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1-27 09:05:21   全部文章   0/184

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民间蒙书: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的特点、类型及价值-太行山文书学

民间蒙书: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的特点、类型及价值-太行山文书学
摘要:近年来,邯郸学院入藏的太行山文书是研究华北乡村社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可谓继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之后又一重要区域发现的民间文书。太行山文书收录大量的杂字类文献,约250余件,7600页(面),130余种。这些文献的特点具有分类编纂、实用性和通俗性、版本和类型多样化、宣扬儒家思想及社会教化等。文献的类型,从内容上分为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教育文化、日常生活、民间百工技艺与医学土方等;从性质上分为识字类、知识类、德行类;从编排形式上分为分类编纂、无类目编纂、图文对照编纂、释义编纂等。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是一宗亟需关注和利用的重要文献地下裁决,在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对于我国明清近代以来民间教育及大众教育的普及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今童蒙教育乃至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太行山文书;杂字;特点;类型;价值
中图分类号:K206.3 文献标识码:E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孕育着一代代的优秀儿女。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蒙学读物的传统启蒙识字教材,以“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基本上为官府所承认,编法比较雅驯。一路则主要流行在民间,宋代以下统称‘杂字’ [1]32。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杂字是流传于民间中下层社会的一种非正规的启蒙识字教材,在蒙学文化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太行山文书收录大量的杂字类文献,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共计250余件,7600页(面),130余种。这些杂字类文献多形成于清代、民国时期,是民间蒙学教材和乡村日常生活知识普及读物。除少部分为人熟知外,多数属于濒临失传或不为今人熟知的传统教育文献,对于反映中国传统民间教育形式和构成以及处于传统教育方式向近代教育方式转折时期的乡村教育状况具有积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特别是对于当今童蒙教育、农村教育以及社会的普及教育和大众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杂字的流传
杂字是我国古代社会流行于民间与“三百千”并行的一种非正规的识字教材。杂字书就是汇辑各类常用字,编成韵语,以便初学者记诵的启蒙识字课本。杂字在我国起源较早,因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在民间流传久远,影响甚广。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杂字早在汉魏时期就已出现,如后汉郭显卿《杂字指》、魏周氏《杂字解诂》、邹里《要用杂字》、李少通《杂字要》等,此类杂字已亡佚。不过,从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任大椿《小学钩沉》辑录的古籍中可窥见少量的片段。目前可见最早的杂字是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唐代杂字,如敦煌写卷《俗务要名林》、《杂集时要用字》等。该杂字将识字教育与日用常识、实用技艺相结合,分类体制上与《急就篇》、《千字文》等童蒙字书相似,下启宋元明流行的《碎金》小类书型字书,开民间通俗实用“杂字类”识字教材之先河[2]76。
到宋代,杂字在民间普遍流行。如《宋史?夏国传》载:“西夏创制文字后译成西夏文: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任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少林龙小子。教国人纪事用番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3]13995南宋诗人陆游《秋日郊居》诗三首中“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其诗下注有“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4]413南宋人黄震《黄氏日钞》,“往岁尝过村学堂,见为之师者授村童,书名《小杂字》,句必四字,皆器物名。”[5]286
到元代,杂字在民间乡村教育中仍然使用。《通制条格》卷五“传习差误”载:“至元十年五月,大司农司各道劝农官申……外据村庄各社请教冬学,多系粗识文字之人,往往读随身宝服杂字之类,枉误后人,皆宜禁约。”[6]80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雕版印刷术的改进与使用以及世人观念的转变,商贾和百工艺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在满足了生存的、安全的、归属的需要后,还有对精神文化的需要”[7]439。民间百姓为应付日常生活所需,免不了要接触农事、记账、买卖等活动,需要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李照雄。因此,杂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各类杂字书籍层出不穷,扩大了知识的普及范围,将传统教育深入到中下层庶民百姓之中。太行山文书收录的清代民国时期杂字类文献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有《老百姓庄农杂字》、《农家杂字》、《士农工商买卖杂字》、《买卖杂字》、《山西杂字》、《绘图应时杂字》、《妇女杂字》、《传家杂字》、《改良绘图幼学杂字》、《万全杂字》、《老百姓日用杂字》、《群玉杂字》、《喜忧杂字》、《便用杂字》、《绘图创业杂字》、《改良绘图包举杂字》、《新编七言杂字》、《六言杂字》、《建新杂字》、《便蒙六言》等,多是华北地区童蒙和中下层百姓识字的启蒙教材,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商业贸易、教育文化、日常生活、民俗文化、民间百工技艺、医学土方以及民间契约与百姓生活等方面,反映了清代民国华北地区百姓社会生活状况和时代文化特色,对于研究华北地区民间童蒙文化乃至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的特点及类型
(一)杂字的特点
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包括太行山地区杂字类文献和其他地区杂字类文献。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民国时期流传在太行山地区的杂字类文献,这些文献占总量的80%左右,体现了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独有的特点;还有一部分属于其他地区的杂字类文献,这类文献具有传统杂字文献所共有的特点,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时代文化特色,我们通称为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在编写方式上,不是单纯地罗列字词,而是根据市井文人、农民、手工业者等中下层人士全职业法神,为满足识字、记账、耕田、技艺等日常生活所需重返末日,把常用字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排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记的普及性、实用性读物。杂字的编写者多为长期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俚俗百姓或乡村塾师,也有德高望重的儒者。他们生活在民间,了解庶民百姓的生活,因此编写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既有关乎百姓生计的衣食住行,也有了解认识自然的天文地理知识,更有市井百工艺人的传承经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实用价值。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是一种集启蒙识字、思想教化、知识普及、实用技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实用教材。整体来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分类编纂、内容包罗万象的特点。它不同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传统启蒙识字教材,分类体制上承《尔雅》、《急就篇》发展而来,采用类书的编排体例。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收词量大、分类细,内容庞杂,既可作识字教材,又可作字典查阅。杂字多采用分类编纂的形式,有综合性分类杂字和专门性分类杂字。综合性分类杂字没有具体所指,收录百姓日常生活常用字词,有《补选杂字居家必用》、《杂式》、《方言插注杂字》、光绪七年吴应兆《杂字》等。专门性分类杂字为社会某一阶层而编写,如《新刊音释校正便用庄农杂字》、《士农工商买卖杂字》、《最新绘图七言杂字》等。还有一些杂字虽在编排上没有明确分类,但在内文编写上仍是依类目编写。如李泌记《买卖杂字》,全文不设类目,按照生活饮食、宅院器物、人物衣帽、农家耕种等方面进行编排,单就细目“生活饮食”又分为海鲜、肉类、蔬菜、调料、酒类、茶类、糕点、水果等。这些杂字类文献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清代民国时期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农事、生活家居、商业贸易、民间技艺、民风民俗及节庆礼仪等。
二是具有实用性、通俗性和口语化特点。太行山文书收录的杂字与传统启蒙识字教材“三百千”所不同btsow,面向对象不仅是儿童,更多是庶民大众(包括乡村农民及城镇百工艺人)。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下层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要求学习文化知识,“它的读者不限年龄,不拘身份,男女老幼都可以选择这条识字途径”[8]2,甚至还有专为妇女编写的杂字。因此,杂字多面向大众,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并带有一些口语化,便于庶民百姓学习和使用,可谓民间百姓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对于普及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具有版本、类型多样化的特点,带有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杂字的编写者多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俚俗大众,编写内容较为随意,甚至是民间百姓朗朗上口、农间地头流传的歌谣。它面向社会各类人群,以传播当地百姓民间知识为主,编写的杂字版本和类型多种多样。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该地以自耕农中小土地所有者为主的传统北方社会,崇尚以农为本,其中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农业农事方面的“庄农杂字”就有多个版本和类型。如《庄农七言》衡邑三义堂梓行,上下单边,版心单鱼尾,共二十一叶,每叶五行,七字一句。全书共收六百七十二字,七字一句,无撰著者姓名,无序跋西厢少年。封面写有“甲寅李泌记 庄农七言”,首行“日用五谷稷上仓”,末行“按账除算自得如”。《老百姓庄稼杂字》抄本,共十二叶,每叶八行,每行十六字,四字一句,共一千四百七十二字。首行“七十二行俞扬和,庄稼为强;一子下地,万颗入仓”,末行“庆贺新年,秧歌出场;军民同乐,喜气洋洋”。《十言庄农杂字》墨林堂梓行,残本,共四十一叶,每叶八行,每行十字,十言一句,共三千二百字,首行“为人生,须读书,投请高师”,末行“囗囗紬,毛錩衫,扣带蛤螺”(后缺)。《庄农杂字》林德堂梓行,共四十二叶,每叶九行,每行二十一字,七字一句,共六千九百四十九字,设有三十一个类目,首行“佛留一百二十行,惟有庄农打头强”。《农家杂字》抄本,共十五叶,每叶八行,每行八字,四字一句,共九百六十字。首行“农家杂字,皆是眼前”,末行“府狡囗囗,天清神肯”。《改良绘图庄农杂字》刻本,共十六叶,每叶十三行特工下堂妃,每行十二字,四字一句,共二千四百四十八字,首行“人生在世,先入学堂”,末行“一篇一篇,细细参详”。《庄农日用杂字》刻本,共二千三百七十字,分上下两栏,五字一句,首行“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此外,其他各类杂字的版本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是宣扬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在教授百姓识字和日常生活知识外,将知识教育与思想熏陶融为一体,宣扬儒家正统思想,以教化子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教化思想,如以农为本、孝悌忠信、敦亲睦族、诚实忠厚、珍惜光阴、勤俭节约、劝善戒恶等。例如《日用杂字》开篇云:“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掅抄五言杂字》:“典籍流传世,乡党建学堂。先读孔孟书,三纲并五常。弟兄须和美,妯娌自贤良。姑嫂姐妹间,恭敬体逞强。伯叔兄甥婿,贤朋来四方。劝民为良善,谨慎务农桑。”《松轩杂字》云:“四方君子,奉劝良言。教训儿孙,代代相传。一莫懒惰,二莫赌钱。……敬天地,孝双亲。为孝子,做忠臣。教子侄,以义方。敦人伦,立纲常。”《补选杂字居家必备》云:“人生事业,孝悌为先。三纲宜正,五常要全。四教五事,六艺相兼。三从四德,训女之言。聪明愚傻,利沌秀顽。传家守法,教子宜严。”等等,不一一赘述。这些杂字类文献在民间百姓社会教化思想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甚至超过了官方“四书”、“五经”之类的钦定课本。
(二)杂字的类型
太行山文书所收清代民国时期杂字类文献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从内容上,分为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教育文化、日常生活、民间百工技艺与医学土方等几大类。一是涉及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类,如《老百姓庄稼杂字》、《改良绘图庄农杂字》、《农家杂字》、《士农工商买卖杂字》、《总魁杂字》、《绘图俗农杂字》等。二是涉及教育文化类,如《绘图应时杂字》、《醒童杂字》、《妇女杂字》、《传家杂字》、《绘图幼学杂字》、《训蒙杂字》、《冀识杂字》等。三是涉及百姓日常生活及民风民俗文化类,如《万全杂字》、《老百姓日用杂字》、《松轩杂字》、《群玉杂字》、《绘图日用杂字》、《眼前杂字》、《喜忧杂字》、《便用杂字》等李燕芝。四是涉及民间百工技艺和医学土方类,如《绘图创业杂字》、《改良绘图包举杂字》、《山头杂字》、《建新杂字》、《绘图捷径杂字》、《上簿杂字》等。
从性质上,分为识字类、知识类、德行类。识字类,主要以教授童蒙识字为主,有《六言杂字》、《绘图幼学杂字》、《四言影本》、《方言插注杂字》等;知识类,主要以教授日常生活实用知识为要,包括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生产技能、伦理道德、处世原则等,如《老百姓庄农杂字》、《农家杂字》、《买卖杂字》、《绘图俗农杂字》《老百姓日用杂字》、《绘图创业杂字》、《改良绘图包举杂字》等;德行类,以宣扬儒家思想、教化子民为主,如《醒童杂字》、《妇女杂字》、《传家杂字》、《训蒙杂字》等。
从编排形式上,分为分类编纂、无类目编纂、图文对照编纂、释义编纂等。一是分类编纂,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词编汇起来,分成各大类目,以词为主,不连属成文,有《补选杂字居家必用》、《杂式》、《方言插注杂字》、光绪七年吴应兆《杂字》、《新刊音释校正便用庄农杂字》等。《方言插注杂字》分为天文类、时令类、地理类、城郭类、官廨类、祠庙类、树木类、花草类、菜蔬类、果品类、禾稼类、禽鸟类、畜兽类、虫鱼类、宝货类、衣服类、器用类、饮食类、人物类、宗族类、户役类、公式类、身体类、人事类等二十五类,该书分类细、收词多,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是一部内容齐全的启蒙实用教材。二是无类目编纂,即不设类目将各类字词综合起来编写。这类杂字多为某一领域、地区或阶层而编写,有《创业杂字》、《掅抄五言杂字》、《日用杂字》、《松轩杂字》、《十言庄农杂字》、《三言杂字》、《带音山西杂字》等。例如,《三言杂字》句家村宝文堂梓行,全文二千六百六十八字,三字一句,用朱笔点断,记叙了一家殷实农户种田收获、建屋造院、子孙入学、中举宴请、看戏以及上任教化子民等故事。三是图文对照编纂,即文字配有插图,便用理解,集百科知识与图画识字为一体,有《改良绘图包举杂字》、《绘图四言杂字》、《绘图应时杂字》、《绘图幼学杂字》、《绘图群玉杂字》、《绘图老百姓日用杂字》、《绘图创业杂字》、《绘图俗农杂字》等。例如,《绘图群玉杂字》全文二千六百五十二字,图二十二幅,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日月星象、山川河流、州府郡县、服装饰品、蔬菜瓜果、药方药材、花草树木、房舍院落、家禽家畜、农事农具以及工农士商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等,便于初学者理解和学习。还有采用分类编纂且图文对照的,如《士农工商买卖杂字》、《最新绘图七言杂字》等。四是释义编纂,即对收录的难读难辨字词进行标音和注释,有《方言插注杂字》、《带音山西杂字》等。这类杂字不仅作为识字教材,还可作为字典查阅,对于民间俗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带音山西杂字》对收录的难辨字进行注音,即在难辨字下注有易于辨认的同音字,如“间”下注“奸、肩”等。
三 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的价值及意义
太行山文书收录的杂字类文献是清代民国时期流行在社会中下层的民间启蒙识字教材,它在不被“读书人”认可的情况下,与官定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抗衡,“在实际上,也确是靠了这一路土教材,才真正解决了中下层社会人家的子弟只用短时间学会识字,以应付日用需要的问题。……恐怕要归功于这类‘上不了台盘’的杂字书,在封建社会历史上相对地减少了文盲在全社会的比例”[9]36。这些杂字类文献对于我国明清近代以来的民间教育及大众教育的普及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当今童蒙教育乃至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来看,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具有如下价值和意义:
第一,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的整理与公布,保存并丰富了清代民国时期传统民间蒙学读物。“由于历代统治者对杂字的偏见和鄙视,给今天的杂字搜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已往的杂字书编写者多不著姓名和撰写年代,官方编辑出版的书志、书目上又绝少收录,以至许多珍贵的杂字读本在长期流传中散失,有的虽找到残本但无法对证。杂字搜集工作进展缓慢直接影响了对杂字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10]3这些不被关注甚至随时可能佚亡的民间蒙学读物,在我国民间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正是一宗亟需关注和利用的重要文献,除少部分为人熟知外,多数属于濒临失传或不为今人熟知的民间教育文献,在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的公布,丰富了清代民国时期杂字类文献的种类和内容,为杂字研究和蒙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第二,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与官方史乘相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学界多集中于传统官方史料的运用,往往忽视对民间文献资料的关注。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属于民间一手资料,它与传统官方史料有着取舍倾向上的明显差异。首先,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反映了传统地方社会的原始风貌,刘冠廷从不同角度反映乡村社会土地、物产、劳作、交往、礼俗、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为深入了解华北地区传统乡土社会全息历史图景提供重要的素材。其次,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丰富了历史叙事学的地域文化内容。民间文献较少进入官方史乘的叙事学视野,而杂字类文献举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倘若充分利用,则改变传统地方史料不足的状态,扭转传统史家重史书、轻民间、重官方的历史叙事学倾向。太行山文书杂字类文献内容纷纭、种类繁多,折射出林林总总的世俗生活百相王富信,是历史学领域研究极为难得的一手文献资料。
第三白承宪,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对于研究清代民国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开拓了新视野。这些杂字类文献反映了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情况,农业生产包括农作物的种植与改良、农业生产工具、肥料的利用以及家禽家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等;商业买卖包括商人的经营方式、各行各业的经营之道、商业契约以及商业知识。如《改良绘图庄农杂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涉及农具、农活、农事、建筑及饮食等,其中记载了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用途及农业生产经验等,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四言杂字》记:“行商坐贾,早起迟眠。披星走路,带月行船。夜防贼盗,日费盘缠。踏泥冒雨,拿伞携毡。”《买卖杂字》开篇云:“生意买卖间,写算要当先。先要学上账,在学打算盘。”全文共计一千四百四十字,内容涉及商业买卖知识、商铺货物、处世经营之道、农家耕种经验等。此外,还有《老百姓庄稼杂字》、《改良绘图庄农杂字》、《农家杂字》、《买卖杂字》、《绘图捷径杂字》、《山西杂字》、《总魁杂字》、《绘图俗农杂字》等也有相关内容著述。
第四,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对于研究清代民国华北地区民间教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这些杂字类文献反映了华北地区的教育文化,围绕百姓日常生活,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声色数目,将识字教育与传授知识相融合,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为研究华北地区民间百姓教育文化提供了一手资料。例如,《补选杂字居家必用》全文计四千零八个字,涉及天文、山川、宫室、人事、树木、果味、海味、蔬菜、布帛、金银、地理、器用、身体、买卖、集市、杂货、五谷、木匠、客商、飞禽、驴羊、文事、武备、鱼介、花木、家具、五刑、药材、神袛、婚姻、丧祭、俗语等,内容包罗万象,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融为一体,汇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基本知识。《改良绘图幼学杂字》全书分二十类,涉及天文地理、社会人事、农桑谷物、植物鸟兽、日常用品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此外,还有《绘图应时杂字》、《醒童杂字》、《妇女杂字》、《传家杂字》、《训蒙杂字》、《冀识杂字》、《绘图便用杂字》等,这些杂字类文献为民间百姓普及知识和大众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五,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对于研究清代民国华北地区百姓日常生活及民俗文化开拓了新思路。这些杂字类文献记载了华北地区百姓日常生活及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民间契约等,民俗文化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及人生仪礼等,为研究华北地区民间百姓日常生活及民俗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如《绘图日用杂字》涉及庶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农闲副业、礼仪节庆、民俗信仰、婚丧嫁娶等各各方面。《喜忧杂字》记载了华北地区民间百姓的婚丧礼仪,婚嫁礼仪有娶亲封对、迎娶禁忌、喜帖范式、请亲家书;丧葬礼仪,有停丧起丧咒语、入棺镇物单、殡丧对联等。此外,还有《万全杂字》、《老百姓日用杂字》、《松轩杂字》、《群玉杂字》、《眼前杂字》、《便用杂字》等,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实用教科书”,更是具有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第六,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对于研究清代民国华北地区民间百工技艺和医学土方开拓了新视角。这些杂字类文献记载了华北地区民间百工技艺,对民间手工生产经验进行总结,促进技术的传播和发展,避免一些珍贵技艺的失传与湮没,为民间手工技艺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医学土方,如各种穴位及药草、常见病的发病与治疗、不同病理的不同治疗方法等,无疑为民间医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如《新刊音释校正便用庄农杂字》分三十一个类目,记载了庶民百姓的生活,其中若干篇章介绍了民间各类百工及技艺,“木匠修盖章、铁匠炉行章、石匠打錾章、皮匠造作章、裁缝剪做章、冶匠鎉冶章”。《改良绘图包举杂字》记有民间社会各阶层人群,“都耆乡约,保证媒中。道士和尚,独孤僧尼。裁缝披剃,机匠土工。渔翁窑户,挑脚牧童。伧人鄙野,一气符同。”还介绍了民间百姓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闻人疾病,疼痛肿胀。感冒咳嗽冠盖路,呕吐泄痢。脏腑滞涩,尿屎闭结。……急施汤药,妙计医治。”此外,还有《绘图创业杂字》、《俗编七言杂字》、《山头杂字》、《建新杂字》、《便蒙六言》、《绘图捷径杂字》、《上簿杂字》等,在此不赘述。
除以上学术价值外,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还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和整理杂字类文献,对华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杂字类文献是华北地区基层百姓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文化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对百姓的文化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反映华北地区基层教育文化的重要遗产。这些杂字类文献是传统社会启蒙识字的乡土教材,它与农村教育、扫盲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清代民国到建国初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了我国基层教育普及的发展,对于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 结语
杂字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教授识字和普及知识的蒙学读物。它不被读书人认可,藏书家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历代藏书目录没有著录,各大图书馆也不特意收藏,以致面临失传的境地。郑阿才、朱凤玉先生认为“既非高文典册,亦颇涉俚俗,致使史志不录,而为后世所罕知。加以其时雕版印刷尚未风行,蒙书之流通端赖钞写,保存自是不易”。[11]199但是,杂字类文献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从而改变了传统史学“帝王将相史”研究的局面。下层民间百姓的衣食住行、民风习俗、婚丧嫁娶、礼仪节庆等日常生活,日益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姜由美。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正是一宗亟需关注和利用的重要文献,它记录了民间中下层社会普遍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人生态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新资料。太行山文书所收杂字类文献的整理与公布,势必将推史学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发展,引起教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郑阿才,朱凤玉.敦煌蒙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陆游.陆放翁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5]黄震.黄氏日钞[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黄时鉴.通制条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7]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高维国编校.杂字[M].天津:南开人学出版社,1995.
[9]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0]来新夏.中华幼学文库·杂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1]郑阿才,朱凤玉.敦煌蒙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邹蓓蓓(1984-),女,河北邯郸人,历史学硕士,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太行山文书、唐宋出土文献。
本文原刊于《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如引用,请参考期刊原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