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县痛失仰止——缅怀国学大师饶宗颐 大雅云亡-青岛天山小学2014级4班
痛失仰止——缅怀国学大师饶宗颐 大雅云亡-青岛天山小学2014级4班千年3元气表
这里的《搔首问天》,是先生1979年在瑞士一位朋友家演奏时的录音;设备简陋,音质不佳,但仍能听得出演奏者的刚劲指力和深切感情。
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于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101岁。2009年,南方日报记者曾在香港专访饶公。面对“大师”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师?我是大猪吧。大师是指和尚,我不敢当。(用潮汕话说,“大师”与“大猪”谐音)”
饶宗颐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他与钱锺书并称“南饶北钱”金鹰英雄传,钱锺书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他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毛林颖。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南饶北季”会面
在香港,人们会将饶宗颐与他的一位潮州老乡并称,“要说挣钱,没有几个人能挣得过李嘉诚,可要说读书,没有几个人能读得过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的研究领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十三个门类,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盛京巴士网,著述3000万言球迷沙龙,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
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在其本国亦少有人精通,而饶宗颐先生以中国人却能通乎异国“天书”。
饶宗颐精通古琴,还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他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2003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书,在香港大学建成饶宗颐学术馆。
有人说,饶宗颐不食人间烟火,安心书斋做学问。其实不然。
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心经简林
“心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两句诗田中实。‘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安子乐,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
“我对人类的未来是悲观的。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人类可能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惩罚人类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町井勋。”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毛利塔利亚,这是十分要紧的”。
晚年的饶宗颐先生不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问,他也开始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生活,“人,当诗意地栖居”。
饶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英姿。饶宗颐常在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他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艾斯凯尔。
“我是每天坐在葫芦里。”饶宗颐笑道。他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中央苏区县。
“古人说‘读万卷书,陈咏开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我亲自印证了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研究问题要穷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脉络八十七神仙卷。”
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已经百岁高龄,饶宗颐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2017年6月27日,他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并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扈华国。“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如今,先生已经逝去,
真言犹存,
愿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本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这里的《搔首问天》,是先生1979年在瑞士一位朋友家演奏时的录音;设备简陋,音质不佳,但仍能听得出演奏者的刚劲指力和深切感情。
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于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101岁。2009年,南方日报记者曾在香港专访饶公。面对“大师”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师?我是大猪吧。大师是指和尚,我不敢当。(用潮汕话说,“大师”与“大猪”谐音)”
饶宗颐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他与钱锺书并称“南饶北钱”金鹰英雄传,钱锺书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他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毛林颖。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南饶北季”会面
在香港,人们会将饶宗颐与他的一位潮州老乡并称,“要说挣钱,没有几个人能挣得过李嘉诚,可要说读书,没有几个人能读得过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的研究领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十三个门类,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盛京巴士网,著述3000万言球迷沙龙,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
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在其本国亦少有人精通,而饶宗颐先生以中国人却能通乎异国“天书”。
饶宗颐精通古琴,还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他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2003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书,在香港大学建成饶宗颐学术馆。
有人说,饶宗颐不食人间烟火,安心书斋做学问。其实不然。
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心经简林
“心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两句诗田中实。‘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安子乐,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
“我对人类的未来是悲观的。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人类可能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惩罚人类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町井勋。”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毛利塔利亚,这是十分要紧的”。
晚年的饶宗颐先生不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问,他也开始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生活,“人,当诗意地栖居”。
饶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英姿。饶宗颐常在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他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艾斯凯尔。
“我是每天坐在葫芦里。”饶宗颐笑道。他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中央苏区县。
“古人说‘读万卷书,陈咏开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我亲自印证了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研究问题要穷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脉络八十七神仙卷。”
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已经百岁高龄,饶宗颐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2017年6月27日,他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并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扈华国。“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如今,先生已经逝去,
真言犹存,
愿先生一路走好!
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本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