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迪钱德勒民国初年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大师,为何至今仍难有人超越?-历史报
民国初年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大师,为何至今仍难有人超越?-历史报
历史黑匣子2故事|人物| 历史点此关注
三联人物周刊人物 | 故事 | 秘闻点此关注
精英文摘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点此关注
新火眼洞察 | 见解 | 人物 | 故事点此关注
合作QQ:3157986706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鸣谢!
民国初年,在中国历史上是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出了一大批的大师,比如:
郭沫若、鲁迅、老舍、林语堂、茅盾、曹禺、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柳亚子、孙伏园、张恨水、萧军、萧红、曹靖华、梁宗岱、臧克家、艾青、赵丹、项堃、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丰子恺、林凤眠、丁聪、贺绿汀、马思聪、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陈寅恪、冯友兰、朱光潜、胡适、翦伯赞、张伯苓、罗家伦、晏阳初、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马寅初、潘序伦、章乃器、沈钧儒、史良、吴有训、吴健雄、严济慈、吴大猷、侯德榜、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童第周、梁思成、徐志摩、戴望舒、吴作人、郁达夫、梅兰芳、聂耳、苏步青、洗星海、叶圣陶、蔡元培……
这么的大师为什么会在民国初年井喷般涌现呢?细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如下几点吧:
一是中国经过2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思想受到严重禁锢,清朝末年,特别是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郜晏中,思想解放更加促进社会的急速变革,社会的这种时期必定带来文化的繁荣和文艺的复兴,这是一种历史现象。
二是那段时间思想、言论和学术都相对自由,这是是产生大师的前提。当时社会各种力量的对立导致的一定程度的混乱,恰恰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
其三就民国文人的治学是刻苦严谨的,没有今天这么多“学术腐败”丑闻。当年,职称评定等学术评价体系远不像现在这么细密。民国文人是中国历史上功名思想最淡的一群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环境,才让许多不是科班出身的青年才俊能在各自的人生平台上一展辉煌。今天,就给你盘点一下那些没有大学文凭却能自学成材的民国大师——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正规学历是复旦公学毕业,高中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的正规学历只是上海的吴凇复旦公学毕业。1925年,陈寅恪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这并非妄言——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
还有一件小事可证陈寅恪的人格魅力——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没有骂过过陈寅恪。当年陈寅恪名篇《王观堂先生挽辞》《与妹书》《与刘叔雅教授论国文考试题》,发表在吴宓主持的《学衡》杂志上。鲁迅把吴宓骂得狗血淋头,对陈寅恪的“古董”文章保持着沉默。
令人遗憾的是,在后来的运动中,陈寅恪遭到许多不公。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10月7日,一代宗师在广州离开人世;11月21日,他的夫人唐筼辞世。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陈寅恪时称:“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1925年,清华大学筹建国学院,最先聘请的大师有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国学大师。但章太炎心气太高,没有同意,梁启超就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了陈寅恪。
当时的陈寅恪还没有名气,曹云祥就问:“这个人是什么文凭?有什么著作?”
梁启超说:“没有文凭,也没有著作。”
曹云祥笑道:“没有文凭倒无所谓,但连著作都没有,这样的人聘他来干什么?”
这时,梁启超说了一句:“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也没有陈先生的三百字有价值!”
正是这句话,奠定了陈寅恪在学术界的至高地位。
说起陈寅恪的家世,可谓风光无限。爷爷陈宝箴是曾国藩的得力干将,文韬武略世所罕匹,曾任湖南巡抚,主张维新变法,名重一时;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跟谭嗣同等人并称“晚清四大公子”,名动天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陈寅恪从小就遍览群书,涉猎极广,曾留学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精通十多门外语,一向眼高于顶的傅斯年对他甚是推崇,声称:“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但这样的超级学霸,却连一个文凭也没混上,这是怎么回事呢?陈寅恪的解释是这样的:“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可见,陈寅恪追求的是广博的学问乔迪钱德勒,而不是一张单薄的文凭。这不光在当时,即使是现在,也是特立独行的。
陈寅恪涉猎极广,遍及历史、文学、宗教、民俗、语种、服饰、饮食、建筑等等十多个领域,且任何一个领域都足以让相关的教授汗颜,他曾声称:“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每到上课的时候,不光是学生没有逃课的,连很多教授也都来听课,如吴宓、冯友兰、朱自清等等雷吉·李,陈寅恪也因此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大师的大师”。
有一次,讲到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竟把葡萄酒的原产地、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如何发展都讲得头头是道,各种年代、数据分毫不差,让学生和教授们大呼过瘾。侯阁亭
在当时的北京学术界,有“本土派”和“留洋派”两大阵营,互相看不起,本土派觉得留洋派不懂中国国情,都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而留洋派则认为本土派目光短浅,方法落后,早都落伍了。不过重生完美福晋,只要一提起陈寅恪,这两派就立刻竖起了大拇指,没有人敢小瞧他,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
连刘文典都对他极为推崇,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还经常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想听陈先生的课,随时都可以走,我不会怪你们,因为我对他的学问不是十分敬佩,而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陈寅恪的教学方法也是不拘一格,上课从不点名,也不考试,即使到了学校规定的大考,也是敷衍了事,考完随便打个分数,没有不及格的。因为在他看来,考试不是考量学生学问的好方法,应该在平时就对学生的水平有所掌握,做那么多考题,还不如写一篇论文更能体现学生的水平。
这其实也体现了陈寅恪对学问的态度。
有一次,清华中文系招生考试,让陈寅恪出题。陈寅恪没有像别人那样出满满一大张考题,而是别出心裁,除了一篇命题作文,只有一道题:对对子。上联是三个字:“孙悟空”诗梓佳微博,下联也要求是一个人名。结果考生们各显神通,有对“祖冲之”的,也有对“王夫之”的,还有位考生对的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胡适之”(胡适,字适之),让陈寅恪大为赞赏。
陈寅恪可能对对联情有独钟,经常出个对子。比如在清华时,四大国学导师中,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曾教末代皇帝溥仪读过书,于是陈寅恪就作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送给学生们,恰当之至。
还有一次,在西南联大时,因日本飞机经常来空袭,只要飞机一来,师生们便纷纷往防空洞跑,只要进了洞,就安全了。于是,陈寅恪又作了一副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以苦为乐,贴切之至。
1937年姚双喜,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危在旦夕。这个时候的陈寅恪,因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脱落,医生劝他赶紧做手术。但做完手术要休养很长时间,陈寅恪为了避免落入日寇的魔爪,毅然放弃了手术,最终导致右眼失明,左眼也视力低下。
除了视力受损,在逃亡的途中,陈寅恪多年来收集的图书资料也毁于战火。相比视力,这些图书资料简直就是他的生命!
到了1944年底,陈寅恪的左眼也失明了。牛津大学曾邀请他赴英讲学,并顺便医治他的眼睛,可惜因为种种原因,终究没能成行。一代不世出的国学大师,就这样永远失明了。
后来很多人回忆说,陈寅恪未失明时,讲课讲到精彩的地方,会深深地闭上眼睛,回味好久才睁开,而等他失明后,他的眼睛就再也没有闭过,总是睁得大大的,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却像是一切尽在眼中。
陈寅恪对讲课极为看重,有一次,因日寇扫荡,陈寅恪的课也被迫停掉了。但有一天,一个学生胡守为来到他家,想听他的课。当时陈寅恪正在工作,得知后,马上起身到里屋换上干净衣服,极其郑重地给唯一的学生讲起了课。后来担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感慨地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1948年,北京物价飞涨,陈寅恪的工资已不足以支付家庭开销。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听说后,要送给他一笔钱,但陈寅恪坚决不要。胡适最后提出用这些钱来买他的书,这才答应了。拉书那天,陈寅恪坐在椅子里,久久不语。在他心中,书就是生命,但如果让他不劳而获,却比要他的命还让他受不了。或许,这就是那一代读书人的风骨。
陈寅恪的夫人名叫唐筼,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两人的相识,还有一段很传奇的故事。
1928年,陈寅恪跟清华校友郝更生聊天,郝更生素知陈寅恪学问渊博,就问他“南注生”是什么人。陈寅恪说,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至尊股神,又问郝更生在哪里看到的。郝更生说是自己的女友的一位朋友,有一幅字,是她爷爷留给她的,署名“南注生”。
陈寅恪对这幅字很有兴趣,就让郝更生帮忙联系,亲自去看看。因此梁翘柏老婆,陈寅恪与唐筼因这幅字而结缘,并最终喜结连理。
陈寅恪与唐筼相濡以沫,携手度过了艰难的一生,在1955年的结婚纪念日上,陈寅恪专门写诗道:“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其恩爱之情,皆诉诸笔端。
陈寅恪对妻子极为敬重,经常对女儿说:“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病逝世。45天后,唐筼也追随而去。临终前,她对女儿说:“你们父亲的事已经料理完了,我也该去了。”
因当时的特殊环境,陈寅恪的墓地一直没有得到保护,直到2003年,才跟妻子唐筼合葬于庐山植物园。墓前,有一块石头玉衡子,上面刻着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十个字,是陈寅恪送给王国维的,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齐白石,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这们画坛巨擘没有上过一天学千钧一发造句,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齐白石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中学毕业
梁漱溟(1893--1988),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宋老六。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儒学大帅钱穆
天可怜见,中学都没有毕业
钱穆,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钱穆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在北平各大学中,非常有名气。当时校务主要由监督司徒雷登主持。一天,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在会上直抒己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艋舺怎么读。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事后,燕大特开校务会议,讨论此一意见。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胜,竞相提名,皆不适,乃名之曰“未名湖”。
之后,他接连接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小子同时在北京三所最负盛名的大学执教,名动京师。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阿潼作品集,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钱穆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然而这个大师连中学都没有毕业。钱穆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二岁,父亲这一走,钱家立时陷入了困顿。因此,在他和长兄双双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不久,钱穆就辍学在家,后又到一间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乡村教育生涯。
其间钱穆以面壁之功专治儒学和史学,终于因学术著作《论语文解》获得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钱基博的赏识,将他推荐到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之后,他接连接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无锡小子同时在北京三所最负盛名的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师。
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湘西之子” 沈从文
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文学巨匠只有小学学历宜修传。沈从文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创作发表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和《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6部文物论著。他还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当年,沈从文因写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不善言谈的沈老师却用情书俘获了的一个女孩儿的心,那就是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建国后,他远离了文学,改行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然而,历次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中国作家的旗帜”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小他13岁的女孩萧珊结为连理。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肝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王蒙评价巴金时说:“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贾平凹也说:“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来我国访问时,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认为他“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全能球王,他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他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
“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初中毕业
华罗庚,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家,竟然是杂货店店员出身。华罗庚幼年家贫,经常辍学。他父亲开了间小杂货铺,辍学后的华罗庚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看店之余,他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之旅。他之所以何选中数学,是因为学数学设备简单,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而已。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1930年春,他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他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文章后,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就这样,只念过初中,一个杂货店的店员被请到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从而走上了专业的科研之路,终成一代宗师。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学历无疑是块最好的敲门砖勒洛三角形。无论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还是提升自己个人文化水平,学历都是个不可或缺的东西金元俊。可是,学历真的能代表一切吗?高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看看那些学历低得吓死人的大师,你就知道答案了。
刘半农
常州府学堂肄业证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因为其过人的才情和勤奋被世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他和钱穆一样,中学时在常州府学堂学习,但出于对保守教育体制的失望,刘半农在快要毕业前一年选择了退学,拿了一张肄业证,只身闯荡上海滩。这可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可在穷困潦倒之际,他突然间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被正式聘请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
沈从文
最高学历只是小学
我国近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1902-1988)的学历只是小学,可他创作发表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集》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和《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6部文物论著。他还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学梁永斌微博,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金克木
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1912~2000)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少年时,在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读了一年中学,便因家道败落而不得不辍学。为了支撑家庭,他16岁至18岁,靠人介绍,在家乡教小学,养活自己和母亲。1935年,经友人介绍,终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终成一代大师。
在书画、古典文献、文物鉴定方面堪称大师的启功先生,给自己撰写的墓志铭开篇便写:“中学生,副教授……”是的,不用怀疑,他中学没有毕业,就开始了职业生涯。
鲁迅
南京矿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途弃学)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也仅仅是中专学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4月,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启功
中学生
启功(1912——2005),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苍狼传说,但他的学历仅仅是中学生。启功先生66岁生辰时自撰墓志铭,内容深刻,却让人忍俊不禁:“中学生,副教授。博不深,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偏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ca4108。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些大学者虽然没有显赫的学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大师。
历史黑匣子2故事|人物| 历史点此关注
三联人物周刊人物 | 故事 | 秘闻点此关注
精英文摘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点此关注
新火眼洞察 | 见解 | 人物 | 故事点此关注
合作QQ:3157986706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鸣谢!
民国初年,在中国历史上是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出了一大批的大师,比如:
郭沫若、鲁迅、老舍、林语堂、茅盾、曹禺、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柳亚子、孙伏园、张恨水、萧军、萧红、曹靖华、梁宗岱、臧克家、艾青、赵丹、项堃、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丰子恺、林凤眠、丁聪、贺绿汀、马思聪、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陈寅恪、冯友兰、朱光潜、胡适、翦伯赞、张伯苓、罗家伦、晏阳初、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马寅初、潘序伦、章乃器、沈钧儒、史良、吴有训、吴健雄、严济慈、吴大猷、侯德榜、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童第周、梁思成、徐志摩、戴望舒、吴作人、郁达夫、梅兰芳、聂耳、苏步青、洗星海、叶圣陶、蔡元培……
这么的大师为什么会在民国初年井喷般涌现呢?细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如下几点吧:
一是中国经过2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思想受到严重禁锢,清朝末年,特别是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郜晏中,思想解放更加促进社会的急速变革,社会的这种时期必定带来文化的繁荣和文艺的复兴,这是一种历史现象。
二是那段时间思想、言论和学术都相对自由,这是是产生大师的前提。当时社会各种力量的对立导致的一定程度的混乱,恰恰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
其三就民国文人的治学是刻苦严谨的,没有今天这么多“学术腐败”丑闻。当年,职称评定等学术评价体系远不像现在这么细密。民国文人是中国历史上功名思想最淡的一群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环境,才让许多不是科班出身的青年才俊能在各自的人生平台上一展辉煌。今天,就给你盘点一下那些没有大学文凭却能自学成材的民国大师——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正规学历是复旦公学毕业,高中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的正规学历只是上海的吴凇复旦公学毕业。1925年,陈寅恪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这并非妄言——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
还有一件小事可证陈寅恪的人格魅力——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没有骂过过陈寅恪。当年陈寅恪名篇《王观堂先生挽辞》《与妹书》《与刘叔雅教授论国文考试题》,发表在吴宓主持的《学衡》杂志上。鲁迅把吴宓骂得狗血淋头,对陈寅恪的“古董”文章保持着沉默。
令人遗憾的是,在后来的运动中,陈寅恪遭到许多不公。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10月7日,一代宗师在广州离开人世;11月21日,他的夫人唐筼辞世。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陈寅恪时称:“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1925年,清华大学筹建国学院,最先聘请的大师有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国学大师。但章太炎心气太高,没有同意,梁启超就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了陈寅恪。
当时的陈寅恪还没有名气,曹云祥就问:“这个人是什么文凭?有什么著作?”
梁启超说:“没有文凭,也没有著作。”
曹云祥笑道:“没有文凭倒无所谓,但连著作都没有,这样的人聘他来干什么?”
这时,梁启超说了一句:“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也没有陈先生的三百字有价值!”
正是这句话,奠定了陈寅恪在学术界的至高地位。
说起陈寅恪的家世,可谓风光无限。爷爷陈宝箴是曾国藩的得力干将,文韬武略世所罕匹,曾任湖南巡抚,主张维新变法,名重一时;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跟谭嗣同等人并称“晚清四大公子”,名动天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陈寅恪从小就遍览群书,涉猎极广,曾留学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精通十多门外语,一向眼高于顶的傅斯年对他甚是推崇,声称:“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但这样的超级学霸,却连一个文凭也没混上,这是怎么回事呢?陈寅恪的解释是这样的:“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可见,陈寅恪追求的是广博的学问乔迪钱德勒,而不是一张单薄的文凭。这不光在当时,即使是现在,也是特立独行的。
陈寅恪涉猎极广,遍及历史、文学、宗教、民俗、语种、服饰、饮食、建筑等等十多个领域,且任何一个领域都足以让相关的教授汗颜,他曾声称:“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每到上课的时候,不光是学生没有逃课的,连很多教授也都来听课,如吴宓、冯友兰、朱自清等等雷吉·李,陈寅恪也因此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大师的大师”。
有一次,讲到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竟把葡萄酒的原产地、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如何发展都讲得头头是道,各种年代、数据分毫不差,让学生和教授们大呼过瘾。侯阁亭
在当时的北京学术界,有“本土派”和“留洋派”两大阵营,互相看不起,本土派觉得留洋派不懂中国国情,都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而留洋派则认为本土派目光短浅,方法落后,早都落伍了。不过重生完美福晋,只要一提起陈寅恪,这两派就立刻竖起了大拇指,没有人敢小瞧他,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
连刘文典都对他极为推崇,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还经常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想听陈先生的课,随时都可以走,我不会怪你们,因为我对他的学问不是十分敬佩,而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陈寅恪的教学方法也是不拘一格,上课从不点名,也不考试,即使到了学校规定的大考,也是敷衍了事,考完随便打个分数,没有不及格的。因为在他看来,考试不是考量学生学问的好方法,应该在平时就对学生的水平有所掌握,做那么多考题,还不如写一篇论文更能体现学生的水平。
这其实也体现了陈寅恪对学问的态度。
有一次,清华中文系招生考试,让陈寅恪出题。陈寅恪没有像别人那样出满满一大张考题,而是别出心裁,除了一篇命题作文,只有一道题:对对子。上联是三个字:“孙悟空”诗梓佳微博,下联也要求是一个人名。结果考生们各显神通,有对“祖冲之”的,也有对“王夫之”的,还有位考生对的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胡适之”(胡适,字适之),让陈寅恪大为赞赏。
陈寅恪可能对对联情有独钟,经常出个对子。比如在清华时,四大国学导师中,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曾教末代皇帝溥仪读过书,于是陈寅恪就作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送给学生们,恰当之至。
还有一次,在西南联大时,因日本飞机经常来空袭,只要飞机一来,师生们便纷纷往防空洞跑,只要进了洞,就安全了。于是,陈寅恪又作了一副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以苦为乐,贴切之至。
1937年姚双喜,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危在旦夕。这个时候的陈寅恪,因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脱落,医生劝他赶紧做手术。但做完手术要休养很长时间,陈寅恪为了避免落入日寇的魔爪,毅然放弃了手术,最终导致右眼失明,左眼也视力低下。
除了视力受损,在逃亡的途中,陈寅恪多年来收集的图书资料也毁于战火。相比视力,这些图书资料简直就是他的生命!
到了1944年底,陈寅恪的左眼也失明了。牛津大学曾邀请他赴英讲学,并顺便医治他的眼睛,可惜因为种种原因,终究没能成行。一代不世出的国学大师,就这样永远失明了。
后来很多人回忆说,陈寅恪未失明时,讲课讲到精彩的地方,会深深地闭上眼睛,回味好久才睁开,而等他失明后,他的眼睛就再也没有闭过,总是睁得大大的,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却像是一切尽在眼中。
陈寅恪对讲课极为看重,有一次,因日寇扫荡,陈寅恪的课也被迫停掉了。但有一天,一个学生胡守为来到他家,想听他的课。当时陈寅恪正在工作,得知后,马上起身到里屋换上干净衣服,极其郑重地给唯一的学生讲起了课。后来担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感慨地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1948年,北京物价飞涨,陈寅恪的工资已不足以支付家庭开销。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听说后,要送给他一笔钱,但陈寅恪坚决不要。胡适最后提出用这些钱来买他的书,这才答应了。拉书那天,陈寅恪坐在椅子里,久久不语。在他心中,书就是生命,但如果让他不劳而获,却比要他的命还让他受不了。或许,这就是那一代读书人的风骨。
陈寅恪的夫人名叫唐筼,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两人的相识,还有一段很传奇的故事。
1928年,陈寅恪跟清华校友郝更生聊天,郝更生素知陈寅恪学问渊博,就问他“南注生”是什么人。陈寅恪说,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别号至尊股神,又问郝更生在哪里看到的。郝更生说是自己的女友的一位朋友,有一幅字,是她爷爷留给她的,署名“南注生”。
陈寅恪对这幅字很有兴趣,就让郝更生帮忙联系,亲自去看看。因此梁翘柏老婆,陈寅恪与唐筼因这幅字而结缘,并最终喜结连理。
陈寅恪与唐筼相濡以沫,携手度过了艰难的一生,在1955年的结婚纪念日上,陈寅恪专门写诗道:“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其恩爱之情,皆诉诸笔端。
陈寅恪对妻子极为敬重,经常对女儿说:“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病逝世。45天后,唐筼也追随而去。临终前,她对女儿说:“你们父亲的事已经料理完了,我也该去了。”
因当时的特殊环境,陈寅恪的墓地一直没有得到保护,直到2003年,才跟妻子唐筼合葬于庐山植物园。墓前,有一块石头玉衡子,上面刻着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十个字,是陈寅恪送给王国维的,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齐白石,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这们画坛巨擘没有上过一天学千钧一发造句,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齐白石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中学毕业
梁漱溟(1893--1988),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宋老六。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儒学大帅钱穆
天可怜见,中学都没有毕业
钱穆,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钱穆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在北平各大学中,非常有名气。当时校务主要由监督司徒雷登主持。一天,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在会上直抒己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艋舺怎么读。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事后,燕大特开校务会议,讨论此一意见。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胜,竞相提名,皆不适,乃名之曰“未名湖”。
之后,他接连接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小子同时在北京三所最负盛名的大学执教,名动京师。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阿潼作品集,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钱穆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然而这个大师连中学都没有毕业。钱穆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二岁,父亲这一走,钱家立时陷入了困顿。因此,在他和长兄双双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不久,钱穆就辍学在家,后又到一间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乡村教育生涯。
其间钱穆以面壁之功专治儒学和史学,终于因学术著作《论语文解》获得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钱基博的赏识,将他推荐到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之后,他接连接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无锡小子同时在北京三所最负盛名的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师。
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湘西之子” 沈从文
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文学巨匠只有小学学历宜修传。沈从文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创作发表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和《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6部文物论著。他还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当年,沈从文因写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不善言谈的沈老师却用情书俘获了的一个女孩儿的心,那就是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建国后,他远离了文学,改行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然而,历次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中国作家的旗帜”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小他13岁的女孩萧珊结为连理。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肝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王蒙评价巴金时说:“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贾平凹也说:“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来我国访问时,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认为他“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全能球王,他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他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
“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初中毕业
华罗庚,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家,竟然是杂货店店员出身。华罗庚幼年家贫,经常辍学。他父亲开了间小杂货铺,辍学后的华罗庚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看店之余,他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之旅。他之所以何选中数学,是因为学数学设备简单,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而已。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1930年春,他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他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文章后,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就这样,只念过初中,一个杂货店的店员被请到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从而走上了专业的科研之路,终成一代宗师。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学历无疑是块最好的敲门砖勒洛三角形。无论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还是提升自己个人文化水平,学历都是个不可或缺的东西金元俊。可是,学历真的能代表一切吗?高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看看那些学历低得吓死人的大师,你就知道答案了。
刘半农
常州府学堂肄业证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因为其过人的才情和勤奋被世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他和钱穆一样,中学时在常州府学堂学习,但出于对保守教育体制的失望,刘半农在快要毕业前一年选择了退学,拿了一张肄业证,只身闯荡上海滩。这可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可在穷困潦倒之际,他突然间接到北京大学的聘书,被正式聘请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
沈从文
最高学历只是小学
我国近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1902-1988)的学历只是小学,可他创作发表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集》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和《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6部文物论著。他还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学梁永斌微博,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金克木
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1912~2000)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少年时,在安徽寿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读了一年中学,便因家道败落而不得不辍学。为了支撑家庭,他16岁至18岁,靠人介绍,在家乡教小学,养活自己和母亲。1935年,经友人介绍,终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终成一代大师。
在书画、古典文献、文物鉴定方面堪称大师的启功先生,给自己撰写的墓志铭开篇便写:“中学生,副教授……”是的,不用怀疑,他中学没有毕业,就开始了职业生涯。
鲁迅
南京矿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途弃学)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也仅仅是中专学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4月,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6月,复赴日本。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启功
中学生
启功(1912——2005),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苍狼传说,但他的学历仅仅是中学生。启功先生66岁生辰时自撰墓志铭,内容深刻,却让人忍俊不禁:“中学生,副教授。博不深,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偏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ca4108。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些大学者虽然没有显赫的学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