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兵团一中梅里雪山的神性,你信吗?-喜雅艺术
梅里雪山的神性慈利风情网,你信吗棋灵王粤语?乌鲁木齐市兵团一中-喜雅艺术八岁媚后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卡瓦格博之怒
文 | 星球研究所
在云南、西藏的交界处有一座雪山
当地人把它称为
卡瓦格博
论高度新醉拳,它仅有6740米
完全无法在极高山林立的青藏高原上争雄
论位置,袁洁仪它地处藏区边缘
无法和藏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冈仁波齐等神山媲美
然而在藏传佛教中它却地位尊崇
位居八大神山之首
(卡瓦格博在云南的位置示意图)
▼
它在藏语中意为“白色的雪山”
在蓝天映衬下
巨大的金字塔锥体通体雪白
没有多少人听过白色雪山卡瓦格博
只有说出那个被误用多年的名字时
人们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它就是
梅里雪山
(摄影师欧阳宏生)
▼
那么
卡瓦格博究竟有何神性
才能获得如此地位呢?
公元8世纪之前
卡瓦格博便已经是西藏本地宗教“本教”的
区域性神山
负责统领澜沧江流域的生灵
这是卡瓦格博的
第一次封神
卡瓦格博位于三江并流区域
澜沧江、怒江分别流过它的东西两侧
(卡瓦格博周边山川示意图及转山路线)
▼
西侧的怒江峡谷
绝壁耸立之下
怒江奔流向前
气势如虹
(摄影师卡瓦格博的雪)
▼
东侧的澜沧江江面海拔只有2006米
而岸边的卡瓦格博主峰海拔6740米
是云南省最高峰
两者高差达4700余米
(摄影师艾欧里亚)
▼
这种高差带给人极高的敬畏感
卡瓦格博正是以这种高姿态
每天俯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
(卡瓦格博的缅茨姆峰情场霸王,摄影师刘家豪)
▼
巨大的垂直高差
还为人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居住在周围的藏族、独龙族、怒族
因此将神山奉为衣食父母
他们在海拔2300米-2600米砍伐栎树烧柴取暖
在海拔2800米-3600米捡拾松茸、羊肚菌等菌类
在海拔3800米-4200米砍伐冷杉盖屋搭桥
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季节还有新鲜的牧草可供放牧
摄影师高承拍摄的下雨崩村
富饶得颇有江南水乡之感
却又有雪山之灵
▼
这里还是著名的药山
生长着贝母、天麻、红景天、灵芝等药材
以及极其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
云南八大名花杜鹃、报春、龙胆、鸢尾等等
都可以在山上找到
(摄影师香格里拉探路者、大树下的小花)
▼
从冰川涌出的泉水顺着山沟流下
村民用木制的水槽将其引入田地和自家门前
供应着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
(摄影师高承)
▼
虽然卡瓦格博向村民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
但村民却不能没有限制地使用
寺庙高僧会遵照神示划定'日卦线’
即封山线
线内绝对禁止狩猎、捕渔、摘花、割草
以保证其它生灵和人类一样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下图为明永村村民大扎西绘制的卡瓦格博的动物分布图
(图片源自Azara游方僧博客)
▼
作为守卫一方的小神
卡瓦格博此时还不能和神山之首相提并论
直到公元8世纪
吐蕃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赞普赤松德赞独尊佛教
他邀请藏传佛教的初祖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士
到吐蕃弘扬佛法
西风东渐的佛教
自然与本教产生了激烈冲突
莲花生大士因地制宜
吸纳并改造了本教的神灵系统
将神山升级为佛教护法
佛教借此逐渐击败本教成为吐蕃的主要宗教
而在神话传说中这段历史演化为
莲花生大士一路降妖伏魔
将许多本地的山神收到麾下
卡瓦格博也正是因此
从一个普通的区域性山神升格为对抗异教的
战神
这是卡瓦格博的
第二次封神
(上述考证源于许韶明羌族双煞,《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03;关于卡瓦格博有许多传说,此处讲述的为流传最广的一种)
卡瓦格博位于怒江山脉中段
它既是6740米的主峰的名称
也是它周边6座海拔6000米以上
以及27座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的总称
因民间传说卡瓦格博是喜马拉雅王的太子
所以民间又用佛教界常用的虚数“13”称其为
太子十三峰
清晨的卡瓦格博如黄金般璀璨
山尖冷峻、直指蓝天
而它的两侧群峰傲立
组成了一支雄壮的雪山仪仗队
一支威武之师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高承)
▼
其中山形更加尖锐的缅茨姆峰
是卡瓦格博的妻子
它的旁边是并排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
很像菩萨戴的五佛冠帽
所以得名吉娃仁安峰(意为“五佛冠”)
(摄影师高承)
▼
到了公元9世纪
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
而卡瓦格博地处藏区边缘
雪山北侧的佛山乡还是茶马古道滇藏段的交通要道
各民族、各地区的割据势力在此长期争战不休
卡瓦格博的子民希望战神帮助他们锄强扶弱
于是卡瓦格博又走进了英雄史诗《格萨尔王》
成为千佛之子格萨尔麾下统领东南藏区的
神将
这是卡瓦格博的
第三次封神
卡瓦格博的地位达到顶峰
它雄居八大神山之首
统领另七大神山
225个中神山以及各小山神
维护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从下面这幅罕见的航拍作品
可以看到卡瓦格博周边群峰巍峨
统领四方之威自显
(摄影师为四川大学教授欧阳宏生)
▼
公元1268年藏历火羊年
藏传佛教主要派系噶举派活佛噶玛·拔希
自元大都到卡瓦格博布教
他开创了卡瓦格博的转山路线
转山开启了对卡瓦格博信仰的具象化形式
此后每年的秋末冬初
成百上千藏民牵羊扶拐口念佛经
绕山焚香朝拜
至今已持续了700多年
2015年水羊年时转山人数甚至达到百万人
这条转山路现今仍处于原始状态
小转山约7天,大转山约15天
行程极为坎坷艰苦
然而对转山者而言
苦,就是一种修行
很多人甚至把死在转山路上当成一种荣耀
(注意陡坡上行进的信众,摄影师泽仁平措)
▼
信众们对卡瓦格博的信仰极为虔诚谨慎
甚至不能在山下谈论一切细微之处的美丽
仅仅赞美山神统领的世界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就是对山神的不敬
也是对广博而和谐的自然的不敬
它的信众主要来自藏区东南部的
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流域
覆盖西藏、青吴美廷海、云南20多个县
形成了一个卡瓦格博信仰圈
大致与《格萨尔王传》中它的统领范围吻合
正是在佛教传播、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卡瓦格博信仰圈完成了神山信仰的心理建设
(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地理,数据由云南社科院研究员郭净整理)
▼
又过了大约600年
在佛教西风东渐千年之后
又一次西风东渐开始了
首先到来的是另外一种信仰
天主教
这是卡瓦格博信仰面临的来自外界的
第一次冲击
但规模非常有限
1865年
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毕埃来到澜沧江畔传教
坚持不懈的传教士用尽各种方法
最终在卡瓦格博40多公里外的茨姑村
建立了一个天主教堂
1905年因排教运动被烧毁
后又迁到茨中重建
一批藏民开始信仰另一神
直到今天不绝
▼
之后西方传教士、探险家不断在这里进进出出
也开始向世界传播这里的信息
比如美国国家地理的撰稿人约瑟夫·洛克
今天我们从他拍摄的卡瓦格博照片上看
虽然因年代久选并不清晰
但依然是幅震撼的作品
▼
1950年代
解放军进藏时经过梅里雪山附近
在地图上标注了梅里雪山垭口
1957年云南省交通厅在修路时依据军用地图
错误地将澜沧江西侧德钦境内的怒江山脉
都标注为梅里雪山
而在当地人的口中
梅里雪山事实上仅指卡瓦格博北侧的一段小山脉
卡瓦格博的名字就这样被弄错了
(上述考证源自藏学家王晓松)
这时的中国内地经历了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直到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带来了社会的巨变
但整体上而言
西方的人、神、思想
还没有对卡瓦格博乃至藏传佛教的信仰
带来太多冲击或改变
也许这里就要真的成为
被遗忘的香格里拉
然而桃源之外的西方世界
另一种信仰正在快速传播
1865年一支登山队登顶马特洪峰
这个阿尔卑斯山的标志性山峰之前被认为不可能登顶
(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地马特洪峰前夫滚开,摄影师FABRICE COFFRINI)
▼
到了1960年代
地球上14座8000米级的山峰都被登顶
现代登山运动在全世界快速传播
并成为一种不同于宗教却有着宗教般追求的
全新的信仰
登山者尤其渴望成为一个处女峰的首登者
而更大的时代背景下
人类正在为不断迈向新领域而欢呼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第一次登上月球
第一次向外太阳系发射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
登山也正是秉承着同样的探索精神
和对人类极限、自我极限的挑战
不断向新的高峰发起冲击
(1950年登山家Maurice Herzog登上安纳布尔纳峰,这是人类首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
▼
1980年代日本登山队正在寻找一个新的目标
卡瓦格博进入了视线
因为它除了是云南省的最高峰
还有一个更为有意义的地位
横断山脉最高峰
1987年中日双方决定组成联合登山队
现在卡瓦格博信仰面临着
第二次冲击
在正式攀登之前
中日登山队进驻山脚下的明永村、雨崩村等村庄
进行科学考察和侦察性攀登
以便了解卡瓦格博的情况
接待他们的村民们
完全没明白登山是什么意思
他们向登山队提供了房屋
还用熏肉、青稞酒和队员们建立了友谊
但当他们得知登山队是要攀登他们的神山时
他们震惊了
他们认为
▼
“人类一旦登上峰顶,神便会离开他们而去金腹巨蚊,灾难将会降临”
神受到了挑战
不少村民开始在寺庙祈祷
村里的老人说如果登山队登顶成功
将放弃对卡瓦格博的信仰
但也有些当地人依然帮登山队运送物资、传递消息
登山前期的准备工作依然在逐步推进
卡瓦格博山势呈南北走向
与东西走向的孟加拉湾水汽相交
使这里终年气候难测,雨雪不断
(水汽来源与降水示意图兽餐2,自北向南视角,Atcmkt制图)
▼
山峰常年被包裹在云雾之中
(航拍,摄影师Orion)
▼
山峰东西两侧拥有四大冰川
明永、斯农、纽巴和浓松冰川
每一条都体量巨大
长达数公里
明永冰川更被认为是
世界移动速度最快的冰川
它从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天雪地
一路“奔腾”至海拔仅2700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
如果从滇藏公路经过
你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
它令人叹为观止的奔腾气势
(摄影师高承)
▼
山体被冰川切割严重
刀劈斧砍般的悬崖绝壁
以及危险的悬冰川、暗冰缝随处可见
冰崩和雪崩随时发生
另外雪山的坡度很大
每攀登百米海拔便会上升36米
所以登山队不敢掉以轻心
他们考察了从各个方向攀登的可能性
包括至今极少人知晓的卡瓦格博西坡
在西坡山脚下的甲应村
卡瓦格博成了一只卧倒的巨大白海螺
(摄影师卡瓦格博的雪)
▼
镜头拉近
“白海螺”的壳顶居然还有着螺旋线
螺身通体都像完全由冰雪构成
(摄影师大树下的小花)
▼
数年详细的考察及侦察式攀登之后
登山队基本摸清了各个线路的情况
最终正式攀登选定了雨崩方向
(图片源自Azara游方僧博客)
▼
登山队由42位队员组成
包括登山队员及后勤保障人员
1/3的登山队员有着8000米以上的登山经验
并配备了最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
加上前期侦察充分
他们对登顶充满了信心
一位队员在一封永远没有寄出的名信片中写道
▼
“11月10日凡人歌吉他谱,从神户出港,经过天津、北京再次来到云南省。我们的登山队到今天已经在德钦8天了,现在是旱季,持续了10天的晴朗。12月初就要开始攀登梅里了黑正妹,我们预定1月初登顶,我高兴地期待着回国以后的会面”
出发前登山队员还在飞来寺接受了喇嘛的祝福
喇嘛为每一位队员系好保佑平安的红布条儿
1990年12月1日
登山队在海拔3470米的笑农夏季牛场建立了
大本营(BC)
攀登正式开始
▼
12月8日 晴
在海拔4500米处建成1号营地(C1)
藏族队员斯那次里说
▼
“啊雅诗媚尔,这么美张海峡,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山,我都不想回去了”
12月13日 晴间多云
在海拔5300米处的冰河源头右侧
建成2号营地(C2)
(当年C2的实地照片浪漫龙驹, 源于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梅里雪山事故调查报告书》,转引自Azara游方僧博客)
▼
12月20日 晴
在海拔5100米处的冰河上部雪原上
建成3号营地(C3)
▼
12月26日 晴
队员们跨越约10多米高的冰壁后
在海拔5900米处的主峰右肩建立4号营地(C4)
登山队观察了最后冲顶的地形
结论是
▼
“已经没有克服不了的难点了”
是日
日暖风轻
卡瓦格博银芒闪烁、近在咫尺
队员们欢呼雀跃、兴奋万分
登山队决定抓住时机
取消建立C5的计划
直接向峰顶进击
▼
12月28日 晴转阴
早晨晴朗整形归来,到10点后风力加强
云层和雾气增厚
5人组成的突击队试图登顶
13点30分他们到达了6470米的高度
离峰顶只余200多米
然而天气急剧恶化,能见度降到2-3米
突击队被迫下撤
途中他们被黑云围困方向难辨
直到半夜天气忽然转晴,明月当空
突击队才安全返回C4
▼
12月29日 晴
再次突击主峰未果
▼
1月3日 大雪 强风
停止行动
这天晚上队员们宿营于C3
中方有6人、日方有11人
▼
1月4日
一早起大本营便连续呼叫C3的队员
却没有任何回应
大本营开始联系救援
之后包括中国实力最强的登山队
西藏登山队等多支救援队赶来救援
但天气恶劣
他们根本无法接近C3
▼
1月9日
中国空军一架侦察机趁云层散开的瞬间
在高空拍摄C3的照片
发现C3有30万吨以上的云团样物体堆积
因此判断是雪崩导致的山难
卡瓦格博发怒了
17条生命瞬间消失
这是中国登山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山难
▼
当雪过天晴
卡瓦格博又展露身姿时
依然是那么雄壮巍峨
与往日没有任何不同
(摄影师蔡凌鹄)
▼
然而对于登山者的信仰而言
山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1996年日本登山队再次来到卡瓦格博
当地居民一致行动
上万人在寺庙祷告
许多人堵住了澜沧江大桥拒绝登山队通过
活佛向神山祷告
▼
“(此次登山队)无一人登顶,亦无一人伤亡”
艰难协商后双方达成了妥协
▼
登山队不能登顶,必须在接近山顶时停下
登山队重新出发
就当登山队推进到C4时
卡瓦格博再次发怒
多个气象台的信息显示暴风雪即将来临
登山队有了上次的教训
立刻扔下不必要的负重
快速下撤到大本营
就当队员们安全撤回时
又一阵不知从哪里来的气流居然将暴风雪吹走了
天气完全放晴
登山队的士气低落极了
士气影响着攀登
他们已经无法继续完成攀登只能下撤
登山队撤走后
山中的居民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摄影师大树下的小花)
▼
2001年
当地人大正式立法
不再允许攀登卡瓦格博
然而两大信仰之间的争论并未因为禁令而停止
对神山的信仰已经越过千年
现代登山运动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但历史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信仰神山没有错
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信仰登山也没有错
真正的登山是对自我的挑战
而非“征服”自然
连续的登顶未果
神山背后的神秘故事开始广泛流传
这让卡瓦格博全国闻名
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朝圣
虽然游客不一定信仰神山
但游客对精神世界的某种追求
却可以在人类无法染指的神山找到寄托
(摄影师高承)
▼
更重要的是
游客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越来越商业化的村庄
与外界接触越来越紧密的年轻一代
这些都是卡瓦格博山脚正在发生的变化
也许这也正是卡瓦格博面临的
第三次冲击
一个进步的社会中
一定会有不同的信仰发生冲突
关键是
你是否有自己坚信的信仰
或是没有信仰浑浑噩噩地活着
(摄影师大树下的小花)
▼
...END...
这里是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国家地理控
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王卉子,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卡瓦格博之怒
文 | 星球研究所
在云南、西藏的交界处有一座雪山
当地人把它称为
卡瓦格博
论高度新醉拳,它仅有6740米
完全无法在极高山林立的青藏高原上争雄
论位置,袁洁仪它地处藏区边缘
无法和藏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冈仁波齐等神山媲美
然而在藏传佛教中它却地位尊崇
位居八大神山之首
(卡瓦格博在云南的位置示意图)
▼
它在藏语中意为“白色的雪山”
在蓝天映衬下
巨大的金字塔锥体通体雪白
没有多少人听过白色雪山卡瓦格博
只有说出那个被误用多年的名字时
人们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它就是
梅里雪山
(摄影师欧阳宏生)
▼
那么
卡瓦格博究竟有何神性
才能获得如此地位呢?
公元8世纪之前
卡瓦格博便已经是西藏本地宗教“本教”的
区域性神山
负责统领澜沧江流域的生灵
这是卡瓦格博的
第一次封神
卡瓦格博位于三江并流区域
澜沧江、怒江分别流过它的东西两侧
(卡瓦格博周边山川示意图及转山路线)
▼
西侧的怒江峡谷
绝壁耸立之下
怒江奔流向前
气势如虹
(摄影师卡瓦格博的雪)
▼
东侧的澜沧江江面海拔只有2006米
而岸边的卡瓦格博主峰海拔6740米
是云南省最高峰
两者高差达4700余米
(摄影师艾欧里亚)
▼
这种高差带给人极高的敬畏感
卡瓦格博正是以这种高姿态
每天俯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
(卡瓦格博的缅茨姆峰情场霸王,摄影师刘家豪)
▼
巨大的垂直高差
还为人类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居住在周围的藏族、独龙族、怒族
因此将神山奉为衣食父母
他们在海拔2300米-2600米砍伐栎树烧柴取暖
在海拔2800米-3600米捡拾松茸、羊肚菌等菌类
在海拔3800米-4200米砍伐冷杉盖屋搭桥
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季节还有新鲜的牧草可供放牧
摄影师高承拍摄的下雨崩村
富饶得颇有江南水乡之感
却又有雪山之灵
▼
这里还是著名的药山
生长着贝母、天麻、红景天、灵芝等药材
以及极其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
云南八大名花杜鹃、报春、龙胆、鸢尾等等
都可以在山上找到
(摄影师香格里拉探路者、大树下的小花)
▼
从冰川涌出的泉水顺着山沟流下
村民用木制的水槽将其引入田地和自家门前
供应着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
(摄影师高承)
▼
虽然卡瓦格博向村民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
但村民却不能没有限制地使用
寺庙高僧会遵照神示划定'日卦线’
即封山线
线内绝对禁止狩猎、捕渔、摘花、割草
以保证其它生灵和人类一样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下图为明永村村民大扎西绘制的卡瓦格博的动物分布图
(图片源自Azara游方僧博客)
▼
作为守卫一方的小神
卡瓦格博此时还不能和神山之首相提并论
直到公元8世纪
吐蕃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赞普赤松德赞独尊佛教
他邀请藏传佛教的初祖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士
到吐蕃弘扬佛法
西风东渐的佛教
自然与本教产生了激烈冲突
莲花生大士因地制宜
吸纳并改造了本教的神灵系统
将神山升级为佛教护法
佛教借此逐渐击败本教成为吐蕃的主要宗教
而在神话传说中这段历史演化为
莲花生大士一路降妖伏魔
将许多本地的山神收到麾下
卡瓦格博也正是因此
从一个普通的区域性山神升格为对抗异教的
战神
这是卡瓦格博的
第二次封神
(上述考证源于许韶明羌族双煞,《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03;关于卡瓦格博有许多传说,此处讲述的为流传最广的一种)
卡瓦格博位于怒江山脉中段
它既是6740米的主峰的名称
也是它周边6座海拔6000米以上
以及27座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的总称
因民间传说卡瓦格博是喜马拉雅王的太子
所以民间又用佛教界常用的虚数“13”称其为
太子十三峰
清晨的卡瓦格博如黄金般璀璨
山尖冷峻、直指蓝天
而它的两侧群峰傲立
组成了一支雄壮的雪山仪仗队
一支威武之师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高承)
▼
其中山形更加尖锐的缅茨姆峰
是卡瓦格博的妻子
它的旁边是并排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山峰
很像菩萨戴的五佛冠帽
所以得名吉娃仁安峰(意为“五佛冠”)
(摄影师高承)
▼
到了公元9世纪
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
而卡瓦格博地处藏区边缘
雪山北侧的佛山乡还是茶马古道滇藏段的交通要道
各民族、各地区的割据势力在此长期争战不休
卡瓦格博的子民希望战神帮助他们锄强扶弱
于是卡瓦格博又走进了英雄史诗《格萨尔王》
成为千佛之子格萨尔麾下统领东南藏区的
神将
这是卡瓦格博的
第三次封神
卡瓦格博的地位达到顶峰
它雄居八大神山之首
统领另七大神山
225个中神山以及各小山神
维护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从下面这幅罕见的航拍作品
可以看到卡瓦格博周边群峰巍峨
统领四方之威自显
(摄影师为四川大学教授欧阳宏生)
▼
公元1268年藏历火羊年
藏传佛教主要派系噶举派活佛噶玛·拔希
自元大都到卡瓦格博布教
他开创了卡瓦格博的转山路线
转山开启了对卡瓦格博信仰的具象化形式
此后每年的秋末冬初
成百上千藏民牵羊扶拐口念佛经
绕山焚香朝拜
至今已持续了700多年
2015年水羊年时转山人数甚至达到百万人
这条转山路现今仍处于原始状态
小转山约7天,大转山约15天
行程极为坎坷艰苦
然而对转山者而言
苦,就是一种修行
很多人甚至把死在转山路上当成一种荣耀
(注意陡坡上行进的信众,摄影师泽仁平措)
▼
信众们对卡瓦格博的信仰极为虔诚谨慎
甚至不能在山下谈论一切细微之处的美丽
仅仅赞美山神统领的世界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就是对山神的不敬
也是对广博而和谐的自然的不敬
它的信众主要来自藏区东南部的
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流域
覆盖西藏、青吴美廷海、云南20多个县
形成了一个卡瓦格博信仰圈
大致与《格萨尔王传》中它的统领范围吻合
正是在佛教传播、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卡瓦格博信仰圈完成了神山信仰的心理建设
(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地理,数据由云南社科院研究员郭净整理)
▼
又过了大约600年
在佛教西风东渐千年之后
又一次西风东渐开始了
首先到来的是另外一种信仰
天主教
这是卡瓦格博信仰面临的来自外界的
第一次冲击
但规模非常有限
1865年
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毕埃来到澜沧江畔传教
坚持不懈的传教士用尽各种方法
最终在卡瓦格博40多公里外的茨姑村
建立了一个天主教堂
1905年因排教运动被烧毁
后又迁到茨中重建
一批藏民开始信仰另一神
直到今天不绝
▼
之后西方传教士、探险家不断在这里进进出出
也开始向世界传播这里的信息
比如美国国家地理的撰稿人约瑟夫·洛克
今天我们从他拍摄的卡瓦格博照片上看
虽然因年代久选并不清晰
但依然是幅震撼的作品
▼
1950年代
解放军进藏时经过梅里雪山附近
在地图上标注了梅里雪山垭口
1957年云南省交通厅在修路时依据军用地图
错误地将澜沧江西侧德钦境内的怒江山脉
都标注为梅里雪山
而在当地人的口中
梅里雪山事实上仅指卡瓦格博北侧的一段小山脉
卡瓦格博的名字就这样被弄错了
(上述考证源自藏学家王晓松)
这时的中国内地经历了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直到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带来了社会的巨变
但整体上而言
西方的人、神、思想
还没有对卡瓦格博乃至藏传佛教的信仰
带来太多冲击或改变
也许这里就要真的成为
被遗忘的香格里拉
然而桃源之外的西方世界
另一种信仰正在快速传播
1865年一支登山队登顶马特洪峰
这个阿尔卑斯山的标志性山峰之前被认为不可能登顶
(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地马特洪峰前夫滚开,摄影师FABRICE COFFRINI)
▼
到了1960年代
地球上14座8000米级的山峰都被登顶
现代登山运动在全世界快速传播
并成为一种不同于宗教却有着宗教般追求的
全新的信仰
登山者尤其渴望成为一个处女峰的首登者
而更大的时代背景下
人类正在为不断迈向新领域而欢呼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第一次登上月球
第一次向外太阳系发射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
登山也正是秉承着同样的探索精神
和对人类极限、自我极限的挑战
不断向新的高峰发起冲击
(1950年登山家Maurice Herzog登上安纳布尔纳峰,这是人类首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
▼
1980年代日本登山队正在寻找一个新的目标
卡瓦格博进入了视线
因为它除了是云南省的最高峰
还有一个更为有意义的地位
横断山脉最高峰
1987年中日双方决定组成联合登山队
现在卡瓦格博信仰面临着
第二次冲击
在正式攀登之前
中日登山队进驻山脚下的明永村、雨崩村等村庄
进行科学考察和侦察性攀登
以便了解卡瓦格博的情况
接待他们的村民们
完全没明白登山是什么意思
他们向登山队提供了房屋
还用熏肉、青稞酒和队员们建立了友谊
但当他们得知登山队是要攀登他们的神山时
他们震惊了
他们认为
▼
“人类一旦登上峰顶,神便会离开他们而去金腹巨蚊,灾难将会降临”
神受到了挑战
不少村民开始在寺庙祈祷
村里的老人说如果登山队登顶成功
将放弃对卡瓦格博的信仰
但也有些当地人依然帮登山队运送物资、传递消息
登山前期的准备工作依然在逐步推进
卡瓦格博山势呈南北走向
与东西走向的孟加拉湾水汽相交
使这里终年气候难测,雨雪不断
(水汽来源与降水示意图兽餐2,自北向南视角,Atcmkt制图)
▼
山峰常年被包裹在云雾之中
(航拍,摄影师Orion)
▼
山峰东西两侧拥有四大冰川
明永、斯农、纽巴和浓松冰川
每一条都体量巨大
长达数公里
明永冰川更被认为是
世界移动速度最快的冰川
它从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天雪地
一路“奔腾”至海拔仅2700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
如果从滇藏公路经过
你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
它令人叹为观止的奔腾气势
(摄影师高承)
▼
山体被冰川切割严重
刀劈斧砍般的悬崖绝壁
以及危险的悬冰川、暗冰缝随处可见
冰崩和雪崩随时发生
另外雪山的坡度很大
每攀登百米海拔便会上升36米
所以登山队不敢掉以轻心
他们考察了从各个方向攀登的可能性
包括至今极少人知晓的卡瓦格博西坡
在西坡山脚下的甲应村
卡瓦格博成了一只卧倒的巨大白海螺
(摄影师卡瓦格博的雪)
▼
镜头拉近
“白海螺”的壳顶居然还有着螺旋线
螺身通体都像完全由冰雪构成
(摄影师大树下的小花)
▼
数年详细的考察及侦察式攀登之后
登山队基本摸清了各个线路的情况
最终正式攀登选定了雨崩方向
(图片源自Azara游方僧博客)
▼
登山队由42位队员组成
包括登山队员及后勤保障人员
1/3的登山队员有着8000米以上的登山经验
并配备了最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
加上前期侦察充分
他们对登顶充满了信心
一位队员在一封永远没有寄出的名信片中写道
▼
“11月10日凡人歌吉他谱,从神户出港,经过天津、北京再次来到云南省。我们的登山队到今天已经在德钦8天了,现在是旱季,持续了10天的晴朗。12月初就要开始攀登梅里了黑正妹,我们预定1月初登顶,我高兴地期待着回国以后的会面”
出发前登山队员还在飞来寺接受了喇嘛的祝福
喇嘛为每一位队员系好保佑平安的红布条儿
1990年12月1日
登山队在海拔3470米的笑农夏季牛场建立了
大本营(BC)
攀登正式开始
▼
12月8日 晴
在海拔4500米处建成1号营地(C1)
藏族队员斯那次里说
▼
“啊雅诗媚尔,这么美张海峡,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山,我都不想回去了”
12月13日 晴间多云
在海拔5300米处的冰河源头右侧
建成2号营地(C2)
(当年C2的实地照片浪漫龙驹, 源于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梅里雪山事故调查报告书》,转引自Azara游方僧博客)
▼
12月20日 晴
在海拔5100米处的冰河上部雪原上
建成3号营地(C3)
▼
12月26日 晴
队员们跨越约10多米高的冰壁后
在海拔5900米处的主峰右肩建立4号营地(C4)
登山队观察了最后冲顶的地形
结论是
▼
“已经没有克服不了的难点了”
是日
日暖风轻
卡瓦格博银芒闪烁、近在咫尺
队员们欢呼雀跃、兴奋万分
登山队决定抓住时机
取消建立C5的计划
直接向峰顶进击
▼
12月28日 晴转阴
早晨晴朗整形归来,到10点后风力加强
云层和雾气增厚
5人组成的突击队试图登顶
13点30分他们到达了6470米的高度
离峰顶只余200多米
然而天气急剧恶化,能见度降到2-3米
突击队被迫下撤
途中他们被黑云围困方向难辨
直到半夜天气忽然转晴,明月当空
突击队才安全返回C4
▼
12月29日 晴
再次突击主峰未果
▼
1月3日 大雪 强风
停止行动
这天晚上队员们宿营于C3
中方有6人、日方有11人
▼
1月4日
一早起大本营便连续呼叫C3的队员
却没有任何回应
大本营开始联系救援
之后包括中国实力最强的登山队
西藏登山队等多支救援队赶来救援
但天气恶劣
他们根本无法接近C3
▼
1月9日
中国空军一架侦察机趁云层散开的瞬间
在高空拍摄C3的照片
发现C3有30万吨以上的云团样物体堆积
因此判断是雪崩导致的山难
卡瓦格博发怒了
17条生命瞬间消失
这是中国登山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山难
▼
当雪过天晴
卡瓦格博又展露身姿时
依然是那么雄壮巍峨
与往日没有任何不同
(摄影师蔡凌鹄)
▼
然而对于登山者的信仰而言
山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1996年日本登山队再次来到卡瓦格博
当地居民一致行动
上万人在寺庙祷告
许多人堵住了澜沧江大桥拒绝登山队通过
活佛向神山祷告
▼
“(此次登山队)无一人登顶,亦无一人伤亡”
艰难协商后双方达成了妥协
▼
登山队不能登顶,必须在接近山顶时停下
登山队重新出发
就当登山队推进到C4时
卡瓦格博再次发怒
多个气象台的信息显示暴风雪即将来临
登山队有了上次的教训
立刻扔下不必要的负重
快速下撤到大本营
就当队员们安全撤回时
又一阵不知从哪里来的气流居然将暴风雪吹走了
天气完全放晴
登山队的士气低落极了
士气影响着攀登
他们已经无法继续完成攀登只能下撤
登山队撤走后
山中的居民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摄影师大树下的小花)
▼
2001年
当地人大正式立法
不再允许攀登卡瓦格博
然而两大信仰之间的争论并未因为禁令而停止
对神山的信仰已经越过千年
现代登山运动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但历史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信仰神山没有错
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信仰登山也没有错
真正的登山是对自我的挑战
而非“征服”自然
连续的登顶未果
神山背后的神秘故事开始广泛流传
这让卡瓦格博全国闻名
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朝圣
虽然游客不一定信仰神山
但游客对精神世界的某种追求
却可以在人类无法染指的神山找到寄托
(摄影师高承)
▼
更重要的是
游客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越来越商业化的村庄
与外界接触越来越紧密的年轻一代
这些都是卡瓦格博山脚正在发生的变化
也许这也正是卡瓦格博面临的
第三次冲击
一个进步的社会中
一定会有不同的信仰发生冲突
关键是
你是否有自己坚信的信仰
或是没有信仰浑浑噩噩地活着
(摄影师大树下的小花)
▼
...END...
这里是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国家地理控
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王卉子,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