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禁令戏剧导演必读!姜涛老师排演《三姊妹》的导演阐述(下)-石挥话剧站
戏剧导演必读!姜涛老师排演《三姊妹》的导演阐述(下)-石挥话剧站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作
者
简
介
姜涛,戏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戏导演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剧协导委会常务主任,《戏剧》编委,亚洲戏剧教育中心成员,新版百科全书戏剧卷导演分支主编,曾赴俄罗斯访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曾导演话剧《大马戏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从清晨到午夜》、《打野鸭》等,音乐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号角》,中央台春晚小品《爱父如子》《讲故事》,中央台电视情境剧《开心胡同》等。
并发表《论中国莎剧舞台上的导演艺术》等学术论文,曾参与《导演学基础教程》的撰写,出版了专著《论“佐临的风格”与梦想》、《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
主创作品曾获金童奖一二三等奖、五个一工程奖,个人曾获金狮导演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
一幕,十一段,从库里根上场,到,威尔什宁说,我在你们家里觉得多么快乐呀。主要内容:“库里根来送给妹妹的礼物”,“姐妹们把威尔什宁留下来吃饭”,“库里根宣讲他的生活方式”,“玛沙对参加库里根在学校的活动感到无聊”,“依丽娜为姐姐的苦恼感到难过”,“威尔什宁看到了这一切”。段落命名:“八面铃珑的女婿,窝窝囊囊的丈夫”。起始事件:“库里根邀玛沙出席联谊活动”,核心事件:“安慰即将爆发的玛沙”,结果事件:“依丽娜为玛沙的不幸感到难过”。这也是下一段的起始事件。
一幕,十二段,从依丽娜说玛沙今天心情不好,到,依丽娜说,我们是瞧不起工作的人生出来的。主要内容:“依丽娜为玛沙的不幸感到难过”,“屠森巴赫向依丽娜表达爱意”,“依丽娜不接受屠森巴赫的爱情”。段落命名:“不被接受的爱情”。起始事件:“依丽娜感到难过”,核心事件:“屠森巴赫求爱”,结果事件:“依丽娜拒绝屠森巴赫”。
一幕:十三段,从娜达沙上场,到安德烈生气地说,你们怎么也不嫌烦哪。主要内容:“娜达沙的品味不为三姊妹接受”,“众人拿娜达沙开心”,“这引来安德烈的不高兴,他要护着娜达沙”。段落命名:“娜达沙与普罗佐罗夫家格格不入”。起始事件:“穿着红衣服系着绿腰带的娜达沙来了”,核心事件:“娜达沙被众人取笑”,结果事件:“安德烈护着娜达沙”。
一幕,十四段,从费多季克和罗迭上,到,玛沙再一次读出普希金的诗以后库里根说出了谶语。主要内容:“费多季克和罗迭的礼物引来大家的兴趣”,“玛沙明白了她今天不停地读诗是因为今天要遇到一个此生最重要的人”,“库里根说出谶语”。段落命名:“桌上的十三个人中有一对是情人”。起始事实:“费多季克送来礼物”,核心事实:“玛沙忽然意识到威尔什宁就是她的‘鲁斯兰’”,结尾事实:“库里根说出谶语”。
一幕,十五段,从契布提金逗娜达沙,到一幕的结尾。主要内容:“契布提金开娜达沙的玩笑”,“娜达沙委屈得忍不住了,跑了”,“安德烈追上去求情让娜达沙留下来”,“情急之下向娜达沙提出求婚”,“娜达沙没想到但是她马上就接受了”,“一顿小妹妹的命名日午饭还没吃完呢,娜达沙就已经成了这家的嫂子”。用一个俄国谚语做段落命名:“善良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哎哟’一声,熊就已经扑上来了”。起始事实:“娜达沙跑了安德烈追”,核心事件:“午饭当中,安德烈躲在一旁向娜达沙求婚”,结尾事实:“在‘命名日’的欢声笑语中,夹杂出现不合谐的声音”(安德烈和娜达沙躲在一旁大胆接吻,被两个新来的军官看见)。
第二幕
二幕,一段,开场,到,娜达沙对安德烈说,费拉彭特要见你。主要内容:“娜达沙宣示她自己比姐妹们更重要”,“娜达沙要安德烈同意她取消今晚的舞会”,“娜达沙要抢占依丽娜的房间,但是没有得到安德烈的同意”。段落命名:“从‘侵占’到‘夫妻间无话可说’”。重要起始事实:“娜达沙找到了抢劫的好机会”,核心事件:“娜达沙的试探与侵占”,结尾事件:“娜达沙与安德烈无话可说”。
二幕,二段,费拉彭特与安德烈的对话。主要内容:“一个人是对听不见的人讲自己的心里话”,“另一个人是胡乱说话”。段落命名:“越对话却越孤独”。起始事实:“安德烈和娜达沙已无话可说”,核心事实:“安德烈与费拉彭特自说自话”,结尾事实:“安德烈厌烦了他自己的生活”。
二幕,三段,主要内容:“各自谈出自己的痛苦”,“你多么美丽啊”,“这样说不好,可是我爱听”。段落命名:“玛沙只能给威尔什宁自己的思想,却不能给他一个拥抱”。起始事件:“谈论心中长久以来的痛苦”,核心事件:“威尔什宁表达爱意”,结尾事件:“你不该说这些,可是我爱听”(接受)。
二幕,四段,主要内容:“屠森巴赫依丽娜从寒冷的地方回到了家”,“屠森巴赫向依丽娜表达爱情”,“依丽娜却只想着到莫斯科去”(不接受)。段落命名:“不需要回报的爱与呵护”。起始重要事实:“外面真冷啊”,核心事实:“爱情输给了去莫斯科的信念”,结尾事实:“我们来说说别的吧”。
二幕,五段,主要内容:“威尔什宁与屠森巴赫的谈话”,“玛沙一直在笑”,“屠森巴赫的心领神会”,“军官们弹起了吉它”,“屠森巴赫宣布他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依丽娜”,“威尔什宁终于等来了茶,小女儿的信也来了”。段落命名:“在平平常常的聊天中生活悄悄发生了重大变化”。起始事实:“让我们来说说别的吧”,核心事实:“在高谈阔论中流淌着美好的爱的情感,也流淌着俗不可奈的污泥浊水”蔷薇公主之吻,结尾事实:“屠森巴赫发现了密秘“,”宣布了自己的重要决定”,“茶来了,信也来了”,结尾事件:“美丽的谈话结束了”。
二幕,六段,主要内容:“威尔什宁走了”卓杏生,“玛沙发火”,“娜达沙被嘲笑”,“屠森巴赫与索列尼讲和不成”,“节日里的音乐和舞蹈开始了”,“索列尼在大家开始舞蹈时走掉”,“娜达沙不许唱歌跳舞”,“大家走了,节日的舞蹈停止了”。段落命名:“无论发生什么,我们还有音乐和舞蹈,娜达沙却不许跳舞”。起始事件:“玛沙发火了”,核心事件:“讲和,让我们创造出节日的欢乐气氛”,结尾事件:“不和谐的声音,不许舞蹈”。
二幕,八段,主要内容:“契布提金和安德烈去赌钱”,“索列尼向依丽娜求爱,赔罪”,“娜达沙抢占依丽娜的房间”,“库里根和威尔什宁来了又走了”,“奥尔加头痛没有精力再听依丽娜的话”,“娜达沙出去和其他男人约会”,“娜达沙让依丽娜恶心,她更加想念莫斯科”。段落命名:“小城里不能忍受的生活啊”。起始事件:“舞会取消了”,并列核心事实:“赌钱,抢房,开会开到头痛,嫂子婚外约会,这一切折磨着依丽娜”。结果事件:“依丽娜思念莫斯科”。
姜涛老师排演《三姊妹》于契诃夫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
第三幕
三幕,一段,开场,到,娜达沙赶走奥尔加。主要内容:“奥尔加把好衣服都给了人”,“费拉彭特来帮着拿走衣服”,“安菲萨担心被人赶走”,“娜达沙来要赶走安菲萨”,“娜达沙要赶走奥尔加”。段落命名:“娜达沙趁火打劫”。起始事件:“安菲萨累极了”,核心事件:“娜达沙的乖巧与凶恶”(赶走安菲萨),结尾事件:“奥尔加在侵犯面前不知反击”(预示出“收场事件”:“房子被占了”,四幕她就住学校了)。
三幕,二段,主要内容:“医生喝醉了”,“屠森巴赫要办灾后演奏会”,“契布提金打碎了珍贵的钟”。段落命名:“重大的灾难面前人人展露本性”。起始事件:“火势灭下去了”,核心事件:“醉酒的痛苦,演奏会的希望,美好回忆的破灭”。结尾事件:“娜达沙在外面偷情”。
三幕,三段,主要内容:“威尔什宁的宏篇大论”,“玛沙进来找他,听着”,“威尔什宁和玛沙在灾难中倾情歌唱”。段落命名:“把自己唱给爱的人听”。起始事件:“人性展露,引起威尔什宁思绪万千”,核心事件:“威尔什宁诉说他的情感与思想”,结尾事件:“千言万语,汇成两人纯情歌唱,神来之笔费,多季克的舞蹈“跳”出了大灾难面前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最强音”。
三幕,四段,主要内容:“索列尼闯入被威尔什宁劝走”,“屠森巴赫和依丽娜告别”,“库里根要带玛沙走,被依丽娜劝阻”,“玛沙说出安德烈赌钱输钱的事”,“依丽娜忍受不了嫂子偷情”,“奥尔加劝妹妹嫁给屠森巴赫”,“回不了莫斯科的依丽娜哭了起来”瑞蓝二号。段落命名:“三姊妹的希望一个又一个地破灭”。起始事件:“库里根对玛沙的担心与纠缠”,核心事件:“房产被抵押,嫂子在偷情,回不了莫斯科直好嫁给男爵”。结尾事件:“面对回不了莫斯科的现实依丽娜感到伤心”。
三幕,五段,主要内容:“娜达沙巡查”,“玛沙哄依丽娜高兴”,“奥尔加指责玛沙”,“玛沙说出自己与威尔什宁的真情”,“安德烈发疯使他在依丽娜心中的希望彻底毁灭”,“依丽娜看清了自己只能嫁给男爵,却更加想念心中美好的莫斯科”。段落命名:“依丽娜经受一个又一个承受不住的打击”。起始事件:“玛沙逗小妹妹高兴却引来指责”,核心事件:“玛沙讲出了真情”;“安德烈已无可救要”,结果事件:“依丽娜同意嫁给男爵,却更加思念莫斯科”。
第四幕
四幕,一段,主要内容:“军官们的告别”,“剧院旁边发生了争吵”,“库里根得了奖”,“普罗托波波夫又来了”,“依丽娜明天嫁给男爵这让她又快活起来了”,“有个秘密让依丽娜感到不安”。段落命名:“悬在依丽娜头上的秘密”。起始事件:“军官们的告别”,核心事件:“依丽娜要嫁给男爵了这让她感到快乐”,“依丽娜打听昨天的秘密”,结尾事件:“依丽娜的疑心加重了”。
四幕,二段,主要内容:“玛沙和契布提金谈到爱情与家庭,对安德烈的希望的破灭”,“契布提金的老年期望”,“原来男爵和索列尼要决斗”,“玛沙感叹一只鸟也要比自己幸福”,“安德烈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契布提金劝安德烈走,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平行出现的重要事件:“三姊妹对安德烈的希望破灭了”,“索尼列要和男爵决斗”,“玛沙仰望天空羡慕自由的鸟儿是幸福的”,“契布提金劝安德烈远走高飞”,“安德烈已失去行动的能力”。(这正如古里叶夫所说的,在优秀的剧本中,下半场是多个事件快速叠加的。)
四幕,三段,主要内容:“索列尼催促契布提金去决斗”,“索列尼哄骗老头儿说他不会打死男爵”,“契布提金跟索列尼去决斗”。段落命名:“毁灭美好生活的索列尼和不能为了美好生活抗争的契布提金终于走到了一起”。平行事件:“索列尼的催促”,“索列尼对契布提金的哄骗”,“契布提金跟着索列尼去决斗”。
四幕,四段,主要内容:“依丽娜向男爵询问真相”,“屠森巴赫向依丽娜告别”,“安德烈总结自己和俄罗斯人的生活”,“娜达沙控制了安德烈”,“威尔什宁在向奥尔加的告别中等待玛丽亚”,“威尔什宁与玛沙吻别”,“库里根看到了这一切”,“库里根要拯救妻子玛沙”,“娜达沙她成了这里真正的新主人”。段落命名:“一切美好情感与美好生活正在被毁灭”。平行事件:“屠森巴赫与依丽娜的永别”,“安德烈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和当下俄罗斯人的生活”,“威尔什宁在长篇大论中等待玛沙”,“玛沙吻别威尔什宁,肝肠寸断”,“库里根要做救玛沙脱离痛苦海洋的英雄”,“娜达沙要砍掉高大的枞树,还要种上香喷喷的花儿”。
四幕,五段,主要内容:“屠森巴赫被杀了”,“依丽娜真的活不下去了”,“奥尔加和玛沙鼓励小妹妹要生活下去”。段落命名:“要勇敢地生活下去”。起始事件:“屠森巴赫之死让依丽娜活不下去”,核心事件:“鼓励妹妹生活下去”,收场事件:“在今后的生活中三姊妹将要一起面对更多的艰难,然而她们是坚强的……”
以上所说“段落及命名”,“事件”或“重要事实”,“起始事件”或是“核心事件”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认清剧作的内容建好演出这个“大厦”而搭建的“脚手架”,做好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演员及各部门进行排练,是为了让观众把“戏”的内容看清楚,而不是为了让观众把“脚手架”看清楚。
姜涛老师版《三姊妹》中的玛莎 王婷婷饰
三、人物、人物关系、人物形象系统
导演及导演教师所做人物形象艺术分析,是创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示范,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物在剧中的行为及其思想内涵分析;人物开场之前的生活与人物性格的历史分析;人物在闭幕以后的性格发展走向及命运结局分析。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历史,也包含着形象的思想内涵。要注意不能臆造开场前的生活和闭幕后的生活,开场前的生活和闭幕以后的生活要以剧中人物从开幕到闭幕的行动和生活内容为基础。所以这三方面分析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分析人物在剧中的行动及思想。这既是导演的工作也是演员的工作。有些演员还没有分析清楚人物在剧中的行动,也不知以什么为依据,就做出一些人物开场前生活的臆想,误以为这就是人物形象性格形成历史的分析,就不如从认识剧中的事实入手,先分析清楚人物在剧中的行动更好,这才是一切分析与构思的基础。接下来导演所做“人物形象系统分析”也要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为基础。
1、威尔什宁与三姊妹
契诃夫《三姊妹》中的威尔什宁是个独特的人物形象,不仅在契诃夫的作品中显得独特,在戏剧历史的人物形象长廊中他也显得很独特。他在剧中说了好多话,然而却少有意志坚定的一贯而且连续的行动。面对他的经神不太健全的太太,他显得无能为力,一味躲避,跑出去做客、聊天、会老朋友。他是一个父亲,有两个小女儿,然而偏偏是他,在剧中闹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其他年轻人反倒是都不及他。他最强有力的行动就是参与了救火,救火回来以后显得光彩照人,然后就又开始发议论,又什么也不做了。
威尔什宁热烈地爱上了玛沙,他也以自己的可怜,他的什么也不会做,受老婆的气,想要当好爸爸,只会发议论等,让玛沙也爱上了他。可是到了分别的时候他却什么也做不了,玛沙大胆地拥抱他,和他长长地亲吻,他却只会说,我没时间了,奥尔加请你帮我一下把她拉开红楼皆浮云。然后,他就走了。这还算得上是一个以行动为塑造人物手段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吗?
难怪有人说契诃夫不会写戏,说他写的戏剧人物缺少行动,演员没法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行动的能力”,只会大发议论的人物,一百多年来越演越红,最后红遍了俄罗斯,欧洲,美国,亚洲的戏剧舞台,多少演员为他痴心妄想,又有多少观众,其中有不少是女观众为他伤心落泪,有多少女观众看到威尔什宁离开玛沙时流着眼泪哀伤地看着自己身旁的恋人,又有多少男观众在看到威尔什宁无能为力的时候,伤心地低下头来。
威尔什宁,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戏剧精魂?你到底有着怎样的百年戏剧魅力,超越了时间和地域,活得如此久长,比一个少年情郞更具有生命的力量?
第一幕,威尔什宁被调到边境小城,担任炮兵连的新连长。他说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有病的太太吴淞昊,两个小女儿,一个冒着烟熏得人流眼泪的俄罗斯大傻火炉子,一个破沙发和几把椅子。三姊妹去世的父亲普罗佐罗夫上校和他曾经是同一个旅的军官,是好朋友,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前来拜客。这一天也正好是小妹妹依丽娜的命名日。大姐奥尔加忙着布置请客,小妹妹沉于节日的喜悦当中,只有二姐玛沙长久以来因对丈夫的俗气不满意匪风悍气,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于是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今天这样的节日里,她也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裳。这一天她不停地念着一首诗,诗句中闪烁着普希金《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的“绿橡树”与“金锁链”的意象。
回莫斯科去!这是总能引起三妹妹快乐的的话题。因为玛沙不高兴,姐妹二人就以莫斯科为话题说着令人快乐的往事,想让玛沙高兴起来。可是今天的玛沙很难“哄”,越说越不高兴,最后竟然要离开,惹得大姐奥尔加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威尔什宁来了。三姊妹一家人,还有来做客的军官们都为一位高级军官的到来而高兴,小妹妹依丽娜更是跑着跳着热情接待。今天是她的命名日,她已经长大了,她更有资格像成年人那样接待客人了,所以她比所有人都更加高兴。当依丽娜听到屠森巴赫说威尔什宁是从莫斯科来的,兴奋异常,叫来了奥丽雅,三个姐妹又听说威尔什宁中校是父亲的老朋友,十一年前同住在旧巴斯曼娜雅街上,思念父亲之情与思乡之情同时被触动,姐妹们哭了起来。
三个年轻女孩子流着眼泪,倚靠在像大树一样的威尔什宁身上思念着远方的家乡,这眼泪就像一股甘甜的泉水,流进了早已干枯荒芜的威尔什宁的心田。人物关系被改变了,威尔什宁成了三姊妹最好的朋友。心灵得到真情浇灌的威尔什宁诗兴大发,莫斯科部队的红营房,旁边的德国街,德国街桥下令人忧伤的流水的声响,成了威尔什宁谈话中不断闪现的家乡的意象。
被丈夫庸俗的生活内容折磨得不能忍受的玛沙,被威尔什宁谈话中诗的意象打动了。不是说威尔什宁是玛沙的鲁斯兰,而是在威尔什宁没有到来之前她就需要一个鲁斯兰,然后威尔什宁来了,威尔什宁就有可能成为她的鲁斯兰。
威尔什宁谈兴正浓。三姊妹,却陷入她们在这个城里因为处于文化的上层,不被下层民众所理解的孤独。玛沙甚至说自己太多的知识文化是一个没有用的“第六根手指头”。威尔什宁不同意玛沙的话,他们争论起来。威尔希宁赞美了三姊妹,赞美了玛沙,他说三姊妹就是俄罗斯高雅生活的典范,是未来全俄罗斯都要追求,实现的最美好的生活,你们三个人就是最美好最纯洁的生活本身。
古往今来的剧作家写美丽的女性,多多少少写成了男性世界的欣赏对象,像是是男性的财富与玩物。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美女鲍西霞,不就是巴萨尼奥乘风破浪也要去贝尔蒙特岛寻访的一颗珍宝吗。只有契诃夫,通过自己笔下人物的口吻赞扬了自己民族女性的美丽炎蟒套装。契诃夫笔下的威尔什宁把这些女性看得比自己要高,威尔什宁是那么优雅,那么温柔姜山冷门,那么仰视自己尊敬的、爱着的女性角色,把她们当成是自己心中美丽的女神。这些是中国的莫言们写不出来的。
玛沙不走了,她决定留下来吃午饭。应有的节日气氛也恢复了。威尔什宁谈话中的诗的意象不仅让玛沙愉悦,也拯救了小妹妹依丽娜的命名日。威尔什宁在玛沙纯真眼神的期待之下,说出了自己最深刻的生活感悟:人,要是有两次生活该多好啊,要是第一次的生活是草稿,而第二次的生活才是誊清稿该多好啊。
描述人类情感深处内心生活的大师契诃夫,写出了全世界的成年人都曾有过,却没有表达过,或是表达不清楚的生活感悟:人渴望有两次生活!这就是威尔什宁这个形象的思想魅力。威尔什宁这一形象的内涵,不仅是外在的行动,也是内心的行动与内心的思想,也可以叫做“内心生活”。
契诃夫一反人类在戏剧观念上的局限,他不是违反了我们对行动是戏剧的本质之认识,而是扩大了行动的内涵,增强了内心行动的魅力。王真洁在契诃夫笔下,形象,不仅是人物的外部行动,也是人物的内心思想。契诃夫把人的内心生活当成了戏剧的描写对象,为创立心理现实主义学派的戏剧奠定了基础。
威尔什宁说,要是有选择,我就绝不结婚,绝不。他否定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但是,他却没有否定女性。他是在看见了玛沙这样美丽的女性以后才说出这番话的。他对有病妻子的否定,同时也是对生活的希望的表达,是对美丽女性的赞美。这怎么能不引起全世界所有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人们的情感与思想的共鸣?这和我们那种以为文学的责任,就是赞美一个健全的人以照顾另一个植物人为已任,于是就嫁给他或是娶她的创作观念,又有着多么大的天地之别。如果误以为这些就是在创造“真善美”的想法,真是对“真善美”的极大误解。我们还是来谈真实的威尔什宁。
玛沙突然间意识到,莫非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她一直吟诵“海岸上有一棵绿橡树五条禁令,树上挂着一条金链子,一条金链子”的原因?莫非这个人就是上帝派来的鲁斯兰?
库里根的俗气被威尔什宁看清了。契诃夫还专门安排了一个细节,让库里根把送不出去的书送给威尔什宁。看见如此美丽、聪明、智慧的玛沙,被这样一个俗气的库里根折磨得痛苦不堪,还有最可怕的,是玛沙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美丽,她看不起自己,痛恨自己,她的生命正在香消玉陨。这让威尔什宁无比痛苦,他在第二幕终于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对玛沙说出:我爱您,您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人……
玛沙的自尊,她的文化和道德观念绝不许她接受婚外的爱的感情,可是她是又多么渴望得到这种纯情,她愿意听,愿意体会威尔什宁的爱意,她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中,用笑声把威尔什宁的爱情表白进行谈化,使之成为一个不那么认真的玩笑。于是,聪明的玛沙不停地用笑声来推开威尔什宁爱的表白,推开之后却又舍不得失去这些真爱的言语对自己心灵的抚慰,于是又用她的笑声,把威尔什宁的爱情表白请回来。
可怜的威尔什宁就这样一会儿被拒之千里之外,瞬间又被揽入玛沙温柔情感的怀抱。他的灵魂与身体分离了,他这个大军官,在小玛沙的面前温顺如羔羊,他可怜地对小玛沙说:我只想得到一怀茶。
爱的情感,荡漾在节日的音乐的夜晚,不论他们谈论飞鸟还是谈论冬天的白雪,都是珍惜对方的爱意的传递……这时,威尔什宁的疯老婆又在家里闹自杀了,他只好在这美好的夜晚离开。威尔什宁无法给予玛沙以爱人的情感,甚至也无法完成一对恋人远远的相互注视。这不是契诃夫的残酷,而是生活的真相。
第三幕的大火,是这个剧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这个事件的出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威尔什宁在救火回来以后显得多么精神,这个俄罗斯的儿男,只有在艰险的斗争中才能找到生命的快乐。大火中人们的种种表现显出各自的本性,这一切让威尔什宁想得更多,他思考了俄罗斯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的意义,然后又从他的两个小女孩子的成长开始,思考和幻想了俄罗斯的未来:我们今天所受的一切苦难,不就是为了未来他们的幸福生活。这种思想,这种生活的信念,就是俄罗斯民族长久以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与人类文化的密码。
玛沙来了,他再一次对玛沙说了很多的话,他什么都可以和玛沙说。他们又已经心心相印,即使无需再说一句话,他们也能完完全全明白对方。于是他们唱起了歌。他们把自己的心声唱给爱的人听,在这歌唱声中他们自己也成为了一首动听的歌。
第四幕,分别的日子终于来临。威尔什宁还能说些什么呢?说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他最后的话语,就是让大姐奥尔加帮助他把紧紧抱着他的玛沙与他分开。尽管他有许多高超的思想,长于哲理思辩,但是他却什么也没有做。他的思想是美丽的,但是他却并不能代表剧作家契诃夫所期待的美好生活的方向,因为他在面对幸福的时候束手无策,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爱着他的玛沙,他只能远走边彊去尽军人的责任。
在《三姊妹》中,他只能是一个配角。他的出现和他的高深的话语,虽然激起了三姊妹对生活的渴望,然而更多的是让她们经历了情感的痛苦与折磨。他就象一根火柴,虽然点燃了三姊妹心中美好生活的烛光,自己却很快就熄灭了。要知道,一个不敢追求幸福的人,比一个毁灭幸福的人也强不了多少啊!
三姊妹其实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威尔什宁的出现像一道亮光,映照出三姊妹的美丽与单纯,聪慧与健康,热情与大胆,看出了她们处处散发着艺术与文化的气息。她们以自己的坚强,对看似外表强壮其实内心懦弱的男性舍出性命来呵护,显示出她们愿意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的女神一般美好的精神特质。剧中真正勇敢地接受了生活的苦难,而又不失去对生活信心的人是三姊妹,而不是威尔什宁,也不是那些没有行动能力的威尔什宁们。
2、安德烈与三姊妹
契诃夫《三姊妹》中普洛佐罗夫家的兄长安德烈,曾经是三个姐妹到莫斯科去生活的希望,是有可能成为全俄罗斯最引以为荣的莫斯科大学教授的人,他已经为成为一个学者做好了准备,并完成了必要的学术训练,他一个夏天就能从英文翻译出一本书,他还会拉小提琴,会做木雕刻艺术品,还会做许多小玩意儿,他心灵手巧,他本人还有他的姐妹们以及他周围的人都肯定地认为:安德烈一定能成为任教于莫斯科大学的大学者。
安德烈所受良好教育来自于他的父亲,一位俄罗斯旧军队中的将军。旧俄时代俄罗斯军队人员的文化水平是全俄最高的,玛沙的台词中就提到了这一点,直到今天这一传统也仍然保留着,在俄罗斯军队中尾兽数数歌,军官要不断回到大学进修,官阶才能得到晋升。安德烈就是在父亲的督促下,完成了成为学者所必须的学术训练的。也许他还是姐妹们当中接受学术训练最严格的。他说,父亲去世以后他感到从一个来自父亲的重压之下解脱了出来。
第一幕当新来的炮兵连军官威尔什宁来到他的家,姐妹们就像显示自家的珍宝一样地向威尔什宁“展示”自己的哥哥安德烈,姐妹们围绕着他,讲有关他的一切令姐妹们内心喜欢的故事,姐妹们围绕着他,又是唱又是跳,那是全剧中普洛佐罗夫家最欢快的一天,也是安德烈哥哥和他的姐妹们最幸福和谐的一天。她们也讲到了安德烈近来好像在和本城一个名叫娜达丽亚·谢尔盖耶夫娜(娜达沙)的姑娘谈恋爱。但三姊妹不是很喜欢娜达沙,这和她们所受的教育不同有关系。三姊妹都懂音乐,玛沙还能弹钢琴,她们都会好几国外语,而娜达沙呢,她穿着黄乎乎的裙子,在黄裙子上系一条绿色的腰带,相当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红配绿,丑到家”,她还喜欢画浓妆,把腮红抹得很重,把嘴唇画得很红,总之娜达沙和三姊妹,她们是不一样的人。
在依丽娜的命名日午餐快要开始的时候,娜达沙来了,而且她真的穿着一条黄裙子,系着一条绿腰带来了,大姐奥尔加好心地提醒了她穿得不太得体,但是娜达沙却没有当作好心来接受。
军官们也来了,午饭也吃起来了。节日的餐桌上有酒,也充满了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笑话。当大家拿娜达沙和安德烈开起玩笑来的时候,娜达沙不好意思了,跑着离开了餐桌。安德烈追了上去,要留住娜达沙,娜达沙更是做出了要走的样子。为了留住她,安德烈百般求情,最后竟突然说出:我爱你娜达沙,你就嫁给我吧。
难道安德烈的话算是一个求婚吗,却又发生得那么偶然,来得那么草率。娜达沙答应了。紧接着他们就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接起吻来了。
擅长描写日常生活潜流下重大变化的契可夫,就是这样来把握生活中那些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我们看到也就是在一顿饭的当间,也并没有什么事先百般蓄意的谋划,生活突然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娜达沙在扭捏作态当中成为了三姊妹的嫂子。这个浓妆艳抹的娜达沙,这个俗气得引得人们忍不住要嘲笑的女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三姊妹的生活。娜达沙对安德烈的青春朝气与学者才气的消磨,她对三姊妹回到莫斯科去的美好生活的希望的剿灭,开始了。
看一个女人对丈夫的影响,可以看看她嫁给他的时候这个男人是怎样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以后,这个男人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第二幕开始,安德烈和娜达沙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他们叫他鲍比克。生活的无聊与烦闷,娜达沙主持家庭生活的强势,让安德烈和妻子已经无话可说,夜里他睡不着觉,人也显得无精打采,他拿出了自己保留的,好长时间没有翻看过的大学时的旧讲义……
此时,也许,他会感叹自己当年也有过美丽的时光吧。
娜达沙总是缠着安德烈这让他有点无所适从,她能够不经意之间就找到一个借口,然后就以此为由在这个家里掘取更多的本来并不属于她的东西。这个晚上,娜达沙又缠上了安德烈。她像个幽灵一样地在屋子里转悠,她没有找到任何仆人的任何过失,就又开始以撒娇,耍赖,要爱护宝宝的身体为由,提出要侵占依丽娜的房子。此刻正是谢肉节的夜晚,是一个唱歌,跳舞,喝酒的欢快的夜晚,而娜达沙却提出,为了宝宝鲍比克能睡得安稳,不允许那些参加化妆舞会的人到家里来。在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不许歌唱与舞蹈的人,也许是最令人厌恶的了。安德烈当然没有答应她,然而她已经宣战了,接下来她将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计划。
靠在地方自治会议里为上等人家打下手、跑腿为生的费拉彭特来送信,他说起了道听途说的关于莫斯科的奇闻怪事,他的话让安德烈摸不着头脑,而安德烈却对费拉彭特谈起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体会到的无聊与孤独,那种在生人当中都能感到亲切,而在自己的亲人包括妻子面前却感到孤独的冰冷和无奈的情绪。这在费拉彭特自然是听不懂的,安德烈却说,你要是真的能听懂,也许我就不跟你说了。
安德烈,已经不愿意真正和人交流他的思想了。
这个对生活无精打采的安德烈,又是怎么消磨生命中宝贵的时光的呢?他的激情又渲泄到了什么地方呢,原来,在契布提金的影响下,他迷恋上了到俱乐部去打牌赌钱,还常常输钱,而且一输就是两几百多卢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他的行为甚至在全城引起了议论。三姊妹对此先是感到吃惊,然后是忧虑。她们的哥哥会沉迷于赌搏,这是她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契布提金,这个疼爱三姊妹,曾经爱过她们的母亲的老军医,这个在依丽娜命名日送上贵重礼物的老头儿,这个一般人眼中的老好人,同时又正是领着安德烈走上赌搏的道路,是为最终毁掉三姊妹的生活,埋下致命祸根的人。在契可夫的剧本中人的复杂性,生活的复杂性被描写得特别充分。 他笔下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什么好人和环人。两幕戏之间,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小妹妹依丽娜在电报局工作,谢肉节这天她回来得很晚,工作了一天的她觉得累极了,特别希望能享受一个节日舞会,三姊妹邀请的参加化妆舞会的军官们陆续到来,他们开始喝洒谈天,准备在一起渡过这个节日的夜晚。
198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三姊妹》
夜色已深,烛光融融。军官们开始弹奏,有的开始化妆,然后人们开始跳起舞来了……节日的欢乐开始了。就在这时安德烈的妻子娜达沙进来了。她叫停了音乐,大家全都愣住了。安德烈,这个姐妹们曾经的依靠和守护者,这一次并没有阻止娜达沙的行动,而是帮着妻子对大家说:娜达沙说,我们的宝贝病了,化妆跳舞的人也不会来了……
安德烈,在这个节日的夜晚终于和娜达沙站到了一起,成为了普罗佐罗夫家中阻止姐妹们享受音乐、舞蹈和节日欢乐的人。
安德烈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对娜达沙的爱,却又完全受到她的摆布。然而娜达沙对生活进行掘取的欲望并没有到此满足。节日的夜晚,小城自治会议的主席普罗托波波夫坐着马车来接娜达沙,要带她一起去兜风。面对这个全城最有权力的男人的邀请,爱好虚荣的娜达沙接受了。她春心荡漾,她换好了盛装,她当着小妹妹依丽娜的面走了,投入了情人的怀抱。安德烈在和娜达沙一起剥夺了姐妹们节日欢的夜晚,却又遭到了娜达沙的背弃。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也终将失去爱情和获得真正爱情的能力。
安德烈也曾下过决心不再赌钱。他说,再到俱乐部去的时候只是在边上看着,不再赌了。然而他去了以后真的能忍住不赌吗?对于一个赌钱成瘾的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到了第三幕他欠下的赌债已经越来越多,达到了几万块,最后为了借钱还赌债,竞然抵押上了普罗佐罗夫家的房子,也就是父亲留给三姊妹和安德烈四个人共有的房子。三姊妹去莫斯科的美好的梦想已经难以实现了,现在就连栖身之处也要失去了。
小城里着了一场大火,全城的人都去救火了,只有安德烈一个人躲在屋里,一个人拉他的小提琴。他虽然从这个小城自治会议的秘书转任为委员,提高了身份,但是又没有愿望去履行城市管理者的责任,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城里着大火的这天夜里,小妹妹依丽娜已经被挤出了自己的住房,已经和奥尔加挤在了一间屋子里。这天夜里玛沙不愿意跟着丈夫回家,也挤在了奥尔加的屋里,她们在大火之夜里拥抱在一起互相安慰。安德烈偏偏这时也闯了进来,他不满意于三姊妹对自己妻子娜达沙的不满,竟然在这个大火过后人心惶恐的夜晚,朝着妹妹们大吼大叫,要求她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妻子。然而,他的内心又是极其空虚无助的,他对因欠债抵押了房子的事自知理亏,知道自己对不起妹妹们。所以在一通吼叫之后,安德烈又否定了自己对姐妹们说的那些凶狠的话,哭着离开了。
安德烈在娜达沙的折磨之下,生命已经完全萎缩。娜达沙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安德烈常常推着小孩车在花园里消磨时光 ,用恶毒的话抱怨自己的妻子。契布提金看出,这样下去这个男人就完全被毁掉了,他用明确的语言,劝安德烈拿上自己的手杖,戴上自己的帽子,丢开这里的一切,朝着大路往前走,不要回头,独自一个人从现在的生活里走掉,去寻找新的生活。然而,已经点燃不起任何希望的安德烈,听不懂契布提金的话。他已经彻底被生活,被娜达沙打垮了,他被娜达沙为他安排的生活消解掉了。他像所有尽管被妻子折磨着,却又无力做出任何反抗的男人一样苟活着。
安德烈最著名的台词就是:太太,不过是太太罢了。
安德烈,是《三姊妹》一剧中变化最大的人物形象。他从一个最受姐妹们喜欢、尊敬的人,从本来的姐妹们去莫斯科的希望,变成了一个帮着娜达沙毁掉姐妹们美好希望的人。他不仅帮着娜达沙毁掉了的生活的希望,而且,最后正是安德烈自己的行为,让姐妹们失去了栖身之地。
安德烈的蜕变与堕落,是从他糊里糊涂地和一个庸俗不堪的女人的“谈恋受”并“凑合”在一起生活开始的。契可夫一系列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就是“不能容忍庸俗”。庸俗,绝不等于生活中的平平常常;庸俗,是毁灭生活中一切美好未来的毒菌。人们在生活中如果容忍了庸俗,甚至为其提供了生长环境与养料,那这个毒菌就会像雨后的毒蘑茹一样,侵占整个生活的森林。
契可夫笔下的安德烈这个艺术形象,残酷地揭示出了生活的真相,也通过一个生活得不那么美好的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生活的哲理:人,一旦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就不仅仅会走向无聊与平庸,而且3u8950,甚至,会成为扼杀美好生活的刽子手。即使是像安德烈这样一个曾经承载着美好生活希望的人,也会因为与庸俗订立了妥协的契约,从而走到自己本来美好面目的反面,成为扼杀美好生活的刽子手。我们人类孤孤单单一代又一代活在这个冷漠而孤独的星球上,人在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那生命也就不会再有任何其他的意义。
安德烈这个艺术形象从反面告诉我们:人,只要还活着,就永远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未完暂略)
4、人物形象系统
契可夫的《三姊妹》中有五个女性形象:大姐奥尔加,二姐玛沙,小妹妹依丽娜,她们的嫂子娜达沙和老奶妈安菲萨;有一个哥哥名叫安德烈,是一个有可能成为莫斯科大学教授的人;有六个和普罗佐罗夫家过往甚密的军官:新来的炮兵连长威尔什宁,追求依丽娜的屠森巴赫男爵,同样在追求依丽娜的索列里,爱过三姊妹的母亲的老军医契布提金,像对待小妹妹一样对待依丽娜的罗迭和费多季克;有一个中学教员,二姐玛沙的丈夫库里根;有一个在地方自治会议里跑腿打杂的老仆役费拉彭特,一共十四个人物。
剧本里的形象不是信手拈来的一群人物,而是为了表达剧本的中心思想,将统一的贯串行动联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关系的人物的集合体山芋花。每一个登场人物都应当是必需的,应当是揭示作品思想内涵的一个分子。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相对一致的贯穿行动,具有一致的生活目标的人物集合体,称之为一个形象系统。
在格里包耶妥夫的《智慧的痛苦》中,恰茨基从国外留学归来回到莫斯科,住到了过去的朋友法穆索夫家,法穆索夫的女儿索菲娅是他少年时的恋人。然而法穆索夫家的生活方式、以至生活气息使他感到压抑,他的恋人索菲娅又移情别恋莫尔恰林,恰茨基感到无法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最终选择了离开。斯氏的学生克里斯蒂这样说:“无论对这个喜剧作何种解释,都不能回避恰茨基是作为朋友来到法穆索夫家,从法穆索夫家离去时成了敌人这个事实。恰茨基与法穆索夫周围的人决裂,发生于剧本从头到尾的全过程。”
看吧,“与旧阶级决裂”,这就是恰茨基这个新一代的俄国知识分子在这出戏中的贯穿行动。要认清一出戏贯穿行动离不开对基本冲突的认识,离不开划分剧中人物的思想阵营。有时,面对更接近生活的契可夫式的戏剧作品,认清基本冲突并不容易。剧作中不断发生表面冲突的人物双方,常常并不一定就是两种思想、意志、或剧中两个思想阵营的代表。
阵营划分的依据不在于谁与谁发生了表面冲突,而在于人物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那些爱打架的跟班们并不能被划分在罗密欧的阵营当中。因为从这出戏的思想意义上来看,不论人物属于哪个家族,那些懂得爱与和解、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代表的希望以爱情代替仇恨的人属于同一个阵营;而那些仍然抱定了封建世仇观念、一心想要去廝杀与报仇的人,则都属于另一个阵营。
尽管契可夫的戏更像是生活本身,但我们仍可以在契可夫的戏中找到分属不同阵营的人物。如果思想阵营划分得清晰,就有可能使得看似一团生活的契可夫的戏剧,通过排演在舞台演出中揭示出了日常生活下面的思想交锋。
导演如果认识不到剧作主要的思想冲突,认识不清剧中人物分属的思想阵营,也就无法找到人物的贯穿行动,单位任务与行动也就失去了方向,整台演出也就难以找到舞台行动的总体走向,也就不可能实现最高任务。
当年丹钦科导演《三姊妹》这出戏时,当他确立了“思念美好的生活”这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形象种子时,也就同时将一切对于生活有着美好思念的人——谢尔盖耶夫娜姐妹、威尔什宁、屠林巴赫男爵等划分到了一个阵营,而将那些没有生活品味、不够敏感、没有生活激情,只有在决斗中才能振奋起来的索列里,还有安德烈、娜达沙,甚至契布提金,划分到了另一个阵营。
全剧分为两个思想阵营,并因此形成两个主要的形象系统。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是一个阵营,因为他们的追求的不能实现,于是这些人物的贯穿动作,就成为了对美好生活的思念,因为他们代表了全剧的主导思想,他们的动作也就成为了全剧的贯穿动作。反之,一切破坏美好生活的人,都是一个思想阵营,属于另一个形象系统,他们是索列尼,娜达莎,而安德烈和契布提金因为只顾自己在庸俗的生活方式中去解脱痛苦,最终成为了给他人带来更深痛苦的人,他们最终加入了这个思想阵营,成为了这个形象系统中的人物。这个阵营的反贯穿动作只能是:追求庸俗的生活目标,毁坏美好的生活。
四、剧作及演出的艺术特色
契可夫在他的戏剧创作中继承了俄罗斯文学家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同时又摒弃了以往戏剧作品中那种追求表面冲突并以强烈的外部冲突构成其戏剧性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在以往戏剧作品中难以构成戏剧题材的内容,比如在《三姊妹》当中,人们在生活中的谈话、吃饭、喝茶都成为了作家所表现的内容。然而,就在聊天和喝茶的当间,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改变了,有的人获得了爱情又与爱人永久分别、有的即将开始新生活的活泼而年轻的生命又因为残酷的决斗而永远地离开了……
这样的人生中重大的事件,在一般剧作家那里都会成为贯穿全剧的情节线索,写出几场冲突强烈的有前后关联的“好戏”,然而在契可夫的剧本中,它们只是在发生在日常生活场景当中的事件,作家并不去着意追求表面的戏剧性,因此,契可夫的戏剧就有了一种独特的品格,即“日常性”特征;又因为在这些事件中深藏着人的情感以及细腻的情感变化过程,契可夫的戏剧就又有了一种“抒情性”的特点。“日常性”与“抒情性”,这正是契可夫戏剧作品的总体风格。
契诃夫剧作的“日常性”与“抒情性”特征,在《三姊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剧中军官屠森巴赫男爵对于小妹妹依丽娜的爱情、另一位军官索列尼的嫉妒以及由此引起的决斗,还有玛沙与军官威尔什宁的婚外恋情以及他们的分别,这些都具有极强的戏剧性,然而契诃夫并没有将这些具有极强情感内涵的事件及其发展过程作为构成该剧情节的主要内容,这些事件都隐藏在了剧中所表现的日常生活的内容当中,而有些看似并不能产生戏剧性的场面,却又被作者当作重要的戏剧内容。
比如三姊妹与她们父亲的故交威尔什宁中校的重逢、相认,就并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在强调外部冲突的情节剧中这也许只是一个过场戏,而在契可夫的剧作中却成为重要的戏剧场面,也许在这一点上契诃夫倒是与我国古代诗人对生活况味的感悟相通,“他乡遇故知”,必然会生出些许对于生活变化的感叹、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也常会由此进一步引起更多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这本身就是人生中重要的戏剧,值得细细品味,契诃夫的剧作也由此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
《三姊妹》中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有的是旧贵族,人物的台词也充满了哲理与诗情,比如屠森巴赫男爵在决斗身亡前对他的未婚妻依丽娜说:“你瞧,这棵树,它已经死了,可是它还和别的树一样,在风中摇摆。”多少年来,这段著名的台词不断让知识分子观众产生连篇的遐想。
如何挖掘台词中的潜在含义,揭示出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与行动目的,在舞台上创造出一百多年前俄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这些都是剧作给演出者提出的重要任务。虽然说“日常性”与“抒情性”是契诃夫戏剧的重要特征,但是导演与演员的工作则首先是应该挖掘“日常性”下面的思想冲突与情感碰撞的潜流,这样观众才能真正欣赏到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魅力。
五、关于体裁、思想立意、美学原则、形象种子、贯穿行动、最高任务等问题的说明
演出体裁:《三姊妹》剧中有些场面与台词让我们深思,有些场面与人物命运的突然转折会让我们流泪,有些让我们会心一笑,有些人物的行动,又让我们希望能够狠狠地嘲笑一番才能解气。
我们将这出戏的体裁确定为带有悲剧与喜剧两种色彩的正剧。
演出思想立意:对人类有着极大同情心的契诃夫不能容忍生活中的残酷与庸俗,他笔下的三姊妹已经不能到莫斯科去了,却更加思念心中无限美好的莫斯科。
虽然人们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屠杀当中,但是人们却不应该忍受这样的生活,我们思念更有文化、更有意义、更高尚的生活,我们应该通过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契诃夫在《三姊妹》中对我们所说的话,就是全剧的思想立意。
演出美学原则:我们追求以斯氏体系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希望通过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来引导观众对生活现状进行思索,希望通过思索产生改变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同时我们将努力在创作中寻找那些充满表现力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舞台手段,揭示出契诃夫对人类处于生活困境的原因的深入思考。
演出形象种子:房子倒塌了,森林也开始荒芜,心灵却生出了翅膀,飞向那无限向往的地方……
全剧贯穿行动:思念,更加思念美好的生活!
全剧反贯穿行动:摧毁生活的希望。
演出最高任务:用全体创作人员充满热情的演出,用三姊妹心中的痛苦与希望,呼唤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于演出各幕情绪色彩的说明:
一幕,五月,阳光灿烂的春天,小妹妹的命名日,姐妹们从父亲去世的悲伤中解脱了出来,欢声笑语出现了,只有玛沙有些不高兴,贵族军官奏起音乐,在这一连串的欢笑的河流中,小妹妹依丽娜是一朵跳得最高的浪花儿,玛沙对丈夫库里不满意,旧相识威尔什宁来了,重逢的愉快中带着些许回忆旧时美好生活的忧伤,玛沙与威尔什宁互相吸引,俗不可耐的娜达沙来了,她要闯入三姐妹的生活,小妹妹宣布我们要到莫斯科去了,安德烈与娜达沙躲在一旁粗野地喘息着接吻,美好五月的莫斯科主旋中,出现了不合谐的声音……
二幕,谢肉节之夜,然而室内却是昏暗的烛光,安德烈感到无比狐独,娜达沙要将小妹妹赶出她的卧室,玛沙与威尔什宁缱绻相依,屠森巴赫对依丽娜百般呵护,音乐奏起来了,舞跳起来了,可是娜达沙却终止了节日舞会,威尔什宁也因妻子闹自杀走了,玛沙失望发了脾气,索列尼的求婚像是一场闹剧,契布提金带着安德烈去赌场解闷儿,大姐也不跟小妹妹说话,娜达沙居然夜间外出去和权贵约会,虽然节日的气氛已飘向这座小城,屋外是卡林卡的音乐和焰火,可是依丽娜心中的节日烛光却更加昏暗,她深深地思念远方的莫斯科,莫斯科的主旋响起……
三幕,深夜,一场燃烧全城的大火过后陈薪璇,小妹妹已被赶出了自己的屋子住到了大姐的屋子里,娜达沙还要继续往外赶大姐,真是另人烦恼,大火过后威尔什宁与玛沙情感更浓,契布提金重又喝起了酒,大醉中摔坏了妈妈留下的钟,屠森巴赫再次向依丽娜表白爱情,安德烈把房子抵了债,莫斯科是去不成了,大姐劝小妹妹嫁给屠森巴赫,去不成莫斯科了,小妹妹伤心地哭起来,库里根没有留住玛沙,玛沙奔向了威尔什宁,黎明了,晨光,令人忧伤的晨光照进屋子,小妹妹同意嫁给屠森巴赫,更加伤心地哭起来,绝望中思念莫斯科……
四幕,阳光,透过树林,照进林间空地,秋天,树叶飘落,军乐响起,军队要开拨了,人们在告别,威尔什宁要走了玛沙的心乱了,库里根盯着玛沙一步不离,依丽娜就要嫁给屠林巴赫去开始新的生活,娜达沙成了摧毁一切的主人,安德烈心如死灰,索列尼要和屠森巴赫开始一场决斗这让人不安,依丽娜探听不出“决斗”这个秘密却感到一种不详之兆,威尔什宁来告别,又匆匆离去,玛沙伤心欲绝,玛沙的丈夫库里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英勇,要和玛沙生活下去,一声枪响,鸟儿飞起来,树叶飘落,屠森巴赫被杀,依丽娜难过得活不下去了,奥尔加姐姐和玛沙姐姐鼓励小妹妹,要生活下去,树叶在飘落,莫斯科的主旋再次响起……
导演的话(对作品的思想立意、艺术特色以及如何排演的简要说明):
在契诃夫的日子里,我们开始排演《三姊妹》。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同学们来说,这都是一项艰难的创作。
契诃夫在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前夜俄国知识分子“向旧生活告别”的苦闷,以及他们对生活意义的思索。契诃夫在创作中继承了俄罗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同时又摒弃了那种以强烈的外部冲突形成戏剧性的手法。契诃夫戏剧的“日常性”与“抒情性”特征在《三姊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些看似不能产生“戏剧性”的生活内容成为了重要的戏剧场面,比如三姊妹与逝去父亲的故交威尔什宁的重逢和相认,虽然没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却写出了姐妹们回顾过去美好生活的忧伤。这也和我国古代诗人对人生况味的感悟相通。“他乡遇故知”必然会生出对生活变化的感叹,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引起更多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三姊妹》中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台词充满了哲理与诗情,比如屠森巴赫在决斗身亡之前对未婚妻依丽娜说:“你瞧这棵树,它已经死了,可是它还和别的树一样在风中摇晃。”多少年来,这段著名的台词总是能让知识分子观众产生连篇的遐想……
在《三姊妹》中,谈话、吃饭、喝茶都成为了作家所表现的戏剧内容。然而就在聊天喝茶当间,生活被改变了。有的人与爱人永久分别,有的人因残酷的决斗而永远离开了人世……对人类有着极大同情心的契诃夫不能容忍生活中的残酷与庸俗,他笔下的三姊妹已经不能到莫斯科去了,却更加思念心中的莫斯科。
虽然人们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屠杀当中,但是却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我们思念更有文化、更有意义、更高尚的生活,我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契诃夫在《三姊妹》中对我们所说的话。
如何揭示出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与行动目的,如何挖掘台词中的潜在含义,如何在舞台上表现出一百多年前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吴云清,给老师和学生们提出了重要的创作课题。虽说“日常性”与“抒情性”是契诃夫戏剧的重要特征,但是导演与演员的工作则应该挖掘“日常性”下面的思想冲突与情感碰撞的潜流,这样观众才能真正欣赏到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魅力。我们努力在创作中寻找那些充满表现力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舞台手段,揭示出契诃夫对人类处于生活困境的原因的深入思考。我们追求以斯氏体系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以求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观众对生活现状进行思索,由此产生改变旧生活的愿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我们的朋友,著名音乐家三宝老师创作了该剧的音乐,分文不取把录制好的音乐送给我们用于这次的创作。他那充满情感内涵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深化了三姊妹“对莫斯科深深的思念”的演出主题!我院文学系的彭涛老师为参加演出的同学们做了“契诃夫戏剧专题讲座”,《戏剧》杂志的童宁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该剧的研究资料,表演系的徐平老师对同学们的台词艺术处理进行了热情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刊载文章皆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标明出处。
工作人员
编辑:孙佳良
制作:李文豪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作
者
简
介
姜涛,戏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戏导演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剧协导委会常务主任,《戏剧》编委,亚洲戏剧教育中心成员,新版百科全书戏剧卷导演分支主编,曾赴俄罗斯访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曾导演话剧《大马戏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从清晨到午夜》、《打野鸭》等,音乐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剧《号角》,中央台春晚小品《爱父如子》《讲故事》,中央台电视情境剧《开心胡同》等。
并发表《论中国莎剧舞台上的导演艺术》等学术论文,曾参与《导演学基础教程》的撰写,出版了专著《论“佐临的风格”与梦想》、《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
主创作品曾获金童奖一二三等奖、五个一工程奖,个人曾获金狮导演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
一幕,十一段,从库里根上场,到,威尔什宁说,我在你们家里觉得多么快乐呀。主要内容:“库里根来送给妹妹的礼物”,“姐妹们把威尔什宁留下来吃饭”,“库里根宣讲他的生活方式”,“玛沙对参加库里根在学校的活动感到无聊”,“依丽娜为姐姐的苦恼感到难过”,“威尔什宁看到了这一切”。段落命名:“八面铃珑的女婿,窝窝囊囊的丈夫”。起始事件:“库里根邀玛沙出席联谊活动”,核心事件:“安慰即将爆发的玛沙”,结果事件:“依丽娜为玛沙的不幸感到难过”。这也是下一段的起始事件。
一幕,十二段,从依丽娜说玛沙今天心情不好,到,依丽娜说,我们是瞧不起工作的人生出来的。主要内容:“依丽娜为玛沙的不幸感到难过”,“屠森巴赫向依丽娜表达爱意”,“依丽娜不接受屠森巴赫的爱情”。段落命名:“不被接受的爱情”。起始事件:“依丽娜感到难过”,核心事件:“屠森巴赫求爱”,结果事件:“依丽娜拒绝屠森巴赫”。
一幕:十三段,从娜达沙上场,到安德烈生气地说,你们怎么也不嫌烦哪。主要内容:“娜达沙的品味不为三姊妹接受”,“众人拿娜达沙开心”,“这引来安德烈的不高兴,他要护着娜达沙”。段落命名:“娜达沙与普罗佐罗夫家格格不入”。起始事件:“穿着红衣服系着绿腰带的娜达沙来了”,核心事件:“娜达沙被众人取笑”,结果事件:“安德烈护着娜达沙”。
一幕,十四段,从费多季克和罗迭上,到,玛沙再一次读出普希金的诗以后库里根说出了谶语。主要内容:“费多季克和罗迭的礼物引来大家的兴趣”,“玛沙明白了她今天不停地读诗是因为今天要遇到一个此生最重要的人”,“库里根说出谶语”。段落命名:“桌上的十三个人中有一对是情人”。起始事实:“费多季克送来礼物”,核心事实:“玛沙忽然意识到威尔什宁就是她的‘鲁斯兰’”,结尾事实:“库里根说出谶语”。
一幕,十五段,从契布提金逗娜达沙,到一幕的结尾。主要内容:“契布提金开娜达沙的玩笑”,“娜达沙委屈得忍不住了,跑了”,“安德烈追上去求情让娜达沙留下来”,“情急之下向娜达沙提出求婚”,“娜达沙没想到但是她马上就接受了”,“一顿小妹妹的命名日午饭还没吃完呢,娜达沙就已经成了这家的嫂子”。用一个俄国谚语做段落命名:“善良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哎哟’一声,熊就已经扑上来了”。起始事实:“娜达沙跑了安德烈追”,核心事件:“午饭当中,安德烈躲在一旁向娜达沙求婚”,结尾事实:“在‘命名日’的欢声笑语中,夹杂出现不合谐的声音”(安德烈和娜达沙躲在一旁大胆接吻,被两个新来的军官看见)。
第二幕
二幕,一段,开场,到,娜达沙对安德烈说,费拉彭特要见你。主要内容:“娜达沙宣示她自己比姐妹们更重要”,“娜达沙要安德烈同意她取消今晚的舞会”,“娜达沙要抢占依丽娜的房间,但是没有得到安德烈的同意”。段落命名:“从‘侵占’到‘夫妻间无话可说’”。重要起始事实:“娜达沙找到了抢劫的好机会”,核心事件:“娜达沙的试探与侵占”,结尾事件:“娜达沙与安德烈无话可说”。
二幕,二段,费拉彭特与安德烈的对话。主要内容:“一个人是对听不见的人讲自己的心里话”,“另一个人是胡乱说话”。段落命名:“越对话却越孤独”。起始事实:“安德烈和娜达沙已无话可说”,核心事实:“安德烈与费拉彭特自说自话”,结尾事实:“安德烈厌烦了他自己的生活”。
二幕,三段,主要内容:“各自谈出自己的痛苦”,“你多么美丽啊”,“这样说不好,可是我爱听”。段落命名:“玛沙只能给威尔什宁自己的思想,却不能给他一个拥抱”。起始事件:“谈论心中长久以来的痛苦”,核心事件:“威尔什宁表达爱意”,结尾事件:“你不该说这些,可是我爱听”(接受)。
二幕,四段,主要内容:“屠森巴赫依丽娜从寒冷的地方回到了家”,“屠森巴赫向依丽娜表达爱情”,“依丽娜却只想着到莫斯科去”(不接受)。段落命名:“不需要回报的爱与呵护”。起始重要事实:“外面真冷啊”,核心事实:“爱情输给了去莫斯科的信念”,结尾事实:“我们来说说别的吧”。
二幕,五段,主要内容:“威尔什宁与屠森巴赫的谈话”,“玛沙一直在笑”,“屠森巴赫的心领神会”,“军官们弹起了吉它”,“屠森巴赫宣布他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依丽娜”,“威尔什宁终于等来了茶,小女儿的信也来了”。段落命名:“在平平常常的聊天中生活悄悄发生了重大变化”。起始事实:“让我们来说说别的吧”,核心事实:“在高谈阔论中流淌着美好的爱的情感,也流淌着俗不可奈的污泥浊水”蔷薇公主之吻,结尾事实:“屠森巴赫发现了密秘“,”宣布了自己的重要决定”,“茶来了,信也来了”,结尾事件:“美丽的谈话结束了”。
二幕,六段,主要内容:“威尔什宁走了”卓杏生,“玛沙发火”,“娜达沙被嘲笑”,“屠森巴赫与索列尼讲和不成”,“节日里的音乐和舞蹈开始了”,“索列尼在大家开始舞蹈时走掉”,“娜达沙不许唱歌跳舞”,“大家走了,节日的舞蹈停止了”。段落命名:“无论发生什么,我们还有音乐和舞蹈,娜达沙却不许跳舞”。起始事件:“玛沙发火了”,核心事件:“讲和,让我们创造出节日的欢乐气氛”,结尾事件:“不和谐的声音,不许舞蹈”。
二幕,八段,主要内容:“契布提金和安德烈去赌钱”,“索列尼向依丽娜求爱,赔罪”,“娜达沙抢占依丽娜的房间”,“库里根和威尔什宁来了又走了”,“奥尔加头痛没有精力再听依丽娜的话”,“娜达沙出去和其他男人约会”,“娜达沙让依丽娜恶心,她更加想念莫斯科”。段落命名:“小城里不能忍受的生活啊”。起始事件:“舞会取消了”,并列核心事实:“赌钱,抢房,开会开到头痛,嫂子婚外约会,这一切折磨着依丽娜”。结果事件:“依丽娜思念莫斯科”。
姜涛老师排演《三姊妹》于契诃夫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
第三幕
三幕,一段,开场,到,娜达沙赶走奥尔加。主要内容:“奥尔加把好衣服都给了人”,“费拉彭特来帮着拿走衣服”,“安菲萨担心被人赶走”,“娜达沙来要赶走安菲萨”,“娜达沙要赶走奥尔加”。段落命名:“娜达沙趁火打劫”。起始事件:“安菲萨累极了”,核心事件:“娜达沙的乖巧与凶恶”(赶走安菲萨),结尾事件:“奥尔加在侵犯面前不知反击”(预示出“收场事件”:“房子被占了”,四幕她就住学校了)。
三幕,二段,主要内容:“医生喝醉了”,“屠森巴赫要办灾后演奏会”,“契布提金打碎了珍贵的钟”。段落命名:“重大的灾难面前人人展露本性”。起始事件:“火势灭下去了”,核心事件:“醉酒的痛苦,演奏会的希望,美好回忆的破灭”。结尾事件:“娜达沙在外面偷情”。
三幕,三段,主要内容:“威尔什宁的宏篇大论”,“玛沙进来找他,听着”,“威尔什宁和玛沙在灾难中倾情歌唱”。段落命名:“把自己唱给爱的人听”。起始事件:“人性展露,引起威尔什宁思绪万千”,核心事件:“威尔什宁诉说他的情感与思想”,结尾事件:“千言万语,汇成两人纯情歌唱,神来之笔费,多季克的舞蹈“跳”出了大灾难面前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最强音”。
三幕,四段,主要内容:“索列尼闯入被威尔什宁劝走”,“屠森巴赫和依丽娜告别”,“库里根要带玛沙走,被依丽娜劝阻”,“玛沙说出安德烈赌钱输钱的事”,“依丽娜忍受不了嫂子偷情”,“奥尔加劝妹妹嫁给屠森巴赫”,“回不了莫斯科的依丽娜哭了起来”瑞蓝二号。段落命名:“三姊妹的希望一个又一个地破灭”。起始事件:“库里根对玛沙的担心与纠缠”,核心事件:“房产被抵押,嫂子在偷情,回不了莫斯科直好嫁给男爵”。结尾事件:“面对回不了莫斯科的现实依丽娜感到伤心”。
三幕,五段,主要内容:“娜达沙巡查”,“玛沙哄依丽娜高兴”,“奥尔加指责玛沙”,“玛沙说出自己与威尔什宁的真情”,“安德烈发疯使他在依丽娜心中的希望彻底毁灭”,“依丽娜看清了自己只能嫁给男爵,却更加想念心中美好的莫斯科”。段落命名:“依丽娜经受一个又一个承受不住的打击”。起始事件:“玛沙逗小妹妹高兴却引来指责”,核心事件:“玛沙讲出了真情”;“安德烈已无可救要”,结果事件:“依丽娜同意嫁给男爵,却更加思念莫斯科”。
第四幕
四幕,一段,主要内容:“军官们的告别”,“剧院旁边发生了争吵”,“库里根得了奖”,“普罗托波波夫又来了”,“依丽娜明天嫁给男爵这让她又快活起来了”,“有个秘密让依丽娜感到不安”。段落命名:“悬在依丽娜头上的秘密”。起始事件:“军官们的告别”,核心事件:“依丽娜要嫁给男爵了这让她感到快乐”,“依丽娜打听昨天的秘密”,结尾事件:“依丽娜的疑心加重了”。
四幕,二段,主要内容:“玛沙和契布提金谈到爱情与家庭,对安德烈的希望的破灭”,“契布提金的老年期望”,“原来男爵和索列尼要决斗”,“玛沙感叹一只鸟也要比自己幸福”,“安德烈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契布提金劝安德烈走,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平行出现的重要事件:“三姊妹对安德烈的希望破灭了”,“索尼列要和男爵决斗”,“玛沙仰望天空羡慕自由的鸟儿是幸福的”,“契布提金劝安德烈远走高飞”,“安德烈已失去行动的能力”。(这正如古里叶夫所说的,在优秀的剧本中,下半场是多个事件快速叠加的。)
四幕,三段,主要内容:“索列尼催促契布提金去决斗”,“索列尼哄骗老头儿说他不会打死男爵”,“契布提金跟索列尼去决斗”。段落命名:“毁灭美好生活的索列尼和不能为了美好生活抗争的契布提金终于走到了一起”。平行事件:“索列尼的催促”,“索列尼对契布提金的哄骗”,“契布提金跟着索列尼去决斗”。
四幕,四段,主要内容:“依丽娜向男爵询问真相”,“屠森巴赫向依丽娜告别”,“安德烈总结自己和俄罗斯人的生活”,“娜达沙控制了安德烈”,“威尔什宁在向奥尔加的告别中等待玛丽亚”,“威尔什宁与玛沙吻别”,“库里根看到了这一切”,“库里根要拯救妻子玛沙”,“娜达沙她成了这里真正的新主人”。段落命名:“一切美好情感与美好生活正在被毁灭”。平行事件:“屠森巴赫与依丽娜的永别”,“安德烈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和当下俄罗斯人的生活”,“威尔什宁在长篇大论中等待玛沙”,“玛沙吻别威尔什宁,肝肠寸断”,“库里根要做救玛沙脱离痛苦海洋的英雄”,“娜达沙要砍掉高大的枞树,还要种上香喷喷的花儿”。
四幕,五段,主要内容:“屠森巴赫被杀了”,“依丽娜真的活不下去了”,“奥尔加和玛沙鼓励小妹妹要生活下去”。段落命名:“要勇敢地生活下去”。起始事件:“屠森巴赫之死让依丽娜活不下去”,核心事件:“鼓励妹妹生活下去”,收场事件:“在今后的生活中三姊妹将要一起面对更多的艰难,然而她们是坚强的……”
以上所说“段落及命名”,“事件”或“重要事实”,“起始事件”或是“核心事件”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认清剧作的内容建好演出这个“大厦”而搭建的“脚手架”,做好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演员及各部门进行排练,是为了让观众把“戏”的内容看清楚,而不是为了让观众把“脚手架”看清楚。
姜涛老师版《三姊妹》中的玛莎 王婷婷饰
三、人物、人物关系、人物形象系统
导演及导演教师所做人物形象艺术分析,是创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示范,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物在剧中的行为及其思想内涵分析;人物开场之前的生活与人物性格的历史分析;人物在闭幕以后的性格发展走向及命运结局分析。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历史,也包含着形象的思想内涵。要注意不能臆造开场前的生活和闭幕后的生活,开场前的生活和闭幕以后的生活要以剧中人物从开幕到闭幕的行动和生活内容为基础。所以这三方面分析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分析人物在剧中的行动及思想。这既是导演的工作也是演员的工作。有些演员还没有分析清楚人物在剧中的行动,也不知以什么为依据,就做出一些人物开场前生活的臆想,误以为这就是人物形象性格形成历史的分析,就不如从认识剧中的事实入手,先分析清楚人物在剧中的行动更好,这才是一切分析与构思的基础。接下来导演所做“人物形象系统分析”也要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为基础。
1、威尔什宁与三姊妹
契诃夫《三姊妹》中的威尔什宁是个独特的人物形象,不仅在契诃夫的作品中显得独特,在戏剧历史的人物形象长廊中他也显得很独特。他在剧中说了好多话,然而却少有意志坚定的一贯而且连续的行动。面对他的经神不太健全的太太,他显得无能为力,一味躲避,跑出去做客、聊天、会老朋友。他是一个父亲,有两个小女儿,然而偏偏是他,在剧中闹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其他年轻人反倒是都不及他。他最强有力的行动就是参与了救火,救火回来以后显得光彩照人,然后就又开始发议论,又什么也不做了。
威尔什宁热烈地爱上了玛沙,他也以自己的可怜,他的什么也不会做,受老婆的气,想要当好爸爸,只会发议论等,让玛沙也爱上了他。可是到了分别的时候他却什么也做不了,玛沙大胆地拥抱他,和他长长地亲吻,他却只会说,我没时间了,奥尔加请你帮我一下把她拉开红楼皆浮云。然后,他就走了。这还算得上是一个以行动为塑造人物手段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吗?
难怪有人说契诃夫不会写戏,说他写的戏剧人物缺少行动,演员没法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行动的能力”,只会大发议论的人物,一百多年来越演越红,最后红遍了俄罗斯,欧洲,美国,亚洲的戏剧舞台,多少演员为他痴心妄想,又有多少观众,其中有不少是女观众为他伤心落泪,有多少女观众看到威尔什宁离开玛沙时流着眼泪哀伤地看着自己身旁的恋人,又有多少男观众在看到威尔什宁无能为力的时候,伤心地低下头来。
威尔什宁,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戏剧精魂?你到底有着怎样的百年戏剧魅力,超越了时间和地域,活得如此久长,比一个少年情郞更具有生命的力量?
第一幕,威尔什宁被调到边境小城,担任炮兵连的新连长。他说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有病的太太吴淞昊,两个小女儿,一个冒着烟熏得人流眼泪的俄罗斯大傻火炉子,一个破沙发和几把椅子。三姊妹去世的父亲普罗佐罗夫上校和他曾经是同一个旅的军官,是好朋友,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前来拜客。这一天也正好是小妹妹依丽娜的命名日。大姐奥尔加忙着布置请客,小妹妹沉于节日的喜悦当中,只有二姐玛沙长久以来因对丈夫的俗气不满意匪风悍气,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于是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今天这样的节日里,她也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裳。这一天她不停地念着一首诗,诗句中闪烁着普希金《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的“绿橡树”与“金锁链”的意象。
回莫斯科去!这是总能引起三妹妹快乐的的话题。因为玛沙不高兴,姐妹二人就以莫斯科为话题说着令人快乐的往事,想让玛沙高兴起来。可是今天的玛沙很难“哄”,越说越不高兴,最后竟然要离开,惹得大姐奥尔加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威尔什宁来了。三姊妹一家人,还有来做客的军官们都为一位高级军官的到来而高兴,小妹妹依丽娜更是跑着跳着热情接待。今天是她的命名日,她已经长大了,她更有资格像成年人那样接待客人了,所以她比所有人都更加高兴。当依丽娜听到屠森巴赫说威尔什宁是从莫斯科来的,兴奋异常,叫来了奥丽雅,三个姐妹又听说威尔什宁中校是父亲的老朋友,十一年前同住在旧巴斯曼娜雅街上,思念父亲之情与思乡之情同时被触动,姐妹们哭了起来。
三个年轻女孩子流着眼泪,倚靠在像大树一样的威尔什宁身上思念着远方的家乡,这眼泪就像一股甘甜的泉水,流进了早已干枯荒芜的威尔什宁的心田。人物关系被改变了,威尔什宁成了三姊妹最好的朋友。心灵得到真情浇灌的威尔什宁诗兴大发,莫斯科部队的红营房,旁边的德国街,德国街桥下令人忧伤的流水的声响,成了威尔什宁谈话中不断闪现的家乡的意象。
被丈夫庸俗的生活内容折磨得不能忍受的玛沙,被威尔什宁谈话中诗的意象打动了。不是说威尔什宁是玛沙的鲁斯兰,而是在威尔什宁没有到来之前她就需要一个鲁斯兰,然后威尔什宁来了,威尔什宁就有可能成为她的鲁斯兰。
威尔什宁谈兴正浓。三姊妹,却陷入她们在这个城里因为处于文化的上层,不被下层民众所理解的孤独。玛沙甚至说自己太多的知识文化是一个没有用的“第六根手指头”。威尔什宁不同意玛沙的话,他们争论起来。威尔希宁赞美了三姊妹,赞美了玛沙,他说三姊妹就是俄罗斯高雅生活的典范,是未来全俄罗斯都要追求,实现的最美好的生活,你们三个人就是最美好最纯洁的生活本身。
古往今来的剧作家写美丽的女性,多多少少写成了男性世界的欣赏对象,像是是男性的财富与玩物。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美女鲍西霞,不就是巴萨尼奥乘风破浪也要去贝尔蒙特岛寻访的一颗珍宝吗。只有契诃夫,通过自己笔下人物的口吻赞扬了自己民族女性的美丽炎蟒套装。契诃夫笔下的威尔什宁把这些女性看得比自己要高,威尔什宁是那么优雅,那么温柔姜山冷门,那么仰视自己尊敬的、爱着的女性角色,把她们当成是自己心中美丽的女神。这些是中国的莫言们写不出来的。
玛沙不走了,她决定留下来吃午饭。应有的节日气氛也恢复了。威尔什宁谈话中的诗的意象不仅让玛沙愉悦,也拯救了小妹妹依丽娜的命名日。威尔什宁在玛沙纯真眼神的期待之下,说出了自己最深刻的生活感悟:人,要是有两次生活该多好啊,要是第一次的生活是草稿,而第二次的生活才是誊清稿该多好啊。
描述人类情感深处内心生活的大师契诃夫,写出了全世界的成年人都曾有过,却没有表达过,或是表达不清楚的生活感悟:人渴望有两次生活!这就是威尔什宁这个形象的思想魅力。威尔什宁这一形象的内涵,不仅是外在的行动,也是内心的行动与内心的思想,也可以叫做“内心生活”。
契诃夫一反人类在戏剧观念上的局限,他不是违反了我们对行动是戏剧的本质之认识,而是扩大了行动的内涵,增强了内心行动的魅力。王真洁在契诃夫笔下,形象,不仅是人物的外部行动,也是人物的内心思想。契诃夫把人的内心生活当成了戏剧的描写对象,为创立心理现实主义学派的戏剧奠定了基础。
威尔什宁说,要是有选择,我就绝不结婚,绝不。他否定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但是,他却没有否定女性。他是在看见了玛沙这样美丽的女性以后才说出这番话的。他对有病妻子的否定,同时也是对生活的希望的表达,是对美丽女性的赞美。这怎么能不引起全世界所有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人们的情感与思想的共鸣?这和我们那种以为文学的责任,就是赞美一个健全的人以照顾另一个植物人为已任,于是就嫁给他或是娶她的创作观念,又有着多么大的天地之别。如果误以为这些就是在创造“真善美”的想法,真是对“真善美”的极大误解。我们还是来谈真实的威尔什宁。
玛沙突然间意识到,莫非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她一直吟诵“海岸上有一棵绿橡树五条禁令,树上挂着一条金链子,一条金链子”的原因?莫非这个人就是上帝派来的鲁斯兰?
库里根的俗气被威尔什宁看清了。契诃夫还专门安排了一个细节,让库里根把送不出去的书送给威尔什宁。看见如此美丽、聪明、智慧的玛沙,被这样一个俗气的库里根折磨得痛苦不堪,还有最可怕的,是玛沙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美丽,她看不起自己,痛恨自己,她的生命正在香消玉陨。这让威尔什宁无比痛苦,他在第二幕终于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对玛沙说出:我爱您,您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人……
玛沙的自尊,她的文化和道德观念绝不许她接受婚外的爱的感情,可是她是又多么渴望得到这种纯情,她愿意听,愿意体会威尔什宁的爱意,她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中,用笑声把威尔什宁的爱情表白进行谈化,使之成为一个不那么认真的玩笑。于是,聪明的玛沙不停地用笑声来推开威尔什宁爱的表白,推开之后却又舍不得失去这些真爱的言语对自己心灵的抚慰,于是又用她的笑声,把威尔什宁的爱情表白请回来。
可怜的威尔什宁就这样一会儿被拒之千里之外,瞬间又被揽入玛沙温柔情感的怀抱。他的灵魂与身体分离了,他这个大军官,在小玛沙的面前温顺如羔羊,他可怜地对小玛沙说:我只想得到一怀茶。
爱的情感,荡漾在节日的音乐的夜晚,不论他们谈论飞鸟还是谈论冬天的白雪,都是珍惜对方的爱意的传递……这时,威尔什宁的疯老婆又在家里闹自杀了,他只好在这美好的夜晚离开。威尔什宁无法给予玛沙以爱人的情感,甚至也无法完成一对恋人远远的相互注视。这不是契诃夫的残酷,而是生活的真相。
第三幕的大火,是这个剧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这个事件的出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威尔什宁在救火回来以后显得多么精神,这个俄罗斯的儿男,只有在艰险的斗争中才能找到生命的快乐。大火中人们的种种表现显出各自的本性,这一切让威尔什宁想得更多,他思考了俄罗斯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的意义,然后又从他的两个小女孩子的成长开始,思考和幻想了俄罗斯的未来:我们今天所受的一切苦难,不就是为了未来他们的幸福生活。这种思想,这种生活的信念,就是俄罗斯民族长久以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与人类文化的密码。
玛沙来了,他再一次对玛沙说了很多的话,他什么都可以和玛沙说。他们又已经心心相印,即使无需再说一句话,他们也能完完全全明白对方。于是他们唱起了歌。他们把自己的心声唱给爱的人听,在这歌唱声中他们自己也成为了一首动听的歌。
第四幕,分别的日子终于来临。威尔什宁还能说些什么呢?说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他最后的话语,就是让大姐奥尔加帮助他把紧紧抱着他的玛沙与他分开。尽管他有许多高超的思想,长于哲理思辩,但是他却什么也没有做。他的思想是美丽的,但是他却并不能代表剧作家契诃夫所期待的美好生活的方向,因为他在面对幸福的时候束手无策,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爱着他的玛沙,他只能远走边彊去尽军人的责任。
在《三姊妹》中,他只能是一个配角。他的出现和他的高深的话语,虽然激起了三姊妹对生活的渴望,然而更多的是让她们经历了情感的痛苦与折磨。他就象一根火柴,虽然点燃了三姊妹心中美好生活的烛光,自己却很快就熄灭了。要知道,一个不敢追求幸福的人,比一个毁灭幸福的人也强不了多少啊!
三姊妹其实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威尔什宁的出现像一道亮光,映照出三姊妹的美丽与单纯,聪慧与健康,热情与大胆,看出了她们处处散发着艺术与文化的气息。她们以自己的坚强,对看似外表强壮其实内心懦弱的男性舍出性命来呵护,显示出她们愿意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的女神一般美好的精神特质。剧中真正勇敢地接受了生活的苦难,而又不失去对生活信心的人是三姊妹,而不是威尔什宁,也不是那些没有行动能力的威尔什宁们。
2、安德烈与三姊妹
契诃夫《三姊妹》中普洛佐罗夫家的兄长安德烈,曾经是三个姐妹到莫斯科去生活的希望,是有可能成为全俄罗斯最引以为荣的莫斯科大学教授的人,他已经为成为一个学者做好了准备,并完成了必要的学术训练,他一个夏天就能从英文翻译出一本书,他还会拉小提琴,会做木雕刻艺术品,还会做许多小玩意儿,他心灵手巧,他本人还有他的姐妹们以及他周围的人都肯定地认为:安德烈一定能成为任教于莫斯科大学的大学者。
安德烈所受良好教育来自于他的父亲,一位俄罗斯旧军队中的将军。旧俄时代俄罗斯军队人员的文化水平是全俄最高的,玛沙的台词中就提到了这一点,直到今天这一传统也仍然保留着,在俄罗斯军队中尾兽数数歌,军官要不断回到大学进修,官阶才能得到晋升。安德烈就是在父亲的督促下,完成了成为学者所必须的学术训练的。也许他还是姐妹们当中接受学术训练最严格的。他说,父亲去世以后他感到从一个来自父亲的重压之下解脱了出来。
第一幕当新来的炮兵连军官威尔什宁来到他的家,姐妹们就像显示自家的珍宝一样地向威尔什宁“展示”自己的哥哥安德烈,姐妹们围绕着他,讲有关他的一切令姐妹们内心喜欢的故事,姐妹们围绕着他,又是唱又是跳,那是全剧中普洛佐罗夫家最欢快的一天,也是安德烈哥哥和他的姐妹们最幸福和谐的一天。她们也讲到了安德烈近来好像在和本城一个名叫娜达丽亚·谢尔盖耶夫娜(娜达沙)的姑娘谈恋爱。但三姊妹不是很喜欢娜达沙,这和她们所受的教育不同有关系。三姊妹都懂音乐,玛沙还能弹钢琴,她们都会好几国外语,而娜达沙呢,她穿着黄乎乎的裙子,在黄裙子上系一条绿色的腰带,相当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红配绿,丑到家”,她还喜欢画浓妆,把腮红抹得很重,把嘴唇画得很红,总之娜达沙和三姊妹,她们是不一样的人。
在依丽娜的命名日午餐快要开始的时候,娜达沙来了,而且她真的穿着一条黄裙子,系着一条绿腰带来了,大姐奥尔加好心地提醒了她穿得不太得体,但是娜达沙却没有当作好心来接受。
军官们也来了,午饭也吃起来了。节日的餐桌上有酒,也充满了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笑话。当大家拿娜达沙和安德烈开起玩笑来的时候,娜达沙不好意思了,跑着离开了餐桌。安德烈追了上去,要留住娜达沙,娜达沙更是做出了要走的样子。为了留住她,安德烈百般求情,最后竟突然说出:我爱你娜达沙,你就嫁给我吧。
难道安德烈的话算是一个求婚吗,却又发生得那么偶然,来得那么草率。娜达沙答应了。紧接着他们就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接起吻来了。
擅长描写日常生活潜流下重大变化的契可夫,就是这样来把握生活中那些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我们看到也就是在一顿饭的当间,也并没有什么事先百般蓄意的谋划,生活突然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娜达沙在扭捏作态当中成为了三姊妹的嫂子。这个浓妆艳抹的娜达沙,这个俗气得引得人们忍不住要嘲笑的女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三姊妹的生活。娜达沙对安德烈的青春朝气与学者才气的消磨,她对三姊妹回到莫斯科去的美好生活的希望的剿灭,开始了。
看一个女人对丈夫的影响,可以看看她嫁给他的时候这个男人是怎样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以后,这个男人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第二幕开始,安德烈和娜达沙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他们叫他鲍比克。生活的无聊与烦闷,娜达沙主持家庭生活的强势,让安德烈和妻子已经无话可说,夜里他睡不着觉,人也显得无精打采,他拿出了自己保留的,好长时间没有翻看过的大学时的旧讲义……
此时,也许,他会感叹自己当年也有过美丽的时光吧。
娜达沙总是缠着安德烈这让他有点无所适从,她能够不经意之间就找到一个借口,然后就以此为由在这个家里掘取更多的本来并不属于她的东西。这个晚上,娜达沙又缠上了安德烈。她像个幽灵一样地在屋子里转悠,她没有找到任何仆人的任何过失,就又开始以撒娇,耍赖,要爱护宝宝的身体为由,提出要侵占依丽娜的房子。此刻正是谢肉节的夜晚,是一个唱歌,跳舞,喝酒的欢快的夜晚,而娜达沙却提出,为了宝宝鲍比克能睡得安稳,不允许那些参加化妆舞会的人到家里来。在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不许歌唱与舞蹈的人,也许是最令人厌恶的了。安德烈当然没有答应她,然而她已经宣战了,接下来她将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计划。
靠在地方自治会议里为上等人家打下手、跑腿为生的费拉彭特来送信,他说起了道听途说的关于莫斯科的奇闻怪事,他的话让安德烈摸不着头脑,而安德烈却对费拉彭特谈起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体会到的无聊与孤独,那种在生人当中都能感到亲切,而在自己的亲人包括妻子面前却感到孤独的冰冷和无奈的情绪。这在费拉彭特自然是听不懂的,安德烈却说,你要是真的能听懂,也许我就不跟你说了。
安德烈,已经不愿意真正和人交流他的思想了。
这个对生活无精打采的安德烈,又是怎么消磨生命中宝贵的时光的呢?他的激情又渲泄到了什么地方呢,原来,在契布提金的影响下,他迷恋上了到俱乐部去打牌赌钱,还常常输钱,而且一输就是两几百多卢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他的行为甚至在全城引起了议论。三姊妹对此先是感到吃惊,然后是忧虑。她们的哥哥会沉迷于赌搏,这是她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契布提金,这个疼爱三姊妹,曾经爱过她们的母亲的老军医,这个在依丽娜命名日送上贵重礼物的老头儿,这个一般人眼中的老好人,同时又正是领着安德烈走上赌搏的道路,是为最终毁掉三姊妹的生活,埋下致命祸根的人。在契可夫的剧本中人的复杂性,生活的复杂性被描写得特别充分。 他笔下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什么好人和环人。两幕戏之间,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小妹妹依丽娜在电报局工作,谢肉节这天她回来得很晚,工作了一天的她觉得累极了,特别希望能享受一个节日舞会,三姊妹邀请的参加化妆舞会的军官们陆续到来,他们开始喝洒谈天,准备在一起渡过这个节日的夜晚。
198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三姊妹》
夜色已深,烛光融融。军官们开始弹奏,有的开始化妆,然后人们开始跳起舞来了……节日的欢乐开始了。就在这时安德烈的妻子娜达沙进来了。她叫停了音乐,大家全都愣住了。安德烈,这个姐妹们曾经的依靠和守护者,这一次并没有阻止娜达沙的行动,而是帮着妻子对大家说:娜达沙说,我们的宝贝病了,化妆跳舞的人也不会来了……
安德烈,在这个节日的夜晚终于和娜达沙站到了一起,成为了普罗佐罗夫家中阻止姐妹们享受音乐、舞蹈和节日欢乐的人。
安德烈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对娜达沙的爱,却又完全受到她的摆布。然而娜达沙对生活进行掘取的欲望并没有到此满足。节日的夜晚,小城自治会议的主席普罗托波波夫坐着马车来接娜达沙,要带她一起去兜风。面对这个全城最有权力的男人的邀请,爱好虚荣的娜达沙接受了。她春心荡漾,她换好了盛装,她当着小妹妹依丽娜的面走了,投入了情人的怀抱。安德烈在和娜达沙一起剥夺了姐妹们节日欢的夜晚,却又遭到了娜达沙的背弃。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也终将失去爱情和获得真正爱情的能力。
安德烈也曾下过决心不再赌钱。他说,再到俱乐部去的时候只是在边上看着,不再赌了。然而他去了以后真的能忍住不赌吗?对于一个赌钱成瘾的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到了第三幕他欠下的赌债已经越来越多,达到了几万块,最后为了借钱还赌债,竞然抵押上了普罗佐罗夫家的房子,也就是父亲留给三姊妹和安德烈四个人共有的房子。三姊妹去莫斯科的美好的梦想已经难以实现了,现在就连栖身之处也要失去了。
小城里着了一场大火,全城的人都去救火了,只有安德烈一个人躲在屋里,一个人拉他的小提琴。他虽然从这个小城自治会议的秘书转任为委员,提高了身份,但是又没有愿望去履行城市管理者的责任,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城里着大火的这天夜里,小妹妹依丽娜已经被挤出了自己的住房,已经和奥尔加挤在了一间屋子里。这天夜里玛沙不愿意跟着丈夫回家,也挤在了奥尔加的屋里,她们在大火之夜里拥抱在一起互相安慰。安德烈偏偏这时也闯了进来,他不满意于三姊妹对自己妻子娜达沙的不满,竟然在这个大火过后人心惶恐的夜晚,朝着妹妹们大吼大叫,要求她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妻子。然而,他的内心又是极其空虚无助的,他对因欠债抵押了房子的事自知理亏,知道自己对不起妹妹们。所以在一通吼叫之后,安德烈又否定了自己对姐妹们说的那些凶狠的话,哭着离开了。
安德烈在娜达沙的折磨之下,生命已经完全萎缩。娜达沙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安德烈常常推着小孩车在花园里消磨时光 ,用恶毒的话抱怨自己的妻子。契布提金看出,这样下去这个男人就完全被毁掉了,他用明确的语言,劝安德烈拿上自己的手杖,戴上自己的帽子,丢开这里的一切,朝着大路往前走,不要回头,独自一个人从现在的生活里走掉,去寻找新的生活。然而,已经点燃不起任何希望的安德烈,听不懂契布提金的话。他已经彻底被生活,被娜达沙打垮了,他被娜达沙为他安排的生活消解掉了。他像所有尽管被妻子折磨着,却又无力做出任何反抗的男人一样苟活着。
安德烈最著名的台词就是:太太,不过是太太罢了。
安德烈,是《三姊妹》一剧中变化最大的人物形象。他从一个最受姐妹们喜欢、尊敬的人,从本来的姐妹们去莫斯科的希望,变成了一个帮着娜达沙毁掉姐妹们美好希望的人。他不仅帮着娜达沙毁掉了的生活的希望,而且,最后正是安德烈自己的行为,让姐妹们失去了栖身之地。
安德烈的蜕变与堕落,是从他糊里糊涂地和一个庸俗不堪的女人的“谈恋受”并“凑合”在一起生活开始的。契可夫一系列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就是“不能容忍庸俗”。庸俗,绝不等于生活中的平平常常;庸俗,是毁灭生活中一切美好未来的毒菌。人们在生活中如果容忍了庸俗,甚至为其提供了生长环境与养料,那这个毒菌就会像雨后的毒蘑茹一样,侵占整个生活的森林。
契可夫笔下的安德烈这个艺术形象,残酷地揭示出了生活的真相,也通过一个生活得不那么美好的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生活的哲理:人,一旦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就不仅仅会走向无聊与平庸,而且3u8950,甚至,会成为扼杀美好生活的刽子手。即使是像安德烈这样一个曾经承载着美好生活希望的人,也会因为与庸俗订立了妥协的契约,从而走到自己本来美好面目的反面,成为扼杀美好生活的刽子手。我们人类孤孤单单一代又一代活在这个冷漠而孤独的星球上,人在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那生命也就不会再有任何其他的意义。
安德烈这个艺术形象从反面告诉我们:人,只要还活着,就永远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未完暂略)
4、人物形象系统
契可夫的《三姊妹》中有五个女性形象:大姐奥尔加,二姐玛沙,小妹妹依丽娜,她们的嫂子娜达沙和老奶妈安菲萨;有一个哥哥名叫安德烈,是一个有可能成为莫斯科大学教授的人;有六个和普罗佐罗夫家过往甚密的军官:新来的炮兵连长威尔什宁,追求依丽娜的屠森巴赫男爵,同样在追求依丽娜的索列里,爱过三姊妹的母亲的老军医契布提金,像对待小妹妹一样对待依丽娜的罗迭和费多季克;有一个中学教员,二姐玛沙的丈夫库里根;有一个在地方自治会议里跑腿打杂的老仆役费拉彭特,一共十四个人物。
剧本里的形象不是信手拈来的一群人物,而是为了表达剧本的中心思想,将统一的贯串行动联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关系的人物的集合体山芋花。每一个登场人物都应当是必需的,应当是揭示作品思想内涵的一个分子。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相对一致的贯穿行动,具有一致的生活目标的人物集合体,称之为一个形象系统。
在格里包耶妥夫的《智慧的痛苦》中,恰茨基从国外留学归来回到莫斯科,住到了过去的朋友法穆索夫家,法穆索夫的女儿索菲娅是他少年时的恋人。然而法穆索夫家的生活方式、以至生活气息使他感到压抑,他的恋人索菲娅又移情别恋莫尔恰林,恰茨基感到无法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最终选择了离开。斯氏的学生克里斯蒂这样说:“无论对这个喜剧作何种解释,都不能回避恰茨基是作为朋友来到法穆索夫家,从法穆索夫家离去时成了敌人这个事实。恰茨基与法穆索夫周围的人决裂,发生于剧本从头到尾的全过程。”
看吧,“与旧阶级决裂”,这就是恰茨基这个新一代的俄国知识分子在这出戏中的贯穿行动。要认清一出戏贯穿行动离不开对基本冲突的认识,离不开划分剧中人物的思想阵营。有时,面对更接近生活的契可夫式的戏剧作品,认清基本冲突并不容易。剧作中不断发生表面冲突的人物双方,常常并不一定就是两种思想、意志、或剧中两个思想阵营的代表。
阵营划分的依据不在于谁与谁发生了表面冲突,而在于人物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那些爱打架的跟班们并不能被划分在罗密欧的阵营当中。因为从这出戏的思想意义上来看,不论人物属于哪个家族,那些懂得爱与和解、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代表的希望以爱情代替仇恨的人属于同一个阵营;而那些仍然抱定了封建世仇观念、一心想要去廝杀与报仇的人,则都属于另一个阵营。
尽管契可夫的戏更像是生活本身,但我们仍可以在契可夫的戏中找到分属不同阵营的人物。如果思想阵营划分得清晰,就有可能使得看似一团生活的契可夫的戏剧,通过排演在舞台演出中揭示出了日常生活下面的思想交锋。
导演如果认识不到剧作主要的思想冲突,认识不清剧中人物分属的思想阵营,也就无法找到人物的贯穿行动,单位任务与行动也就失去了方向,整台演出也就难以找到舞台行动的总体走向,也就不可能实现最高任务。
当年丹钦科导演《三姊妹》这出戏时,当他确立了“思念美好的生活”这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形象种子时,也就同时将一切对于生活有着美好思念的人——谢尔盖耶夫娜姐妹、威尔什宁、屠林巴赫男爵等划分到了一个阵营,而将那些没有生活品味、不够敏感、没有生活激情,只有在决斗中才能振奋起来的索列里,还有安德烈、娜达沙,甚至契布提金,划分到了另一个阵营。
全剧分为两个思想阵营,并因此形成两个主要的形象系统。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是一个阵营,因为他们的追求的不能实现,于是这些人物的贯穿动作,就成为了对美好生活的思念,因为他们代表了全剧的主导思想,他们的动作也就成为了全剧的贯穿动作。反之,一切破坏美好生活的人,都是一个思想阵营,属于另一个形象系统,他们是索列尼,娜达莎,而安德烈和契布提金因为只顾自己在庸俗的生活方式中去解脱痛苦,最终成为了给他人带来更深痛苦的人,他们最终加入了这个思想阵营,成为了这个形象系统中的人物。这个阵营的反贯穿动作只能是:追求庸俗的生活目标,毁坏美好的生活。
四、剧作及演出的艺术特色
契可夫在他的戏剧创作中继承了俄罗斯文学家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同时又摒弃了以往戏剧作品中那种追求表面冲突并以强烈的外部冲突构成其戏剧性的手法,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在以往戏剧作品中难以构成戏剧题材的内容,比如在《三姊妹》当中,人们在生活中的谈话、吃饭、喝茶都成为了作家所表现的内容。然而,就在聊天和喝茶的当间,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改变了,有的人获得了爱情又与爱人永久分别、有的即将开始新生活的活泼而年轻的生命又因为残酷的决斗而永远地离开了……
这样的人生中重大的事件,在一般剧作家那里都会成为贯穿全剧的情节线索,写出几场冲突强烈的有前后关联的“好戏”,然而在契可夫的剧本中,它们只是在发生在日常生活场景当中的事件,作家并不去着意追求表面的戏剧性,因此,契可夫的戏剧就有了一种独特的品格,即“日常性”特征;又因为在这些事件中深藏着人的情感以及细腻的情感变化过程,契可夫的戏剧就又有了一种“抒情性”的特点。“日常性”与“抒情性”,这正是契可夫戏剧作品的总体风格。
契诃夫剧作的“日常性”与“抒情性”特征,在《三姊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剧中军官屠森巴赫男爵对于小妹妹依丽娜的爱情、另一位军官索列尼的嫉妒以及由此引起的决斗,还有玛沙与军官威尔什宁的婚外恋情以及他们的分别,这些都具有极强的戏剧性,然而契诃夫并没有将这些具有极强情感内涵的事件及其发展过程作为构成该剧情节的主要内容,这些事件都隐藏在了剧中所表现的日常生活的内容当中,而有些看似并不能产生戏剧性的场面,却又被作者当作重要的戏剧内容。
比如三姊妹与她们父亲的故交威尔什宁中校的重逢、相认,就并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在强调外部冲突的情节剧中这也许只是一个过场戏,而在契可夫的剧作中却成为重要的戏剧场面,也许在这一点上契诃夫倒是与我国古代诗人对生活况味的感悟相通,“他乡遇故知”,必然会生出些许对于生活变化的感叹、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也常会由此进一步引起更多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这本身就是人生中重要的戏剧,值得细细品味,契诃夫的剧作也由此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
《三姊妹》中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有的是旧贵族,人物的台词也充满了哲理与诗情,比如屠森巴赫男爵在决斗身亡前对他的未婚妻依丽娜说:“你瞧,这棵树,它已经死了,可是它还和别的树一样,在风中摇摆。”多少年来,这段著名的台词不断让知识分子观众产生连篇的遐想。
如何挖掘台词中的潜在含义,揭示出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与行动目的,在舞台上创造出一百多年前俄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这些都是剧作给演出者提出的重要任务。虽然说“日常性”与“抒情性”是契诃夫戏剧的重要特征,但是导演与演员的工作则首先是应该挖掘“日常性”下面的思想冲突与情感碰撞的潜流,这样观众才能真正欣赏到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魅力。
五、关于体裁、思想立意、美学原则、形象种子、贯穿行动、最高任务等问题的说明
演出体裁:《三姊妹》剧中有些场面与台词让我们深思,有些场面与人物命运的突然转折会让我们流泪,有些让我们会心一笑,有些人物的行动,又让我们希望能够狠狠地嘲笑一番才能解气。
我们将这出戏的体裁确定为带有悲剧与喜剧两种色彩的正剧。
演出思想立意:对人类有着极大同情心的契诃夫不能容忍生活中的残酷与庸俗,他笔下的三姊妹已经不能到莫斯科去了,却更加思念心中无限美好的莫斯科。
虽然人们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屠杀当中,但是人们却不应该忍受这样的生活,我们思念更有文化、更有意义、更高尚的生活,我们应该通过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契诃夫在《三姊妹》中对我们所说的话,就是全剧的思想立意。
演出美学原则:我们追求以斯氏体系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希望通过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来引导观众对生活现状进行思索,希望通过思索产生改变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同时我们将努力在创作中寻找那些充满表现力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舞台手段,揭示出契诃夫对人类处于生活困境的原因的深入思考。
演出形象种子:房子倒塌了,森林也开始荒芜,心灵却生出了翅膀,飞向那无限向往的地方……
全剧贯穿行动:思念,更加思念美好的生活!
全剧反贯穿行动:摧毁生活的希望。
演出最高任务:用全体创作人员充满热情的演出,用三姊妹心中的痛苦与希望,呼唤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于演出各幕情绪色彩的说明:
一幕,五月,阳光灿烂的春天,小妹妹的命名日,姐妹们从父亲去世的悲伤中解脱了出来,欢声笑语出现了,只有玛沙有些不高兴,贵族军官奏起音乐,在这一连串的欢笑的河流中,小妹妹依丽娜是一朵跳得最高的浪花儿,玛沙对丈夫库里不满意,旧相识威尔什宁来了,重逢的愉快中带着些许回忆旧时美好生活的忧伤,玛沙与威尔什宁互相吸引,俗不可耐的娜达沙来了,她要闯入三姐妹的生活,小妹妹宣布我们要到莫斯科去了,安德烈与娜达沙躲在一旁粗野地喘息着接吻,美好五月的莫斯科主旋中,出现了不合谐的声音……
二幕,谢肉节之夜,然而室内却是昏暗的烛光,安德烈感到无比狐独,娜达沙要将小妹妹赶出她的卧室,玛沙与威尔什宁缱绻相依,屠森巴赫对依丽娜百般呵护,音乐奏起来了,舞跳起来了,可是娜达沙却终止了节日舞会,威尔什宁也因妻子闹自杀走了,玛沙失望发了脾气,索列尼的求婚像是一场闹剧,契布提金带着安德烈去赌场解闷儿,大姐也不跟小妹妹说话,娜达沙居然夜间外出去和权贵约会,虽然节日的气氛已飘向这座小城,屋外是卡林卡的音乐和焰火,可是依丽娜心中的节日烛光却更加昏暗,她深深地思念远方的莫斯科,莫斯科的主旋响起……
三幕,深夜,一场燃烧全城的大火过后陈薪璇,小妹妹已被赶出了自己的屋子住到了大姐的屋子里,娜达沙还要继续往外赶大姐,真是另人烦恼,大火过后威尔什宁与玛沙情感更浓,契布提金重又喝起了酒,大醉中摔坏了妈妈留下的钟,屠森巴赫再次向依丽娜表白爱情,安德烈把房子抵了债,莫斯科是去不成了,大姐劝小妹妹嫁给屠森巴赫,去不成莫斯科了,小妹妹伤心地哭起来,库里根没有留住玛沙,玛沙奔向了威尔什宁,黎明了,晨光,令人忧伤的晨光照进屋子,小妹妹同意嫁给屠森巴赫,更加伤心地哭起来,绝望中思念莫斯科……
四幕,阳光,透过树林,照进林间空地,秋天,树叶飘落,军乐响起,军队要开拨了,人们在告别,威尔什宁要走了玛沙的心乱了,库里根盯着玛沙一步不离,依丽娜就要嫁给屠林巴赫去开始新的生活,娜达沙成了摧毁一切的主人,安德烈心如死灰,索列尼要和屠森巴赫开始一场决斗这让人不安,依丽娜探听不出“决斗”这个秘密却感到一种不详之兆,威尔什宁来告别,又匆匆离去,玛沙伤心欲绝,玛沙的丈夫库里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英勇,要和玛沙生活下去,一声枪响,鸟儿飞起来,树叶飘落,屠森巴赫被杀,依丽娜难过得活不下去了,奥尔加姐姐和玛沙姐姐鼓励小妹妹,要生活下去,树叶在飘落,莫斯科的主旋再次响起……
导演的话(对作品的思想立意、艺术特色以及如何排演的简要说明):
在契诃夫的日子里,我们开始排演《三姊妹》。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同学们来说,这都是一项艰难的创作。
契诃夫在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前夜俄国知识分子“向旧生活告别”的苦闷,以及他们对生活意义的思索。契诃夫在创作中继承了俄罗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同时又摒弃了那种以强烈的外部冲突形成戏剧性的手法。契诃夫戏剧的“日常性”与“抒情性”特征在《三姊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些看似不能产生“戏剧性”的生活内容成为了重要的戏剧场面,比如三姊妹与逝去父亲的故交威尔什宁的重逢和相认,虽然没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却写出了姐妹们回顾过去美好生活的忧伤。这也和我国古代诗人对人生况味的感悟相通。“他乡遇故知”必然会生出对生活变化的感叹,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引起更多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三姊妹》中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台词充满了哲理与诗情,比如屠森巴赫在决斗身亡之前对未婚妻依丽娜说:“你瞧这棵树,它已经死了,可是它还和别的树一样在风中摇晃。”多少年来,这段著名的台词总是能让知识分子观众产生连篇的遐想……
在《三姊妹》中,谈话、吃饭、喝茶都成为了作家所表现的戏剧内容。然而就在聊天喝茶当间,生活被改变了。有的人与爱人永久分别,有的人因残酷的决斗而永远离开了人世……对人类有着极大同情心的契诃夫不能容忍生活中的残酷与庸俗,他笔下的三姊妹已经不能到莫斯科去了,却更加思念心中的莫斯科。
虽然人们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屠杀当中,但是却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我们思念更有文化、更有意义、更高尚的生活,我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就是契诃夫在《三姊妹》中对我们所说的话。
如何揭示出人物行为的深层动机与行动目的,如何挖掘台词中的潜在含义,如何在舞台上表现出一百多年前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吴云清,给老师和学生们提出了重要的创作课题。虽说“日常性”与“抒情性”是契诃夫戏剧的重要特征,但是导演与演员的工作则应该挖掘“日常性”下面的思想冲突与情感碰撞的潜流,这样观众才能真正欣赏到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魅力。我们努力在创作中寻找那些充满表现力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舞台手段,揭示出契诃夫对人类处于生活困境的原因的深入思考。我们追求以斯氏体系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以求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观众对生活现状进行思索,由此产生改变旧生活的愿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我们的朋友,著名音乐家三宝老师创作了该剧的音乐,分文不取把录制好的音乐送给我们用于这次的创作。他那充满情感内涵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深化了三姊妹“对莫斯科深深的思念”的演出主题!我院文学系的彭涛老师为参加演出的同学们做了“契诃夫戏剧专题讲座”,《戏剧》杂志的童宁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该剧的研究资料,表演系的徐平老师对同学们的台词艺术处理进行了热情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刊载文章皆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标明出处。
工作人员
编辑:孙佳良
制作:李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