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蒋洁敏破除自尊的枷锁第137473期-冬吴相对论摘抄精选
破除自尊的枷锁第137473期-冬吴相对论摘抄精选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10-04-0318:30-19:00
主 讲 人:吴伯凡 主 持 人:梁 冬
梁冬:是的,坐着打通经济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小梁,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大家现在都叫动物相对论,animal相对论,动物呵,诶,这两天,有一个朋友在讲到我们前两天不是老讲什么“十轮心法”啊,又要讲的那个愿力啊,等等,说这些东西不够现实主义,说现实主义呢,是光有乐观的想象力是不够的。
吴伯凡:有一个网友给我来信说,你不能老讲这些心法,说什么愿力,自己在那儿单方面的去乐观、去想象,你应该是面对现实的,从这种浪漫主义回到现实主义。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触当一个人寻求公平的时候,他心里头一定是遭遇了很多的不公平,他一定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所以呢他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这样的要求。我想澄清一下,我们讲的这种愿力啊,我们讲的这种心法啊,它不是阿Q式的那种精神胜利法,不是让你去无视周围的那些不如意的地方,甚至是让你很痛苦的地方,然后自己在心里头给自己来放松啊,来减压啊,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讲的这种愿力,我们讲的这种心法,它即使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好像不作为,但它也是一种积极地不作为。
梁冬:尤其是对那些负面的环境还要有积极地作用,这才是你正向一个价值,旁边都很正向,你正向有什么价值呢?
片花:为什么不应该总是消极的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人为什么喜欢抱怨帅之校草?抱怨和管理有何不同?为什么说抱怨是一种惰性,过分关注公平是一种心理疾病吗?为什么说非议会损毁自我的心智?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破除自尊的枷锁。
吴伯凡:我就想到比尔·盖茨给青年人的十一个忠告。
梁冬:怪不得开复老师也喜欢给青年人忠告,原来是有传承。
吴伯凡:对,他们是要学他们老板,经常……
梁冬:给年轻人忠告。
吴伯凡:但是我觉得开复老师的那个忠告不如盖茨的这十一句话,他写了那多的书伍智恒啊,他里头都是在讲一些比较通俗的这种愿力啊,做最好的自己啊,但我觉得盖茨确是比较现实主义的一个人,盖茨呢很多人都认为盖茨是一个很乏味的一个人,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我后来才发现他这种乏味骨子里头就是一种现实主义……
梁冬:其实有他自己的逻辑,你觉得无趣的人一定有他无趣的理由。
吴伯凡:对,他这个忠告里头,第十一个忠告就是:要善待那些乏味的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他打工。
梁冬:真的吗?
吴伯凡:他的这个十一个忠告确实是听起来有一点乏味啊马梓豪念慈,尤其是第一句忠告叫做:世界总是充满着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去适应它。
梁冬:诶,这句话很有意思。
吴伯凡:还有一句: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地强调自己的自尊。
梁冬:尊严来自于实力。
吴伯凡:他的第一句话就很值得玩味。第一句话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去适应它。平嘛,和平嘛,这个平它总是有差异,就像那个秤,还有平衡,平衡呢,它不是说相同而是说达到了某种平的状态,就是像一个杠杆的两边。如果你的事业聚焦在不公平、不公正、不遵守规则等等,那么你看到的差不多都是不公平和不公正。而且,当你的念头总是被这些不公平、不公正的这些事情所缠绕的时候你的状态是很不好的,怎么不好呢?因为寻求公正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梁冬:噢?此话怎讲呢?
吴伯凡:当你有不平之态,不平之态也就是抱怨了,就是评判了,就是以一个比较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情了,尤其是在评判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出现的一些事情,这样你满目看到的都可能是不公平。这个不是说不公平的现象有那么多,我们曾经讲到过一个“意识雷达”的问题。当你的意识里头有这种不公平的这种念头的时候,那么你就只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你不会去注意那些公平的事情,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老婆怀孕了,你看到街上有很多孕妇,并不是这个时间增加了多少孕妇,而是说你以前没有注意到。当你的“意识雷达”里头有这个不公平、不公正的这种念头的时候呢,你想寻求的是什么呢?其实你并没有去改变它,你只是在抱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是把抱怨当成了改变这种现实的一种手段而已郭家颐。啊,你经常会碰到很多的人,你跟他交谈的时候,三分钟就开始抱怨各种各样的事情,抱怨老板,抱怨同事,抱怨配偶,甚至抱怨天气,但是呢,他想到过去改变吗?没有。一个月之后,你见到他,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异世猎美。但是他从来没有去改变。所谓抱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对他的当下的现实的一种不接受、抵触,而不愿意直面这种现实,怎么想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本质上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疾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他通过发泄这种不满,通过来找到这种不公平,来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寻求某种解脱,因为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啊?怨别人。
梁冬:怨不公平。
吴伯凡:啊,对。如果一个人陷入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他一定会处于一种既不满又等待,这样一种状态。他整天就是不满的,但是呢,他就是在等,等到什么时候呢?就像那个荒诞剧里……
梁冬:《等待戈多》。
吴伯凡:就在等,不停的等。到底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来?他也没有真的想过,而只是说,它是一种心理症状,并不能够代表多少,他有实质性的见解,或者他有一种什么样的要改变现状的一种意向。我们说不抱怨,并不是说闭嘴就完了,不是说逆来顺受,不是说对于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丑恶的现象……
梁冬:赞美它。
吴伯凡:坏人坏事去容忍,甚至是为虎作伥,不是这样。而是说当你面对这个现实的时候,你一、二、三怎么去做,这叫管理。抱怨呢,它不叫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这个人批评家啊,评论家啊,他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里头,甚至是在一个社会里头,往往也不是受欢迎的。
梁冬:影评家挣的钱,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往往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为什么呢?中石油蒋洁敏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面他不如真正操盘的这个人,做事情的人对这个社会贡献大的。
吴伯凡:嗯。我在美国的一本杂志,叫《Fast company》。《快公司》这本杂志上看到有一篇文章《如何面对公司里头的批评家》。开头就这么一段话,他说如果你到英国去,你肯定要去参观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有把它译成威斯敏斯特寺,啊,少林寺的寺。啊,有的人把它译成千贤寺,这个地方它为什么那么出名呢?是因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全都下葬在那个地方。你能看到牛顿的墓董迅,你能看到很多很多人的墓,在那个地方。他说他有一次去了以后,突然产生一个想法,这里头有没有一个评论家的墓地啊?嗯,找了半天还真没有。
梁冬:呵呵,这个是很有意思。就是像我们这种在节目里面算是做半个评论的人,其实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呵呵……
吴伯凡;嗯,你说的这个评论啊,还不是,有时候评论是中性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我们说的那种议论,非议,也就是抱怨嘛,非议的这种状态,是损毁你的心智的。
梁冬:为什么非议别人,或者非议别的事情会损害自己的心智呢?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冬吴相对论》。
片花:为什么说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过分自尊的人为什么往往会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为什么人们会用所谓的自尊来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经常产生抱怨的人为什么往往是失败的人?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破除自尊的枷锁。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继续回来到《冬吴相对论》。啊,今天小弟呢,有一点点感冒,所以呢,主要是伯凡呢,包涵。刚讲到一个话题啊,说这个非议啊,不仅仅是非议别人,关键是啊,你会暗伤到自己,是吧?你非议了别人之后呢,损害了自己一个健康的心智,此话又怎讲呢?
吴伯凡: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有一首诗啊,因为那时候年轻气盛,也相信那个愤怒出诗人,啊,比较愤青嘛。所以呢,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于我有戚戚焉嘛。这首诗我记不太清了,应该是在三国两晋那个时代吧,有一个诗人,左思,他写过一首诗。因为这个人啊,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他就写了一首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什么意思呢?他说一颗松树啊,季天笙长的非常非常的高,它在那个山涧底下……
梁冬:涧底松。
吴伯凡:“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就是“离离原上草”嘛,“离离”一般是形容草的嘛,很矮的,这个草,长在山顶上,以它的那种一寸长的身子,比我这一百尺的身子还要高。他就发出这种不满嘛。
梁冬:这种哀怨。
吴伯凡:因为那个时候,就是……
梁冬:许多笨的人,许多才情不如他的人,社会的地位比他高,机会比他多,是吧。其实这个事情呢,我觉得是,作为自古以来的愤青代表作,倒还是挺合适,是吧?他很形象,是吧?就是一颗矮草,因为它在山顶,因为屁股决定了它的身高,虽然它自己是很矮的。
吴伯凡:对。就是一个人,终身奋斗而不得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说,是与生俱来的。这就不公平嘛,不是因为,本身身长怎么样,而是因为它所在位子怎么样,这是典型的对不公平,不公正的一种愤怒吧。
梁冬:对。当时年轻的时候,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说明年轻的时候,你也是愤青一个啊。
吴伯凡:啊,对!愤青,愤怒的青年,愤怒跟青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梁冬:啊,现在不在青年,所以就不再愤怒了。就跟《新周刊》一样,现在《新周刊》也不是一个愤青杂志啦,因为封新城也老啦。
吴伯凡:嗯。周作人说: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这种愤怒啊,对这些不公正的事情啊,丑恶的事情的这种敏感郭采洁菜花病,是一个人生命活力的一个标志之一。如果你什么东西都逆来顺受,证明你这个生命的活力是比较低的。
梁冬:但是刚才你又说,老是发泄不公平又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是不是有矛盾呢?
吴伯凡:嗯。好多疾病呐,其实是某种正常的现象。由于它过量以后,长期的累积,而形成的。
梁冬: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就是说,发烧啊也是年轻人的专利,是吧?很多人长大了以后就不怎么发烧了,青春期的才发烧呢,是吧。但是呢,不能老发烧,你跟这样似地发发发到一定程度,到三四十岁你还动辄发烧就不正常了。
吴伯凡:发烧和发热,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的状态,一种是发热的状态。
梁冬:这两种状态有什么不同呢?
吴伯凡:发热,我们现在发热也经常用来指发烧了。培根说,发热时由于你运动以后,冒汗,真个血液循环加快,体温升高,这是一种叫发热。发烧呢,是由于内在的一种疾病,它内耗,而造成的一种发烧。我们说不公正,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一种内耗,是一种……
梁冬:自我折磨。他这个事情啊,我觉得是不是说,当你把这个事情发泄不出来的时候,你就在自己折腾,老是看见不公平。但是呢庄卓源,你又不做这些行为,不去运动,是吧,take action,不做这些行为的时候呢,你就在憋着呢,最后就会郁郁寡欢生出病来,这就是发烧。但是如果,这种看见不公平你做而起行,哪怕是做一点点是事情,那么你产生了这个机体上的运动呢,那是发热。所以基本上来说呢,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运和动不一样。动呢,是指的是动手动脚,脚和手的动,那就动啊。内在的器官的动呢马冬昕,那叫运,这就有股阳气啊,在转来转去,啊,可能是邪气,总而言之,当运来运气的时候呢,在个内在会动。
吴伯凡:那个发烧可能就是因为内在的,他的经脉和他的关节很多东西它不通,而造成的那种病痛,那种温度升高。而发热呢,他恰恰是他的关节非常的通畅,运动的速度加快,而导致的一种活力的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反应。嗯,去年的时候,有一个经济学家说我们不要把发烧当成是回暖嘛。啊,经济有时候是发烧,它不是回暖。我们个人呢,这种愤怒,抱怨,能显示出他的一种才气呀,他的那种智慧呀,那种与众不同啊,我觉得他很接近发烧的这样一种状态。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他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而有些人呢,自尊心强到病态程度的时候,他就有点像发烧,周围一点点的这种变化,都会导致他那种剧烈的内心的这种反应,而这种反应呢,只会危及到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而他并不能够把这种自尊变成一种外在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的强调自尊。往往对公平的那种期待,其实是跟一种病态的自尊连在一起的。你总是觉得周围在歧视你……
梁冬:在藐视你。
吴伯凡:对。无视你的存在,总是为什么这个人不如我,而他比我好。这个会导致什么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他就获得某种代偿性的满足和解脱。因为最终他都是要导向不作为,不管是抱怨也好,过分强调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去作为。因为我之所以不行,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不对;不是因为我不好林蔚殷,是因为这些坏人……
梁冬:太多。
吴伯凡:当道。呃,有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有自尊,等等,都是寻求了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和解脱。
梁冬:自我欺骗。
吴伯凡:对!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也是一种自我麻痹。让自己免于面对当下的那种艰难的劳作,这种努力,而在一个相对没有危险的这种角落里头法图麦李,来自怨自艾,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暂时的这种满足。
梁冬:所以呢,当你讲到这个地方呢,我反复讲几句话,叫“学而时习之”。我为什么突然想起这句话呢?学呢,其实是个动念的过程,习呢,其实是动手的过程,啊,或者动身子的过程,不断应用的过程,是吧。那么,实际上我们在讲到这个社会不公平的时候呢,忽略了我们去做什么事情的那么一个动作。有些时候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啊,你做了不见得有什么改变,但是你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你做的过程里面你让自己没有工夫去抱怨。
吴伯凡:这个很简单。比如说你在爬山,突然一下子,一失手,往下在滑,这个时候呢,你必须得面对当下,这个时候你怎么能抓住一块石头,怎么能抓住一根草,从这种最危急的状态当中挽回局面。你这个时候会不会想到谁对我不好,老板怎么怎么不公平,啊午后薰衣茶,老婆怎么对我不好,都不会,因为你面对当下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被屏蔽掉了。反过来说,当你很大部分的心思,都被这些抱怨呢,被这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所占据的时候,证明你实际上没有真切的面对当下。有一次经历,让我体会到这一点,我上大学的时候去赶火车,一下时间紧了。我就上车,上到了公共汽车以后,有一个人狠狠的踩了我一脚,那个很挤嘛。如果是在平时谁狠狠地踩了我一脚,而且他知道踩了我一脚,但是他连声对不起都不说,那我平时即使我不会跟他吵起来黄晋萱,但我心里会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会很生气,很抱怨,很愤怒……都可以。但是呢,那个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要赶火车,我都担心这个火车赶不上了,这一个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一心想着去赶火车,我哪有时间去管这个事情啊。所以呢,有时候当你心里头有很多这种不平之叹的时候啊,实际上你就问一问自己官运何常在,有点正事没有?我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不是在像许三多一样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说无事生非啊,无事也生非议。
梁冬:对,闲着就会长毛嘛。一个家里面没人住啊,它就会长虫啊,长什么的,你住着呢,就没事。
吴伯凡:一个人如果是处于这种闲散的、无所事事的,和准无所事事的那种状态的时候,他最容易产生非议,最容易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
梁冬:嗯。所以一个单位如果出现了很多人在非议别人的时候,那只能说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每个人都忙到,人手永远不够的时候,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哪有时间去指责这个生活不公平?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你肯定是一个闲人,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个闲人,起码是在这个阶段是比较闲的时候,那你肯定是个不够努力的人。如果你是个不够努力的人的话,那你肯定是个没什么用的人。
吴伯凡:对仙班校园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讲愿力,心法不是一种消极,避世主义,这什么混世主义,玩世不恭,不是这样一种……
梁冬:不是简单的意淫啦。真真切切的。
吴伯凡:真真切切的,学会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学会以一种正面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信任别人,理解别人,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别人,抱怨别人,憎恨别人。你刚才说,如果你是一个老是在抱怨不公平的人,有可能你就是个闲人,一个不努力的人。如果这话再延伸一下,有可能最终你会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人,原因就在于,你的这种心生怨恨,你的这种不作为,而且在为自己的不作为总是在找一个最正大光明的的理由,周围的游戏规则不公平。如果你总是在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进入失败者的行列了。啊,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听说过所谓“马太效应”。
梁冬:对,“马太效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吴伯凡:“马太效应”呢,这个词是从《圣经》里头来的,是《圣经》的马太福音第25章。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一个有钱的人他要出门了,他给了他三个仆人不同的钱,一个给了五千两银子,一个给了两千两银子,一个给了一千两银子车恩俊,说你们都拿去,去经营。这样他就出门了,等他回来以后呢,第一个得到五千两银子的人呢,他用这五千两银子,又赚了五千两银子,那个主人说,这一万两银子就是你的。第二个人用两千两银子也赚了两千两银子,啊,他说这四千两银子也是你的。第三个人,这个给了一千两银子的人,他心里头觉得很不公平嘛,为什么给那两个人五千两康托尔集,两千两,给我才一千两?而且呢,他对这个主人呢,除了有怨恨以外,还一个偏见,他认为这个主人,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是一个付出少要求多的人。他甚至是怀疑这个主人呢,设一个什么样的圈套,给他一千两银子,所以呢,他把这一千两银子就埋在地里头,那个主人回来的时候,说这是你给我的一千两银子,你是一个不播种要求收割的人,你是一个不给予要得到的一个人,我知道你给我这一千两呢,你肯定最后是要回去的,所以我把它埋在这,现在我还给你。那个主人听了以后说,你这个懒惰心存怨恨的人,把这一千两银子给那个第一个人,就那个已经挣了五千两银子的人。后来这个主人就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凡有的还有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龙门天子。后来一个学者就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就提出来一个概念叫“马太效应”,就“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一个状态。
梁冬:那实际上这个故事里面我们解读到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想得到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当你觉得你应该挣钱的时候,你挣的更多的钱,其实呢,你在回馈给大家,最后你也获得的应该得到的一份。当你认为人家就是要剥削你,就是拿一千块钱,就是要放高利贷或怎么样的时候呢,你就不去作为,然后呢,最后呢这一千两银子也会被拿走。那我觉得这个故事,最后还是说明一个人的“意识雷达”的问题,你是如何去决定看待给予你的,那么你最后就会获得那一些东西。
吴伯凡:你心里存什么念头,你就会看到什么东西。最后看到的那个东西,还会反回来变成你的现实。最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梁冬:对!所以呢,在今天我们的话题里面呢,其实总结一下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就为个体而言,我们必须首先要认世界是不公平的,并且直面它,在面对这个不公平的时候,想到我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能做什么事情,来多多少少改变一下自我,就算你真的没有能够有大的改变,但是起码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你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感受那个所谓的不公平,我们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这个不公平的力量,也会反身加重于你,所以呢,今天伯凡讲了一句非常好的话,抱怨世界的公平,或者努力寻找世界公平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片花:为什么地位越高的人越善于说谎?说谎和一个人的管理才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某些谎言是道德的?而某些真话反而是不道德的?管理者为什么不能用战争思维解决冲突?为什么说孙子其实是一位管理学家?《孙子兵法》体现了怎样的管理思维?为什么说谎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公司的愿景是一种谎言吗?如何区分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欺骗?为什么要学会管理敌人?美国前总统约翰逊是怎样利用谎言化敌为友的?明天同一时间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美丽的谎言。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10-04-0318:30-19:00
主 讲 人:吴伯凡 主 持 人:梁 冬
梁冬:是的,坐着打通经济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是小梁,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大家现在都叫动物相对论,animal相对论,动物呵,诶,这两天,有一个朋友在讲到我们前两天不是老讲什么“十轮心法”啊,又要讲的那个愿力啊,等等,说这些东西不够现实主义,说现实主义呢,是光有乐观的想象力是不够的。
吴伯凡:有一个网友给我来信说,你不能老讲这些心法,说什么愿力,自己在那儿单方面的去乐观、去想象,你应该是面对现实的,从这种浪漫主义回到现实主义。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触当一个人寻求公平的时候,他心里头一定是遭遇了很多的不公平,他一定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所以呢他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这样的要求。我想澄清一下,我们讲的这种愿力啊,我们讲的这种心法啊,它不是阿Q式的那种精神胜利法,不是让你去无视周围的那些不如意的地方,甚至是让你很痛苦的地方,然后自己在心里头给自己来放松啊,来减压啊,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讲的这种愿力,我们讲的这种心法,它即使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好像不作为,但它也是一种积极地不作为。
梁冬:尤其是对那些负面的环境还要有积极地作用,这才是你正向一个价值,旁边都很正向,你正向有什么价值呢?
片花:为什么不应该总是消极的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人为什么喜欢抱怨帅之校草?抱怨和管理有何不同?为什么说抱怨是一种惰性,过分关注公平是一种心理疾病吗?为什么说非议会损毁自我的心智?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破除自尊的枷锁。
吴伯凡:我就想到比尔·盖茨给青年人的十一个忠告。
梁冬:怪不得开复老师也喜欢给青年人忠告,原来是有传承。
吴伯凡:对,他们是要学他们老板,经常……
梁冬:给年轻人忠告。
吴伯凡:但是我觉得开复老师的那个忠告不如盖茨的这十一句话,他写了那多的书伍智恒啊,他里头都是在讲一些比较通俗的这种愿力啊,做最好的自己啊,但我觉得盖茨确是比较现实主义的一个人,盖茨呢很多人都认为盖茨是一个很乏味的一个人,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我后来才发现他这种乏味骨子里头就是一种现实主义……
梁冬:其实有他自己的逻辑,你觉得无趣的人一定有他无趣的理由。
吴伯凡:对,他这个忠告里头,第十一个忠告就是:要善待那些乏味的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他打工。
梁冬:真的吗?
吴伯凡:他的这个十一个忠告确实是听起来有一点乏味啊马梓豪念慈,尤其是第一句忠告叫做:世界总是充满着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去适应它。
梁冬:诶,这句话很有意思。
吴伯凡:还有一句: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地强调自己的自尊。
梁冬:尊严来自于实力。
吴伯凡:他的第一句话就很值得玩味。第一句话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去适应它。平嘛,和平嘛,这个平它总是有差异,就像那个秤,还有平衡,平衡呢,它不是说相同而是说达到了某种平的状态,就是像一个杠杆的两边。如果你的事业聚焦在不公平、不公正、不遵守规则等等,那么你看到的差不多都是不公平和不公正。而且,当你的念头总是被这些不公平、不公正的这些事情所缠绕的时候你的状态是很不好的,怎么不好呢?因为寻求公正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梁冬:噢?此话怎讲呢?
吴伯凡:当你有不平之态,不平之态也就是抱怨了,就是评判了,就是以一个比较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情了,尤其是在评判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出现的一些事情,这样你满目看到的都可能是不公平。这个不是说不公平的现象有那么多,我们曾经讲到过一个“意识雷达”的问题。当你的意识里头有这种不公平的这种念头的时候,那么你就只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你不会去注意那些公平的事情,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老婆怀孕了,你看到街上有很多孕妇,并不是这个时间增加了多少孕妇,而是说你以前没有注意到。当你的“意识雷达”里头有这个不公平、不公正的这种念头的时候呢,你想寻求的是什么呢?其实你并没有去改变它,你只是在抱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是把抱怨当成了改变这种现实的一种手段而已郭家颐。啊,你经常会碰到很多的人,你跟他交谈的时候,三分钟就开始抱怨各种各样的事情,抱怨老板,抱怨同事,抱怨配偶,甚至抱怨天气,但是呢,他想到过去改变吗?没有。一个月之后,你见到他,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异世猎美。但是他从来没有去改变。所谓抱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对他的当下的现实的一种不接受、抵触,而不愿意直面这种现实,怎么想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本质上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疾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他通过发泄这种不满,通过来找到这种不公平,来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寻求某种解脱,因为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啊?怨别人。
梁冬:怨不公平。
吴伯凡:啊,对。如果一个人陷入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他一定会处于一种既不满又等待,这样一种状态。他整天就是不满的,但是呢,他就是在等,等到什么时候呢?就像那个荒诞剧里……
梁冬:《等待戈多》。
吴伯凡:就在等,不停的等。到底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来?他也没有真的想过,而只是说,它是一种心理症状,并不能够代表多少,他有实质性的见解,或者他有一种什么样的要改变现状的一种意向。我们说不抱怨,并不是说闭嘴就完了,不是说逆来顺受,不是说对于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丑恶的现象……
梁冬:赞美它。
吴伯凡:坏人坏事去容忍,甚至是为虎作伥,不是这样。而是说当你面对这个现实的时候,你一、二、三怎么去做,这叫管理。抱怨呢,它不叫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这个人批评家啊,评论家啊,他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里头,甚至是在一个社会里头,往往也不是受欢迎的。
梁冬:影评家挣的钱,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往往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为什么呢?中石油蒋洁敏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面他不如真正操盘的这个人,做事情的人对这个社会贡献大的。
吴伯凡:嗯。我在美国的一本杂志,叫《Fast company》。《快公司》这本杂志上看到有一篇文章《如何面对公司里头的批评家》。开头就这么一段话,他说如果你到英国去,你肯定要去参观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有把它译成威斯敏斯特寺,啊,少林寺的寺。啊,有的人把它译成千贤寺,这个地方它为什么那么出名呢?是因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全都下葬在那个地方。你能看到牛顿的墓董迅,你能看到很多很多人的墓,在那个地方。他说他有一次去了以后,突然产生一个想法,这里头有没有一个评论家的墓地啊?嗯,找了半天还真没有。
梁冬:呵呵,这个是很有意思。就是像我们这种在节目里面算是做半个评论的人,其实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呵呵……
吴伯凡;嗯,你说的这个评论啊,还不是,有时候评论是中性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我们说的那种议论,非议,也就是抱怨嘛,非议的这种状态,是损毁你的心智的。
梁冬:为什么非议别人,或者非议别的事情会损害自己的心智呢?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冬吴相对论》。
片花:为什么说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过分自尊的人为什么往往会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为什么人们会用所谓的自尊来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经常产生抱怨的人为什么往往是失败的人?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破除自尊的枷锁。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继续回来到《冬吴相对论》。啊,今天小弟呢,有一点点感冒,所以呢,主要是伯凡呢,包涵。刚讲到一个话题啊,说这个非议啊,不仅仅是非议别人,关键是啊,你会暗伤到自己,是吧?你非议了别人之后呢,损害了自己一个健康的心智,此话又怎讲呢?
吴伯凡: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有一首诗啊,因为那时候年轻气盛,也相信那个愤怒出诗人,啊,比较愤青嘛。所以呢,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于我有戚戚焉嘛。这首诗我记不太清了,应该是在三国两晋那个时代吧,有一个诗人,左思,他写过一首诗。因为这个人啊,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他就写了一首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什么意思呢?他说一颗松树啊,季天笙长的非常非常的高,它在那个山涧底下……
梁冬:涧底松。
吴伯凡:“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就是“离离原上草”嘛,“离离”一般是形容草的嘛,很矮的,这个草,长在山顶上,以它的那种一寸长的身子,比我这一百尺的身子还要高。他就发出这种不满嘛。
梁冬:这种哀怨。
吴伯凡:因为那个时候,就是……
梁冬:许多笨的人,许多才情不如他的人,社会的地位比他高,机会比他多,是吧。其实这个事情呢,我觉得是,作为自古以来的愤青代表作,倒还是挺合适,是吧?他很形象,是吧?就是一颗矮草,因为它在山顶,因为屁股决定了它的身高,虽然它自己是很矮的。
吴伯凡:对。就是一个人,终身奋斗而不得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说,是与生俱来的。这就不公平嘛,不是因为,本身身长怎么样,而是因为它所在位子怎么样,这是典型的对不公平,不公正的一种愤怒吧。
梁冬:对。当时年轻的时候,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说明年轻的时候,你也是愤青一个啊。
吴伯凡:啊,对!愤青,愤怒的青年,愤怒跟青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梁冬:啊,现在不在青年,所以就不再愤怒了。就跟《新周刊》一样,现在《新周刊》也不是一个愤青杂志啦,因为封新城也老啦。
吴伯凡:嗯。周作人说: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这种愤怒啊,对这些不公正的事情啊,丑恶的事情的这种敏感郭采洁菜花病,是一个人生命活力的一个标志之一。如果你什么东西都逆来顺受,证明你这个生命的活力是比较低的。
梁冬:但是刚才你又说,老是发泄不公平又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是不是有矛盾呢?
吴伯凡:嗯。好多疾病呐,其实是某种正常的现象。由于它过量以后,长期的累积,而形成的。
梁冬: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就是说,发烧啊也是年轻人的专利,是吧?很多人长大了以后就不怎么发烧了,青春期的才发烧呢,是吧。但是呢,不能老发烧,你跟这样似地发发发到一定程度,到三四十岁你还动辄发烧就不正常了。
吴伯凡:发烧和发热,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的状态,一种是发热的状态。
梁冬:这两种状态有什么不同呢?
吴伯凡:发热,我们现在发热也经常用来指发烧了。培根说,发热时由于你运动以后,冒汗,真个血液循环加快,体温升高,这是一种叫发热。发烧呢,是由于内在的一种疾病,它内耗,而造成的一种发烧。我们说不公正,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一种内耗,是一种……
梁冬:自我折磨。他这个事情啊,我觉得是不是说,当你把这个事情发泄不出来的时候,你就在自己折腾,老是看见不公平。但是呢庄卓源,你又不做这些行为,不去运动,是吧,take action,不做这些行为的时候呢,你就在憋着呢,最后就会郁郁寡欢生出病来,这就是发烧。但是如果,这种看见不公平你做而起行,哪怕是做一点点是事情,那么你产生了这个机体上的运动呢,那是发热。所以基本上来说呢,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运和动不一样。动呢,是指的是动手动脚,脚和手的动,那就动啊。内在的器官的动呢马冬昕,那叫运,这就有股阳气啊,在转来转去,啊,可能是邪气,总而言之,当运来运气的时候呢,在个内在会动。
吴伯凡:那个发烧可能就是因为内在的,他的经脉和他的关节很多东西它不通,而造成的那种病痛,那种温度升高。而发热呢,他恰恰是他的关节非常的通畅,运动的速度加快,而导致的一种活力的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反应。嗯,去年的时候,有一个经济学家说我们不要把发烧当成是回暖嘛。啊,经济有时候是发烧,它不是回暖。我们个人呢,这种愤怒,抱怨,能显示出他的一种才气呀,他的那种智慧呀,那种与众不同啊,我觉得他很接近发烧的这样一种状态。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他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而有些人呢,自尊心强到病态程度的时候,他就有点像发烧,周围一点点的这种变化,都会导致他那种剧烈的内心的这种反应,而这种反应呢,只会危及到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而他并不能够把这种自尊变成一种外在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的强调自尊。往往对公平的那种期待,其实是跟一种病态的自尊连在一起的。你总是觉得周围在歧视你……
梁冬:在藐视你。
吴伯凡:对。无视你的存在,总是为什么这个人不如我,而他比我好。这个会导致什么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他就获得某种代偿性的满足和解脱。因为最终他都是要导向不作为,不管是抱怨也好,过分强调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去作为。因为我之所以不行,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不对;不是因为我不好林蔚殷,是因为这些坏人……
梁冬:太多。
吴伯凡:当道。呃,有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有自尊,等等,都是寻求了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和解脱。
梁冬:自我欺骗。
吴伯凡:对!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也是一种自我麻痹。让自己免于面对当下的那种艰难的劳作,这种努力,而在一个相对没有危险的这种角落里头法图麦李,来自怨自艾,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暂时的这种满足。
梁冬:所以呢,当你讲到这个地方呢,我反复讲几句话,叫“学而时习之”。我为什么突然想起这句话呢?学呢,其实是个动念的过程,习呢,其实是动手的过程,啊,或者动身子的过程,不断应用的过程,是吧。那么,实际上我们在讲到这个社会不公平的时候呢,忽略了我们去做什么事情的那么一个动作。有些时候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啊,你做了不见得有什么改变,但是你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你做的过程里面你让自己没有工夫去抱怨。
吴伯凡:这个很简单。比如说你在爬山,突然一下子,一失手,往下在滑,这个时候呢,你必须得面对当下,这个时候你怎么能抓住一块石头,怎么能抓住一根草,从这种最危急的状态当中挽回局面。你这个时候会不会想到谁对我不好,老板怎么怎么不公平,啊午后薰衣茶,老婆怎么对我不好,都不会,因为你面对当下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被屏蔽掉了。反过来说,当你很大部分的心思,都被这些抱怨呢,被这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所占据的时候,证明你实际上没有真切的面对当下。有一次经历,让我体会到这一点,我上大学的时候去赶火车,一下时间紧了。我就上车,上到了公共汽车以后,有一个人狠狠的踩了我一脚,那个很挤嘛。如果是在平时谁狠狠地踩了我一脚,而且他知道踩了我一脚,但是他连声对不起都不说,那我平时即使我不会跟他吵起来黄晋萱,但我心里会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会很生气,很抱怨,很愤怒……都可以。但是呢,那个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要赶火车,我都担心这个火车赶不上了,这一个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一心想着去赶火车,我哪有时间去管这个事情啊。所以呢,有时候当你心里头有很多这种不平之叹的时候啊,实际上你就问一问自己官运何常在,有点正事没有?我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不是在像许三多一样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说无事生非啊,无事也生非议。
梁冬:对,闲着就会长毛嘛。一个家里面没人住啊,它就会长虫啊,长什么的,你住着呢,就没事。
吴伯凡:一个人如果是处于这种闲散的、无所事事的,和准无所事事的那种状态的时候,他最容易产生非议,最容易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
梁冬:嗯。所以一个单位如果出现了很多人在非议别人的时候,那只能说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每个人都忙到,人手永远不够的时候,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哪有时间去指责这个生活不公平?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你肯定是一个闲人,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个闲人,起码是在这个阶段是比较闲的时候,那你肯定是个不够努力的人。如果你是个不够努力的人的话,那你肯定是个没什么用的人。
吴伯凡:对仙班校园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讲愿力,心法不是一种消极,避世主义,这什么混世主义,玩世不恭,不是这样一种……
梁冬:不是简单的意淫啦。真真切切的。
吴伯凡:真真切切的,学会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学会以一种正面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信任别人,理解别人,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别人,抱怨别人,憎恨别人。你刚才说,如果你是一个老是在抱怨不公平的人,有可能你就是个闲人,一个不努力的人。如果这话再延伸一下,有可能最终你会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人,原因就在于,你的这种心生怨恨,你的这种不作为,而且在为自己的不作为总是在找一个最正大光明的的理由,周围的游戏规则不公平。如果你总是在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进入失败者的行列了。啊,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听说过所谓“马太效应”。
梁冬:对,“马太效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吴伯凡:“马太效应”呢,这个词是从《圣经》里头来的,是《圣经》的马太福音第25章。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一个有钱的人他要出门了,他给了他三个仆人不同的钱,一个给了五千两银子,一个给了两千两银子,一个给了一千两银子车恩俊,说你们都拿去,去经营。这样他就出门了,等他回来以后呢,第一个得到五千两银子的人呢,他用这五千两银子,又赚了五千两银子,那个主人说,这一万两银子就是你的。第二个人用两千两银子也赚了两千两银子,啊,他说这四千两银子也是你的。第三个人,这个给了一千两银子的人,他心里头觉得很不公平嘛,为什么给那两个人五千两康托尔集,两千两,给我才一千两?而且呢,他对这个主人呢,除了有怨恨以外,还一个偏见,他认为这个主人,是一个非常苛刻的,是一个付出少要求多的人。他甚至是怀疑这个主人呢,设一个什么样的圈套,给他一千两银子,所以呢,他把这一千两银子就埋在地里头,那个主人回来的时候,说这是你给我的一千两银子,你是一个不播种要求收割的人,你是一个不给予要得到的一个人,我知道你给我这一千两呢,你肯定最后是要回去的,所以我把它埋在这,现在我还给你。那个主人听了以后说,你这个懒惰心存怨恨的人,把这一千两银子给那个第一个人,就那个已经挣了五千两银子的人。后来这个主人就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凡有的还有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龙门天子。后来一个学者就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就提出来一个概念叫“马太效应”,就“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一个状态。
梁冬:那实际上这个故事里面我们解读到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想得到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当你觉得你应该挣钱的时候,你挣的更多的钱,其实呢,你在回馈给大家,最后你也获得的应该得到的一份。当你认为人家就是要剥削你,就是拿一千块钱,就是要放高利贷或怎么样的时候呢,你就不去作为,然后呢,最后呢这一千两银子也会被拿走。那我觉得这个故事,最后还是说明一个人的“意识雷达”的问题,你是如何去决定看待给予你的,那么你最后就会获得那一些东西。
吴伯凡:你心里存什么念头,你就会看到什么东西。最后看到的那个东西,还会反回来变成你的现实。最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梁冬:对!所以呢,在今天我们的话题里面呢,其实总结一下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就为个体而言,我们必须首先要认世界是不公平的,并且直面它,在面对这个不公平的时候,想到我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能做什么事情,来多多少少改变一下自我,就算你真的没有能够有大的改变,但是起码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你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感受那个所谓的不公平,我们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这个不公平的力量,也会反身加重于你,所以呢,今天伯凡讲了一句非常好的话,抱怨世界的公平,或者努力寻找世界公平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片花:为什么地位越高的人越善于说谎?说谎和一个人的管理才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某些谎言是道德的?而某些真话反而是不道德的?管理者为什么不能用战争思维解决冲突?为什么说孙子其实是一位管理学家?《孙子兵法》体现了怎样的管理思维?为什么说谎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公司的愿景是一种谎言吗?如何区分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欺骗?为什么要学会管理敌人?美国前总统约翰逊是怎样利用谎言化敌为友的?明天同一时间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美丽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