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车标成功者的人生,首先是正确的方法(下)-碎碎微语
成功者的人生,首先是正确的方法(下)-碎碎微语
作者:万象真人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乾坤纵谈”,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
成功者的人生,首先是正确的方法
(下)
二、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人之病在于懒,凡事怕辛苦。怕辛苦,则做事要躲,读书要逃,耽于一时之乐,自然荒废了人生。临老身无丝毫长技,街行徒有羡鱼之情,当然就很可悲了!
做事不可偷懒,学习不可偷懒,立身的事情上,偷懒都是对自己的犯罪。
不怕苦之外,学习,要有方法。
懂学习方法,善于学习从来都是成功之要。学会毛泽东读书方法,不怕辛苦,同样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
毛泽东读书学习方法,一言以蔽之,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
以我的个人体验而论,再困再读不下去的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只要拿起笔来,边评点边读,总能读下去,总能有收获,总能提高认识,读过去一大截后再来个反反复复,这部分内容总能够搞明白,不仅啃下来,而且会有自己独到心得,形成铭刻脑海的认识。
我的体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过程中,往往很快且不知不觉中面部发热,精神越来越高度集中,外面响动渐渐充耳不闻,最高境界是,除了我和书本、铅笔,基本上已经不记得周围还有其他还有世界,相当于进入某种内心观照的“禅定”状态。
结束阅读后,收获之愉悦,令人有心中想笑,但笑出来就感觉不是那回事的开心。
古人发愤时常说,社会地位差别,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与生俱来,但本身本性上,人和人都是俩腿俩胳膊支一个脑袋,有什么差别?而且就品质而言,圣贤和凡夫俗子的差别,也仅仅是发愤努力不发愤努力的不同,长期积累的结果的不同,只要你肯发愤努力坚持不懈,大圣大贤随便你做,没人能拦得住你。
于毛主席成长历程,我也持此道理。
我们和他老人家的差距童振军,最大还是在发愤不发愤,努力不努力,坚持不坚持。
奉劝大家曾韵蓁,开卷有益张成熙,拿起笔来,哪怕每天只有忙里偷闲的半小时也好,坚持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定有收获,而且会大有斩获。
*** ***
以下为正文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源于他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教诲。
这是徐特立一生治学经验之谈,他强调“好脑筋不如乱笔头”,及时记下心得想法很关键。当时不记下,过后很快想不起泰来高复,不利于连续思考羽毛笛子扇,不利于思维训练积累提高。所以,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并善于将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作成笔记,以求阅读时对作品的理解强化和深化,非常重要。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继承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创造的圈点勾画研究性阅读的基本方法,但他又把读、思、写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给人以启迪和指导。毛泽东读书的内容非常宽泛,而且都有批注和批画。毛泽东读书时的批注和批画密密麻麻。有的在书页上下两端、边白中缝。有的在书页密集圈点,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胡天阳,圈点、勾划、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角、叉等比比皆是。
毛泽东年轻时、在延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跨世奇缘,大多用毛笔,后来逐步改用铅笔,包括黑铅笔、红铅笔、蓝铅笔、粗黑铅笔、粗红铅笔等;毛泽东更习惯批注。他读书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的评论,有的是联想有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的阐发。例如,他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批注就达27640多字,这些批注,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思想的阐发。再如,毛泽东酷爱读史,尤其喜爱《二十四史》,每读之就会圈圈点点,有点评和发挥,后人就把他的点评和发挥整理为线装本《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一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他在日理万机之余,通读这部历史长卷,给人留下了警世巨著和不朽篇章。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更重要的是他能把前人的学说加以综合、概括、比较创世霸神,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展现的非常清楚。
1958年“大跃进”,曾经出现了否定商品生产的极“左”观点,毛泽东下功夫读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经他批注的就有4个本子,对否定商品经济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了较深入的探讨。1963年毛泽东在读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三册)时,对该书关于华严宗思想的分析写了近万字的批注。该书认为,华严宗承认个别与一般的内在联系,有点辩证法思想。但华严宗又唯心地夸大、吹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绝对化甚至抹煞个别的存在。毛泽东读这段话的时候,在这段话旁边写了批注“何其正确”,还写了“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岂非自相矛盾”。这无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可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再总结、再分析、再提炼、再深入,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理解内容、掌握思路、阐发观点、升华思想。这正是翻页浏览的快餐式读书方式难以做到的。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一九五八年九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毛泽东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不论是做秘书卫作的,做警卫工作的,还是做医护工作的。一九五七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余湛邦:《张治中将军随同毛主席巡视大江南北的日子》,载1983年12月17日《团结报》
毛泽东阅读宗教经典,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说:“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毛泽东1961年1月23日同班禅的谈话。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作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者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参观了一个展览会邓文庆,或者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看了一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一九五八年,刘少奇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例证。毛泽东觉得不妥,为查明此事,不仅翻阅了《全唐诗话》等书,还特地查阅了《旧唐书·列传》的贺知章传,发现贺传中并无不带家属的记载。毛泽东随即写信给刘少奇,陈述自己的看法,并送去载有贺传的那本《旧唐书》。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地动说时,毛泽东说,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天回地游”。这首诗叫《励志诗》。随后要我们找出载有这两篇诗词的书给他。辛弃疾在《木兰花慢》词中有这样两句:“可怜今昔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说,从我们这里两边沉下去的月亮,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毛泽东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一九五八年七月二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瀛台参观一机部的机床展览,回到住所,就要我们给他找两本书:《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这是他在参观时看到的。①一九五九年一月二日苏联发射了一枚宇宙火箭,六日他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毛泽东的学问很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于,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1939年1月28日在延安的一次演说)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吧!毛泽东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呆宝静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上萨钢云,都是表示钦佩的。
毛泽东很重视工具书,我们也很注意为他收集这类图书,在他的藏书室里,各种辞书和地图等工具书是相当齐全的。他使用最多的是《辞海》、《辞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辞海》、《辞源》是过去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两部辞书,但毛泽东对这两部书都不甚满意。一九五七年,他在北京见到《辞海》的主编之一舒新城时说:《辞海》我从二十年前使用到现在。在陕北打仗的时候也带着,后来在延川敌情紧急的情况下,不得不丢下埋藏起来,以后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老了,比较旧,希望修订一下。不久,在上海集中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从事这项巨大的重编工作。一九六五年出版了试行本。新的《辞海》出版以后,毛泽东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将它跟旧《辞海》一条一条对照,看看新《辞海》有什么优点,与旧《辞海》有什么不同。他对新《辞海》仍不甚满意,他说,有的条目写得太简单,有的条目应该有而没有。这些话,与其说是对新《辞海》的批评,不如说是反映了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望。新《辞海》后来几经曲折,终于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九七九年重新修改出版。在重编《辞海》的同时,《辞源》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进行了修订。在毛泽东的故居里,现在还保存着一部小字本的《辞源》,那是从延安带出来的。解放初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部《辞源》,里面有他圈、划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一道道的笔迹,会深深为他的勤学精神所感动。这部书字太小,后来我们给他买了一部大本的《辞海》,字稍大些,一直使用到晚年。
毛泽东提出编辑的另一种重要工具书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据谭其骧回忆,一九五四年冬,有一天毛泽东和吴晗谈起标点《资治通鉴》的事,讲到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谭其骧说,解放前一些书局虽然出版过几种历史地图,但都失之过简,一般只画出一个朝代的几个大行政区划,绝大多数历史地名在图上查不到。这种阁只能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满足不了读《资治通鉴》之类史书的要求。吴晗想起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绘的《历史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毛泽东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在标点《通鉴》的同时,也应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绘制出版。毛泽东赞许他的意见,改绘“杨图”的工作经吴晗推荐,由谭其骧负责。
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说的书,是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就是说,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他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在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毛泽东在他写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些见解和评价是相当精辟的。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他不仅对待中国古书是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是这样。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评价是比较好的,但他在建议各级干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强调要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哪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发表了大量评论性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许多观点;但他自己认为,这还只是跟着书走,了解他们的写法和观点。他认为,应当以问题和论点为中心,收集一些材料,看看他们的论文,知道争论双方的意见或者更多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说,问题要弄清楚,至少要了解两方面的意见。
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周世钊,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情况时,说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是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面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读者大概都读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最末几篇评美国白皮书的文章。白皮书是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发表的,不到十天,于八月十四日毛泽东就发表了他写的第一篇评白皮书的文章《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连续发表四篇评论文章。他抓住并针对白皮书中的一些要害处,揭露了美国当时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性质,批评了国内一部分人对美国的幻想,并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再举一个小例子。有一次,他要看拿破仑传,选了几种翻译过来的本子。跟他一起读的同志一本还没有看完,他却三本都看完了。毛泽东每天睡眠的时间很少,像工作起来常常昼夜不眠一样,读书也是如此。他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
毛泽东的才能和智慧,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换取来的!它是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也是毛泽东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结出的硕果全职领主。
(龚育之)
这里有一个书目,是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这是从当时我的登记本里照录下来的,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毛泽东博览群书情况之一斑。
10月23日
主席今天外出,要带走一大批书,种类很多,包括的范围很广。他指示要以下一些: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主要著作,诸如:《资本论》、《马恩文选》(两卷集)、《工资、价格和利润》、《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恩通信集》、《列宁文选》(两卷集)、《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退两步》、《做什么?》、《什么是“人民之友”?》、《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问题》、《联共党史》。
《毛泽东选集》全部。普列汉诺夫:《史的一元论》、《艺术论》。黑格尔的著作。费尔巴哈的著作。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荀子》、《韩非子》、《论衡》、《张氏全书》(张载)、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辑)。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丛书本)。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尤金等:《辩证法唯物论概要》。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他著作。杨献珍的哲学著作。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河上肇:《政治经济学大纲》。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一些主要著作。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西洋史(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日本史。《昭明文选》、《古诗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诗别裁》、《词律》、笔记小说(自宋以来主要著作,如《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朱熹:《楚辞集注》、《屈宋古音义》。王夫之关于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鲁迅全集》(包括鲁迅译文集)、《海上述林》。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三菱车标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如讲透平、锅炉等)。苏联一学者给主席的信(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郭沫若:《十批判书》、《青铜时代》、《金文丛考》。字帖和字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碎碎微语
原创不易,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
作者:万象真人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乾坤纵谈”,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
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
成功者的人生,首先是正确的方法
(下)
二、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人之病在于懒,凡事怕辛苦。怕辛苦,则做事要躲,读书要逃,耽于一时之乐,自然荒废了人生。临老身无丝毫长技,街行徒有羡鱼之情,当然就很可悲了!
做事不可偷懒,学习不可偷懒,立身的事情上,偷懒都是对自己的犯罪。
不怕苦之外,学习,要有方法。
懂学习方法,善于学习从来都是成功之要。学会毛泽东读书方法,不怕辛苦,同样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
毛泽东读书学习方法,一言以蔽之,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
以我的个人体验而论,再困再读不下去的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只要拿起笔来,边评点边读,总能读下去,总能有收获,总能提高认识,读过去一大截后再来个反反复复,这部分内容总能够搞明白,不仅啃下来,而且会有自己独到心得,形成铭刻脑海的认识。
我的体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过程中,往往很快且不知不觉中面部发热,精神越来越高度集中,外面响动渐渐充耳不闻,最高境界是,除了我和书本、铅笔,基本上已经不记得周围还有其他还有世界,相当于进入某种内心观照的“禅定”状态。
结束阅读后,收获之愉悦,令人有心中想笑,但笑出来就感觉不是那回事的开心。
古人发愤时常说,社会地位差别,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与生俱来,但本身本性上,人和人都是俩腿俩胳膊支一个脑袋,有什么差别?而且就品质而言,圣贤和凡夫俗子的差别,也仅仅是发愤努力不发愤努力的不同,长期积累的结果的不同,只要你肯发愤努力坚持不懈,大圣大贤随便你做,没人能拦得住你。
于毛主席成长历程,我也持此道理。
我们和他老人家的差距童振军,最大还是在发愤不发愤,努力不努力,坚持不坚持。
奉劝大家曾韵蓁,开卷有益张成熙,拿起笔来,哪怕每天只有忙里偷闲的半小时也好,坚持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定有收获,而且会大有斩获。
*** ***
以下为正文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源于他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教诲。
这是徐特立一生治学经验之谈,他强调“好脑筋不如乱笔头”,及时记下心得想法很关键。当时不记下,过后很快想不起泰来高复,不利于连续思考羽毛笛子扇,不利于思维训练积累提高。所以,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并善于将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作成笔记,以求阅读时对作品的理解强化和深化,非常重要。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继承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创造的圈点勾画研究性阅读的基本方法,但他又把读、思、写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给人以启迪和指导。毛泽东读书的内容非常宽泛,而且都有批注和批画。毛泽东读书时的批注和批画密密麻麻。有的在书页上下两端、边白中缝。有的在书页密集圈点,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胡天阳,圈点、勾划、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角、叉等比比皆是。
毛泽东年轻时、在延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跨世奇缘,大多用毛笔,后来逐步改用铅笔,包括黑铅笔、红铅笔、蓝铅笔、粗黑铅笔、粗红铅笔等;毛泽东更习惯批注。他读书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的评论,有的是联想有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的阐发。例如,他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批注就达27640多字,这些批注,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思想的阐发。再如,毛泽东酷爱读史,尤其喜爱《二十四史》,每读之就会圈圈点点,有点评和发挥,后人就把他的点评和发挥整理为线装本《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一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他在日理万机之余,通读这部历史长卷,给人留下了警世巨著和不朽篇章。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更重要的是他能把前人的学说加以综合、概括、比较创世霸神,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展现的非常清楚。
1958年“大跃进”,曾经出现了否定商品生产的极“左”观点,毛泽东下功夫读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经他批注的就有4个本子,对否定商品经济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了较深入的探讨。1963年毛泽东在读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三册)时,对该书关于华严宗思想的分析写了近万字的批注。该书认为,华严宗承认个别与一般的内在联系,有点辩证法思想。但华严宗又唯心地夸大、吹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绝对化甚至抹煞个别的存在。毛泽东读这段话的时候,在这段话旁边写了批注“何其正确”,还写了“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岂非自相矛盾”。这无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可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再总结、再分析、再提炼、再深入,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理解内容、掌握思路、阐发观点、升华思想。这正是翻页浏览的快餐式读书方式难以做到的。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一九五八年九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毛泽东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不论是做秘书卫作的,做警卫工作的,还是做医护工作的。一九五七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余湛邦:《张治中将军随同毛主席巡视大江南北的日子》,载1983年12月17日《团结报》
毛泽东阅读宗教经典,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说:“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毛泽东1961年1月23日同班禅的谈话。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作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者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参观了一个展览会邓文庆,或者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看了一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一九五八年,刘少奇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例证。毛泽东觉得不妥,为查明此事,不仅翻阅了《全唐诗话》等书,还特地查阅了《旧唐书·列传》的贺知章传,发现贺传中并无不带家属的记载。毛泽东随即写信给刘少奇,陈述自己的看法,并送去载有贺传的那本《旧唐书》。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地动说时,毛泽东说,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天回地游”。这首诗叫《励志诗》。随后要我们找出载有这两篇诗词的书给他。辛弃疾在《木兰花慢》词中有这样两句:“可怜今昔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说,从我们这里两边沉下去的月亮,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毛泽东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一九五八年七月二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瀛台参观一机部的机床展览,回到住所,就要我们给他找两本书:《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这是他在参观时看到的。①一九五九年一月二日苏联发射了一枚宇宙火箭,六日他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毛泽东的学问很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于,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1939年1月28日在延安的一次演说)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吧!毛泽东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呆宝静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上萨钢云,都是表示钦佩的。
毛泽东很重视工具书,我们也很注意为他收集这类图书,在他的藏书室里,各种辞书和地图等工具书是相当齐全的。他使用最多的是《辞海》、《辞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辞海》、《辞源》是过去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两部辞书,但毛泽东对这两部书都不甚满意。一九五七年,他在北京见到《辞海》的主编之一舒新城时说:《辞海》我从二十年前使用到现在。在陕北打仗的时候也带着,后来在延川敌情紧急的情况下,不得不丢下埋藏起来,以后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老了,比较旧,希望修订一下。不久,在上海集中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从事这项巨大的重编工作。一九六五年出版了试行本。新的《辞海》出版以后,毛泽东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将它跟旧《辞海》一条一条对照,看看新《辞海》有什么优点,与旧《辞海》有什么不同。他对新《辞海》仍不甚满意,他说,有的条目写得太简单,有的条目应该有而没有。这些话,与其说是对新《辞海》的批评,不如说是反映了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望。新《辞海》后来几经曲折,终于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九七九年重新修改出版。在重编《辞海》的同时,《辞源》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进行了修订。在毛泽东的故居里,现在还保存着一部小字本的《辞源》,那是从延安带出来的。解放初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部《辞源》,里面有他圈、划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一道道的笔迹,会深深为他的勤学精神所感动。这部书字太小,后来我们给他买了一部大本的《辞海》,字稍大些,一直使用到晚年。
毛泽东提出编辑的另一种重要工具书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据谭其骧回忆,一九五四年冬,有一天毛泽东和吴晗谈起标点《资治通鉴》的事,讲到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谭其骧说,解放前一些书局虽然出版过几种历史地图,但都失之过简,一般只画出一个朝代的几个大行政区划,绝大多数历史地名在图上查不到。这种阁只能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满足不了读《资治通鉴》之类史书的要求。吴晗想起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绘的《历史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毛泽东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在标点《通鉴》的同时,也应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绘制出版。毛泽东赞许他的意见,改绘“杨图”的工作经吴晗推荐,由谭其骧负责。
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说的书,是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就是说,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他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在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毛泽东在他写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些见解和评价是相当精辟的。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他不仅对待中国古书是这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是这样。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评价是比较好的,但他在建议各级干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强调要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哪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发表了大量评论性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许多观点;但他自己认为,这还只是跟着书走,了解他们的写法和观点。他认为,应当以问题和论点为中心,收集一些材料,看看他们的论文,知道争论双方的意见或者更多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说,问题要弄清楚,至少要了解两方面的意见。
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周世钊,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情况时,说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是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面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读者大概都读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最末几篇评美国白皮书的文章。白皮书是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发表的,不到十天,于八月十四日毛泽东就发表了他写的第一篇评白皮书的文章《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连续发表四篇评论文章。他抓住并针对白皮书中的一些要害处,揭露了美国当时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性质,批评了国内一部分人对美国的幻想,并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再举一个小例子。有一次,他要看拿破仑传,选了几种翻译过来的本子。跟他一起读的同志一本还没有看完,他却三本都看完了。毛泽东每天睡眠的时间很少,像工作起来常常昼夜不眠一样,读书也是如此。他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
毛泽东的才能和智慧,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换取来的!它是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结晶,也是毛泽东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结出的硕果全职领主。
(龚育之)
这里有一个书目,是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这是从当时我的登记本里照录下来的,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毛泽东博览群书情况之一斑。
10月23日
主席今天外出,要带走一大批书,种类很多,包括的范围很广。他指示要以下一些: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主要著作,诸如:《资本论》、《马恩文选》(两卷集)、《工资、价格和利润》、《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恩通信集》、《列宁文选》(两卷集)、《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退两步》、《做什么?》、《什么是“人民之友”?》、《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问题》、《联共党史》。
《毛泽东选集》全部。普列汉诺夫:《史的一元论》、《艺术论》。黑格尔的著作。费尔巴哈的著作。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荀子》、《韩非子》、《论衡》、《张氏全书》(张载)、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辑)。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丛书本)。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尤金等:《辩证法唯物论概要》。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他著作。杨献珍的哲学著作。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河上肇:《政治经济学大纲》。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一些主要著作。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西洋史(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日本史。《昭明文选》、《古诗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诗别裁》、《词律》、笔记小说(自宋以来主要著作,如《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朱熹:《楚辞集注》、《屈宋古音义》。王夫之关于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鲁迅全集》(包括鲁迅译文集)、《海上述林》。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三菱车标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如讲透平、锅炉等)。苏联一学者给主席的信(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郭沫若:《十批判书》、《青铜时代》、《金文丛考》。字帖和字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碎碎微语
原创不易,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