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冷血动物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词鉴赏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词鉴赏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
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哲也二号,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宿青平,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妻主当自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范无病。“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最强七友,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琥珀年华,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于易水送别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刘骁骞。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崔锡恩。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黄楚淇,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什么是冷血动物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程铁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裂解符文,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艾婷婷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倾城之恋灵希。”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牧宋,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送别
唐.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彻夜难眠的时候为友人创作的一首离别诗,抒发了作者内心中那种对友人难舍难分的纯净通明的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离别之心洁似冰。
易水送别与秋夜惜别,豪气与柔情于骆宾王之身而为一。正因为如此,诗人丰富的情感更有力地打动着每一个人。男儿自古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功是将军功,死是战士死!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见面,有酒就喝个痛快吧!尽管它冷的就和冰块没没什么两样!也应了当时社会动荡,难见面的局势。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是抒怀咏志。
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胡仙仙。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赏析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乐府题解》云 :“《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这首《从军行》非“苦辛之辞”,寄慷慨之意,抒发了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捐躯报国的战斗激情。
诗的开头两句,就表现了一种报效国家的非凡气慨。《战国策·燕策二》说:苏代游说齐王前先见淳于髡,说到曾有马经伯乐一顾而增价十倍。后人借“一顾”代指君恩谢眺有诗云:“生平一顾重,宿昔千金轻上官午夜。”(《和上主簿怨情》 ) 说平生把受君一顾看得很重,素来把千金看得很轻。此诗首句即取此意。“一顾”之恩,激起了昂扬豪情,“意气溢三军”。意气即气概。“三军”,这里泛指军队。一个“溢”字赵晋亨,表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中间四句,描绘了战地生活的画面,塑造了英武的战士形象。“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戈”是一种古代兵器,因是横刃,下装有长柄,故日光照射其映在地上的影子当是分开的水魅莲。“剑文”,指刻在剑上的星状花纹。这两句字面上是写物,实际是写人。白天,原野上太阳照耀着横戈的战士,日光分开了戈影;夜晚,天上的星星辉映着持剑的勇士 ,星光与剑文聚合。
这两句诗描绘的多么象两幅静态的剪影,使英武的守边战士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弓弦抱汉月 ,马足践胡尘”,则描绘了动态的战士的形象。“弓弦抱汉月”,即弓弦拉开有如汉月。明月是美好的,本为胡汉所共有,这里称“汉月”,表现了一种民族感情。“胡尘”,即胡地之尘。边塞在胡地,马足“践”起的当然是“胡尘”。一个“抱”字,一个“践”字,生动地勾画出守边战士的动态的形象:练武时,弓弦正在拉开象美丽的满月;巡边时,马蹄声碎践起了轻轻的烟尘。上述四句诗勾画出了四幅战地生活画面,表现了守边战士的四种不同形象,但都一样的威武,一样的豪壮。这里描绘的边塞生活看似从容,却没离弓、剑、戈、马,实际是严阵以待,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豪迈之情。“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这里引用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表现守边将士不惜流血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两句是诗人掷地有声的誓言,与“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感人至深。全诗直抒胸臆,气势恢宏,但联想诗人的一生,我们不禁深感悲哀。诗人渴望君王的垂顾,可惜适逢武后专政,李姓正统岌岌可危,自顾不暇,自然不可能像诗人期盼的那样给予恩顾。诗人渴望为保卫国家而征战边塞,最终却在内战中做了唐王朝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但本诗以其刚健、雄浑的诗风和诗人的其他诗作一起开辟了唐诗一个清新的伟大时代。
来源:百度百科、古诗文网
编辑:诗词鉴赏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
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哲也二号,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宿青平,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妻主当自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范无病。“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最强七友,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琥珀年华,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于易水送别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刘骁骞。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崔锡恩。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黄楚淇,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什么是冷血动物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程铁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裂解符文,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艾婷婷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倾城之恋灵希。”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牧宋,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送别
唐.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夜晚彻夜难眠的时候为友人创作的一首离别诗,抒发了作者内心中那种对友人难舍难分的纯净通明的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离别之心洁似冰。
易水送别与秋夜惜别,豪气与柔情于骆宾王之身而为一。正因为如此,诗人丰富的情感更有力地打动着每一个人。男儿自古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功是将军功,死是战士死!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见面,有酒就喝个痛快吧!尽管它冷的就和冰块没没什么两样!也应了当时社会动荡,难见面的局势。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是抒怀咏志。
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胡仙仙。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赏析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乐府题解》云 :“《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这首《从军行》非“苦辛之辞”,寄慷慨之意,抒发了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捐躯报国的战斗激情。
诗的开头两句,就表现了一种报效国家的非凡气慨。《战国策·燕策二》说:苏代游说齐王前先见淳于髡,说到曾有马经伯乐一顾而增价十倍。后人借“一顾”代指君恩谢眺有诗云:“生平一顾重,宿昔千金轻上官午夜。”(《和上主簿怨情》 ) 说平生把受君一顾看得很重,素来把千金看得很轻。此诗首句即取此意。“一顾”之恩,激起了昂扬豪情,“意气溢三军”。意气即气概。“三军”,这里泛指军队。一个“溢”字赵晋亨,表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中间四句,描绘了战地生活的画面,塑造了英武的战士形象。“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戈”是一种古代兵器,因是横刃,下装有长柄,故日光照射其映在地上的影子当是分开的水魅莲。“剑文”,指刻在剑上的星状花纹。这两句字面上是写物,实际是写人。白天,原野上太阳照耀着横戈的战士,日光分开了戈影;夜晚,天上的星星辉映着持剑的勇士 ,星光与剑文聚合。
这两句诗描绘的多么象两幅静态的剪影,使英武的守边战士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弓弦抱汉月 ,马足践胡尘”,则描绘了动态的战士的形象。“弓弦抱汉月”,即弓弦拉开有如汉月。明月是美好的,本为胡汉所共有,这里称“汉月”,表现了一种民族感情。“胡尘”,即胡地之尘。边塞在胡地,马足“践”起的当然是“胡尘”。一个“抱”字,一个“践”字,生动地勾画出守边战士的动态的形象:练武时,弓弦正在拉开象美丽的满月;巡边时,马蹄声碎践起了轻轻的烟尘。上述四句诗勾画出了四幅战地生活画面,表现了守边战士的四种不同形象,但都一样的威武,一样的豪壮。这里描绘的边塞生活看似从容,却没离弓、剑、戈、马,实际是严阵以待,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豪迈之情。“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这里引用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表现守边将士不惜流血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两句是诗人掷地有声的誓言,与“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感人至深。全诗直抒胸臆,气势恢宏,但联想诗人的一生,我们不禁深感悲哀。诗人渴望君王的垂顾,可惜适逢武后专政,李姓正统岌岌可危,自顾不暇,自然不可能像诗人期盼的那样给予恩顾。诗人渴望为保卫国家而征战边塞,最终却在内战中做了唐王朝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但本诗以其刚健、雄浑的诗风和诗人的其他诗作一起开辟了唐诗一个清新的伟大时代。
来源:百度百科、古诗文网
编辑: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