要均匀一致,既不能过猛,又不能放松,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绝命调查。我们村相邻的阳山村,前峁半坡上就弃有一扇碾盘,我小的时候去那里割草、砍柴时经常能看到它。它早已失去了当初新打磨出来时的青色光亮。据说,当初这家主人也是在拉运这扇碾盘时,实在拉不动了,还伤了一个人的性命,才不得不将碾盘弃于半道。好在我家住在沟坡上,石场距家中的路程不很远,且大部分是沟道,加之母亲对拉运碾子的人又好高县天气预报,专门炸了油糕、压了饸饹,让大家管饱吃够。大伙这才铆足劲头,齐心协力将碾盘和碾轱辘很顺利地拉了回来。家中自从有了石碾、石磨,碾米、磨面自然方便多了周宁浪淘沙,母亲也再不用低三下四央告有碾有磨的人家去了。一家人像置办了两份厚重的家业,很是欢喜和自豪了一阵子。家乡人对石碾、石磨很是敬畏,视石碾为青龙,视石磨为白虎,决不允许在石碾和石磨上胡乱地搁放乱七八糟的东西,更不允许任何人随随便便坐在碾盘和磨盘上。每次滚罢碾子磨完面,父母总是要将碾、磨清扫得干干净净,有时还会用清水洗得光洁锃亮。过年时,还要贴上红红的对联,分别写上“青龙大吉”“白虎大吉”,有时甚至还要上香、焚纸和跪拜。可见那个时候,家乡的人们对石碾、石磨多么感恩、尊崇!滚碾推磨,大部分用毛驴。将系在毛驴头上或脖颈上的缰绳按一定间距拴到碾轴或磨轴上,再将裹在毛驴前颊两边棉带上的绳索向后延伸至毛驴尾后,系在横在毛驴屁股后的一根短棍两头,再从那根短棍中间扯出一根绳子,等距离地系在碾架子或磨棍上,这样就使得毛驴固定在碾道或磨道间。主人驱赶毛驴,毛驴就会绕着碾盘或磨盘,拉着固定在碾盘上的碾轱辘或磨扇旋转起来。为了不使毛驴长时间转圈眩晕和偷吃碾磨盘上的粮食,主人就用一块黑布或烂衣裤罩了驴眼。经过长期驯化,毛驴对拉碾推磨早已习以为常了,一旦将其固定在碾磨道间,罩了眼,几乎不用主人吆喝,毛驴就会很自觉地迈开轻盈的步子,悠闲自得地转起圈儿,行使起它的职责来。但是,毛驴短缺时周志康,滚碾推磨的职责只能由人工来替代。这项劳动虽不怎么繁重,但很是枯燥乏味,一时半会儿都结束不了。小时候,我常常帮着母亲和姐姐们滚碾推磨,也最怕干这活儿。因为滚碾推磨很费时间,一旦摊上这活儿,意味着就没有了玩耍的时间。再就是进入腊月要准备年茶饭,滚碾推磨的频率必然增加,很是烦人。有时,推着碾棍、磨棍就睡着了。特别是饿了的时候,浑身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一步也迈不出去,却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忍着瞌睡,将这枯燥的营生尽快做完。当我从深思中缓过神来回到现实,不禁有些欣慰。仅仅三四十年的时间,社会发展如此快速,城乡变化越来越大。现在,乡村的人再也不用为滚碾推磨发急发愁了,美丽宜居清洁现代的乡村,正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提供着便捷舒适的乡村生活。而石碾、石磨,已成为历史深处的一道痕迹b神女友。也许,它们只是我们这代人思乡念祖的象征符号了……
走马青海
陆子一天很低云也很低好在我的个头不高可以随意走动二几缕阳光从云缝里插下来吸管似的吸吮明亮的溪水三绿的是草原白的是雪山牦牛,一片一片的黑但不妨碍蓝天的蓝水洗过的一样明净四哦,一片孤云一片舒心的阴凉——阳光把一枚奖章戴在草原的胸膛五青海很大但青海的青却不露一座山头似乎一波一波的草浪都是为绿的激情活着六见过了赛马也就见识了风的形状——火焰一样的鬃毛奔腾着燃烧七月亮很晚地升起一轮霜似的孤独但也是耐得寂寞地普照朗朗的,像天籁之心八雪白的盐湖雪白的婚纱风一吹,像盐魂在飞是的,一张茶卡盐湖的婚纱照,诠释了咸涩与甜蜜是爱情的一对翅膀九鸟岛是鸟的我不是鸟我只能写一本诗书书名就叫《鸟岛》让每一首诗都孵化鸟蛋一页一页的翅膀似的扑棱着飞十草地上的小溪流一路都是欢笑着拐着弯地向东流去……
石榴
张国顺楼下一株石榴,恰盈轩窗。春华秋实,枝繁叶茂。每每相望,低吟浅唱,遂以诗词相和。其一嶙峋老干枝头新,朵朵凝脂万万春。烈日秋霜当以笑,簇簇红钟磊磊心。其二一窗石榴八绿瑾,包裹多少水晶心。胭脂素面凭东风,何处不是好光阴。其三霜上枝头锦袍新,血沁经脉水洇洇。日日相望问君意,中秋明月与谁亲?其四高挂枝头不肯落,又恐疑我心太多。撕裂袍领敞胸怀,君子岂怕人笑说。
桂花香
吴树民近年,每到中秋节前后,从西安钟楼南行或北去,又或者漫步护城河与城墙间的休闲小道,就会有一缕缕幽香悄然飘来,浓浓的,甜甜的,沁入心脾,美美地吸上一口,让人意醉神迷。一阵微风吹过,或嫩黄色或银白色或金黄色或橘红色的桂花瓣儿飘落,轻粘大爷的胡须,追逐大妈的脚步,嬉戏孩童的笑脸……谁也舍不得轻轻弹拂掉。经过南北大街的人们,便把浑身的桂花香,带到古城的各个角落!那一行行风姿绰约的桂花树,像一个个身披绿衣、体态苗条、香气袭人的妙龄女子,给古城平添了一种魅力四射的光彩。桂花,又名月桂、木樨、岩桂。桂花树的栽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海经》中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和“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有“物之美者,招摇之桂”的描述。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花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桂花引种,汉初已获成功。陕西汉中南郑圣水寺内,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巍峨。桂花既可生于山野,又能长于庭院,既可挺身贵胄窗前,也能安居贫家寒舍;扎根不求土肥,伸枝不求地广,吐香不为狐媚郭伟肚皮舞,凋零尚作沃泥,堪称尘世脊梁花、铮铮真君子也!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是集绿化、香化、美化、彩化于一身,价值极高的珍贵花卉树木。而今,我国有20多个城市以桂花为市花。桂花主要有四个品种群: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全世界现已发现桂花32种,我国有27种之多。桂花除去极高的园林生态价值和观赏美化城市的功能外,花、根、籽、叶均可入药。桂花香味持久,是提炼香精、香水的绝佳材料,可制糕点、缝入香囊、酿造美酒覃兆明。桂花,不仅是名贵的花卉与贡品,也是友好崇高的寓意和象征,是饱含幸福吉祥的媒介与载体。彭悦先战国时期,燕、韩两国为了表示亲善友好,曾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达爱情。南齐《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这些美好的月宫神话传说,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美谈。借喻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蟾宫折桂”源于《晋史》,用攀桂、折桂来借喻科举及第。由此可见,文人墨客喜爱桂花,简直到了如醉如痴、梦寐以求的程度。历代文人墨客以引种桂花集雅趣,寄夙愿,显情操。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于零陵官邸宅园。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之中。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南宋爱国名相李纲,抗金壮志未酬,晚年退居福州,其书斋就命名为“桂斋”,亲植桂花以明志。翻阅历代诗词,魏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桂花的诗词琳琅满目,数以千计。文人雅士、诗坛领袖、骚客大腕、古庙高僧、达官贵人直至皇宫帝王,似乎都对桂花情有独钟,吟诗填词,描绘桂花、颂扬桂花,借桂寄志、咏桂抒怀,诗词咏桂成风,名句佳作迭出,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让人叹为观止!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风靡一时安安听书网,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为桂花留下“天香”的绝世美谈,白居易的“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鲜活传神、脍炙人口,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鬼斧神工,刘禹锡的“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黄庭坚的“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等等写尽了桂花的神韵。西安的园林建设者,不因桂花秀美香甜便四处栽植。除了桂花,各个大街,还有百日红、红叶李、合欢、石榴……这实在是远见卓识之举。品种多样,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西安就会成为壮美绚丽的花城!

轻舞
韩勃正作
至味秋天
殷乙涵秋分时节,林红谢了,太匆匆。草木摇落兮,秋已霜,蒹葭亦苍苍。朝来秋雨晚来风,天地多肃凉,秋客多神伤,临秋即感无常。“悲哉,秋之为气也。”自宋玉在《九辩》发秋气之端,秋,似乎更是被奠定了悲凉之意,凄凉之情。历代文人墨客,也总于萧瑟秋风起时,心生悲秋之情。诗词歌赋更见突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六景一事,一明一暗,一静一动,字字流悲郁,淌伤秋。大诗人杜牧笔下“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借描写荷叶于秋风中向东倾斜,表达其悲秋伤秋之情。“万里悲秋常做客”,苍凉恢廓之景,增入悲秋苦病之情,添上久客孤独之怀,附着离乡万里,人至秋年之叹,杜甫的《登高》分明是一首人生祭歌。“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秋雨,壮志难酬,心意悲凉,秋瑾女士绝笔,自将秋悲诉到了极致。陈陈相因,历代文人,大多也走不出悲秋的老路。但亦有诗人,独立高标,卓然不群,给予我们对秋不一样的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临秋壮情,志存高远,一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此乃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襟怀?所谓悲喜一念间,全由心生怀。独自远行多悲凉,众人结伴吉日多。诗读于此,转念洞然,人间至味是秋天,自是清秋读秋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晚,就让我们相伴这轮皎皎明月,开启一段同学古雅别致的文化之旅,三级军士长走进秋天,阅读秋天,收获秋天。秋曲亦喜,染一片深秋的红,寄我们将启的青春。人生无限。
印象浐灞
常晓军 一城长安,琴瑟和鸣。古有灞柳风雪,今有诗意绵绵。诗词中的浐灞,永远都是轻怨的叹息、无边的美丽、清秋的苍凉,始终冲撞着让人无法按捺的内心。再置身杨柳风烟、水波荡漾之境时,却发现这里生长着婉约、亲近,恍若杏花烟雨,不断浸润着得大自在的灵魂,抒写着大绿大水的情怀。当第一声鸟鸣唤醒东方的晨曦,草木在清新的风中扑面而来。沉睡了一夜的浐灞渐然醒来,随着景色的变幻不定,水色无涯的浐灞、绿意无边的浐灞、草木灵魂的浐灞、时间背影的浐灞、诗意咏叹的浐灞陆续呈现出美轮美奂、光影万千的景色。仿佛是写意的山水,以简单而巧妙的运笔,即便是随意的摇曳,也表现着历史厚重的脉源。水景草木,柔弱风情。来这里次数多了,发现美的方式便有所不同。如果说,水是浐灞的灵魂,湖是浐灞的精神,河是浐灞的意境,那么浐灞的美,则是闪烁着灵动的烟火气息。动有动的质感,静有静的姿态,从大观能感受到人间万象,从细微能观瞻碧玉端庄。面对浐灞,真不知道该是迷恋那一汪柔弱的水,从中看透诗意的含蓄?还是该流连于湿地苇色,在得天独厚的意境中感受天地和顺?反正,看得多了人鱼症候群,就会无端生出诸多情愫。当然,这一切不是徒生愁绝的空泛,而是触手可及的亲近。这无法割舍的亲近,是站在湿地公园中的凝望、是站在广运潭边的回想、是站在灞柳风雪中的感受、是站在天人长安塔上的舒畅、是站在桃花岛上的激荡、是站在雁鸣湖边的飞扬。春风十里、夏天如暖、秋风惊绿、冬风不寒。恰恰是风,让静止的时光从梦中醒过来。所以,不须去寻找,就能在相互倚靠的花朵中感受到大美。我喜欢探寻,本只是横陈在园区内的一块大石,不知从何处迁移而来,我不经意发现了篆刻其上的文字,就变得十分珍贵起来。我喜欢深究,本只是风雨下的亭台楼阁,含蓄着安身立命,却由了日复一日风吹雨淋法医小丫头,幻化出儿女情长的传说。这些景致,时时刻刻让我从这里的宁静走向广阔。浐灞的风华不仅仅只是岁月中的传唱,更多是诗意的欢歌。那水那湖那岛那树,让这些充满着诗意的景致深深浅浅、亦深亦淡地成为浐灞的温馨、温柔、温暖、温情、温润。诗意散淡,韵味流芳。行走在草木花香的美妙中,慢慢走进的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水滋养着宁静安逸,桥浸润着风物雅致,不觉要被这柔软、平和、徐缓一点一点融化了,仿佛就像一首完美的诗歌,书写着大水大绿的风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