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萝卜3糖果布阵戏曲之乡望头村再次扬名《将帅》杂志!!!-太行子
戏曲之乡望头村再次扬名《将帅》杂志!!!-太行子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上党梆子的发源地望头村
秦宏平
1
丙申年末,泽州望头村72岁高龄的郭乃兴老人大老远的跑来,给我赠送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望头村志》,郑重地拜托我:好好宣传一下我们村的戏祖文化!老人与我别后,我细细研读了这本飘着墨香的厚厚的村志,十分惊讶:一个掩藏在大山深处的普通山村,没想到它竟承载着上千年上党戏曲文化!
丁酉年初,我踩着初春的残雪,拜谒了这个横亘在大山脊梁上的古村落。观赏横跨古村的千年古道,触摸满目疮伤的明清老街,寻找宝泉寺、南大庙、中心舞台、边塞舞台等古城堡古戏楼的踪迹,在那座全国唯一的敬奉李隆基戏剧界祖师爷的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开元宫”古建旁,我若有所思,站了许久许久星际神农。这些古道古街古庙遗址,似乎在述说着那远去的上党戏曲艰难发展的悲壮的故事。凝视岁月那头的那声吼,我穿越时空,体味着望头古村历史风云的弥散和聚合。
那条古道,青石路面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和车辙印仍隐隐可见。这可不是一般的出村道路。它的岁数比古村还要古老。古代称之为“陕右通衢”、“豫雍孔道”。陕指陕西,右指山西,豫指西北,孔道者独此一道也,古时称之为“东西第一道”,可见此道的重要带着婆婆嫁!秦始皇泰山封禅,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走的便是这条古道。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也没少走这条古道。北宋初,赵匡胤抵御北汉王北进,在古道上设立兵寨,驻防把守。望头村西现仍能看到大寨、关爷殿和供士兵娱乐的舞台遗址。明清时,古道重新铺设青石和沙石路面,成为一条商品流通的茶马之道。曰:“清化一大道”。此道出河南博爱,经山西晋城碗子城、拦车、晋庙铺、石槽、天井关、天水岭、新房洼、东岭口、犁川、冶底、望头、周村、润城进入临汾地界。望头村因地处此道正中,上山下山恰是一天的路程,清晨行商上太行山或临汾起身下太行,傍晚恰好落脚在望头村,于是这里便成为来往骡马帮、人担、牲口驮商的歇脚之地。众多的骡马大店、留客饭店、街道店铺便应运而生。
戏因路而生,戏因路而兴。上党说唱团也逐渐由专供祭祀和庆典的庙堂戏,走下神坛走进百姓之中。上党说唱团也由坐在客栈的“坐场戏”、“落户戏”,走上舞台,上党戏曲由此诞生、发展。韩惠淑“秋罗李寨、王圣头(望头),不是唱戏就是赶牲口。”这句流传几百年的农谚公子乔一,便形象地描述了望头村当时的繁荣景象。目睹古道繁华过后的沧桑,我耳边仍能听到商贾们大车小辆的吱呀声和马队驼队的铃铛声响。
2
说起望头村的戏曲文化,有两位绕不过的重要人物。一个是孔二东,一个是孔三传。孔二东活动在北宋中后期,是望头村的戏祖,他吸收唐朝宫调,创造出当地的“土戏”,在祀神、迎亲、祭祖时演出助兴。望头村孟谷河孔窐仍有他居住的遗址。北宋后期泽州人孔三传早年活动在泽州梨园,他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诗调、绕令和当地流行的乐曲、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第一等傻女,使当时的大曲演唱起来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孔三传从泽州下东京汴梁,在勾栏里演出一举成名。宋人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说明孔三传的诸宫调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望头村有位多年研究上党戏曲的专家大胆设定:孔二东可能就是孔三传!设定能否成立还需要史料验证。但孔三传早年活动在望头村宋欣宜,在村中心那古戏台上他吼过嗓子。这一吼,吼出了上党戏一片天地!那时村上有座宝泉寺,就在现村办梨园山庄地方,寺庙里有个戏台,戏台两旁的木刻对联上写道:“唐朝李隆基潞安别驾喜闻新声或曰上党歌舞先梨园;宋代孔三传汴京名伶创诸宫调难怪泽州音韵冲瓦舍。”这副木刻对联现仍保存在村里。
郭乃兴老人年轻时在村业余剧团拉过琴,也是一位上党戏曲文化的研究者。他说:“望头村历史久远的戏班无法考证,但清光绪以后的情况多有记载。那时我们村就已是上千户、四千多口人的大村。光唱戏一行就有三百多人之多替嫁成殇。村一座舞台的题壁记载:清嘉庆十五年有两个戏班,道光年间有六个戏班,光绪年间有两个戏班,民国时仍有四个戏班。有名有望的老艺人多达百人以上。几百年来,我们村的戏曲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末日神弓手。有一家六辈唱戏的,也有父子同台唱戏的,还有兄弟搭当唱戏的。”正如一位作家在《望头村赋》中夸的那样:“一家人能演一出戏,五七户粉墨敢登场。”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深秋。望头村6个戏班同时在“宝泉寺”、“寨上”、“南大庙”、“村中心”等村上的戏台上展演,海报贴出,一时间清化古道便热闹起来。客商从四面八方往望头汇聚,古街上整天整夜响着吱呀呀的车轮声和叮当当的马队驼队的铃铛声凤伊金先达。这天日落时,望头村的骡马大店、骆驼大店纷纷挂出了客满的招牌。赶脚慢了点的操着山南海北口音的客商带着疲惫和不快,只得前往邻近的南岭上、冶底等村寻找歇脚的地方。次日正是展演的日子,天麻麻亮,永和班、泰顺班、兴胜班、三晋班、长春班、拾城班的班主便来到开元宫祭祀唐明皇“始祖爷”,然后开始忙碌晚上的演出。夜幕降临了,大街上戏台里的老灯点亮了。街上一溜摆下了9盘水香桌,桌上摆放着“三国”、“西游记”等故事的木雕,木雕上的人物维妙维肖。香桌利用水压原理罗蓝山,将暗管连接在人物的眼睛或手等部位,看起来好像有的在流泪,有的在嬉水,调皮的小孩在撒尿,吸引的大人小孩围着水香桌不愿离去。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4台戏相继开演了。庙内庙外院内院外街上街外到处都是看戏的人,挤进庙里的人看的如痴如醉,没挤到戏台下的也听的入了迷。永和班演的是《金狮坠》,泰顺班演的《吉庆图》,三晋班演的是《打金枝》,各家戏班各拿绝活,引得台下叫好声、吆喝声不断。高潮时,大方的东家掌柜有往台上扔烧饼的,有扔麻糖的,也有扔碎银的王惠心,气氛十分热闹。那时呀,嗅一嗅望头村的空气,都能闻到戏的味道!
3
清光绪三年,山西上党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旱灾。村志上表述:从春至夏,雨水不施,连续干旱,耽误了农民耘锄的最佳时期,导致禾苗枯萎。到了秋天,几乎没有收获,粮价飞涨,饥民以糠皮、草根、树皮为食。光绪四年初,上党地区旱情依然持续,饥民纷纷外逃。望头村的鸣盛、复盛两个戏班为了生计,只得各自为生。艺人田书德领着戏班十多名演员来到开元宫拜过戏祖,含泪而别。他们经潞城、黎城、涉县逃往河北永年,扎下根来设科授徒。此后,上党戏盛行于冀北一带,影响深远。这便是冀北永年县西调剧的起源。田书德一生无妻无儿女,在河北传艺四十多年,后在鸡泽县东孔堡病逝,终年近六十岁,他的墓碑上写有“泽州府王城头(望头)戏祖田书德及中华民国七年”字样。1956年,永年剧团登记时,人民作家赵树理取“调自西来”之意,提议正式命名这个剧为西调。
潘朝绪、徐群狗二人清光绪初年在鸣盛班演戏,潘朝绪唱旦角,徐群狗唱生角。旱灾时期,他俩发誓,再也不干唱戏这行了。二人跟着望头在河南、山东的生意人学掌马掌谋生。隔行如隔山。经营几月下来,没有一点生意,他们几个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几人一商议,决定还是干老本行搭班唱戏,维持生活。刚开始,山东菏泽人不了解他们,更不了解上党戏,虽公开场合称他们唱的是泽州调,但私下里却叫他们为“山西小枣”,称他们唱的是“枣戏”。唱了一段时间,观众了解了他们,也了解了他们唱的戏,普遍评价泽州戏有气魄,是个好剧种。从此,登门要求拜师的络绎不绝,这就是山东枣梆的前身。
流逝的是峥嵘的岁月,永存的是不了的戏曲情。一晃百年过去,西调戏已经成长为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1963年3月8日,河北西调剧团来望头村“访亲”演出了。望头村民像迎接闺女一样欢迎西调剧团的演员们。西调剧团的演员们则抱着孩子说:“到姥姥家了。”整个村子里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红火。演员们与群众欢聚一堂,畅谈上党戏曲的历史发展。望头村为招待客人,翟文全、翟黑丑等村上几个演员登台献戏,演出了最拿手的《蒋干盗书》、《罗成闹帐》,西调剧团则首演了《雁门关》、《转阳壶》等剧目。应望头村邀请,山东枣梆剧团也先后7次到望头村义演。
2013年10月晋城盛世梨园暨金秋摄影文化展期间,山东枣梆剧团专程前来献艺。河北永年西调剧团、晋城上党梆子剧团、城区二簧剧团、泽州梆子剧团都来助兴。西调剧团原老团长、著名演员年已77岁高龄的张海臣,亲自登台演出了《五凤楼》,台下掌声不断。枣梆剧团著名老演员张文英、张贵秀、当代著名演员孟繁金先后演出了《藏舟》、《徐策跑城》。西调、枣梆作为上党梆子两个失落的“女儿”,在望头文化交流中互帮互学,又走在了一起。
4
到望头,不能不看开元宫。开元宫全国独有,它是望头村的品牌,也是望头村乃至上党地区戏曲艺人几百年来传承文化的一个阵地。走近开元宫,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惊讶,惊讶过后的崇拜,这就像央视戏曲频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在《人说泽州好风光》中给李寨乡代言说的那样:“他们当初邀请我。我说先看看。看了以后,才知道那个地方有个开元宫,供奉着我们梨园鼻祖李隆基;到了以后才知道,那里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有个村子叫望头。”对于这个戏曲之乡,上党梆子的发源地,白燕升零距离接触后,一下子有了一种亲切感,有了千丝万缕的情结。跟前的开元宫是2014年动工复建的。修复本身就是态度,就是象征。它折射出望头村戏曲的曲折历史。
郭乃兴老人异常激动地讲述完他四处奔走筹款促成开元宫维修的历史后,风趣地说了一段上党戏《破红州》中杨六郎和杨忠保唱词,“杨六郎:‘说本帅兵困在红州城内,只因的里无粮,外无救兵,差忠保去般兵,未见回信。’杨忠保:‘搬来了新元帅,副帅去迎于晓雪。’”
走进开元宫,正殿匾额题字:梨园圣祖。正殿内,台座正中是唐玄宗身着帝王服饰的塑像,巍峨庄严,面涂金色残夫惹娇妻,两旁是二仕女、二武士塑像。殿内四周绘有“唐明皇游御园”、“长生殿”、“西游记”、“红楼梦”等壁画,左右配殿分别是咽喉殿和音师殿,殿内绘有“三英战吕布”、“水泊梁山”、“铡美案”、“西厢记”等壁画。
大门旁内墙镶嵌的一块断为数截的残碑前,仔细观看,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重修开元宫庙碑记》,碑文称:“此庙创建于道光甲申岁……”由此可知,开元宫创建于1824年,距今近200年历史。民国时期一通重修碑文载明,由上党艺人出资,对开元宫重新精装神像,修整房屋,使之焕然一新。捐资助修的戏剧班社遍布上党梆子流行地区,有屯留东盛二班和仓顺二班、安泽的和盛班、长治的三义班、襄垣的协盛班、晋城的新成班以及黎城的张添仓、长子的李长春等人。这天,开元宫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宫门外高搭彩楼,上党地区的戏班都来祝贺。有着上党“戏王”和“宫调泰斗”称誉的赵清海,是徐群狗的徒弟,他带领着“三乐意班”全体演员崇山峻岭造句,献演了三天戏。整个望头村热闹非凡,白天人山人海,有献贡品的,有看红火的,有卖麻糖的。晚上刘家灿,姜沟滩有焰火表演,戏台上有古戏演出。赵清海拿出了自己的拿手戏《一棒雪》来依莎贝尔,他扮的莫成将哭中带笑的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博得满堂喝彩。之后,每年的正月初一五更时分,所在地的唱戏之户,都要到开元宫敬神佛门小僵尸,“州五处府八县”的戏班,每年正月初六至十六,都要到开元宫祭拜祖师爷,并把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唐玄宗生日)定为搁班日。上党地区的各家戏班排演的新戏,不在望头首演得到公认,不敢出戏。然而在日军侵华时期,开元宫再次惨遭破坏,只剩下空庙一座,残碑两通。
望头村的戏曲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上党大地,并经一代代戏曲文化人的手手相传,上党戏曲这棵大树越长越旺盛。郭乃兴老人是1960年望头解放后成立了业余剧团进去学戏的炸三中,那时剧团里有50多名演员,郭合丑演小生,他在《乌椎山》里演罗成演活了;徐银主是徐群狗的第四代孙,能演旦角,也能演生角。他亲眼所见,一茬茬艺人被外地请去教戏,保卫萝卜3糖果布阵近的有泽州、晋城、阳城、沁水,远的有长治的壶关、襄垣、屯留、长子等县。郭彩彩、郭胖胖、李小有、安成林等一批新一代上党戏新秀,都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望头村的民众受前辈老艺人的影响,男女老少都有唱戏的爱好,田间地头,男男女女随便都可以哼上一段上党戏。
掀过历史的一页,如今望头村所在的李寨乡正以戏曲梨园文化为主线条,建设中华戏曲生态体验园,推进全乡的全域旅游业发展。望头村注册成立了山西盛世梨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立足戏曲梨园文化研究开发,借助泽州戏曲文化节的契机,推动本村戏曲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望头这个上党梆子戏曲文化的发源地,魅力奇葩正在绽放!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上党梆子的发源地望头村
秦宏平
1
丙申年末,泽州望头村72岁高龄的郭乃兴老人大老远的跑来,给我赠送了一本刚刚出版的《望头村志》,郑重地拜托我:好好宣传一下我们村的戏祖文化!老人与我别后,我细细研读了这本飘着墨香的厚厚的村志,十分惊讶:一个掩藏在大山深处的普通山村,没想到它竟承载着上千年上党戏曲文化!
丁酉年初,我踩着初春的残雪,拜谒了这个横亘在大山脊梁上的古村落。观赏横跨古村的千年古道,触摸满目疮伤的明清老街,寻找宝泉寺、南大庙、中心舞台、边塞舞台等古城堡古戏楼的踪迹,在那座全国唯一的敬奉李隆基戏剧界祖师爷的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开元宫”古建旁,我若有所思,站了许久许久星际神农。这些古道古街古庙遗址,似乎在述说着那远去的上党戏曲艰难发展的悲壮的故事。凝视岁月那头的那声吼,我穿越时空,体味着望头古村历史风云的弥散和聚合。
那条古道,青石路面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和车辙印仍隐隐可见。这可不是一般的出村道路。它的岁数比古村还要古老。古代称之为“陕右通衢”、“豫雍孔道”。陕指陕西,右指山西,豫指西北,孔道者独此一道也,古时称之为“东西第一道”,可见此道的重要带着婆婆嫁!秦始皇泰山封禅,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走的便是这条古道。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也没少走这条古道。北宋初,赵匡胤抵御北汉王北进,在古道上设立兵寨,驻防把守。望头村西现仍能看到大寨、关爷殿和供士兵娱乐的舞台遗址。明清时,古道重新铺设青石和沙石路面,成为一条商品流通的茶马之道。曰:“清化一大道”。此道出河南博爱,经山西晋城碗子城、拦车、晋庙铺、石槽、天井关、天水岭、新房洼、东岭口、犁川、冶底、望头、周村、润城进入临汾地界。望头村因地处此道正中,上山下山恰是一天的路程,清晨行商上太行山或临汾起身下太行,傍晚恰好落脚在望头村,于是这里便成为来往骡马帮、人担、牲口驮商的歇脚之地。众多的骡马大店、留客饭店、街道店铺便应运而生。
戏因路而生,戏因路而兴。上党说唱团也逐渐由专供祭祀和庆典的庙堂戏,走下神坛走进百姓之中。上党说唱团也由坐在客栈的“坐场戏”、“落户戏”,走上舞台,上党戏曲由此诞生、发展。韩惠淑“秋罗李寨、王圣头(望头),不是唱戏就是赶牲口。”这句流传几百年的农谚公子乔一,便形象地描述了望头村当时的繁荣景象。目睹古道繁华过后的沧桑,我耳边仍能听到商贾们大车小辆的吱呀声和马队驼队的铃铛声响。
2
说起望头村的戏曲文化,有两位绕不过的重要人物。一个是孔二东,一个是孔三传。孔二东活动在北宋中后期,是望头村的戏祖,他吸收唐朝宫调,创造出当地的“土戏”,在祀神、迎亲、祭祖时演出助兴。望头村孟谷河孔窐仍有他居住的遗址。北宋后期泽州人孔三传早年活动在泽州梨园,他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诗调、绕令和当地流行的乐曲、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第一等傻女,使当时的大曲演唱起来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孔三传从泽州下东京汴梁,在勾栏里演出一举成名。宋人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说明孔三传的诸宫调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望头村有位多年研究上党戏曲的专家大胆设定:孔二东可能就是孔三传!设定能否成立还需要史料验证。但孔三传早年活动在望头村宋欣宜,在村中心那古戏台上他吼过嗓子。这一吼,吼出了上党戏一片天地!那时村上有座宝泉寺,就在现村办梨园山庄地方,寺庙里有个戏台,戏台两旁的木刻对联上写道:“唐朝李隆基潞安别驾喜闻新声或曰上党歌舞先梨园;宋代孔三传汴京名伶创诸宫调难怪泽州音韵冲瓦舍。”这副木刻对联现仍保存在村里。
郭乃兴老人年轻时在村业余剧团拉过琴,也是一位上党戏曲文化的研究者。他说:“望头村历史久远的戏班无法考证,但清光绪以后的情况多有记载。那时我们村就已是上千户、四千多口人的大村。光唱戏一行就有三百多人之多替嫁成殇。村一座舞台的题壁记载:清嘉庆十五年有两个戏班,道光年间有六个戏班,光绪年间有两个戏班,民国时仍有四个戏班。有名有望的老艺人多达百人以上。几百年来,我们村的戏曲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末日神弓手。有一家六辈唱戏的,也有父子同台唱戏的,还有兄弟搭当唱戏的。”正如一位作家在《望头村赋》中夸的那样:“一家人能演一出戏,五七户粉墨敢登场。”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深秋。望头村6个戏班同时在“宝泉寺”、“寨上”、“南大庙”、“村中心”等村上的戏台上展演,海报贴出,一时间清化古道便热闹起来。客商从四面八方往望头汇聚,古街上整天整夜响着吱呀呀的车轮声和叮当当的马队驼队的铃铛声凤伊金先达。这天日落时,望头村的骡马大店、骆驼大店纷纷挂出了客满的招牌。赶脚慢了点的操着山南海北口音的客商带着疲惫和不快,只得前往邻近的南岭上、冶底等村寻找歇脚的地方。次日正是展演的日子,天麻麻亮,永和班、泰顺班、兴胜班、三晋班、长春班、拾城班的班主便来到开元宫祭祀唐明皇“始祖爷”,然后开始忙碌晚上的演出。夜幕降临了,大街上戏台里的老灯点亮了。街上一溜摆下了9盘水香桌,桌上摆放着“三国”、“西游记”等故事的木雕,木雕上的人物维妙维肖。香桌利用水压原理罗蓝山,将暗管连接在人物的眼睛或手等部位,看起来好像有的在流泪,有的在嬉水,调皮的小孩在撒尿,吸引的大人小孩围着水香桌不愿离去。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4台戏相继开演了。庙内庙外院内院外街上街外到处都是看戏的人,挤进庙里的人看的如痴如醉,没挤到戏台下的也听的入了迷。永和班演的是《金狮坠》,泰顺班演的《吉庆图》,三晋班演的是《打金枝》,各家戏班各拿绝活,引得台下叫好声、吆喝声不断。高潮时,大方的东家掌柜有往台上扔烧饼的,有扔麻糖的,也有扔碎银的王惠心,气氛十分热闹。那时呀,嗅一嗅望头村的空气,都能闻到戏的味道!
3
清光绪三年,山西上党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旱灾。村志上表述:从春至夏,雨水不施,连续干旱,耽误了农民耘锄的最佳时期,导致禾苗枯萎。到了秋天,几乎没有收获,粮价飞涨,饥民以糠皮、草根、树皮为食。光绪四年初,上党地区旱情依然持续,饥民纷纷外逃。望头村的鸣盛、复盛两个戏班为了生计,只得各自为生。艺人田书德领着戏班十多名演员来到开元宫拜过戏祖,含泪而别。他们经潞城、黎城、涉县逃往河北永年,扎下根来设科授徒。此后,上党戏盛行于冀北一带,影响深远。这便是冀北永年县西调剧的起源。田书德一生无妻无儿女,在河北传艺四十多年,后在鸡泽县东孔堡病逝,终年近六十岁,他的墓碑上写有“泽州府王城头(望头)戏祖田书德及中华民国七年”字样。1956年,永年剧团登记时,人民作家赵树理取“调自西来”之意,提议正式命名这个剧为西调。
潘朝绪、徐群狗二人清光绪初年在鸣盛班演戏,潘朝绪唱旦角,徐群狗唱生角。旱灾时期,他俩发誓,再也不干唱戏这行了。二人跟着望头在河南、山东的生意人学掌马掌谋生。隔行如隔山。经营几月下来,没有一点生意,他们几个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几人一商议,决定还是干老本行搭班唱戏,维持生活。刚开始,山东菏泽人不了解他们,更不了解上党戏,虽公开场合称他们唱的是泽州调,但私下里却叫他们为“山西小枣”,称他们唱的是“枣戏”。唱了一段时间,观众了解了他们,也了解了他们唱的戏,普遍评价泽州戏有气魄,是个好剧种。从此,登门要求拜师的络绎不绝,这就是山东枣梆的前身。
流逝的是峥嵘的岁月,永存的是不了的戏曲情。一晃百年过去,西调戏已经成长为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1963年3月8日,河北西调剧团来望头村“访亲”演出了。望头村民像迎接闺女一样欢迎西调剧团的演员们。西调剧团的演员们则抱着孩子说:“到姥姥家了。”整个村子里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红火。演员们与群众欢聚一堂,畅谈上党戏曲的历史发展。望头村为招待客人,翟文全、翟黑丑等村上几个演员登台献戏,演出了最拿手的《蒋干盗书》、《罗成闹帐》,西调剧团则首演了《雁门关》、《转阳壶》等剧目。应望头村邀请,山东枣梆剧团也先后7次到望头村义演。
2013年10月晋城盛世梨园暨金秋摄影文化展期间,山东枣梆剧团专程前来献艺。河北永年西调剧团、晋城上党梆子剧团、城区二簧剧团、泽州梆子剧团都来助兴。西调剧团原老团长、著名演员年已77岁高龄的张海臣,亲自登台演出了《五凤楼》,台下掌声不断。枣梆剧团著名老演员张文英、张贵秀、当代著名演员孟繁金先后演出了《藏舟》、《徐策跑城》。西调、枣梆作为上党梆子两个失落的“女儿”,在望头文化交流中互帮互学,又走在了一起。
4
到望头,不能不看开元宫。开元宫全国独有,它是望头村的品牌,也是望头村乃至上党地区戏曲艺人几百年来传承文化的一个阵地。走近开元宫,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惊讶,惊讶过后的崇拜,这就像央视戏曲频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在《人说泽州好风光》中给李寨乡代言说的那样:“他们当初邀请我。我说先看看。看了以后,才知道那个地方有个开元宫,供奉着我们梨园鼻祖李隆基;到了以后才知道,那里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有个村子叫望头。”对于这个戏曲之乡,上党梆子的发源地,白燕升零距离接触后,一下子有了一种亲切感,有了千丝万缕的情结。跟前的开元宫是2014年动工复建的。修复本身就是态度,就是象征。它折射出望头村戏曲的曲折历史。
郭乃兴老人异常激动地讲述完他四处奔走筹款促成开元宫维修的历史后,风趣地说了一段上党戏《破红州》中杨六郎和杨忠保唱词,“杨六郎:‘说本帅兵困在红州城内,只因的里无粮,外无救兵,差忠保去般兵,未见回信。’杨忠保:‘搬来了新元帅,副帅去迎于晓雪。’”
走进开元宫,正殿匾额题字:梨园圣祖。正殿内,台座正中是唐玄宗身着帝王服饰的塑像,巍峨庄严,面涂金色残夫惹娇妻,两旁是二仕女、二武士塑像。殿内四周绘有“唐明皇游御园”、“长生殿”、“西游记”、“红楼梦”等壁画,左右配殿分别是咽喉殿和音师殿,殿内绘有“三英战吕布”、“水泊梁山”、“铡美案”、“西厢记”等壁画。
大门旁内墙镶嵌的一块断为数截的残碑前,仔细观看,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重修开元宫庙碑记》,碑文称:“此庙创建于道光甲申岁……”由此可知,开元宫创建于1824年,距今近200年历史。民国时期一通重修碑文载明,由上党艺人出资,对开元宫重新精装神像,修整房屋,使之焕然一新。捐资助修的戏剧班社遍布上党梆子流行地区,有屯留东盛二班和仓顺二班、安泽的和盛班、长治的三义班、襄垣的协盛班、晋城的新成班以及黎城的张添仓、长子的李长春等人。这天,开元宫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宫门外高搭彩楼,上党地区的戏班都来祝贺。有着上党“戏王”和“宫调泰斗”称誉的赵清海,是徐群狗的徒弟,他带领着“三乐意班”全体演员崇山峻岭造句,献演了三天戏。整个望头村热闹非凡,白天人山人海,有献贡品的,有看红火的,有卖麻糖的。晚上刘家灿,姜沟滩有焰火表演,戏台上有古戏演出。赵清海拿出了自己的拿手戏《一棒雪》来依莎贝尔,他扮的莫成将哭中带笑的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博得满堂喝彩。之后,每年的正月初一五更时分,所在地的唱戏之户,都要到开元宫敬神佛门小僵尸,“州五处府八县”的戏班,每年正月初六至十六,都要到开元宫祭拜祖师爷,并把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唐玄宗生日)定为搁班日。上党地区的各家戏班排演的新戏,不在望头首演得到公认,不敢出戏。然而在日军侵华时期,开元宫再次惨遭破坏,只剩下空庙一座,残碑两通。
望头村的戏曲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上党大地,并经一代代戏曲文化人的手手相传,上党戏曲这棵大树越长越旺盛。郭乃兴老人是1960年望头解放后成立了业余剧团进去学戏的炸三中,那时剧团里有50多名演员,郭合丑演小生,他在《乌椎山》里演罗成演活了;徐银主是徐群狗的第四代孙,能演旦角,也能演生角。他亲眼所见,一茬茬艺人被外地请去教戏,保卫萝卜3糖果布阵近的有泽州、晋城、阳城、沁水,远的有长治的壶关、襄垣、屯留、长子等县。郭彩彩、郭胖胖、李小有、安成林等一批新一代上党戏新秀,都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望头村的民众受前辈老艺人的影响,男女老少都有唱戏的爱好,田间地头,男男女女随便都可以哼上一段上党戏。
掀过历史的一页,如今望头村所在的李寨乡正以戏曲梨园文化为主线条,建设中华戏曲生态体验园,推进全乡的全域旅游业发展。望头村注册成立了山西盛世梨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立足戏曲梨园文化研究开发,借助泽州戏曲文化节的契机,推动本村戏曲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望头这个上党梆子戏曲文化的发源地,魅力奇葩正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