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9-07 11:12:43   全部文章   0/98

义不容情国语梅州市以祠堂文化“三融入”提升乡村文明 【创文进行时】祠堂变身农村文化俱乐部-文明梅州

梅州市以祠堂文化“三融入”提升乡村文明 【创文进行时】祠堂变身农村文化俱乐部-文明梅州

点击标题下「文明梅州」可快速关注


祠堂变身农村文化俱乐部
梅州市以祠堂文化“三融入”
提升乡村文明上午8时,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村民吴伯出门,悠闲地走过干净、整洁的小巷,进入吴氏宗祠。在这座四百多年的宗祠里,一些老人已经不约而同地相聚一堂,泡茶、聊天、看报、吹拉弹唱……
吴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传统“围龙屋”建筑,在四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中,历经沧桑。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村民和乡贤大力支持,对祠堂进行了修缮,展示乡贤榜、村史村情等宗族文化,成立了农村文化俱乐部。如今,老祠堂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小祠堂里有着大文化,老树发新芽。近年来,梅州以创建农村文化俱乐部为契机,围绕保护修缮现存的客家祠堂、祖屋,推进传承优良家风、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文明风尚等“三融入”,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村社会建设更加文明。

梅州市将宗祠文化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图为丰顺县汤南镇种玊上围鸟瞰图。何森垚 摄
修缮“六有标准”新祠堂
“按照有姓氏文化、有村史村情、有乡风民俗、有乡贤榜、有核心价值观、有乡村美景的六有标准,村里发动各方力量,改造升级祠堂内外环境。”九岭村伍子湖理事会理事长吴国余介绍,农村文化俱乐部不断完善,器乐室、电脑室、阅览室等文化娱乐室一应俱全。
“巨家寒族,莫不有家祠,以祀其先,旷不举者,则人以匪类以摈之。”客家人从中原举族南迁到梅州定居,跋涉千里,祠堂成为最好的见证。走进客家祠堂,仿佛走进一个陈列馆,除了供奉客家祖宗牌位,还有诗词楹联、石碑木、墙壁画廊,沉淀的历史仿佛触手可及。
近年来,客家老祠堂年久失修几近废弃的报道接连见诸媒体,尤其是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当下,老祠堂常年是“铁将军”把门。在文化部门眼中,这些废旧的祠堂解开了文化中心无所依托的难题。
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闲聊和打牌医典天术。由于基层的娱乐设施和场所有限,年节和农闲时,许多农民陷入无事可做、无处可去的窘境。所以,看电视、打牌就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休闲时光。“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目的就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服务提防老千粤语。”蕉岭县文明办主任丘仕松说。
近年来,梅州市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农村调研。调研发现,梅州的古民居、老祠堂比较多,大部分都存在利用率低下问题。另一方面,早年外出谋生的乡贤也有回报家乡的意识,所以梅州市决定统筹各方资源,积极抢救以祠堂、祖屋为代表的客家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内涵。
梅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弹弹岛战纪,梅州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原则,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格局,连续三年(2014—2016年)将其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范围朱门嫡杀,按照“六有”标准,做好基础建设规划布局,改造升级祠堂内外环境。
在建设投资方面,农村文化俱乐部采取政府奖励、村民自筹、乡贤捐献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撬动社会力量支持建设俞学礼。通过几年努力宦海龙腾,梅州市建成农村(社区)文化俱乐部上百个。值得一提的是,梅州还挖掘、整理和申报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项。
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尚
在梅江区,西阳镇龙岗村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村落,村中的毓真公祠是一座老祖屋,原用于节庆聚会、婚宴活动、乡亲议事等,由于村民们先后迁出,年久失修,祖屋内有些地方已经破旧不堪。
2013年,龙岗村在祠堂原有基础上加以完善,动员乡贤出资,将老屋进行修葺,共同建设文化俱乐部。老祠堂面貌焕然一新,展示乡贤榜、村史村情、堂号由来等文化,设置山歌室、农耕陈列室等文娱室。
去年,梅州市授予18个祠堂为“示范文化祠堂”。“示范文化祠堂”除了对祠堂进行修葺,拓展其文化、娱乐等新功能,还巧妙地将传承宗族文化、客家文化和宣传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同时,还依托当地的老人会、理事会对祠堂进行打扫、保洁,实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在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上合片,夏一可一排排崭新的祠堂,墙壁上印着“德、孝、善、勤、忠、宽”等客家家训。义不容情国语在林氏宗祠,这里不只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村民理事会坐而论道,商讨发展的“议事厅”。
“在祠堂里开会,一方面是弘扬祖先的自强不息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民主协商,给大家一个议事平台。”上合片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林辉增表示,村民有了动力,自然会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出钱出力。
“互助族里,扶危济困。”宗族往往都是族人奋斗背后的有力支撑。今年初,16岁的村民小林突发重疾,沉重的医疗费用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难以为继。理事会得知后,迅速在祠堂里发动各方捐款。不到10天,理事会筹集10余万元,缓解了小林家庭的燃眉之急。
通过推行“孝道、团结、友爱、奉献、奋斗”等道德情操,大力传播优良家训家规,利用祠堂文化中“和”的元素,以及宗族之间形成的血亲凝聚力,将发生在同宗同族之间的民事纠纷、集体大事,引入祠堂调解,一种“识大体、讲道理、有人情”的村风民风正在形成。
“祠堂文化是一份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偷吻睡美人,是实现农村基层自治的重要一环。”梅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农村文化祠堂为依托,进一步促进农村文明和谐。
打造“内外兼修”新农村
宁静的古巷、参天的古榕,大池塘陪伴着雄伟的古建筑。这是丰顺县汤南镇的种玊上围,饱经风霜340多年王紫娇,至今风貌依旧,古朴幽雅好色女刑警。5月19日,全国各地1200多名自驾游爱好者畅游“中国温泉之城”丰顺。其中,深邃的种玊上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长留。
当前,梅州市盘活利用历史悠久、建筑精美、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文化祠堂,保护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赋予美丽乡村“内涵丰富、外在美观”的文化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依托。梅州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宗祠文化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活动开展等有机结合,规划推进松口、三河、百侯、留隍等15个旅游特色镇,让这些历史建筑成为“看得见的文化,记得住的乡愁”。
在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700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绍知堂、200多年的谦受堂,百年历史的古井、古庙宇星罗棋布。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相互交融,散发出独特的客家人文魅力。
梅州市在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的同时,以自然风光为基础,注入民俗文化丁维民,注重文化融合,彰显文化元素,充分激活客家祠堂、祖屋等稀缺资源,梳理文化资源名片,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具人文魅力和文化内涵。
2017年至2020年是“示范文化祠堂”推广建设阶段,按照规划,广东将建成1500个文化祠堂。梅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将加大文化祠堂推广力度,以建设文化祠堂为载体,打造集学教型、礼仪型、活动型于一体的文化祠堂,发挥文化祠堂在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农村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陈晓光 林剑湧
来源:南方日报
欢迎关注“文明梅州”
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客都文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