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9-06 19:57:30   全部文章   0/116

伊琳无夫无妻的文革变态文艺作品-思维的刀锋

无夫无妻的文革变态文艺作品-思维的刀锋
上了点年纪的人,对文革时的文艺作品都还有点印象。那时候很多文学艺术作品都被说成是“封、资、修”,打入冷宫,只有文艺旗手江青一手抓的八个“样板戏”活跃在舞台、荧屏上陈和伦,所谓的“八亿人民八台戏”。
样板戏的艺术水平这里不去评判,但戏中的人物关系设定,却有意思的很,值得说到一番纸上人。
首先,样板戏最大的特点是,就是里面几乎没有爱情婚姻的影子,不要说不合法的爱情云罗郡主,连合法的爱情也没有。主人公不要说未婚的对象,连已婚的配偶都没有。所有主角qq奶奶,无论老中青,全部处于无配偶或见不到配偶的状态:方海珍—老公不详,江水英—老公不详,英嫂—老公不详,柯湘—未出场老公就死了贤士榜,李玉和—老婆不详,李勇奇—老婆死了。好不容易有个阿庆嫂有老公,还让作者打发跑单帮去了,混不出的人样不让回来……最气人的是文革前的原作中有恋爱关系的,改编成样板戏后一律拆散范家璐,比如洪常青和吴清华姬狐,少剑波和白茹。唯一的例外,是喜儿和大春,总算还保留了一些关系。
样板戏中最搞笑的一句唱词,就是《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的一句:“深夜里,爹想祖母我想娘太乙天寰录。”
不仅正面人物不谈婚论嫁,就连反面人物,李允浩像座山雕啊、黄世仁啊,也没有个姨太太、情妇啥的,不像现在的文艺作品,贪官加情妇,是标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笔者对此曾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包括文革在内的人类二十世纪红色运动,最大特点就是否认现实尘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否认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伊琳,代之以清教徒般的道德自律和近乎苛刻的简朴,并赋予精神世界以最高价值和地位。
近代以来,人类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组织日益世俗化,而红色运动的反现代性就表现为它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准宗教政治运动俞学礼,其宗教性的表现多多,而否认现实尘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护花危情粤语,代之以清教徒般的道德自律和近乎苛刻的简朴,则是一个突出表现。
因此,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的先进人物宋欣宜,作为红色运动的人格化象征樊奇杭,必然要抛弃世俗的生活和欢乐,一心一意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恋爱、婚姻、家庭,是世俗化生活的标志,在革命者眼里,不可能占有一席之地。哪怕他极端违背人性,哪怕他极其不符合常理。
要使中国永远处于精神化状态,抗拒世俗化,就必须要发扬人性中善的部分,剔除恶的成分,达到“大公无私”,“公而无私”的境界。至于人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则将其压制到最低限度,毛曾经提出过中国人的吃饭标准:“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文革时全国一片蓝绿海洋青兰圆舞曲,女同志不允许烫发、化妆、穿花衣服,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压制人的物质消费欲望。
样板戏《红灯记》则讲述了祖孙三代和日寇作斗争的事。看看这祖孙三代人的组成,奶奶姓李,儿子原本姓张(张玉和)ca4516,孙女铁梅原本姓陈,三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比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还要亲近的家庭尹彩伊。

这样设定人物关系,想要说明什么?
想要说明,在人类社会里,阶级关系,是压倒包括血缘关系在内的一切关系的最高关系;阶级情曾子墨丑闻,是压倒包括亲情在内的一切情感的最高情感。
因为,人类二十世纪红色运动的发起者、号召者们,总是给人们描绘一幅十全十美的未来世界的理想画卷,并号召人们为了这个美好的未来世界奋斗终身,抛弃眼前的幸福和世俗的欢乐。而达到这个理想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就是以阶级为线进行大规模社会重构。
所以,阶级关系,阶级情,成为压倒一切的最高原则。

亲不亲,线上分。遗毒至今,还在散发恶臭。
个人微信公众号:思维的刀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