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04 05:52:26   全部文章   0/101

仙侠世界官网留在岁月深处的身影-黄河文化圣地

留在岁月深处的身影-黄河文化圣地

^ 点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挖掘历史文化、重塑历史画面^
■ 黄河文化圣地网重现丝绸之路繁荣 ■

作者:张国平
简介:中卫市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卫日报》《沙坡头》发表作品多篇。
——追忆木工大师冯玉山
古人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此言高度概括了人生百态,道出了人间真谛。一个人若执著地追求某一件事而穷尽毕生,不畏挫折,不怕艰难,百折不回,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肯定是这个行业里拔尖的人才。稍次之,也是腕级人物。最不行,也可算能工巧匠。冯玉山,就是中卫木工行业里很有建树的一员。
冯玉山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年)农历正月初七,卒于1998年5月,享年94岁。陕西凤翔县陈村人。少时家贫,兄弟姊妹多,为谋生路,民国十四年(1925年)只身来宁夏银川谋生,后落户中卫。解放后,1954年加入中卫县木业社,后转入中卫县建筑公司,为七级木工(建筑公司最高级别),曾多年担任中卫县建筑公司木工组长,精心培养出了多名出类拔萃、技术高超的徒弟,为中卫县建筑事业和建筑公司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冯玉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丁文婷,悟性过人。小时候,他用高粱秸秆做小风车,仿照富人家轿子做轿车,用小木头雕刻“猴子捞月亮”,用胶泥捏泥人模样的小玩具玩,有他参与,小伙伴就玩得开心。家中吃饭用的木碗盆、舀饭用的木马勺,他拿在手里反复观看;跟父母碾米时认真揣摩碾米的风车;街巷深处有钱人家拉坊挂牵的府第深院,更是他经常驻足观察的地方。陈村西边住着一家姓陈的木匠,他一有空就往木匠家跑,帮木匠陈爷爷拉线、顺料、熬胶、拿工具。他从小受到陈爷爷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木工技艺产生了钟爱。十岁时,经人介绍,他到凤翔县郊区一个远房亲戚处学艺。师傅是凤翔县乡村的著名木工,为师十分严厉,看他年龄小,加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世俗偏见,借故推辞,不想收他为徒。但介绍人一再说好话,师傅转念一想,冯家是亲戚,介绍人是朋友,如果不收,岂不是对不住亲戚,又对不住朋友,便对冯玉山说:“留下试试看,我们有没有师徒之缘。”从此,冯玉山形影不离师傅左右,负责伺候师傅,端水、跑腿、干零杂活,无论严冬酷暑从不懈怠。他根据师傅做活的程序、手势、眼神递家什、顺木头、放线、拉线、吊线,学熬胶时他牢牢记住时令歌诀“冬熬溜、夏熬稠”,熬完胶顺手把炉膛内的火熄灭。他眼疾手快,机灵活泛,一些简单的木工粗活如拉锯、削椽子及标线活儿抢着干;每天收工时负责把工具收齐装在工具箱里,从未出过差错刘南希,师傅师兄渐渐对他有了好感。
学艺并非想象得那样简单顺利柯哲娴,每提高一步都要付出艰苦努力。师父冷峻严肃的面孔,繁重的木工活,遇到的困难,童年的冯玉山饱尝了学艺路上的辛酸与冷暖。他动摇了,也想到了放弃。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每当产生这个念头时,他脑海里又浮现出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早到晚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但家中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很清苦的情景。为了分担家庭生活重担,他走出了心灵的困境,增强了学艺的信心和勇气。俗话说“学艺不如偷艺”,木工讲究的是平、直、光,刨得光亮平展,截得长短合适,凿得榫是榫卯是卯,全凭眼力。他边干边潜心学艺,齐楚嫣留神师傅师兄锯、砍、刨、镟、凿等基本工具使用方法和动作,先学砍锛,胳膊夹紧,削木头皮,砍木爪,不挑不拣。做活时,师兄耳朵上习惯地夹一根铅笔,一只脚踩住凳子,一只眼时而微闭时而睁,手里拿着墨斗,时而瞄,时而标,木材在手中一选,大料大用,小料小用,刨得光亮平展,截得长短均匀,凿得天衣无缝,榫卯相扣。冯玉山细心钻研琢磨,心中默记着各种工具使用的歌诀,模仿着师傅的动作。晚上睡在被窝里,他脑海中还时常浮现着白天做活的情景,手中比划着,默默记下每道工序的操作过程。
一天,承揽的工程到了关键环节,师傅忙得不可开交,顾不过来画线,冯玉山就求师傅让他画线。师傅用迟疑的目光看了看他,点头示意让他试试看。他熟练地拿起铅笔,半闭着眼睛,起线、吊线、不用的线,线线分明,画线规范,符合画线要求。线画成了,师傅暗暗吃惊,发现他聪明好学,禀赋极高,有培养前途,决定正式收他为徒,诚心授艺。
冯玉山正式入师门后,跟随师傅走千阳,闯岐山,上宝鸡,哪里有活哪里干。他利用工余时间,参观浏览了宝鸡钓鱼台、周公庙、古栈道、太白山等古建筑建造工艺。浏览的过程对他而言也是学习的机会,每到一处名胜古迹,他都要细致地看,细心地琢磨,领悟其中的奥秘。
他博采众长,苦练过硬本领,不断完善自己。他谦和温顺,对木工技艺有一股坚韧的追求。他勤于思考,常在油灯下琢磨房屋建筑结构工艺造型和图样,计算用料多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高技艺。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转眼他从师学艺八年。此时的冯玉山已身高1.78米,是个英姿勃发的毛头小伙子了。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成为师傅的台柱子。在修寺盖庙、大型房屋建筑中,他帮师傅汇料、放线、画样、指挥监督工程建造李嘉一,哪里最关键,哪里最辛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那时,木工活多为房屋建造与维修,事主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及人口,初步确定建房计划,然后请来木工缉捕失忆逃妻,按照计划建造的房屋间数,计算所用的桁条、椽子、大梁、土柱子数量挼料。冯玉山利用学到的木工技艺认真挼料,运用掌握的“平、直、方”木工技术,把握好木材长、短、粗、细,做到大材大用、小材料小用,使木料各尽其用姚荷生。建造房屋,墙体四周墙角要立木柱。柱子是房屋建筑相互牵连制约的重要受力持重部位,土柱矗立在土墙中间,与梁、桁条、土方相连,以达到稳固房屋大梁的作用。冯玉山用吊线锤把他勤学苦练学到的房屋建筑技术发挥出来房少梅,让房屋大梁立得端端正正,让大梁、二梁、土梁连接,柱子之间的榫卯扣得严严实实,以至于地震、狂风暴雨来袭,房屋岿然不动。立木上中梁是关键一环,关系到建筑的房屋承重、抗压、稳定,能否顺利完工的重要一步,也是考验木工师傅建房功底的时刻,一般寅时开始,卯时完工。以三间房屋为例,讲究四梁八柱,即三间房屋用四根梁,八根柱,仪式十分隆重。逢立木上梁时,只见他代替师傅站在房屋中央,表情凝重,沉稳地指挥立木上梁,随着口令升梁、稳梁,时间分毫不差,准确无误地把大梁上到堂屋正中央。事主随乡入俗,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齐鸣,工地一片欢腾,随之奠梁歌响起:随着鞭炮一声响,各位师傅来帮忙,上了中梁观四方,恭喜发财住新房……每每这时,冯玉山悬着的心才能平静下来。圆窗子、做门窗格扇、碧纱橱雕刻、出沿、出线、刻镟都是冯玉山的拿手绝活,他像剪窗花的巧手妇女,依照事先绘好的圆窗子小样图,结合事主功名地位、经济状况,行云流水地剪出不同工艺的窗棂,有灯笼红、砖包城、四景圈月、忠字形,一般人家剪成方格形、升子座、字圈框、通天柱等形状,不一而论,一切全凭时下流行式样和事主身份而定。
星转斗移,转眼十年过去了。冯玉山走南闯北,博采众长,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手艺活儿,修寺、盖庙、建房、栽车、打家具、制作穿衣镜、做碾米风车……样样精通;刻镟、出沿、出线、雕刻都是绝活辽大二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巧妙构思,利用精巧准确的榫卯结构将家具不同受力部位的各个部件紧密地组合连接在一起,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让榫子和卯眼相辅相成,完美结合。他做出的木活样貌周正,名目繁多,经久耐用,在陕西凤翔县赢得了声誉,博得了各处事主一致称赞。
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冯玉山辛勤做工,勤俭度日,但家中还是一天到晚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养家糊口,他毅然远离家乡,随师漂泊宁夏银川,在银川干了几年修缮建筑木工杂活,受尽了工头、地痞的盘剥敲诈,挣到手的工钱很少,生活十分艰苦。一天碰上了一位同行,劝他到中卫修学校,既能赚钱养家,又能施展抱负。一起干活的人也都劝他去闯闯。他也早有此意,便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打起铺盖卷来到中卫。
1930年的中卫,因兵燹战乱,城市萧条,教育事业相对落后。青年学生上师范、初中、高中需到银川、兰州甚至北平等地,交通不便,长途跋涉外地求学非常困难,求学者且多为有钱有势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时任中卫县长的吴福申,后任县长柴程霖,邑地文士刘端甫,力主昌文兴教,振兴中卫。县绅联名十八堡知名人士反复建议,县长批准政府帑资,加之社会集资,于县城东街中卫副将署(协台衙门)修建中卫初级中学。冯玉山积极争取,接到了承建学校的活儿。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学到的工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造性发挥,率先在大礼堂使用“人字梁”桁架上顶挂瓦的建筑结构。“人字梁”斜坡顶高1.8至2米,三分之二受力点落在了墙体上,这样就减轻了房屋因跨度大而分散了重量,拓宽了室内空间。那时没有先进的保暖避暑材料,采光、保暖、避暑全靠自然方法,他在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光源,礼堂前后两门畅通,窗户比例增大,玻纱结构,便于开关,既容多人,又纳新鲜空气,冬暖夏凉,采光充沛。精巧的房屋结构及装置,使大礼堂从外观到里面的各种布局适应了舒适、宽敞的教学环境。他的先进设计属中卫首创,新颖的建筑造型、精巧合理的设计,展露出他的大匠才艺,惊服了中卫木工行业淳常在,受到当地人士一致赞扬。在他的主持下,随后又建起了教学办公室、总务处、教室、实验室、宿舍、餐厅等共40余间战车男。学校整体工程1929年集资备料开工兴建,至1932年8月竣工,1933年春开学招生,从此不仅为中卫地区青年上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使远至青铜峡、同心、靖远等地的不少学生也来此就读。学校被命为宁夏省第二中学,中卫成为宁夏全省最早设立中学的县。冯玉山不仅为中卫早期兴学建校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自己脱颖而出戴纳魔,成为出类拔萃的木工艺人奠定了良好声誉。冯玉山成名后,他的名字越传越远,大分量的建筑活儿纷纷请他施工。县城姬家花园姬姓人家,有一19岁的女儿,姿容温雅,上门求亲者不泛其人,听说冯玉山勤劳诚实,手艺好,特慕名招赘他为女婿,从此他生活渐渐安定。
冯玉山从艺多门并行。栽车是门绝活儿(即造大轱辘牛马车)。栽车全靠精准严密的卯榫结合和“窍门”,对圆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车轱辘要圆,利于滚动,所谓车轮滚滚。车轮靠十多件弧形车辋套卯组合而成。因组圆结构所需,车辋卯榫相应为斜卯,划线枘凿精度高而严密,故又称“邪活”。旧式栽车上辋时要烧香祭祀,酒肉供奉祖师爷鲁班和土地爷,以保顺利。上辋子即把造好的车辋部件上在辐条上,辋子卯榫相扣。组成完整车轮是硬件大活,上辋动用大铁锤,两车轮上辋,需全力快速一气干完,有古语说“木匠上辋子,卤猪肉挂嗓子”。车头中心毂要圆,利于安装生铁毂圈(即原始轴承),插控车轴。车轴工艺更要圆,俗称“率轴”,即旋圆之意。轴与毂圈间隙合辙,转动灵活,以香油润滑。大轱辘车是中国古代发明制造的重要运输工具,用牛马驾拉,可拉千余斤东西,因车轮高大、轮窄,可在泥泞的土路上行走,如遇车轮陷在泥坑中,赶车人可将肩靠在车轮上去扛。
大轱辘车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见证。过去只有士绅富豪建造使用,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人民公社”的先进生产工具,被普遍使用,发展为人拉(多人同拉)。冯玉山建造大轱辘车不但窍门高,而且还有技术改进、创新,更加轻便、牢固、耐用,名闻乡里。
中卫高庙历史悠久,是一座儒、佛、道三教一体的古寺庙。寺庙于1942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因庙会香火不慎,南天门以上的所有建筑全遭焚毁。在修复高庙中,冯玉山应邀参与了高庙的修复。他负责门窗、雕格、雕屏、飞檐、拱斗等工艺品制作。他凭借多年实践经验,以驾轻就熟的技艺,历时四年方完工,给古城中卫增添了艺术风采。
1946年,冯玉山应县政府聘请,和陈铭合作为中卫建造了能容纳千余人的秦腔剧院(建国后改为中卫影剧院)。在剧院整体工程建造中,他分工负责舞台建造。为了建好舞台,他天天站在剧院施工场地中央,仙侠世界官网反复勘察预测舞台高度和视线,脑海中构思着舞台最佳设计方案,最后商定舞台高度为5米,宽30米(指东墙至西墙的距离),入深为8米,舞台两边拐过来带耳套,为半遮蔽体,既能容纳文武乐队、道具和伴唱演艺人员及勤杂工,又不影响演出效果。整个舞台建筑由前厅、月池、舞台、化妆室等组成。共拉四道幕布,北边墙上开三个通风换气窗透气纳凉,舞台房顶用人字梁结构并开天窗,构成气流循环系统。舞台底层栽置下河沿烧制的60多只大缸,上面铺设2.5公分厚的两层松木板,翻跟斗时有弹性,音响效果好;舞台东西两边各开一个小门,通往剧院,便于上下出进联系事宜。舞台前口上方两侧悬挂木制字幕框,便于用幻灯摄制字幕。狄正义为剧院设计制作了舞台道具、布景框、锣鼓架、观众座椅,为活跃地方戏剧文化提供了一个好场所。
1949年,中卫解放后,冯玉山结束了四处漂泊的苦难生活,加入了中卫县木业合作社,后转中卫县建筑队,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他为建设新中卫到处奔走,发挥着他的专业特长。经他精心设计施工建设的有中卫第一小学、中卫县人民政府、中卫县招待所客房部、东关旅社、北门旅社、原中卫县商业局及大门道、北门商店等工程。在建筑风格上他大胆设计,推陈出新,不拘一格,采用“人字梁”房顶两分水、用榫卯和框架结构相互咬合牵制,形成环环相扣的起脊挂瓦框架大木梁结构,大大拓宽了室内空间,增加了使用面积,满足了商业运营和办公功能的需要,即防震、承重、抗压,又坚固耐用。他以设计新颖、美观大方、节省资金,为发展供销合作商业,繁荣经济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普遍好评。经他一手负责建筑的房屋,后经多年使用,经历了多次地震,没有发生倾斜变异现象。
建于民国时期的中卫秦腔剧院,由于当时条件所限mp7a1,剧院建筑回音大,不隔音,影响演出效果,加之电影事业迅速发展四大癫王,需要多功能的影院。1956年初,受县政府聘请,中卫县木业社委派冯玉山作为维修剧院的技术骨干、项目组长,和另一位技术骨干刘吉寿负责中卫秦腔剧院的修葺、增饰、维修工作。他实地勘察、体验,脑海里构思制定了维修方案。他凭过硬的木工技艺,关键部位亲自把关,和工友们密切配合,把原来使用的人字梁以及天花板装饰物全部拆下做了防漏水处理,房顶重新铺设了新瓦,房顶下装上草纸板,四面墙壁装置隔音板。对于年久倾斜变异部位,拉正扶直。维修、增饰、改装、粉刷后,中卫秦腔剧院面貌焕然一新,既能演出秦腔戏剧,又能播放电影,音响效果十分明显,得到广大群众交口称赞。
1958年,全国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冯玉山应邀主持修建了铁厂职工宿舍和一个高十几米的水塔,解决了当时炼铁用水需要。而后又负责规划承建了县农具厂厂房,为发展地方工业经济做出了贡献。
1973年,驻卫永康部队扩大修建营房,慕名前来聘请冯玉山做技术顾问。他愉快地接受了聘请,深入部队营地勘察丈量,规划设计指导修建了部队俱乐部放映厅、三个营部和八个连队部。他以优质高速、建筑坚固、规划设计新颖、合理适用受到了部队首长的嘉奖。
1978年4月,冯玉山光荣退休,但他依然关心着建筑公司木工组的工作,经常到木工组指导,用自己的人生信念与人格魅力打动徒弟,帮助青年职工提高木工技艺。遇到难度大的项目,他和木工组的同志共同研究商量破解难题的办法。岁月流失,割不断的是记忆,时隔多年,每逢提起冯玉山,人们仍津津乐道,充满了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冯玉山从小热爱木工工艺,刻苦钻研,耿直坦率,性格开朗,持重睿智,为人谦逊友善,行门高尚。他一生收了十个徒弟,技术上对徒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传授技艺,培养徒弟树立良好的行规行德,一批技艺高超的徒弟脱颖而出。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卫县建筑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堪为木工行业的典范。

■ 黄河文化圣地网重现丝绸之路繁荣 ■
商务合作 | 微信:346341722 或 qq:346341722
投稿邮箱 | 346341722@qq.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温馨提示:《黄河文化圣地》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我们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黄河文化圣地 微信:HHWH55)。
点阅读原文,了解我们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