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蛇传开始桓仁县户外行-文溯阁170520
桓仁县户外行-文溯阁170520
2018年6月2日星期六,跟随户外群去往桓仁长甸子,米仓沟将军墓,米仓沟稻田。一大早5点半文化宫广发银行门前集合,由于路途比较远,集合时间要早一些。这已经是第几次去桓仁已经记不清了。4点钟起床准备,5点从家里出来,本想在东明一条街买油条带上,中午吃。可是出来太早,卖油条的地方还没有开业,走过几个店铺只发现一个卖早点的,买了几个饼装包里,匆忙赶到集合地点,车还没有来,群主和几个驴友已经到了。和他们打过招呼,车来了大家上车,清点人数,有中途上车的人。5点30分车出发。途径消防车站,我的同学在那等车,几个人上车找到座位坐好,车继续前行,一直到卧龙车站,人都上齐了。这时群主和大家介绍了一天的行程计划,然后让大家休息睡觉。因为出发的早,难免有人睡不好,这样在车上的时间能睡一会也很好,这也是几年户外的经验了。车一路行进中,虽然有些困意,但还是睡不着。和同学说了几句话,让他能睡就睡一会,他昨晚也没睡几个小时,说是晚上和几个同学喝酒庆祝“六一”,有点喝多了。这个年纪还能这样热闹,也属于难得了。今天的包车是38座中客,座位间距比较小,坐时间久了很累,之前预料到会是这样的,不过这么多年走户外,这样的情况很多次,已经习惯了。这条公路到达桓仁县要经过四个隧道,三架岭隧道-八盘隧道-新开岭隧道-大凹岭隧道。大凹岭隧道是本溪县与桓仁县分界线,车过大凹岭隧道,停车休息,洪震南每次到桓仁几乎都是在这停车休息,下车买东西的,吸烟的,去洗手间的,拍照的。因为来往车辆在这里停车的比较多,所以就有了一个小超市在这里方便大家买东西。河边有吊桥,喜欢照相的游客在这里拍照,还有一块景观巨石矗立在这里。
<滴水观音> 集安<好太王碑>
这个巨石有个名字《滴水观音》,我拿出手机逆光拍了一张巨石的剪影。几分钟过后,大家上车继续前行。车到桓仁,远远的就可以望见《高句丽五女山山城》,五女山山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本溪市桓仁县县城东北8.5公里的五女山上,是史料中记载的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纥(ge)升骨城”的部分遗址。
五女山山城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楔型,南北长1540米,东西宽350至55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顶的内城两部分。山城东、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险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难攻。它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金恩荣,但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却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城内主要发现了3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城墙、哨所、兵营、蓄水池等遗址。五女山山城作为高句丽的早期都城,在东北地区历史以及高句丽民族历史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高句丽》的历史,高句丽文化遗址以及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这些年很多人认为高句丽就是高丽的祖先,我想还有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误认识。
高句(gōu)丽(lí)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开始,直至公元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高句丽灭亡于唐朝的薛仁贵大军历经705年历史。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朱蒙是夫馀王族的成员。夫馀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迫使朱蒙南奔,于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在今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高句丽国。
据推测米麟林,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
前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注:不同于高丽)、百济、新罗)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建武十二年(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名将毌丘俭《(Guànqiū Jiǎn,?-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带兵万人讨伐高句丽,摧毁了丸都城。征剿行动至正始六年(245年)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正始六年五月回师凯旋。
(注:1906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残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久,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
复兴与扩张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永嘉七年(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建兴二年(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公元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咸康八年(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 咸安元年(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咸安二年(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在《本溪宗教史话》一书有过佛教何时传入本溪的记载:公元375年,春二月前秦符坚遣沙门顺道,送上佛像经文一批,时高句丽王小兽林,便接受信奉,创建了肖门寺,居奉顺道法师,这是高句丽最初传入佛教和创建佛寺的开始。顺道乃是高句丽统治时期的得道高僧,他不仅是肖门寺的祖师,同时肖门寺也是辽东佛教的第一祖庭。把肖门寺变成为高句丽王室在辽东弘扬佛法的第一大寺,也可以说是佛教在东北亚的第一寺院。高句丽王朝把统治疆域分成五个部族,按五个方位分别居住在东西南北中部,其中五部之一的消奴部重要管辖区域,正是今天本溪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区。消奴部是高句丽王朝第一个王族,又是镇守五女山山城(旧称纥升骨城)高句丽开国第一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区。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以及周围出土的文物分析,可以断定肖门寺的遗址就在今天的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
元兴三年(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
五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 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义熙九年(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五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内部纷争
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六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
大宝二年(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承圣二年(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与隋的战争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过度残暴的征敛与统治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与唐的战争
唐初贞观年间,唐朝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打败薛延陀汗国,四夷威服。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贞观十九年(645),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
此次唐太宗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国企风流,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恶女戏夫,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
唐高宗时期
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64]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显庆四年(659年)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历史上的这次“横山之战”被考古学家考证为发生在现今的本溪平顶山。古代的横山即是如今的本溪市平顶山。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本溪市平顶山“高句丽山城”的发现:2002年5月,本溪市平顶山森林公园在平顶山进行园林建设,发现崖壁豁口处及缓坡地带筑有城墙,本溪市博物馆得知这一消息,遂对城墙进行了初步勘测,确定平顶山为一座古代山城。2008年6月山上进行施工建设意外发现了一批高句丽时期及金代,明代遗物,市博物馆再一次对山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勘察和简单的测绘。根据出土的铁器,陶器和城墙砌筑的特点与桓仁五女山山城相似,以及山城内采集的高句丽遗物等等,经过专家的推断平顶山山城相当于五世纪前后高句丽山城。《资治通鉴-唐记-高宗上》:“显庆四年十一月,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书中记载的横山即现今的本溪市平顶山。
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下治理国家政事。九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军,
以后一年多时间,唐军捷报频传,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杨明学,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都市邪修,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疆域
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疆域:西部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1]
北朝之末,高句丽国东至新罗,西北渡辽水至营州,南至百济,北至靺鞨。
长寿王时期,高句丽南部疆域进一步扩张,基本控制了汉江流域。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
?
高句丽王城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历史都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将军坟
其中,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政权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东北地区影响大的民族政权。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规模
都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古墓群
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高句丽王城
东方金字塔
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墓室内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在坟的顶端,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式样相同的陪葬墓,规模小得多,现仅存一座。
东方第一碑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高句丽
军事
史载高句丽人,“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注:《后汉书》卷85《东夷传·高句骊》。)。这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亦有描绘,比如洞沟12号壁画墓的斩俘图和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图等。攻城图整个画面为某个城的一角,城门紧闭,城外有二将乘骑手持长矛,正在酣战,人马均着甲胄。在二将上方有二士卒滚抱厮打,画面简洁,主题突出,是描绘一幕城池的守御战,可能是为了表现墓主生前参与守卫某城有功的战绩场面。
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如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高句丽后期,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高句丽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高句丽古墓壁画中,高句丽骑兵、步兵的形象是很多的。
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根据高句丽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对高句丽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高句丽兵器进行研究,高句丽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四种。其中铁制兵器占绝大多数,铜兵器只占极少的部分。铜类长兵器有铜矛;短兵器有青铜短剑、青铜剑镖、青铜钺形斧;抛射兵器有鎏金铜镞、铁铤铜镞。铁类长兵器有铁矛、铁长刀、铁陌刀;短兵器有铁刀和环手刀、三棱形铁刺、三钩器;抛射兵器有铁制鸣镝和铁镞,其中鸣镝飞行中翼孔鸣响,无杀伤力,作为警报发信号使用。高句丽的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等。其中铠甲分两种,一种为将士身上所穿铠甲,另一种为战马身上所披挂的马铠。《三国史记》把将士和战马身上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为“铁骑。此外,还有为便于士兵登山而特制的铁钉履和军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铜钉鞋。
唐朝时期,高句丽军队的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章早儿。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文献中一些关于高句丽军队数量的零散记录,有学者推测在唐初时高句丽国内常备军队已经达到60万左右。
经济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后,充分利用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初步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进步的社会经济结构。
两汉时代,高句丽对于农业生产各个季节所使用的铁制农具几乎都已具备,这对高句丽农业的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到山上王时期,铁器的应用已超出了农业范围,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地使用了铁器,如铁制的生活用具、兵器、手工业生产工具等,都广泛应用。标志着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三世纪时,高句丽除了偏僻地区外,已普遍使用了牛耕。在四世纪以后,牛车又广被应用。这对农业生产来讲是很大的推动,加快了农耕和运输,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5世纪前后,高句丽占据乐浪、带方、辽东诸郡,为高句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句丽中期的农业大发展,为后期的高句丽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句丽社会随着农业经济的进展、兴盛,手工业生产技术也不断兴旺发达起来,有发达的制陶业、冶铁业、炼铜业、鎏金、金银器制造业、糅漆业、纺织手工业、造船业等等众多产业。
高句丽的社会经济,尽管是以农业为主体,但是也从事一定的渔业和牧业。高句丽多大山深谷,草木茂盛,有着天然的最好牧区。可以牧马、养猪、放牛、放羊。高句丽人还在春、秋两季猎取野生动物。
文化
高句丽所崇拜的神灵,除了本民族所固有的以外,大多数取源于中原的神话传说,如四神、伏羲女娲、神农氏、驾鹤仙人王子乔以及对日月神的描绘。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有美国学者通过对《三国史记》中地理志部分的地名词语分析,认为高句丽语与日语有着相近的渊源。而也有韩国学者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得出,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言语属于同系的结论,他们认为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了扶余语系。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韩国人无视记载高句丽语特征的历史资料严重不足的事实,声称高句丽语与新罗语是同一种语言,只是在用字上略有不同。但这是没有充足的依据的看法。因为高句丽与新罗有着各自的形成史,他们在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天看来虽不远,但在古代其距离足以形成极为不同的文化与语言。而高句丽与新罗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当程度是由于他们都从中原文化中学习甚多所造成的。有中国学者则认为由于高句丽是一个集中了众多东北地区民族的边疆古国,所以高句丽人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语言,比如生活在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所说的语言相比较于高句丽语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高句丽在其鼎盛时期的七世纪初叶也曾统治过部分契丹人、奚人。根据古代史书记载,其境内更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汉人。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可以推断至少高句丽的上层与文化人士可以听懂汉语。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语言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并不具有重大的决定意义。历史事实是:即便是同一语源、同一种族的人们,经过历史的发展,也往往会形成多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比如,同以古拉丁语为语源的古代欧洲人形成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而同为日耳曼人,就曾演化出了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所以,且不说高句丽的语言问题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弄清楚的学术悬案。即使是在同语言、同种族的情况下,这些条件也都不是定义古代民族与今天特定民族专属继承关系的标准。高句丽在古代属于中华文明,所以中国对高句丽的历史继承是合理、合法的。而今天的朝鲜民族继承了一部分高句丽的土地与文物,也理所当然的对其有继承权。只是这种历史所有权是两国所共同拥有的。
高句丽三足乌及壁画。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另外,社会对弟娶寡嫂、寡妇再嫁等事是容许的。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民族
朝韩观点: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余)都是扶余国的延续罗丧失。高句丽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注:战争中军队与平民是不同的。新罗灭高句丽后,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平民大多是留在朝鲜半岛的。)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罗贵族弓裔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
中国观点: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异很大。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已有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相关区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历史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朝鲜族。
统辖区域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民族构成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后裔
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结论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代的朝鲜半岛南北两国。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历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全能修真者,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
高句丽自公元32年建国称王,公元312年势力抵达今天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的大同江流域安吉实验初中,至公元668年被唐朝所灭,历经29代王,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安东都护府。
1高句丽侯驺、东明圣王高朱蒙, 邹牟, 象解 8BC-12AD
2高句丽侯儒留、下句丽侯琉璃, 类利, 孺留 12 AD-32 AD
2高句丽王儒留、琉璃明王琉璃, 类利, 孺留 32AD-48AD
3高句丽王大朱留、大武神王 无恤 48-74
3高句丽王大朱留、大武神王无恤 48-74
4高句丽王莫来、闵中王解色朱 74-78
5慕本王解忧, (解)爱娄 78-83
大国时代
6太祖王, 于漱 105-144
7次大王遂成 144-145
8新大王伯固, 伯句 145-190
丸都?国内时代
9故国川王男武,伊夷谟190-211
10山上王廷优, 位宫197-246
11东川王、东襄王忧位居, 郊彘 246-248
12 中川王, 中襄王然弗248-270
13 西川王, 西襄王 药卢, 若友 270-292
14烽上王, 鴙葛王 相夫, 插矢娄 292-300
15美川王, 好攘王 乙弗, 忧拂 300-331
16故国原王斯由, 刘, 钊 331-371
17小兽林王丘夫 371-384
18 故国壤王 伊连, 于只支 384-391
19 广开土好太王谈德 391-413
平壤时代
20长寿王巨连, 高琏 413-490
21文咨王罗云, 高云 491-518
22安藏王兴安, 高安 518-531
23安原王宝廷, 高廷 531-545
24阳原王, 阳岗上好太王平成 545-559
25 平原太王 阳成, 汤, 高阳 559-590
26婴阳王平阳王 高元, 大元 590-618
27荣留王高建武, 成, 高武 618-642
28 宝藏王高藏, 宝藏 642-668
29 末太王, 报德王 安舜, 高安胜 670-683
以上是高句丽的相关介绍,内容来源于网络百度。
我们向桓龙湖方向进发。桓龙湖位于辽宁桓仁县城东北,碧波万顷,山奇水秀,风景如画。 湖中最大的岛屿是面积225亩的万乐岛。因其站在五女山上或从高空鸟瞰,湖水自然形成龙之形状,故而得名。地理位置:顺浑江而下,桓仁之湖呈“三龙”共戏碧水之态——桓龙湖、回龙湖、金龙湖,“三湖”均以“龙”为名,盘卧于桓仁大地,呈祥瑞之兆;望桓仁时空,群山亦显龙之形。
桓龙湖位于桓仁县城东北的五女山脚下,是辽宁最大的人工湖和淡水鱼养殖基地,湖岸线长81公里,库区总容量34.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4.8万亩,水最深处60余米,平均水深15米。桓龙湖已经被辽宁省确立为水源保护地,禁止钓鱼等一切水上娱乐活动。我们经过当地人的介绍得以进入湖区,我们所到达的目的地叫《长甸子》位于《五女山山城》一侧,这里是湖区里面的一大片滩涂,由于汛期即将到来,水库为了提高防洪调控能力,提前将水库有序放水,这样水位下降,等待雨季来临,以便调控下游的水量以达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现在滩涂上面长满了野草,野花,最有名的是一种被称作《格桑花》的野花,现在正是大量开放。这里的滩涂几乎是整个库区最大的一片开阔地,水面波光粼粼,鲜花,碧草,蓝天,湖水,周围景色宜人,极目远眺可见《五女山山城》以及三层砬子,每年的五月份是映山红盛开的时候,这里是万山红遍,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煞是好看。这里也是户外露营的最佳地点。
2014年7月5—6日全国露营大会本溪站就在桓仁五女山下桓龙湖湖畔的这里举行的,在两天时间中,数千名驴友共聚一堂,游戏、露营、美食、音乐轮番袭来,自然之美中共享一场饕餮盛宴。
大家在此游玩拍照,欣赏周围的美景,我和同学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野菜—《蒲公英》,于是开始挖野菜,由于不知道今天能够发现野菜,也没有带挖菜的工具,只能是用手连扣带拽了,好在是沙土地,还比较容易踩,不一会功夫就踩了一塑料袋,司机师傅踩的更多,能有一塑料桶(客车上的)。我嫌踩菜累,总弯腰。就不踩了,和同学一起走进小树林,找个凉快的地方坐下开始吃饭。自己带的干粮。其他人还有的在拍照,有的找地方休息吃饭。下午一点左右时间,大家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车上,向第二个目的地米仓沟将军墓进发。
这座高句丽将军墓坐落在桓仁县雅河乡米仓沟村北部,沿着浑江南岸有一座山冈,山冈顶部接近中心的位置有一个隆起的山包。当地人口口相传,都说这里是一座古墓。人们猜想,从白蛇传开始死后葬在这里的人,除了将军还有谁能有这气势?于是世代相传,留下了 " 将军墓 " 这个名字,1991年考古人员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在整个清理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带有文字的石刻或者陶制品。在墓的顶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有铁碗、铁铲、铁钉、铜钉、鎏金带扣、金扣,还有金丝线等。并发现了许多陶片,他们将随后出土的陶灶残片收集并完整地拼接起来,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一件挂釉陶灶。与以往经验不同,将军墓的墓门居然朝向西方,这种朝向在同时期的其他墓葬中也有所发现,但是具体原因也是个谜。将军墓的壁画以莲花为主。我省已故考古专家孙守道当年看到墓内壁画后,连连说:" 应该叫做莲花墓。
"将军墓主墓室的四壁高2.2 米,在壁上事先抹有半厘米厚的白灰,莲花就画在白灰上面。莲花围绕四壁分行排列,每行的莲花上下之间错位绘制,这样的莲花共有 5 行,绘有莲花 214 朵,每朵莲花图案基本相同,都是莲花侧视形象。所绘莲花的花朵饱满,由 9 瓣花瓣组成,迎面 5 瓣为红色,远端 4 瓣为黑色,花下面还有 " 工 " 字形花托,好像可以用手持握。四壁上面是藻井,高 1.35 米,由四层逐渐内收的横梁和顶部一块像覆斗状倒扣的大石块组成。在最下面一层横梁上绘有变形莲花纹,形如火焰,其上的横梁则同样绘有莲花,只不过比墓壁的要大许多。我省著名考古专家梁志龙说,当年盗墓者凿击墓顶石时,将墓顶石壁上的白灰震落,因此那里壁画受到了破坏,不过石壁上还留有一些壁画的痕迹,仔细辨认,可以看到是一朵正视的莲花,周围等距离分布有 8 朵小莲花。此外,墓室的四壁上下和门的四周,还绘有连续的双龙纹带,逐渐内收的横梁底面绘有 " 王 " 字云纹。据介绍,从将军墓的绘画风格来看,明显受到此前发现的辽阳汉魏壁画墓中绘画技法的影响。将军墓是我省首次发现的南北朝时期辽东部族的壁画墓,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壁画以莲花为主的墓葬,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999 年,将军墓发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辽宁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6 年,将军墓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将军墓我们向最后一个目的地米仓沟稻田进发,
米仓沟稻田坐落在桓仁县雅河乡米仓沟村浑江岸边,听名字就知道是丰衣足食的好地方。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桓仁地区大灾荒,颗粒无收,正当人们因饥饿而濒于死亡的时候,却从这个沟里流出白花花的大米,人们赶到这里取米充饥,终于度过了难关,村子才有了米仓沟这个名字。这里是一个小山村,景色迷人,民风古朴,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创作。我们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行进,找了一个高处停下来,这里是拍照极佳的地点,江边稻田尽收眼底,正值傍晚,太阳的霞光照在光亮如镜的稻田里,刚刚插秧不久,绿油油的小苗煞是喜人,像是带着笑脸的娃娃,迎接着远方的客人。蓝天白云映衬在稻田里。河水蜿蜒,静静地流淌,清风徐徐,凉爽宜人。村子里的红瓦新房掩映在绿树林里,袅袅的炊烟冉冉升起……,好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我们都沉浸在静美的大自然风光里。
由于时间和路途远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游览,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踏上回程。在这里要感谢户外群里的朋友及摄影师对大家无私的帮助。才让我们有了一次难得的愉快的户外旅行。
文章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中引用部分较长,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2018年7月10日。于本溪。
2018年6月2日星期六,跟随户外群去往桓仁长甸子,米仓沟将军墓,米仓沟稻田。一大早5点半文化宫广发银行门前集合,由于路途比较远,集合时间要早一些。这已经是第几次去桓仁已经记不清了。4点钟起床准备,5点从家里出来,本想在东明一条街买油条带上,中午吃。可是出来太早,卖油条的地方还没有开业,走过几个店铺只发现一个卖早点的,买了几个饼装包里,匆忙赶到集合地点,车还没有来,群主和几个驴友已经到了。和他们打过招呼,车来了大家上车,清点人数,有中途上车的人。5点30分车出发。途径消防车站,我的同学在那等车,几个人上车找到座位坐好,车继续前行,一直到卧龙车站,人都上齐了。这时群主和大家介绍了一天的行程计划,然后让大家休息睡觉。因为出发的早,难免有人睡不好,这样在车上的时间能睡一会也很好,这也是几年户外的经验了。车一路行进中,虽然有些困意,但还是睡不着。和同学说了几句话,让他能睡就睡一会,他昨晚也没睡几个小时,说是晚上和几个同学喝酒庆祝“六一”,有点喝多了。这个年纪还能这样热闹,也属于难得了。今天的包车是38座中客,座位间距比较小,坐时间久了很累,之前预料到会是这样的,不过这么多年走户外,这样的情况很多次,已经习惯了。这条公路到达桓仁县要经过四个隧道,三架岭隧道-八盘隧道-新开岭隧道-大凹岭隧道。大凹岭隧道是本溪县与桓仁县分界线,车过大凹岭隧道,停车休息,洪震南每次到桓仁几乎都是在这停车休息,下车买东西的,吸烟的,去洗手间的,拍照的。因为来往车辆在这里停车的比较多,所以就有了一个小超市在这里方便大家买东西。河边有吊桥,喜欢照相的游客在这里拍照,还有一块景观巨石矗立在这里。
<滴水观音> 集安<好太王碑>
这个巨石有个名字《滴水观音》,我拿出手机逆光拍了一张巨石的剪影。几分钟过后,大家上车继续前行。车到桓仁,远远的就可以望见《高句丽五女山山城》,五女山山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本溪市桓仁县县城东北8.5公里的五女山上,是史料中记载的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纥(ge)升骨城”的部分遗址。
五女山山城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楔型,南北长1540米,东西宽350至55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顶的内城两部分。山城东、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险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难攻。它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金恩荣,但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却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城内主要发现了3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城墙、哨所、兵营、蓄水池等遗址。五女山山城作为高句丽的早期都城,在东北地区历史以及高句丽民族历史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高句丽》的历史,高句丽文化遗址以及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这些年很多人认为高句丽就是高丽的祖先,我想还有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误认识。
高句(gōu)丽(lí)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开始,直至公元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高句丽灭亡于唐朝的薛仁贵大军历经705年历史。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朱蒙是夫馀王族的成员。夫馀王族内部的争权斗争而迫使朱蒙南奔,于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在今新宾县永陵镇南建立高句丽国。
据推测米麟林,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
前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注:不同于高丽)、百济、新罗)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建武十二年(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名将毌丘俭《(Guànqiū Jiǎn,?-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带兵万人讨伐高句丽,摧毁了丸都城。征剿行动至正始六年(245年)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正始六年五月回师凯旋。
(注:1906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残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久,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
复兴与扩张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永嘉五年(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永嘉七年(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建兴二年(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公元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咸康八年(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 咸安元年(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咸安二年(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在《本溪宗教史话》一书有过佛教何时传入本溪的记载:公元375年,春二月前秦符坚遣沙门顺道,送上佛像经文一批,时高句丽王小兽林,便接受信奉,创建了肖门寺,居奉顺道法师,这是高句丽最初传入佛教和创建佛寺的开始。顺道乃是高句丽统治时期的得道高僧,他不仅是肖门寺的祖师,同时肖门寺也是辽东佛教的第一祖庭。把肖门寺变成为高句丽王室在辽东弘扬佛法的第一大寺,也可以说是佛教在东北亚的第一寺院。高句丽王朝把统治疆域分成五个部族,按五个方位分别居住在东西南北中部,其中五部之一的消奴部重要管辖区域,正是今天本溪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区。消奴部是高句丽王朝第一个王族,又是镇守五女山山城(旧称纥升骨城)高句丽开国第一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区。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以及周围出土的文物分析,可以断定肖门寺的遗址就在今天的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
元兴三年(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
五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 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义熙九年(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五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内部纷争
高句丽在六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六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
大宝二年(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承圣二年(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与隋的战争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过度残暴的征敛与统治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与唐的战争
唐初贞观年间,唐朝攻灭东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打败薛延陀汗国,四夷威服。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贞观十九年(645),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
此次唐太宗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国企风流,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恶女戏夫,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
唐高宗时期
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64]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显庆四年(659年)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历史上的这次“横山之战”被考古学家考证为发生在现今的本溪平顶山。古代的横山即是如今的本溪市平顶山。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本溪市平顶山“高句丽山城”的发现:2002年5月,本溪市平顶山森林公园在平顶山进行园林建设,发现崖壁豁口处及缓坡地带筑有城墙,本溪市博物馆得知这一消息,遂对城墙进行了初步勘测,确定平顶山为一座古代山城。2008年6月山上进行施工建设意外发现了一批高句丽时期及金代,明代遗物,市博物馆再一次对山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勘察和简单的测绘。根据出土的铁器,陶器和城墙砌筑的特点与桓仁五女山山城相似,以及山城内采集的高句丽遗物等等,经过专家的推断平顶山山城相当于五世纪前后高句丽山城。《资治通鉴-唐记-高宗上》:“显庆四年十一月,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书中记载的横山即现今的本溪市平顶山。
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下治理国家政事。九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军,
以后一年多时间,唐军捷报频传,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杨明学,高句丽全部平定。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都市邪修,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疆域
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疆域:西部达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已跨过大同江,直抵汉江北岸。[1]
北朝之末,高句丽国东至新罗,西北渡辽水至营州,南至百济,北至靺鞨。
长寿王时期,高句丽南部疆域进一步扩张,基本控制了汉江流域。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
?
高句丽王城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历史都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将军坟
其中,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政权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东北地区影响大的民族政权。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规模
都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古墓群
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高句丽王城
东方金字塔
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墓室内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在坟的顶端,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式样相同的陪葬墓,规模小得多,现仅存一座。
东方第一碑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高句丽
军事
史载高句丽人,“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注:《后汉书》卷85《东夷传·高句骊》。)。这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亦有描绘,比如洞沟12号壁画墓的斩俘图和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图等。攻城图整个画面为某个城的一角,城门紧闭,城外有二将乘骑手持长矛,正在酣战,人马均着甲胄。在二将上方有二士卒滚抱厮打,画面简洁,主题突出,是描绘一幕城池的守御战,可能是为了表现墓主生前参与守卫某城有功的战绩场面。
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如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高句丽后期,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高句丽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高句丽古墓壁画中,高句丽骑兵、步兵的形象是很多的。
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根据高句丽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对高句丽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高句丽兵器进行研究,高句丽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四种。其中铁制兵器占绝大多数,铜兵器只占极少的部分。铜类长兵器有铜矛;短兵器有青铜短剑、青铜剑镖、青铜钺形斧;抛射兵器有鎏金铜镞、铁铤铜镞。铁类长兵器有铁矛、铁长刀、铁陌刀;短兵器有铁刀和环手刀、三棱形铁刺、三钩器;抛射兵器有铁制鸣镝和铁镞,其中鸣镝飞行中翼孔鸣响,无杀伤力,作为警报发信号使用。高句丽的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等。其中铠甲分两种,一种为将士身上所穿铠甲,另一种为战马身上所披挂的马铠。《三国史记》把将士和战马身上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为“铁骑。此外,还有为便于士兵登山而特制的铁钉履和军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铜钉鞋。
唐朝时期,高句丽军队的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章早儿。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文献中一些关于高句丽军队数量的零散记录,有学者推测在唐初时高句丽国内常备军队已经达到60万左右。
经济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后,充分利用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初步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进步的社会经济结构。
两汉时代,高句丽对于农业生产各个季节所使用的铁制农具几乎都已具备,这对高句丽农业的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到山上王时期,铁器的应用已超出了农业范围,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地使用了铁器,如铁制的生活用具、兵器、手工业生产工具等,都广泛应用。标志着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三世纪时,高句丽除了偏僻地区外,已普遍使用了牛耕。在四世纪以后,牛车又广被应用。这对农业生产来讲是很大的推动,加快了农耕和运输,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5世纪前后,高句丽占据乐浪、带方、辽东诸郡,为高句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句丽中期的农业大发展,为后期的高句丽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句丽社会随着农业经济的进展、兴盛,手工业生产技术也不断兴旺发达起来,有发达的制陶业、冶铁业、炼铜业、鎏金、金银器制造业、糅漆业、纺织手工业、造船业等等众多产业。
高句丽的社会经济,尽管是以农业为主体,但是也从事一定的渔业和牧业。高句丽多大山深谷,草木茂盛,有着天然的最好牧区。可以牧马、养猪、放牛、放羊。高句丽人还在春、秋两季猎取野生动物。
文化
高句丽所崇拜的神灵,除了本民族所固有的以外,大多数取源于中原的神话传说,如四神、伏羲女娲、神农氏、驾鹤仙人王子乔以及对日月神的描绘。
高句丽灭亡之后衰亡,作为一种语言已不存在。有美国学者通过对《三国史记》中地理志部分的地名词语分析,认为高句丽语与日语有着相近的渊源。而也有韩国学者根据中国资料的记载得出,高句丽语与扶余、沃沮、东濊、百济(统治阶层)的言语属于同系的结论,他们认为在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形成了扶余语系。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韩国人无视记载高句丽语特征的历史资料严重不足的事实,声称高句丽语与新罗语是同一种语言,只是在用字上略有不同。但这是没有充足的依据的看法。因为高句丽与新罗有着各自的形成史,他们在地理上的距离在今天看来虽不远,但在古代其距离足以形成极为不同的文化与语言。而高句丽与新罗文化中的近似部分相当程度是由于他们都从中原文化中学习甚多所造成的。有中国学者则认为由于高句丽是一个集中了众多东北地区民族的边疆古国,所以高句丽人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语言,比如生活在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所说的语言相比较于高句丽语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高句丽在其鼎盛时期的七世纪初叶也曾统治过部分契丹人、奚人。根据古代史书记载,其境内更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汉人。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可以推断至少高句丽的上层与文化人士可以听懂汉语。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语言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并不具有重大的决定意义。历史事实是:即便是同一语源、同一种族的人们,经过历史的发展,也往往会形成多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比如,同以古拉丁语为语源的古代欧洲人形成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而同为日耳曼人,就曾演化出了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所以,且不说高句丽的语言问题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弄清楚的学术悬案。即使是在同语言、同种族的情况下,这些条件也都不是定义古代民族与今天特定民族专属继承关系的标准。高句丽在古代属于中华文明,所以中国对高句丽的历史继承是合理、合法的。而今天的朝鲜民族继承了一部分高句丽的土地与文物,也理所当然的对其有继承权。只是这种历史所有权是两国所共同拥有的。
高句丽三足乌及壁画。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要高于朝鲜龙和朝鲜凤。这与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每年10月举行秋收祭典“东盟”,祭祀国祖神、隧穴神,其间人民饮酒歌舞庆祝。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成婚后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备的“婿屋”,待儿女长大,男方才可携妻儿返回男家。另外,社会对弟娶寡嫂、寡妇再嫁等事是容许的。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
民族
朝韩观点:高句丽为扶余人所建。而扶余人是朝鲜人的主要来源之一。高句丽(卒本扶余)和百济(南扶余)都是扶余国的延续罗丧失。高句丽被灭之后,其主要居民成为新罗和渤海国居民。而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注:战争中军队与平民是不同的。新罗灭高句丽后,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平民大多是留在朝鲜半岛的。)在王氏高丽建立以前,新罗贵族弓裔曾要复兴高句丽并建立后高句丽。可见新罗人和王氏高丽人都认为他们与高句丽属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并都用高丽命名自己的王朝。
中国观点:扶余人构成了高句丽及百济的王室。而高句丽下层则包括了当时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不同部族实体。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差异很大。至于,渤海国居民“大多”被迁移到王氏高丽的断言则并非历史事实。渤海国民留在当地及掠入契丹并融入中国的人口数远大于逃入王氏高丽的人口。中国学者已写有多篇论文论述这一问题。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在中国史学界,“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韩国的学者对此持有异议。韩国历史学者多认为高句丽只属于本国历史与中国无关,他们认为高句丽人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曾建立了与古代中国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国所著的《高句丽帝国史》与申滢植所著的《高句丽史》。
由于韩国学者在解读完全由汉语写成的古代史料时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中韩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难度。朝韩历史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对史料存在着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倾向。对于古代史书中能彰显高句丽“独立性”的历史素材就大加凸显,而对于能说明高句丽与中原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联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视。应该指出,在韩半岛历史学者中,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象牙塔主义”。满足于在小圈子内取得的成绩,没有动力和意愿主动向大众展示学界已有的最新高句丽历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关高句丽的历史认识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认识错误。
相关区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历史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朝鲜族。
统辖区域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民族构成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后裔
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结论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代的朝鲜半岛南北两国。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历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全能修真者,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
高句丽自公元32年建国称王,公元312年势力抵达今天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的大同江流域安吉实验初中,至公元668年被唐朝所灭,历经29代王,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安东都护府。
1高句丽侯驺、东明圣王高朱蒙, 邹牟, 象解 8BC-12AD
2高句丽侯儒留、下句丽侯琉璃, 类利, 孺留 12 AD-32 AD
2高句丽王儒留、琉璃明王琉璃, 类利, 孺留 32AD-48AD
3高句丽王大朱留、大武神王 无恤 48-74
3高句丽王大朱留、大武神王无恤 48-74
4高句丽王莫来、闵中王解色朱 74-78
5慕本王解忧, (解)爱娄 78-83
大国时代
6太祖王, 于漱 105-144
7次大王遂成 144-145
8新大王伯固, 伯句 145-190
丸都?国内时代
9故国川王男武,伊夷谟190-211
10山上王廷优, 位宫197-246
11东川王、东襄王忧位居, 郊彘 246-248
12 中川王, 中襄王然弗248-270
13 西川王, 西襄王 药卢, 若友 270-292
14烽上王, 鴙葛王 相夫, 插矢娄 292-300
15美川王, 好攘王 乙弗, 忧拂 300-331
16故国原王斯由, 刘, 钊 331-371
17小兽林王丘夫 371-384
18 故国壤王 伊连, 于只支 384-391
19 广开土好太王谈德 391-413
平壤时代
20长寿王巨连, 高琏 413-490
21文咨王罗云, 高云 491-518
22安藏王兴安, 高安 518-531
23安原王宝廷, 高廷 531-545
24阳原王, 阳岗上好太王平成 545-559
25 平原太王 阳成, 汤, 高阳 559-590
26婴阳王平阳王 高元, 大元 590-618
27荣留王高建武, 成, 高武 618-642
28 宝藏王高藏, 宝藏 642-668
29 末太王, 报德王 安舜, 高安胜 670-683
以上是高句丽的相关介绍,内容来源于网络百度。
我们向桓龙湖方向进发。桓龙湖位于辽宁桓仁县城东北,碧波万顷,山奇水秀,风景如画。 湖中最大的岛屿是面积225亩的万乐岛。因其站在五女山上或从高空鸟瞰,湖水自然形成龙之形状,故而得名。地理位置:顺浑江而下,桓仁之湖呈“三龙”共戏碧水之态——桓龙湖、回龙湖、金龙湖,“三湖”均以“龙”为名,盘卧于桓仁大地,呈祥瑞之兆;望桓仁时空,群山亦显龙之形。
桓龙湖位于桓仁县城东北的五女山脚下,是辽宁最大的人工湖和淡水鱼养殖基地,湖岸线长81公里,库区总容量34.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4.8万亩,水最深处60余米,平均水深15米。桓龙湖已经被辽宁省确立为水源保护地,禁止钓鱼等一切水上娱乐活动。我们经过当地人的介绍得以进入湖区,我们所到达的目的地叫《长甸子》位于《五女山山城》一侧,这里是湖区里面的一大片滩涂,由于汛期即将到来,水库为了提高防洪调控能力,提前将水库有序放水,这样水位下降,等待雨季来临,以便调控下游的水量以达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现在滩涂上面长满了野草,野花,最有名的是一种被称作《格桑花》的野花,现在正是大量开放。这里的滩涂几乎是整个库区最大的一片开阔地,水面波光粼粼,鲜花,碧草,蓝天,湖水,周围景色宜人,极目远眺可见《五女山山城》以及三层砬子,每年的五月份是映山红盛开的时候,这里是万山红遍,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煞是好看。这里也是户外露营的最佳地点。
2014年7月5—6日全国露营大会本溪站就在桓仁五女山下桓龙湖湖畔的这里举行的,在两天时间中,数千名驴友共聚一堂,游戏、露营、美食、音乐轮番袭来,自然之美中共享一场饕餮盛宴。
大家在此游玩拍照,欣赏周围的美景,我和同学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野菜—《蒲公英》,于是开始挖野菜,由于不知道今天能够发现野菜,也没有带挖菜的工具,只能是用手连扣带拽了,好在是沙土地,还比较容易踩,不一会功夫就踩了一塑料袋,司机师傅踩的更多,能有一塑料桶(客车上的)。我嫌踩菜累,总弯腰。就不踩了,和同学一起走进小树林,找个凉快的地方坐下开始吃饭。自己带的干粮。其他人还有的在拍照,有的找地方休息吃饭。下午一点左右时间,大家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车上,向第二个目的地米仓沟将军墓进发。
这座高句丽将军墓坐落在桓仁县雅河乡米仓沟村北部,沿着浑江南岸有一座山冈,山冈顶部接近中心的位置有一个隆起的山包。当地人口口相传,都说这里是一座古墓。人们猜想,从白蛇传开始死后葬在这里的人,除了将军还有谁能有这气势?于是世代相传,留下了 " 将军墓 " 这个名字,1991年考古人员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在整个清理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带有文字的石刻或者陶制品。在墓的顶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有铁碗、铁铲、铁钉、铜钉、鎏金带扣、金扣,还有金丝线等。并发现了许多陶片,他们将随后出土的陶灶残片收集并完整地拼接起来,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一件挂釉陶灶。与以往经验不同,将军墓的墓门居然朝向西方,这种朝向在同时期的其他墓葬中也有所发现,但是具体原因也是个谜。将军墓的壁画以莲花为主。我省已故考古专家孙守道当年看到墓内壁画后,连连说:" 应该叫做莲花墓。
"将军墓主墓室的四壁高2.2 米,在壁上事先抹有半厘米厚的白灰,莲花就画在白灰上面。莲花围绕四壁分行排列,每行的莲花上下之间错位绘制,这样的莲花共有 5 行,绘有莲花 214 朵,每朵莲花图案基本相同,都是莲花侧视形象。所绘莲花的花朵饱满,由 9 瓣花瓣组成,迎面 5 瓣为红色,远端 4 瓣为黑色,花下面还有 " 工 " 字形花托,好像可以用手持握。四壁上面是藻井,高 1.35 米,由四层逐渐内收的横梁和顶部一块像覆斗状倒扣的大石块组成。在最下面一层横梁上绘有变形莲花纹,形如火焰,其上的横梁则同样绘有莲花,只不过比墓壁的要大许多。我省著名考古专家梁志龙说,当年盗墓者凿击墓顶石时,将墓顶石壁上的白灰震落,因此那里壁画受到了破坏,不过石壁上还留有一些壁画的痕迹,仔细辨认,可以看到是一朵正视的莲花,周围等距离分布有 8 朵小莲花。此外,墓室的四壁上下和门的四周,还绘有连续的双龙纹带,逐渐内收的横梁底面绘有 " 王 " 字云纹。据介绍,从将军墓的绘画风格来看,明显受到此前发现的辽阳汉魏壁画墓中绘画技法的影响。将军墓是我省首次发现的南北朝时期辽东部族的壁画墓,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壁画以莲花为主的墓葬,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999 年,将军墓发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辽宁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6 年,将军墓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将军墓我们向最后一个目的地米仓沟稻田进发,
米仓沟稻田坐落在桓仁县雅河乡米仓沟村浑江岸边,听名字就知道是丰衣足食的好地方。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桓仁地区大灾荒,颗粒无收,正当人们因饥饿而濒于死亡的时候,却从这个沟里流出白花花的大米,人们赶到这里取米充饥,终于度过了难关,村子才有了米仓沟这个名字。这里是一个小山村,景色迷人,民风古朴,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创作。我们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行进,找了一个高处停下来,这里是拍照极佳的地点,江边稻田尽收眼底,正值傍晚,太阳的霞光照在光亮如镜的稻田里,刚刚插秧不久,绿油油的小苗煞是喜人,像是带着笑脸的娃娃,迎接着远方的客人。蓝天白云映衬在稻田里。河水蜿蜒,静静地流淌,清风徐徐,凉爽宜人。村子里的红瓦新房掩映在绿树林里,袅袅的炊烟冉冉升起……,好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我们都沉浸在静美的大自然风光里。
由于时间和路途远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游览,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踏上回程。在这里要感谢户外群里的朋友及摄影师对大家无私的帮助。才让我们有了一次难得的愉快的户外旅行。
文章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中引用部分较长,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2018年7月10日。于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