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哪些摆渡自己,摆渡他人-华师教技
摆渡自己位面官商,摆渡他人-华师教技
1
榜样,专业,积淀
——初试后记
大一入学时,面对自己完全陌生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把自己对专业前景的悲观完全蒙蔽了,还曾依稀记得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学生会竞选,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竞选,同门学长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认为什么是教育技术,当时我的回答,至今不曾忘记:“通过适当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牛津杀手,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当时的我还在教育技学定义阶段,只是背着书中的文字叙述,如囫囵吞枣一般,嚼而无味.........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觉如昨日发生一般,既稚嫩,又真切。
研究结束生初试结束后,回到家里一直处于懒散的状态,假装着给自己提点信心的借口去对了部分真题的答案,有喜有悲,不知这对接下来的查分有着什么样的预示,网上的研友都说近几日被自己的噩梦吓醒——梦到自己考不上,虽然自己也经常夜里想着自己写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但越想越没有底,前方的路仿佛如国足出线一般渺茫,“计算思维,先行组织者的英文术语,原型,PHP语言,基于项目的学习”等等一直困扰着我我的天师女友,使我夜不能寐,现在去回想答题卡科目号、学校代码名称是否填写正确已无意义,因为一切已经过去。
直到最近才提起一些状态,翻看了焦建利老师多年前的一本有关本专业的理论研究书籍,感受颇深——《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书中不光有他笔下的华丽辞藻,更有他那对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洞察,这虽然是他的博士论文的选编,但是其中的旁证博引和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精妙绝伦的分析与描述令我深深折服: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学科问题,教育技术历史,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教育技术未来等等可谓是真知灼见,这样的书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不应该读一遍,应该是反复读下去,以致形成自己的教育技术观,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希冀吧!
前几天看到一篇博文——《有感于杨晓哲的博客》,博文中描述一个“痴迷”于教育技术的青年人——杨晓哲,时至今日杨晓哲已是华东师大任友群教授指导下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并且已经担任国家新课标信息技术组秘书,博文的作者为我们描述一个“没有时间会觉得累”的杨晓哲,之前也在焦老师的博客中看到对他的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或许这才是最好的证明,对于我还能说些什么,唯有向师长学习,榜样有时候或许正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谁说不是呢......
有人引过南国农老先生的一句话:没有时间觉得老。确实,没有青春可以枉费,莫白了少年头。罗宏明唯有此,前行继续.........
2
行百里者半九十——永远在路上
——复试后记
初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其实有点不知所措,372,按照去年的复试分数线来看,是个尴尬的分数,能进华师的复试,但靠后,希望渺茫(华师2016年教育技术学复试最低分数线是361)。万幸的是后来听同学说华师今年专业课由于考试题目的变化,专业课压分了。我去学院官网上查询排名情况,结果还好,372,初试总分排名第五,在心情好了一些之后,又开始焦虑了,害怕复试被刷。于是回学校继续复试复习,还像初试那样,早出晚归。其他方面还好,就是复试的复习很容易让人静不下心,因为,这时候图书馆里曾经一起学习的伙伴们已所剩无几了,孤独感油然而生。庆幸的是有华师的师姐一直在鼓励着我们这群复试的小伙伴们成学迅,并且师姐还给我们讲解了华师教技复试的具体流程以及复试准备、复习指导等俗语有哪些血色深宅,这段时间真的很感谢这位师姐,她的帮助不仅平复了我焦虑的心,也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方向,使我们感到安心,是位良心师姐,哈哈使徒卡恩!!!
早前听师姐师兄说,华师每年复试通知都是在复试前两三天,今年更是如此。尽管国家线比去年晚出来四天,但是华师的复试时间依旧不晚而且紧急,研工办的学姐是3月20日晚通知我的,要3月23日下午就到华师报道,时间够紧的。所以,订票,酒店,记得当时我的英语还没背完呢,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第二天早上就上路了。路上也还在背专业名词解释。
到了华师,没有感觉到陌生感,反而觉得这个学校很亲切。尽管深处闹市,但感觉学术气息却很浓,很容易让人喜欢上这里的安静而有序。早到一天的我,收拾收拾就去准备资格审查需要的材料了,包括简历等。第一天下午是报道,第二天上午进行的是面试,大概是华师比较看中面试环节吧,所以提到笔试前。
面试就真的是面试,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也没有那么容易,我记得我是第三考场的第二个面试的,位置有点小尴尬。我是穿着西服正装进去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也许是近乎麻木了吧。坐在我面前的是三位老师,我只记得中间的主面是徐晓东老师,其他两位老师,原谅我,真的认不出来,希望不要怪我,旁边还有一个负责录像的师兄和一个负责记录的师姐。在查看完我的证件后,开始抽题,没有自我介绍这一环节,大概是因为复试人多吧,不过我事先准备了简历。抽题是专业题5抽2,英语是3抽1,需要提醒的是英语题要用英语回答。
两道专业题,一道前沿,一道基础题。前沿是谈谈STEAM教育中“A”的理解以及“A“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多学科整合中技术作用的理解。基础题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认知目标领域六个层次的新发展(即最后三个由原来的”分析、综合、评价“发展为”分析、评价、创造“,后面加上一个”开始“),问的是这六个层次的描述性动词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幅图的理解。后来听同学说,华师今年考分析图的比较多,他们有的还遇到分析WebCL模式图分析的(事实证明妻主当自强,笔试中分析图的题目分数也占了将近一半)。后一个英文问题是阅读一段英文材料,并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认识。答完这三道题后,随机问答环节,徐老师问我“你家是安徽的,为什么到东北去上学云梦泽传说?”针对简历,徐老师对IBM SPSS数据分析部分问我主要做了什么,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基本结束了。下午是体检,地点在华师石牌区校医院。
第三天上午是笔试环节,还和初试一样扶川,两个小时,4到大题。不同的是第一道是英文材料分析题,第二道是地平线报告技术应用关键趋势图示分析题,是以英文呈现图示的,第三、四题也是分析图的。(分析归纳能力真的很重要)
复试完后就是回去等通知了,原本以为,时间会像以往那样漫长、难熬。但在复试完第四天晚上就接到通知了,还好。
借用曾经考过的师哥师姐的话说:考研,关于成败,真的证明不了什么,但是值得深思。你得看得开,考研只是人生路的选择之一,它是选择题,不是判断题,它不代表成败,但指示着合不合适,包括素质、时机。 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从来都不是教育部政策,是经济政策。
“之前也想过一个题名《考研的神圣》,大一的时候,院长说,爱情是相互吸引,考研是你有想法想去追究。所以,抛开制度之说,抛开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抛开一念成败之感。华师必须是你想要去的地方,读研必须是你有想通过它实现的愿望。所以,你只管尽情的去发挥自己的才与能,成败交给老师,交给计算公式,交给时运,跟你没什么事,不用怀疑自己。至于倘若失败何去何从,就等失败的时候不去乱颓废再好好想。”
于我而言远坂葵,我想,考研其实是人生一个阶段的历练,是对适合的人的适当的塑造。可能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复习进度,但是考研人的那种精神和所有想把一件事做好的人的心态是一样的:这就是“专注”,刘翔说他唯一的法宝就是“专注”二字傅吾豪。起码我是体会到了考研人的那种纯粹,那种单纯的、心无杂念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我想是我最为值得回忆的。每个人都能从考研这场战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感悟,但我们都应懂得,有时候把过程演的无可挑剔,结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结果只是为你所做的一切的加冕,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对于华师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考试,我想说:初试是“基础为王”;复试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一句“行百里者半九十”达明一派对。不管怎样,完全的准备总是没错的。
再后来,我们发现,一切如常。你过了这个山头,会发现下一个山头正在等着你。因为,未来的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我们只能一往无前血战撒哈拉。
最后以一个师兄的考研经验分享结束本文,希望为未来的考研人借鉴:“我还是相信自己所有的付出,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没有如此的我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我也相信自命打酱油都能上的人们其实也都真实的努力过的。我还是觉得,做自己能做的,尽量。其他的,交给命。”
1
榜样,专业,积淀
——初试后记
大一入学时,面对自己完全陌生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把自己对专业前景的悲观完全蒙蔽了,还曾依稀记得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学生会竞选,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竞选,同门学长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认为什么是教育技术,当时我的回答,至今不曾忘记:“通过适当技术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牛津杀手,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当时的我还在教育技学定义阶段,只是背着书中的文字叙述,如囫囵吞枣一般,嚼而无味.........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觉如昨日发生一般,既稚嫩,又真切。
研究结束生初试结束后,回到家里一直处于懒散的状态,假装着给自己提点信心的借口去对了部分真题的答案,有喜有悲,不知这对接下来的查分有着什么样的预示,网上的研友都说近几日被自己的噩梦吓醒——梦到自己考不上,虽然自己也经常夜里想着自己写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但越想越没有底,前方的路仿佛如国足出线一般渺茫,“计算思维,先行组织者的英文术语,原型,PHP语言,基于项目的学习”等等一直困扰着我我的天师女友,使我夜不能寐,现在去回想答题卡科目号、学校代码名称是否填写正确已无意义,因为一切已经过去。
直到最近才提起一些状态,翻看了焦建利老师多年前的一本有关本专业的理论研究书籍,感受颇深——《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书中不光有他笔下的华丽辞藻,更有他那对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洞察,这虽然是他的博士论文的选编,但是其中的旁证博引和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精妙绝伦的分析与描述令我深深折服: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学科问题,教育技术历史,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教育技术未来等等可谓是真知灼见,这样的书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不应该读一遍,应该是反复读下去,以致形成自己的教育技术观,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希冀吧!
前几天看到一篇博文——《有感于杨晓哲的博客》,博文中描述一个“痴迷”于教育技术的青年人——杨晓哲,时至今日杨晓哲已是华东师大任友群教授指导下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并且已经担任国家新课标信息技术组秘书,博文的作者为我们描述一个“没有时间会觉得累”的杨晓哲,之前也在焦老师的博客中看到对他的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或许这才是最好的证明,对于我还能说些什么,唯有向师长学习,榜样有时候或许正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谁说不是呢......
有人引过南国农老先生的一句话:没有时间觉得老。确实,没有青春可以枉费,莫白了少年头。罗宏明唯有此,前行继续.........
2
行百里者半九十——永远在路上
——复试后记
初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其实有点不知所措,372,按照去年的复试分数线来看,是个尴尬的分数,能进华师的复试,但靠后,希望渺茫(华师2016年教育技术学复试最低分数线是361)。万幸的是后来听同学说华师今年专业课由于考试题目的变化,专业课压分了。我去学院官网上查询排名情况,结果还好,372,初试总分排名第五,在心情好了一些之后,又开始焦虑了,害怕复试被刷。于是回学校继续复试复习,还像初试那样,早出晚归。其他方面还好,就是复试的复习很容易让人静不下心,因为,这时候图书馆里曾经一起学习的伙伴们已所剩无几了,孤独感油然而生。庆幸的是有华师的师姐一直在鼓励着我们这群复试的小伙伴们成学迅,并且师姐还给我们讲解了华师教技复试的具体流程以及复试准备、复习指导等俗语有哪些血色深宅,这段时间真的很感谢这位师姐,她的帮助不仅平复了我焦虑的心,也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方向,使我们感到安心,是位良心师姐,哈哈使徒卡恩!!!
早前听师姐师兄说,华师每年复试通知都是在复试前两三天,今年更是如此。尽管国家线比去年晚出来四天,但是华师的复试时间依旧不晚而且紧急,研工办的学姐是3月20日晚通知我的,要3月23日下午就到华师报道,时间够紧的。所以,订票,酒店,记得当时我的英语还没背完呢,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第二天早上就上路了。路上也还在背专业名词解释。
到了华师,没有感觉到陌生感,反而觉得这个学校很亲切。尽管深处闹市,但感觉学术气息却很浓,很容易让人喜欢上这里的安静而有序。早到一天的我,收拾收拾就去准备资格审查需要的材料了,包括简历等。第一天下午是报道,第二天上午进行的是面试,大概是华师比较看中面试环节吧,所以提到笔试前。
面试就真的是面试,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也没有那么容易,我记得我是第三考场的第二个面试的,位置有点小尴尬。我是穿着西服正装进去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也许是近乎麻木了吧。坐在我面前的是三位老师,我只记得中间的主面是徐晓东老师,其他两位老师,原谅我,真的认不出来,希望不要怪我,旁边还有一个负责录像的师兄和一个负责记录的师姐。在查看完我的证件后,开始抽题,没有自我介绍这一环节,大概是因为复试人多吧,不过我事先准备了简历。抽题是专业题5抽2,英语是3抽1,需要提醒的是英语题要用英语回答。
两道专业题,一道前沿,一道基础题。前沿是谈谈STEAM教育中“A”的理解以及“A“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多学科整合中技术作用的理解。基础题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认知目标领域六个层次的新发展(即最后三个由原来的”分析、综合、评价“发展为”分析、评价、创造“,后面加上一个”开始“),问的是这六个层次的描述性动词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幅图的理解。后来听同学说,华师今年考分析图的比较多,他们有的还遇到分析WebCL模式图分析的(事实证明妻主当自强,笔试中分析图的题目分数也占了将近一半)。后一个英文问题是阅读一段英文材料,并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认识。答完这三道题后,随机问答环节,徐老师问我“你家是安徽的,为什么到东北去上学云梦泽传说?”针对简历,徐老师对IBM SPSS数据分析部分问我主要做了什么,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基本结束了。下午是体检,地点在华师石牌区校医院。
第三天上午是笔试环节,还和初试一样扶川,两个小时,4到大题。不同的是第一道是英文材料分析题,第二道是地平线报告技术应用关键趋势图示分析题,是以英文呈现图示的,第三、四题也是分析图的。(分析归纳能力真的很重要)
复试完后就是回去等通知了,原本以为,时间会像以往那样漫长、难熬。但在复试完第四天晚上就接到通知了,还好。
借用曾经考过的师哥师姐的话说:考研,关于成败,真的证明不了什么,但是值得深思。你得看得开,考研只是人生路的选择之一,它是选择题,不是判断题,它不代表成败,但指示着合不合适,包括素质、时机。 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从来都不是教育部政策,是经济政策。
“之前也想过一个题名《考研的神圣》,大一的时候,院长说,爱情是相互吸引,考研是你有想法想去追究。所以,抛开制度之说,抛开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抛开一念成败之感。华师必须是你想要去的地方,读研必须是你有想通过它实现的愿望。所以,你只管尽情的去发挥自己的才与能,成败交给老师,交给计算公式,交给时运,跟你没什么事,不用怀疑自己。至于倘若失败何去何从,就等失败的时候不去乱颓废再好好想。”
于我而言远坂葵,我想,考研其实是人生一个阶段的历练,是对适合的人的适当的塑造。可能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复习进度,但是考研人的那种精神和所有想把一件事做好的人的心态是一样的:这就是“专注”,刘翔说他唯一的法宝就是“专注”二字傅吾豪。起码我是体会到了考研人的那种纯粹,那种单纯的、心无杂念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我想是我最为值得回忆的。每个人都能从考研这场战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感悟,但我们都应懂得,有时候把过程演的无可挑剔,结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结果只是为你所做的一切的加冕,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对于华师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考试,我想说:初试是“基础为王”;复试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一句“行百里者半九十”达明一派对。不管怎样,完全的准备总是没错的。
再后来,我们发现,一切如常。你过了这个山头,会发现下一个山头正在等着你。因为,未来的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我们只能一往无前血战撒哈拉。
最后以一个师兄的考研经验分享结束本文,希望为未来的考研人借鉴:“我还是相信自己所有的付出,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没有如此的我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我也相信自命打酱油都能上的人们其实也都真实的努力过的。我还是觉得,做自己能做的,尽量。其他的,交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