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7-03 07:50:18   全部文章   0/128

侯海洋基层风云砚渚清风——探访包公“掷砚成洲”处【荐读】-李树友-河南思客

砚渚清风——探访包公“掷砚成洲”处【荐读】|李树友-河南思客
本期导读
头条:砚渚清风——探访包公“掷砚成洲”处【荐读】|李树友
二条:抚摸当阳峪|洛神
三条:有些潮流我们还是要追【荐读】|赵庞
总第978期
今年4月,到广东肇庆参加2018包公廉政文化研讨会,最想了却的心愿是探访包公“掷砚成洲”处。
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肇庆是包公的扬名地,开封则是包公的成名地。这已经成为包公研究界的共识。
“开封有个包青天商友世界,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部香港版的电视剧《包青天》,一出京剧《铡美案》,使包公名扬四海。
我生活在开封,以一生有包公相伴而自豪,对包公的生平事迹自然有所了解。包公治端三年,“岁满不持一砚归”的清风亮节,包公掷砚化渚的传说对我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内心早已对包公“掷砚成洲”的地方充满神奇的想象铁列克提事件。那么,到了肇庆,到了包公治端的地方,岂能放过实地探访的大好良机!
我们在肇庆包公祠附近的西江羚山码头上船,沿着宽阔清澈的西江,向着东北鼎湖山方向溯流而上何雨檬,向着砚州岛包公楼进发。

西江
01
天阴沉沉的,风有点儿凄厉,大雾弥漫,雾锁西江。50米开外的货船朦朦胧胧的,岸边的青山也模糊不清。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的情景也许就是这个样子。
不过,肇庆的朋友告诉我,像今天西江这种极端天气,平时是很少见到的。西江素来山清水秀,水阔天长,风景如画。尤其西江小三峡,不是长江三峡,胜似长江三峡。
游船顶着风不紧不慢地在雾中行驶着。船舱里有点儿闷热,大家都到甲板上溜达。不知谁先提起的话头,我们的船走的这条水路,正是当年包公千里迢迢从东京开封到广东肇庆上任治端和三年后回京复命走过的路。顿时,大家来了兴趣摩根莉莉,议论纷纷。
重走包公路,遥想包公治端的丰功伟绩,不禁感概万千。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拯42岁,晋升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市)。
仁宗朝时期的肇庆,山水虽然很美,但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天气酷热风斩冰华,瑶僚集居,语言不通,生产落后,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毕竟是蛮荒之地,当官的谁都不愿意来。
随行的朋友,“度娘”东京开封到广东肇庆的距离是1654千米。3000里的路程,没有飞机、高铁、汽车,单靠一辆牛车,跨山跃河,餐风露宿,不知包拯要走多少天,不知他是怎么走下来的。想想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越想对包公的执着敬业精神,越佩服得五体投地。
包拯对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他的想法很简单,过去“亡宦十年”是为了尽孝,如今远赴端州是为了尽忠。
1 2
3
1 包公楼
2 丽江楼
3 陈氏宗祠
包拯接受了朝廷的差遣后,也不向亲戚朋友一一告别,携带妻子董氏以及刚满9岁的儿子包繶,放弃休假,提早登程,不远万里马后炮造句,跋山涉水,到端州赴任去了。
包拯在端州任知郡州事三年,上任伊始,就将那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书端州郡斋壁》)的明志诗裴学义,端端正正地书写在衙署内的墙壁上,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有所作为。
在任期间,包拯兴学教化、只征贡数、排沥垦荒、挖井除疾、归顺僚族、建设新城;他惩奸除恶、勤政爱民、清正廉明,形成了以民为本、清正廉洁的治政理念,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砚渚清风。包公“青天之名”由此发端。
《宋史?包拯传》中“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端州。肇庆至今仍保留着包公祠、包公楼、包公井等包公文化遗迹。
02
游船破浪前行,宽阔的江面逐渐变窄,船头驶入远近闻名的羚羊峡。随行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观看岸边山顶上的“望夫石”,留心峡口处的“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景观。尽管我们极目远眺,也只能看出一个轮廓,难免有点儿沮丧,但取而代之的欣喜,源于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说九界至尊。
羚羊峡航段阴风怒号,浓雾重重。南北两岸长达8公里如诗如画的风景,以及“江上清风”“山川秀丽”巨大的摩崖石刻,都被大雾遮挡得严严实实,始终不肯与我们露面。我们只能把遗憾留给将来,把羚羊峡的美保存在想象之中。
不过,我们的收获也不少。以前我们仅仅知道端砚居四大名砚之首,没有想到“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等名优端砚石材产地就在羚羊峡附近的烂柯山上和西江水底,而且包公掷砚的故事就发生在羚羊峡,出了羚羊峡就是包公掷砚成洲的地方——砚州岛。
暂且按下包公掷砚成洲的故事不表,先说说包公治端“只征贡数”的来龙去脉。
端砚是端州的特产,从唐代就享有盛誉,成为朝廷内的“贡品”。在包拯治端之前,凡是到端州做官的人,总是在“贡砚”的数额之外,加征数十倍的端砚中饱私囊,并用端砚去贿赂朝廷权贵,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沉重的负担压得砚工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包公下令规定只按“贡砚”的数额征收,州县官吏一律不准加码,违者严惩不贷。而他本人作为州郡的长官,保证不用一块端砚。百姓闻知欢欣鼓舞,尊称其为“包青天”。
那是在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开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翻浪卷,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蹊跷,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州,这就是砚州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的“黄布沙”。
从此,“包公掷砚成洲”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包拯博学多识,睿智超群,虽然少赋诗词,却极爱笔墨,书法也很见功力。作为一位读书人,他也喜欢端砚。但是ca1346,他在端州任职三年致橡树英文版,却坚持用自己带来的普通砚台,而不用一方端砚,连最普通的端砚也不曾占用。至任职期满,他“不持一砚归”,其为人,其品格,其清廉,其自律,堪为天下无双,清官榜样。
游船驶出羚羊峡,江面逐渐开阔。果然,前边江心处有一小岛武敏之,四面环江,恰似一块浮在江中的端砚。因而取名砚州岛,因包公“掷砚成洲”的传说而得名。
这种地理现象与人间传说相似度如此之高,简直太神奇侯海洋基层风云,太不可思议了!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还是上苍被包公的清廉所感动让传奇变为现实呢?答案永远是个谜。
03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砚州包公楼码头到了。
我们弃船上岸,拾级而上,穿过牌楼,坐上电瓶车,沿着岛上蜿蜒的小路,没有几分钟,就到了包公楼。
未见其楼,先闻其声。一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将我们吸引到砚洲岛包公楼前。恰逢岛上包公巡游,我们与当地群众争先恐后驻足观看。
锣鼓声中,一红一黄两只个子不高的南派狮子舞得正欢。只见包公扮演者在展昭、公孙策、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的簇拥下出场,人物精神抖擞,昂首向前,向宾客和群众派发福米,引来阵阵掌声。
无论是主角包公,还是配角展昭等,所有角色都由村民扮演,穿红着绿,涂脂抹粉,扮相夸张,纯朴可爱。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包公坐轿,由四个人抬着,后边还打着黄罗伞,享受着帝王的待遇。不过,四个跟班举着的牌子上写的不再是“肃静”“回避”,而是“风调雨顺”。
询问村民,原来这里上演的是历史传说“包公诞”。

巡游

“包公诞”表演
缅怀包拯,勉励后人。砚州村民将农历二月十四日定为包公诞。每年到这一天,全村都要举办类似活动,祈求世间正气浩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天的“包公诞”,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经常演出的一个保留剧目。
“包公岁满不持一砚归”,虽为传说,砚洲人却仍以此为荣,世代感恩包公恩德。巡游将包公铁面无私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群众簇拥着包公巡游,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对包公的爱戴。
岛上的包公楼是广东最大江心岛上的包公祠堂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自明代天启年(公元1621—1628年)筹建,至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建成。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因三楼濒危,将楼改为二层,易名为“包公楼”。现在的“包公楼”,是1987年修缮的,具有150多年的历史。
砚州岛包公楼是由士大夫倡建、乡民自发集资兴建的,四合院式建筑,上为“大魁阁”,中奉“文武帝”,下是包公殿堂,堂中塑包公像,两旁王朝、马汉站立。
在这座包公楼里,包拯与文武帝等天神共处,可见其已经走上了神坛。这种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供奉模式在其他庙宇是不多见的。当地村民说,我们需要什么,就供奉什么。
登上砚州岛,才知道它不完全是渔岛,村民自明代迁徙到这里,很少与外界接触,一直过着刀耕火种、世外桃源的生活。现在岛上还保留着北方传统的耕作方式,地里大多种的是玉米、花生、白薯等农作物,唯一可以看出这里是南方岛屿的只有一种粉蕉,一种区别于普通香蕉,甜度很高的香蕉。
砚州岛砚州岛上知青楼
走出包公楼,走进励刚家塾、知青楼、陈氏宗祠、罗氏宗祠大舜号,实地探访传说中的包公“掷砚成洲”处,了解包公精神带给当地群众的影响,分明感到这里是包公廉政文化、孔学儒家文化、家规家训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处,不愧为肇庆著名的廉政文化教育之地。
当我坐着电瓶车在岛上穿行,看到这里四面环海,环境清幽菁客,古树参天,花果树木四季常青,滩涂庄稼长势喜人,到处一派田园风光,村民生活自由自在,空气中负氧离子特别高,深呼吸一下浑身舒坦,顿时萌生留在这里成为岛民的念头。
当我们在砚州渡口登船告别砚州岛时,看到渡口边,三五个人在敲锣打鼓,两只漂亮的南派狮子伴随着锣鼓点扭来扭去,欢快地跳跃着。
这是一种巧遇,更是一种乡村隆重仪式。来时欢迎,走时欢送。质朴可爱的村民拿出他们的绝活,将最真挚的乡愁展示给我们犀利网。
霎时,我被感动得挪不开脚步。只有不停地按动快门,用镜头把他们的热情收藏在心底。

远眺砚州岛
游船缓缓驶离砚州岛。夕阳西下,江水浩荡。我站立在船头,远望渐行渐远的砚州岛,看到渡口树立的一幅巨大的宣传展板上,包公头像旁边“砚渚清风”四个大字是那样醒目,那样引人遐想。(成稿于2018年5月初,本文配图摄影 李树友)
本篇审稿邓丽星组版 王睿鹏

作者简介
李树友,男,1954年7月出生于开封,河南省长垣县人,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古校夜游神,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曾供职于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977年以来发表各类作品100多万字,出版评论专集《精神家园的失落与回归》。
《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本文作者李树友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河南思客
投稿邮箱:2560410387@qq.com
河南思客2018年编委会
编委 陈 旭 江 雪 庄凤娟 
 王立国 李智信 张红阳
 胡建武
总 策 划 吕佩义
统筹 杨海燕

李树友的相关文章
●一代知识分子的忠诚与坚守——电视剧《灵与肉》观后【荐读】
●92岁的父亲骨折后——谨以此文献给父亲节【荐读】
●耿沟正午的阳光【荐读荐转】
●养子沟里听故事【荐读】
●从黄河左岸零公里处出发【荐读荐转】
●一位文学老人的深情回望——读南丁《经七路34号》【荐读】
●五公祠怀古【荐读荐转】
●母子情深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读刘庆邦《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荐读荐转】
●因书与文学结缘(“我的文学40年”之三)
●耕耘斋主(“我的文学40年”之二)
●文学创作的四个阶段(“我的文学40年”之一)
●新时代,《河南思客》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河南思客的2017征文】
●又见刘恪
●《河南思客》,我的精神家园
●每家的窗户都是一道风景(欧游散记)【荐读】
●大鹏展翅看天河【荐读】
●郁金香绕着风车转——荷兰阿姆斯特丹印象(欧游散记)
●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布鲁塞尔市政厅广场(欧游散记)
●秋沟觅秋趣【荐读荐转】
●繁复与朴素交织的“石头交响乐”——巴黎圣母院(欧游散记)
●你永远忘不掉的面容——艺术圣殿卢浮宫(欧游散记)
●揭开中国传统“文人画”神秘的面纱——读《南画十六观》
●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欧游散记)【荐读】
●在巴黎,洪震南与朱自清85年前看到的一幕一模一样(欧游散记)
●从地理视角看世界——简评《神奇的地理》
●西泰山纪游【荐读】
●静若处女的德国滴滴湖(欧游散记)
●大气磅礴、厚重深邃的民族史诗——电视剧《白鹿原》观后
●两湖之间——瑞士小镇因特拉肯(欧游散记)【荐读】
●朵朵葵花向阳开
●瑞士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卢塞恩(琉森)印象(欧游散记)
●在威尼斯,感受水城的魅力(欧游散记)【荐读】
●神奇的比萨,神秘的斜塔(欧游散记)
●艺术之城,浪漫之都——佛罗伦萨(欧游散记)【荐读】
●心灵的牧场——罗马?梵蒂冈(欧游散记)
●等闲识得东风面——寄语《河南思客》出版600期
●10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附1-10集全集)
●淮阳龙湖赏荷记【荐读】
●古罗马斗兽场遐想(欧游散记)【荐读】
●北宋状元安德裕:诗礼传家 父子夺魁
●油茶与毛尖的二重唱
●北宋状元苏易简:“翰林承旨贵,清净玉堂中”
●宋朝第一位状元杨砺:不以状元自傲
●写作是一种修行——与著名作家刘庆邦谈文学创作【荐读】
●文学豫军的一座丰碑——读文学传记《南丁与文学豫军》
●诗词,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从三首宋词看读书的三种境界【荐读荐转】
●《河南思客》每周人物李树友(第11期)
●男儿青史写志向——电视剧《于成龙》观后
●王屋山下阳台宫【荐读】
●金桔满枝金灿灿
●曲曲菜·苦菜
●豫北有座包公庙
●比干墓的板柏
●金池雨遇上汴梁风
●拜谒张衡墓
●寻访包公庙
●天镜浮空
●火焰山上烤鸡蛋
●放歌喀纳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