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7-08 00:38:04   全部文章   0/106

供应链管理ppt民国之后一般满族旗人与八旗妇女真实悲惨遭遇-满族文化网

民国之后一般满族旗人与八旗妇女真实悲惨遭遇-满族文化网

(清末民初的旗人妇女骑驴出行)
清世祖(1638—1661)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当时的满洲统治者本着居重驭轻的原则,在中国各地设置八旗驻防,藉以威摄绿营与防备叛乱,到了乾隆年间(1736—1795),八旗驻防的规模逐渐扩大到全国各地,我们若是依照其分布的地点来看,则主要可分为三类:即畿辅驻防、直省驻防与边疆驻防。
辛亥事件以后,八旗制度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并且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它的继续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八旗生计问题,而〈优待条件〉则是此一制度得以延续的法律依据,只是这样子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由于各地驻防旗营的解散、粮饷的停放、〈优待条件〉的被修改以及宣统皇帝的被逐出紫禁城等等事件的发生,使得八旗制度也慢慢的走向了土崩瓦解的命运,最后更随着北洋政权的倒台而消亡,这种情形遂让那些平日只知当兵领饷的八旗兵丁及其家眷们,开始了痛苦的转化历程,有些家境比较富裕、家资比较殷实的,尚可靠变卖家产来过活,至于绝大部分的旗人,则多半穷困潦倒、四处流亡。
一、畿辅驻防清廷在北京附近的顺义、昌平、三河、良乡、宝坻、固安、采育、东安、霸州、玉田、滦州、雄县等地设置八旗驻守,称为畿辅驻防。
(一)生齿日繁
清朝末年(1875—1911),旗人生齿日繁,根据宣统二年(1910),民政部奏报第二次调查人户总数的情形,在此兹将畿抚驻防的八旗户口数目列表如下,一探其人口数增长的实际状况。畿抚驻防八旗户口数一览表(略) 从上表的户口数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人口的压力加深了八旗生计问题的严重性,民国元年(1912)五月,内务部民治司公布的辛亥年(1911)八旗户口调查,其中京城二十四旗男女有二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九口,内务府三旗男女有十五万三千八百○一人,除此之外,根据当时的统计,北京旗人总共有十二万三千三百五十四户,三十八万八千七百九十口,然而在民国八年(1919)三月,镶白旗满洲都统兼副都统费莫瑞丰却表示:北京旗营兵士、家属六十余万人口。这一个数字与先前的三十八万八千余人足足差了一倍,这显然是辛亥事件以后,大部分旗人改归民籍或者是隐匿身分的结果。
(二)生活贫困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大公报》刊载了北京某八旗发放饷米给旗丁的情形,其内容略谓:
日前为某旗放米之期,借华嘉寺地方散放,所有领米之旗民男妇老幼相携前往领取,路为之塞然,无囊橐者居多,有用包袱者,有用衣裹者,有用盆盛者,又有领米转售于人。
到了辛亥事件以后,当民国北洋政府取消了旗人的粮饷,而旗人本身又没有谋生能力时,他们的生活只有更加痛苦,并且陷入绝境,民国八年(1919)三月,镶白旗满洲都统兼副都统费莫瑞丰就表示:「今财政部忽又欲减饷,际此时艰,加饷犹难以为生,何堪再减,是直使旗营兵士、家属六十余万人口波段选股王,将断未断之生机,而速断之险象之来,实有不堪设想者……」,面对这种危急的情况,为此他特别呈请北洋政府财政部,希望将旗饷按照各机关饷费一律搭现,以昭大公。
当时居住在北京城内的旗人,其贫薄者,借贷无门,谋生乏术,至于屯居之旗人,京东、京北一带,大半衣食无完,女子年至十三、四,犹不能有裤,困苦万状。贫穷的八旗女子为了讨生活,有许多人因此沦为娼妓,民国九年(1920)五月十五日,北京社会实进会邀请胡适前来演讲,在演讲当中,胡适特别利用这一次的机会,针对八旗妇女普遍沦为娼妓的问题提出了探讨,其内容略谓:
先从空间的关系说罢,我们拿北京的娼妓来研究,就知道它和中国各处都有关系。我们要用第一步底方法,研究那些娼妓底来路,和那些地方所以供给娼妓底缘故。还有本地底娼妓,多半是旗人当的。我们对于这事,就要研究北京底旗人,她们受了什么影响,致使一部分的人堕落,又要研究她们多半当私娼的……从北京这方面说,在旗人底社会里,一部分的人会堕落到一个卖淫底地步,也许是他们底生活状况变迁,也许北京现有的职业不合他们做……
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北京《益世报》也刊载:
近年绝了旗人月饷,断了他们衣食之源,没有门路就业者,或身体病残者,靠典卖衣物度日,而家中无物典卖者,便到粥厂领粥充饥,军阀混战粥厂停止放粥后,靠领粥糊口的满人陷入生活绝境,出于万般无奈,有的沦为娼妓……民国十七年(1928)夏,国民**军北伐进入北京、天津,至此开启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时代,并改「北京」为「北平」,这种政治上的变革,对京旗满族来说,实是一大震撼,当时的北平市社会局在〈救济事业小史〉一书中首先批评他们:「此辈昔资粮为生,不事生产,清社既屋,谋生无从,而懒惰性成,积重难返,故北平贫民,旗人实居多数」。另外,在牛鼐鄂的研究中,他从北平市一千二百户的贫民户里做抽样调查,其自称属于满族者,共计有三百九十三户,男女老幼一千六百七十六人,合32.75%。此一比例与〈救济事业小史〉所说的「故北平贫民,旗人实居多数」似乎有很大的出入,针对这一点,经牛鼐鄂的分析,主要是与民国以来,社会各界对满族的民族歧视有关。
据牛鼐鄂表示:平市居民,大多籍隶满族。当时,他曾经亲眼目睹旗人由富至贫的整个过程:
迨至武昌起义,有如晴天霹雳,清室覆亡,粮俸停止。属于贵族阶级,拥有丰富资产者,对此固不稍加措意;而中上之族,亦以为无是轻重,泄泄沓沓,安居坐食……历十年之久,衣锦食稻,乃渐感不支,始则借债以维生活,继则典当珍玩,或径售之于铺商;中下之族亦莫不搜罗所有,以易衣食,然囊中偶有余资,依循旧性,殊不知物品有限,为日正长,数年后欲卖物而无物,欲典衣而无衣,甚至贫无立锥,朝不保夕,触目皆是……
以居住在北平鼓楼酒醋局一号的满族富氏家族来说,他们家共有富华亭、富福亭、富荣俊兄弟三人,以及富荣珍等姐妹四人制霸空权,据富荣俊口述,当清廷衰落,薪俸不能按时发给时,他们家亦渐觉拮据,他的长兄富华亭由于年幼失学,长则挥霍性成,二十四岁时,供职内部堂,四十六岁时,清逊帝出宫,内廷解散,兄无所事,饥寒交迫,不得以设私塾以糊口,衣食仅能维持,但因以前豪霍,负债甚多,以致债权人日常踵门追索,越二年,以债权人压迫过甚,乃潜行出亡;他的二兄富福亭,二十一岁时汤星强,在内廷中正殿效力,二十八岁时取妻王氏,入门数年,衣服典尽,继而夫妻相率售其装奁,即随身之衣饰,亦破旧不堪,夫妻又吸食鸦片,且喜为乞丐,每沿街行乞,以至亲朋不齿,后又与长兄商议,将祖先遗留房产二所出售,但因负债甚巨,致所余亦无几,不得以效长兄业教读,居三年,投入奉军,逾年困备而归,二腿伤甚,调养经年,复投奉军为上士;至于他的姐妹,由于衣饰甚多,常典卖以济不时之需,后来,富荣俊也表示,当时所有救济机关之调查人,每因吾家室内整洁,谓吾家非贫,故以前未曾蒙分毫之救济。
另外,牛鼐鄂也从「个性」的角度来分析旗人致贫的原因,他认为「盖自清入关,予满族以特殊待遇,使之养尊处优,不劳而获。其他民族,耳濡目染,渐渐形成〔生活满族化〕。二百余年之经过,已积重难返,一旦受种种意外之打击,固难怪其手足失措以致于贫也」。
最后,有关北平市内的暗娼,牛鼐鄂对此也做了详细的调查,据其描述:况平内暗娼颇多,东北城一带为尤甚。……此项人口,以满族及官宦后裔,或男子之失业者为多。至于四郊僻处,竟有以雏妓幼女,供人作泄欲之机械,藉求些微之收入…… 传统的八旗妇女由于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她们特别注重女子的贞节,然而,以上由牛鼐鄂所做的调查,有关八旗妇女沦为娼妓的情形,其结果正好与胡适所观察到的现象不谋而合,足见当时旗人妇女们贫困的生活,不论是年近古稀的老妪,还是尚未长成的孩童,为了糊口,她们早已将原本极为看重的贞节观念抛诸脑后,被迫卖淫了。
二、直省驻防
清廷在各行省内的重要城市,诸如西安、江宁、杭州、荆州、成都、福州、广州等地设置八旗驻守,称为直省驻防。
(一)生齿日繁
宣统二年(1910),民政部奏报第二次调查人户总数的情形,在此兹将直省驻防的八旗户口数目列表如下。直省驻防八旗户口数一览表(略)有关八旗人口的确实数字,根据报纸的记载,在辛亥事件期间,成都驻防约有满兵二千余人,男妇共七千余人,我们若是以一万人来计算,并除以总户数三千八百五十七户,则每户约略有2.5人。另外,民国建立以后,根据报纸的记载,山东青州、德州驻防也有旗丁一万数千万数千名口。 (二)诛戮、驱迁与抄家 1.诛戮
以湖北来说,早在光绪年间(1875—1908),荆州城就曾经爆发过好几次大规模的旗民冲突,这些冲突事件已经让满、汉两个民族心有疙瘩,并且产生各种矛盾。因此,在武昌起义之初,这里的**党人便大肆虐杀满人,其情形甚为惨烈,据时人的记载:
武昌于十九以后,数日间杀满人凡数百,宝英、铁忠、札凤池、卜玉等公馆,均被抄没。军士见满人,皆目睁眉竖,无一得活着。宝英有女就戮时哭曰:「我等固无罪,但恨先人虐待诸君耳」,又一老妪曰:「诸君杀我辈何益?我辈固无能为也,何如留我辈以示宽宏」,然军士皆不听,卒杀之,见者惨然!
由于本省是辛亥事件首义之地,再加上境内驻防旗丁甚众,所以,**军对旗人的屠杀,连那些手无寸铁的妇女都不放过,由此可见汉人积怨之深尤溪小虎网,而满人情形之惨,除此之外,**军更将那些从荆州驻防内逃往到汉口的诸多旗人男女,囚禁于武昌模范监狱,如此的人身限制,要一直等到清室退位,南北一致赞成共和以后,才将他们放出来并遣还荆州。
在广东,此地当权者于辛亥事件以后,不但马上停发旗人粮饷,更停止为旗人筹拨生计,甚至解散原来的八旗兵,除了将其改编为「粤城军」以外,并准备「将旗民聚而歼之」,所幸有人出面阻止,认为「杀之不武,姑留之以待缓图」,使让广州旗民幸免于难。
2.驱迁
此以浙江最为典型,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四日,本省**党人发动起义并于次日控制杭州省城,十七日,浙江军政府成立并推举汤寿潜为都督,当时的军政府认为「浙省旗营约占杭城全部三分之一八角丁,自光复后驻防既归消灭,则所谓旗民者自应即时遣散,即以经济支绌之故,一时遣散为难,然仍使聚居一隅,于事实上殊多窒碍,不独死灰易于复燃也,旗营存在一日,即可谓驻防不消灭一日,且使中心城市日就旷废,在地方经济上亦有弃利不取之嫌,故旗民在今日亟宜遣散之,不即遣散而驻防形式亦亟宜消灭之」,由此提出了消灭旗营的计画总共十条,其中规定「营内所有私人房屋限一月内悉数拆迁,逾期不迁,房屋充公」。当**军控制了杭州省城以后,随即派遣政府委员褚辅成前往杭州驻防旗营进行招抚,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五日,杭州驻防旗营也推出了前将军德济、文会、嵩志、会○、依鉴额、斌武等六人为代表,与**军交涉,预订立《简约》藉以保障旗人的权益。民国元年(1912)二月十六日,双方代表签押订定《简约》,兹将双方所议定的善后办法,抄录部分如下,其中有关「消灭旗营、驱迁出营」的部分,有了较为缓和的新方案:
一、旗营土地均系官产,其佐领以下公署及兵房,自旧历正月起,准住四月,限满交还,以示体恤,至自造私宅,其房屋准归本人所有,向系安分之人,有殷实商家担保仍准居住,迁出营日,招买招押,悉听自便,惟军政府营产规划定后,倘因公共建筑有障碍之处,不论已买押未买押,应悉听军政府命令,其买押时,并须禀明民政司存案,且契据上载明此条。
一、旗民已经迁出者,准其一体享受法律上人民之权利。
一、旗民未迁出营者,自新历三月初一日起,应有纳**捐之义务。
一、旗民如已迁出,将来军政府营产规划定后,准其与一般人民同有承垦承买之权。
在上述的条文内容当中,虽然并未明确规定驻防旗人应该迁出的时间,或者是从何处迁往何处,但是,因为条文内写有「迁出营」的字样,如此便引起了杭州驻防旗人的不安,误认为浙江军政府要将他们全数驱逐出杭州城,因而爆发了「驱迁旗民出城」的事件,由于事关重大,同年六月初六日,满族同进会在前清理藩部旧址会议时,正会长熙彦就表示:民国成立,五族一家,此次改革本系政治问题,与种族毫无关系,待遇条件既订明于八旗生计未筹定以前,所有俸饷照旧支放,应即一面赶为筹画,一面酌给饷项以救目前倒悬之苦战神冉闵,至保有财产及居住迁徙之自由载在约法,为民国大信所昭,全国人民均应遵守,况保护原有私产又为待遇之一……
当时,他上呈文给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请求浙江都督蒋尊簋能够尽快解除此项命令。民国元年(1912)六月二十九日孙释颜,浙江都督蒋尊簋在咨复国务院的呈文中就表示,依照先前浙江军政府委员与旗民代表所签订的〈简约〉,双方议定善后办法,有关这一个部分的内容略谓:
……对于居住一层并不加以限制……对于旗人生计,则酌给恩饷,俾得借以自谋,正见浙人宽厚为怀,人道主义之非诬,该会所谓杭州等处之驱迁出城者,不知指旗营城乎?抑指杭州城乎?如指旗营城,则近方规画市场、墙壁、门楼,半经折卸,无所谓出城、入城;若指杭州城,则旗、汉杂居久矣!前政事部 且出示保护,发给随身护照,凡此皆有案可稽……
以上种种,凡是在杭州的旗民,人人皆能言之,为此浙江都督蒋尊簋特别强调所谓「驱迁旗民出城」一事,全系传闻之误。另外,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为了修建军机场,遂将世居在银川新满城的满人全数驱离,这是满洲旗人被民国政府强破驱迁 的又一例证,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类似这种事情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3.抄家
辛亥事件期间,浙江劝业道董元亮与他的儿子董起业二人,曾经卷取公款二十余万元逃匿至上海,不久,浙江军政府侦探便会同光复军侦探,以及二区区长在宝山县境内逮捕董元亮及其儿子董起业二人,当即解送民政总局看管,随后再由浙江军政府核办。
除此之外,两淮盐运使增厚曾于**军占领扬州时,卷取公款,并且携眷逃到上海,匿居英国租界云南路九江里一百八十二、三号,旗人增厚更改名叫陈叔轩。后来邢念增,他的行踪被侦探黄少轩、龚仲威两个人侦悉,并且向间谍科报告,不久,三等课员汪泰和即与刘筱斋一起至旗人增厚家中调查。
本来探员为了办案,只要于法合理,进入私家住宅调查应无异议,但是由于旗人增厚的家宅是在英国租界,这就牵涉到了领事裁判权的问题了,因此,旗人增厚遂向英国租界当局提出告诉,控告间谍科三等课员汪泰和等人擅入搜查。 (三)生活贫困
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东方杂志》刊载了镇江驻防有旗丁将自己的女儿卖给西洋人的情形,其内容略谓:
满汉通婚虽见明诏,而各处驻防竟锢习未化,等若弁髦,其明画种界,严筑壁垒,抑何毅力之坚强耶千蛊江山?乃镇江驻防某甲,忽售其幼女于旅镇西人,仅得价银四十圆……
当《东方杂志》的记者在写这一篇报导的时候,他们是用种族的角度给予评论,认为「殆以白人势力正强,苟足以攀龙附凤,蓬荜犹有光辉也耶」,然而我们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会发生这样子的事情,主要也是肇因于生计问题,因为不管是西洋人或是旗人,任何一方要想「攀龙附凤」,何以银价四十圆便成交?这样子的价钱不仅不合理,也不值得。
针对驻防旗人之所以会陷入贫困的原因,谷钟秀则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而主要是从八旗制度本身的问题来探讨,当时他甚至形容各地驻防旗人所居住的满城是「花子城」,意即「乞丐城」,其内容略谓: ……旗制之初供应链管理ppt,生为男子,即食饷干,老若残疾,滥竽充数,然虽不足为兵,犹足以为生也!顾不数传,生齿日繁,国帑巨耗,终虞不给,因设定额,射中鹄者,始得甲粮,八口之家万象更新造句,甲粮二三,犹类于食指,而生女则悲,即生男儿,未达丁年,亦只解啼饥,而鳏寡孤独,穷而无告者,颠连沟壑,固其宜也,余足迹所至,曾周览驻防各旗营达十数处,观其颓垣断圯,风雨飘摇之状,衣服褴褛,决踵露体之状,及一种偷堕燕安,游手终日之状,比户栉居,一邸〔丘〕之貉……西人之言曰亚东有花子国焉,中国是也!吾亦尝语人曰中国有花子城焉,旗营是也……
对于那些驻防在关内各省的旗人来说,他们的生计来源主要是依靠清廷给予的粮饷,刚开始或许还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只是承平日久,八旗人口又不断的增加,遂让驻防旗人逐渐走上了日益贫困化的道路,也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再加上辛亥事件以后,排山倒海而来的民族歧视与压迫,不但让驻防旗人喘不过气来,
也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凄惨汤美玉。
民国元年(1912),满族同进会正会长熙彦为了荆州旗人的生计问题,因而上呈文给大总统袁世凯,文中呈称「武昌首事以后,受祸最烈者,莫若各省旗民」,为此他特别恳请民国北洋政府能够拨饷救济,希望在八旗生计未筹以前,可以照旧酌拨饷糈,藉以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而满族同进会正会长熙彦的描述,也正是对关内各省驻
防旗人在民国初年的生活处境,最为真实的写照。
另外,当满族同进会正会长熙彦在处理浙江杭州「驱迁旗民出城」的事件时,又再一次呈称「武昌首事以后,受祸最烈者,莫若起义各省,旗民惨杀之外,继以饷源断绝,衣食无措,投水悬梁之事,日有所闻,其幸而生存者,鸠形鹄面,亦属惨无人色」,由此可见,当时的旗人正过着非人的生活,而满族同进会正会长熙彦则精准的道出了那个年代,各地驻防旗人们悲惨的生活。
此时,西安八省驻防代表、乍浦协领杉梁在上呈文给逊清小朝廷时鼎级理财网,也呈称「驻防旗人死亡过半,漏网余生,朝暮不保」,为此他希望小朝廷能够伸出援手,救助那些驻防旗人并且给予垂怜抚恤,民国二年(1913)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所谓的宣统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小朝廷的答复略谓:
现在皇室经费万分拮据,本属无款筹给,维念该驻防困苦情形,殊堪悯恻,着加恩赏银一万六千两以资赈济,由广储司陆续筹发。
我们若是以逊清小朝廷的纪年方式来观察,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这一天开始,一直到宣统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小朝廷发下这一道谕旨为止,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各地驻防旗人的死伤人数竟然已经超过半数,这种令人怵目惊心的数字,以及他们悲惨的生活景况,实在让不忍目睹,而谕旨内「漏网余生,朝暮不保」一句,更是对那些驻防旗人们普遍的生活,最为真实的描述。
民国三年(1914),成都旗人前四川峨嵋知县铭恒、前典礼值院学士奎善、江宁将军清锐、江南常镇道荣恒、四川后补同知雅和春、秉英、知县全福、良俊等人,为了请求发还八旗公产,特别上呈交给大总统袁世凯,其中便有描述成都旗族生活困苦的真实情形,现节录部分如下:
成都旗族困苦不能自立者,不下一万二千余人……旗人束手无策,杨绿润呼诉无门,儿啼于旁,妻缢于室,甚至白头之父母不忍重累其子,因而自杀其身,其男女老幼中霄举家自尽者不可一二数,凄惨之状,见之痛心,闻之鼻酸……此成都旗人一时尚不能自谋生活之实在情形也!
三、边疆驻防清廷在天山南路、天山北路、内蒙古(包括察哈尔)、外蒙古,以及东北地区设置八旗驻守,称为边疆驻防。
(一)生齿日繁
宣统二年(1910),民政部奏报第二次调查人户总数的情形,在此兹将边疆驻防的八旗户口数目列表如下。边疆驻防八旗户口数一览表(略)
我们若是以塔尔巴哈台所属来说,从宣统元(1909)年到民国二年(1913),在这四年的时间里面,据时人调查,塔尔巴哈台新满营八旗计左翼镶黄、正白、厢白、正蓝四旗二百二十三户韩湘琴,男女一千二百六十三口;右翼正黄、正红、厢红、厢蓝四旗二百九户,男女七百四十六口。
(二)诛戮与驱迁
不管是诛戮或者是驱迁,类似像这样子不愉快的经验,除了直省驻防旗人曾经体验过以外,边疆驻防旗人亦曾惨遭此劫。例如在辛亥事件期间,当新疆伊犁的**党人在占据了伊黎兵工厂以后,就曾经杀满人四百名以泄恨。
另外,”***〃事变之后,中国国民党绥远省党部执行委员潘秀仁和陈国英两个人,也曾经计画要把世居在呼和浩特新城的满人全数驱筑出境,并且施以枪杀,后来这一个计画,因为内部意见不一致而作罢。
(三)生活贫困
以新疆来说,根据学者调查,不论是在清朝或民国,这些驻防在新疆的旗人,他们的生计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上层阶级的勒索与剥削所导致。在此我们仅以居住在塔尔巴哈台一地的旗人为例证,看看民国初年他们的生活与处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塔尔巴哈台参赞富勒铭额在此地增设了新满营八旗,并分左右两翼,置协领二员,佐领、防御、骁旗校各八员,并置催总、前锋校、领催等官以管辖之,辛亥事件以后,马上就有人针对该地的民情风俗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并且略述了未来的施政方针,时人便描述此地旗人「皆游堕成风,不事生计,以致旗务日见萧条」。
除此之外,当时担任塔尔巴哈台参赞的毕桂芳也将此地新满营八旗的情形,详实的向大总统袁世凯报告,略谓: ……据新满营八旗人民陈述生计困难等情,当经调查,该旗营营制年久废弛,老弱壮丁均无职业,惟每年坐领饷银,藉资衣食,又因种种折扣,实领有限,无以谋生,其困苦情形,诚系不堪言状,因思该旗民领用少数饷项,仍无裨于生计,在公家岁费巨款,势亦难以久支…… 对于当地旗人这种贫穷的情形,大总统袁世凯随即指示财政部,必须提前发放饷银,以资赈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