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还款记录攀登红白蓝丨它的死亡率超过珠峰,被称为“蜀山之王”-成都行侠客
攀登红白蓝丨它的死亡率超过珠峰,被称为“蜀山之王”-成都行侠客
红,是攀登者的鲜血。来贡嘎的攀登者不多,但却有着奇高惊人的死亡率。白,贡嘎山的“雪白”本意,雪山是攀登者的向往。而蓝是蓝天,是蓝冰,蓝色海子湖泊,是蓝色的纯净、忧郁和希望,这是贡嘎攀登史的基调。
1930年瑞士地理学家Eduard Imhof手绘黑白Minya Konka.
2007年夏天,老贡嘎寺的新寺房建设接近完工。它以水泥、砖和少量石头作结构,而屋顶则用红色铁皮,距离老寺房30多米远。
老贡嘎寺。图片来源:雨后天虹的刊文《在贡嘎的深山里——为了纪念的纪念》
老寺房依然占据着冰川出口的台子显要位置,寺里喇嘛是十几个十几岁的藏族孩子,阳光好的时候,他们就去寺东小松林边上的草地石头处大声念书。一代代在老寺换守值班的老喇嘛们,曾有睹各国登山者的雪山生死,现在都去了六巴的新贡嘎寺,老寺主管现在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喇嘛。老寺是外界尤其是欧美游客、登山客最关心的,这个破旧不显眼的旧红色汉顶藏体(屋顶在文革中被毁,1980年补修了一个汉式的新顶)老房子,接待过洛克、Rick Ridgeway等一代代地理探险家和攀登者,美国人眼里的贡嘎就是一座巍峨雪峰下的一个老寺,这一场景以黑白色永恒地留在1930年的美国国家地理上。
--红白蓝之白--
山峰是攀登者的家园与崇拜。许多人迷恋其中的雪白、线条,贡嘎山区山峰一百多座,就是一个“山库”。盖伦.罗韦尔(Galen Rowell)“数百个雪峰在所有方位,一个超越我经验超越我承受力的图景……我看到远处山峰颇象珠峰的尺寸形状。他们从一个白帽子的海洋边上升起,如此壮丽的感受。”超人型的盖伦.罗韦尔描述的贡嘎乃至藏东的山峰,横断山区雪山。
贡嘎被称为“蜀山之王”,主峰贡嘎山也是大雪山系最高峰。大雪山是更广的概念,包括北边雅拉山、折多山、莲花山、拉莫蛇山(五色山系)、九海子山等,这些小山系中间围绕的就是贡嘎主山系。习惯上有时也把拉莫蛇山(田海子、白海子山等)和九海子也归到广义的贡嘎山系,在贡嘎山的攀登往往就是这一块区域的攀登黄小戈,5000米以上山峰有200余座。相对四姑娘山的小山体、垂直岩面的特点,这里山体积更大,山更高,冰雪更丰厚。
王者是贡嘎主峰。
在西方人的亚洲地图上,如果只简洁标识,珠穆朗玛峰和贡嘎山则是基本地理标志,前者是喜马拉雅主峰,后者则是到东亚平原过渡带的横断山区主峰。贡嘎主峰有四条山脊,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崎岖陡落。由于与周围山峰、峡谷(大渡河)相对落差更大,甚至比珠峰还有视觉冲击力。在晴朗好天气,从峨眉山能够远眺到贡嘎主峰的,但显然后者名气不如比它矮了半截的前者。正如洛克所说“亦如它看上去的那样神奇,不仅是西方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对雪原上这片广阔绵长的山系所知甚少。”(《探访暴风雪的神山,木雅贡嘎》)
或许没有现代文明发展,尤其如果没有登山探险、旅游的发展,贡嘎或许依然还在大众的视野之外。本身,传统汉族对雪山认识,仅停留在千篇一律的国画般的静态美学中,中国传统汉文化的文人缺乏自然地理科学逻辑,象清朝那种地图都不过是“写意”的国画,所以,大多内地人对雪山地理更是一无所知,人们印象中的天山、喜马拉雅、吐蕃、葱岭、昆仑都不过是中国西部茫茫的高原雪野,没有什么区别,不过都是一种“吐蕃西域大雪山”的模糊图景。徐霞客的经验,就已经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地理上限了。
西方地理学、探险领域知识开了一种雪山认知、审美的新状况。信用卡逾期还款记录横断山区、贡嘎,这些是上世纪的一个热点。主题是科学探险,也附带了登山。
摄影:谢晓晖
贡嘎不像喜马拉雅、喀喇昆仑是攀登热点地区,攀登者少而进山复杂,因此目前线路还是走山脊为主:美国队首登开辟了西北山脊线,1998年韩国队完成了东北山脊。西北山脊线路是最常规线路:从贡嘎西坡进入西北山脊的引山梁,登到西北山脊之后恋战星梦,是45-50°以上的硬冰坡。西北山脊特点是横穿破碎陡峭的冰雪丘地形。尤其在海拔6300米处,最大的垂直冰雪丘形成一个驼峰6344米(贡嘎标准图片里的左肩坎),之后有80米的下降周瑜民。最后的西北山脊为岩冰混合线路,难度为UIAA-II 级。而东北山脊线路需从6652米峰山下横切东北山脊。也曾有人尝试东南山脊和西南山脊但都未获成功。
如果有人尝试西壁直上,这样的难度就堪与珠峰北壁直上相比了。
摄影师唐侨从牛背山上远眺贡嘎
对于登山者来说,贡嘎主峰无疑是吸引了最多的目光,而最近几年,贡嘎山区的日乌且峰、嘉子峰、爱德嘉峰、达多漫因、郎格漫因等,也成为英国、新西兰等阿尔卑斯好手的目标。其中的攀登明星最耀眼的当属Mick Fowler,他曾因四姑娘山幺妹峰北壁直上获得“金冰镐奖”……
不管怎样,贡嘎山区及主峰还是相对冷僻的登山地区。新时代的中国登山者(绝大多数是民间爱好者)在有过几次田海子山登顶后,有5人遇难,贡嘎地区攀登活动又趋于冷落。
显然,黄金时代的贡嘎并没有来临。好的山需要好的攀登者,贡嘎还在历史中半睡半醒。属于它的新一代伟大攀登作品尚未诞生。如果要诞生,那应该当属于最陡峭的爱德嘉峰和高高的贡嘎主峰,前者的东壁、南壁、后者的西壁,这是世界攀登的极限之壁修士记,尚是一片空白,正等待天才和巨人的出现。
--红白蓝之红--
贡嘎的地理科学普及和世俗名声,首先得感谢美国人:洛克博士和资助他的美国国家地理。1930年洛克在杂志上发表了图片和文章,世界一片惊叹凌有为。美国攀登者就于1932年来了,并神奇地安全地完成了登顶。即使有人说这是运气,但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当时美国人所登顶最高的独立山峰,该记录一直保留到1957年(同年中国第2次登顶贡嘎,美国人登顶8000米高峰布洛阿特)。摩尔(Terris Moore)、波萨尔(Richard Burdsall)当时仅20多岁,前者还在哈佛大学未毕业。
而接下来的攀登就没有那么幸运,1957年中国登山队自我组队登上贡嘎(之前师承前苏联),先后有四人遇难。这时的贡嘎俨然是它的狰狞真面目。1980年贡嘎迎来第3次攀登,美国人重又归来。而Rick Ridgeway在这里,不得不接受了他的挚友因雪崩而身亡。
与美国人相似的是日本人,日本攀登者对贡嘎一直情有独钟。攀登人数占了攀登贡嘎总人数的一半。而日本在贡嘎山的攀登充满悲剧,1981年的队伍有8人滑坠遇难张益宁,1994年又有4名队员因雪崩身亡。在20多年中,日本遇难者高达14人刘航悦。截止到2002年的统计,全部在贡嘎主峰遇难的攀登者共21人,而登顶的人数只有22人。这一数字比率远远超过8000米杀手安娜普尔纳、K2。而最近几年,也鲜有登山者去尝试贡嘎主峰。或许攀登者也不能免俗,冒着更高的生命风险去爬一个登顶概率不大的贡嘎吴恩璇,还不如去世界第一高的珠峰了,显然,后者已经远远进入了商业化登山的时代。而贡嘎,则应该不会提供这样的机会。
这些血的代价初看起来非常惊人,何况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还有他们的家庭。从数字上来讲,遇难者人数/登顶者人数这个比率,贡嘎在7000米以上雪山中是最高的一个,即使,贡嘎的攀登基数不大,这也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去掉日本队伍1981年结组(全部人系在一条主绳上)的特殊事件(技术上有比较大失误,一个结组不应该有太多人,或行进中应确保保护),其他遇难者大都为来自法国、瑞士、美国的攀登者都是颇具有阿尔卑斯攀登能力(体力技术比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的好手。
冰川运动把遇难者遗体从高处送下来,近几年,还常有在燕子沟等地发现登山者的遗骸。1998年的韩国队,是唯一一次从东北山脊登顶的,富有典型的韩国精神:胆大、坚定无畏、耐心,这支以大学生为基础的队伍以路绳方式、一个队员遇难的代价“啃”下了这条线路。而日本所有的攀登遇难也都是在发生在东北山脊。在贡嘎的攀登,如同战斗中的肉搏,勇气不能完全代替运气。风格相似,执着于东北线路的日本人,显然没有韩国人那么好运气。迄今,日本人也就1997年从燕子沟转西北山脊登顶过,但也不是东北线。日本的“山父亲”——贡嘎山,对日本队的命运一直极为苛刻。(一种说法是矿仙,日本“山岳”文化中将贡嘎认为是“父亲”,富士山则是“母亲”。)
对比起来,1932年的一切显得如此完美,其中包括天气好运气。老式登山靴、蜡烛(在帐篷里用)细柳条、手电筒,并且没有使用固定路绳,那个美国工程师和哈佛大学生在晴朗的小风中登上贡嘎。那一时刻,在美国及贡嘎攀登史上如此重要甚至如此伟大,但那时却进行的如此平常容易。西康探险队的故事在今天还流传人间。
贡嘎山自打有人开始攀登就充满灾难,尤其对日本人来说。藏语把它叫做“弥药的白色雪山”,认为它是雷神的家,几乎每次攀登记录中,攀登者都描述7000米以上的风雪中的贡嘎,有雷电,头皮头发发麻、有火光。很显然,神灵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个尊重不仅仅只是攀登者的尊重,而且也有所有贡嘎山区的人的尊重波子哥。
贡嘎的红,是有点不正常的攀登鲜血。过去直到现在,日本攀登者对它似乎太过于执着(东北线),而现在,水电水库建设、矿山开挖、旅游景区开挖也是如此热闹和执着。贡嘎山区流着的有攀登者的鲜血,而山区河流是贡嘎自身的血管,现在这些峡谷、河流在被挖断、阻塞,这样无序透支的建设在放贡嘎的血,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红”。
--红白蓝之蓝--
攀登及探险,是人与自然对话和交流一个过程,攀登中如果使用技术得当、过程漂亮,就如同一场战斗一样精彩迷人,这是一种大艺术作品。蓝色象征着贡嘎攀登精神,忧郁、纯净与希望的故事,和未来。当我们以热爱的心态,去谈论宏伟壮丽的战斗、艺术般的贡嘎攀登,你就发现登山就不那么遥远了,山与人的壮美不再对你是无知……
这是攀登者与贡嘎交流的一种美妙。山与人的故事,有生命的风景,蓝色。
最初的美妙是登山探险者发现山时的那种感受新烈火情挑 ,“因为这座山离大路很远,山里那些道路都在很深的狭谷底部蜿蜒。旅行者只有碰巧能在万里晴空的时候翻越垭口才可能和贡嘎匆匆见上一面。”中国那个年代落后美国太多,藏汉文化、打箭炉(今康定县城)还在一种原始蒙昧的中国西部社会状态中。而那个年代一种年轻的美国精神:好奇、有活力、生气勃勃。在洛克的作品招来美国攀登者完成1932年的攀登以后,周凯旋这段故事成了影响他们一生的经历,这个西康探险队还包括一名美籍华人杨昆廷(Jack Young)。埃蒙斯(Emmons)因为在C4割伤手指未登顶,而杨昆廷负责后勤和动植物调查未上山。登顶者之一Moore,后来在二战期间又回到了贡嘎山区之后是阿拉斯加地,他成了负责后勤的将军的专家顾问,专门研究如何轻量化装备山地和雪地的行动部队。
仰望云海里的Minya Konka主峰,照片作者小毛驴0024。
当年刚来到贡嘎脚下的四个美国人还是普通的西方青年,但和山下的喇嘛却是两个世界的人。活佛不让他们登贡嘎,因为他认为早先的瑞士阿洛德.海姆上山打扰了神仙,结果神仙发怒降下冰雹毁了庄稼。会讲汉语的杨昆廷告诉喇嘛,,美国人花了一年越过了大洋来到圣地是为了朝圣的,四个美国人再三请求,而且又到庙里烧香、献贡品——现代美国科学青年,最后用编造的故事,实现了与神话的藏族世界的沟通。最后喇嘛总算同意了他们去登山。
这才酿成了1932年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攀登:贡嘎登顶。
这蓝色的开端是幸运、平和、温暖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世界记录:所攀登最高的独立山峰,并持续了十年。1957年中国队初次似乎有点轻视贡嘎了,“它看起来还不是那么高难”。但这次攀登的调子是沉郁的,未登顶前,先有丁行友因雪崩窒息遇难,当登顶下撤时,悲剧不断发生,如恐怖电影一般,又失去三将。贡嘎,似乎从1957年开始就给人埋下了阴影。
1980年的Rick Ridgeway,是第一个登顶K2的美国人并且是无氧。而这次贡嘎之行,尚未登顶,他就失去了挚友、同行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Jonathan Wright。而20年后的2000年春天,Rick带了Jonathan的21岁的女儿Asia Wright(有一半亚洲血统)回到贡嘎山扫墓。人世轮回,雪山蓝空,时空交错,忧郁、悲伤、亲情、回忆的故事在贡嘎山脚延续着。Rick写了一本追忆,追寻攀登者的生命价值、心灵归宿的书:《Below Another Sky》。当Asia初到父亲墓前(登山者用石片掩起遗体,高山上不会腐烂而是风干),泪如泉涌,而不能到跟前……而今,棕色头发的Jonathan依旧躺在贡嘎C1附近的海拔4900米位置。
这段故事,犹如小提琴回转的一抹蓝调。
贡嘎注定和美国人有太多的缘分,就象日乌且峰的英文命名决战风铃渡,是以美国国家地理一代代的主编Grosvenor家族来命名一样。从1930年代到最近些年,美国攀登和探险的传奇巨人继续来到贡嘎山区。“登山的魅力到底何在?在于某一种复杂、无法言喻的力量,在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魅力,”这句话的主人叫弗瑞德.贝奇(Fred Beckey,《登山圣经》发起人与主编之一),这是世界登山界的图腾、北美攀登祖师爷,梅斯纳尔在他面前都要低下头来。他1982年领队完成嘉子峰,此后1993年返回亚洲攀登五色山(田海子系列),又继续在1996年返回贡嘎攀登(蛇海子等),而去年这位83岁的老人又领队到同属大雪山山系的雅拉(贡嘎以北40公里的塔公草原)攀登。
贡嘎的攀登者因为这样的老人,而永葆年轻健旺的攀登活力,当攀登者的生活发生问题,当在贡嘎观望群峰,或许不妨可以想象这个从1940年代攀过来的老人,或许我们的人生不将再有迷惑。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和体验贡嘎的魔力所在。
瑞士地理学家Eduard Imhof在1930年手绘
不老的传奇,永恒的蓝色。
对于中国攀登者来说黄雅讯,田海子山是一座民间爱好者自己琢磨而上的山,在短短中国民间登山史上是有特色的一页,有2-3支民间登山队成功登顶田海子,而第一个登顶田海子的正是伟大的老人弗瑞德.贝奇。但是,之后田海子在2005年11月、2006年1月又接连共有5名中国登山者遇难(失踪),似乎,一下子田海子对于民间中国的登山成了一个阴影与忌讳的山。
登山是一种生活方式,贡嘎是登山者的家园。一切时光与攀登继续向前……“贡嘎这样绝出尘世的美丽,探险者总要付出代价”,或许嚼一嚼老洛克的70多年前话,兴许能给我们一点安慰和启示?
結束的話
不管人云所云的所谓红白蓝,贡嘎出世7556米,耸立云端。这庞大的身躯,却也有着类似一个人的构造,山谷、草木、溪流、冰川等等jbdxbl。攀登者的活动现实中往往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就象永远的老男人弗瑞德.贝奇那样,传奇只是在给能听懂他们的攀登爱好者去听而已。而贡嘎深处的秘密,也只有牦牛、山花林草才能听懂,攀登者或许也仅仅懂得它神秘的几个冰雪音符而已。或许这已经够了,至少攀登者们尝试攀登贡嘎老人的时候,还没有伤害过贡嘎山本身。攀登者山难的代价,或许是攀登者的一种合理归宿。
而最令贡嘎受伤的,无疑是那些粗鲁的开矿、不加节制的工程和所谓的旅游开发。攀登者心目中的美好贡嘎梦想,将随着主流和大众一起而湮灭。这就是我看见的最悲观的未来。
图文摘自网络
版权保护声明:行侠客旅游包车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微信号:xxk-318联系。
红,是攀登者的鲜血。来贡嘎的攀登者不多,但却有着奇高惊人的死亡率。白,贡嘎山的“雪白”本意,雪山是攀登者的向往。而蓝是蓝天,是蓝冰,蓝色海子湖泊,是蓝色的纯净、忧郁和希望,这是贡嘎攀登史的基调。
1930年瑞士地理学家Eduard Imhof手绘黑白Minya Konka.
2007年夏天,老贡嘎寺的新寺房建设接近完工。它以水泥、砖和少量石头作结构,而屋顶则用红色铁皮,距离老寺房30多米远。
老贡嘎寺。图片来源:雨后天虹的刊文《在贡嘎的深山里——为了纪念的纪念》
老寺房依然占据着冰川出口的台子显要位置,寺里喇嘛是十几个十几岁的藏族孩子,阳光好的时候,他们就去寺东小松林边上的草地石头处大声念书。一代代在老寺换守值班的老喇嘛们,曾有睹各国登山者的雪山生死,现在都去了六巴的新贡嘎寺,老寺主管现在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喇嘛。老寺是外界尤其是欧美游客、登山客最关心的,这个破旧不显眼的旧红色汉顶藏体(屋顶在文革中被毁,1980年补修了一个汉式的新顶)老房子,接待过洛克、Rick Ridgeway等一代代地理探险家和攀登者,美国人眼里的贡嘎就是一座巍峨雪峰下的一个老寺,这一场景以黑白色永恒地留在1930年的美国国家地理上。
--红白蓝之白--
山峰是攀登者的家园与崇拜。许多人迷恋其中的雪白、线条,贡嘎山区山峰一百多座,就是一个“山库”。盖伦.罗韦尔(Galen Rowell)“数百个雪峰在所有方位,一个超越我经验超越我承受力的图景……我看到远处山峰颇象珠峰的尺寸形状。他们从一个白帽子的海洋边上升起,如此壮丽的感受。”超人型的盖伦.罗韦尔描述的贡嘎乃至藏东的山峰,横断山区雪山。
贡嘎被称为“蜀山之王”,主峰贡嘎山也是大雪山系最高峰。大雪山是更广的概念,包括北边雅拉山、折多山、莲花山、拉莫蛇山(五色山系)、九海子山等,这些小山系中间围绕的就是贡嘎主山系。习惯上有时也把拉莫蛇山(田海子、白海子山等)和九海子也归到广义的贡嘎山系,在贡嘎山的攀登往往就是这一块区域的攀登黄小戈,5000米以上山峰有200余座。相对四姑娘山的小山体、垂直岩面的特点,这里山体积更大,山更高,冰雪更丰厚。
王者是贡嘎主峰。
在西方人的亚洲地图上,如果只简洁标识,珠穆朗玛峰和贡嘎山则是基本地理标志,前者是喜马拉雅主峰,后者则是到东亚平原过渡带的横断山区主峰。贡嘎主峰有四条山脊,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崎岖陡落。由于与周围山峰、峡谷(大渡河)相对落差更大,甚至比珠峰还有视觉冲击力。在晴朗好天气,从峨眉山能够远眺到贡嘎主峰的,但显然后者名气不如比它矮了半截的前者。正如洛克所说“亦如它看上去的那样神奇,不仅是西方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对雪原上这片广阔绵长的山系所知甚少。”(《探访暴风雪的神山,木雅贡嘎》)
或许没有现代文明发展,尤其如果没有登山探险、旅游的发展,贡嘎或许依然还在大众的视野之外。本身,传统汉族对雪山认识,仅停留在千篇一律的国画般的静态美学中,中国传统汉文化的文人缺乏自然地理科学逻辑,象清朝那种地图都不过是“写意”的国画,所以,大多内地人对雪山地理更是一无所知,人们印象中的天山、喜马拉雅、吐蕃、葱岭、昆仑都不过是中国西部茫茫的高原雪野,没有什么区别,不过都是一种“吐蕃西域大雪山”的模糊图景。徐霞客的经验,就已经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地理上限了。
西方地理学、探险领域知识开了一种雪山认知、审美的新状况。信用卡逾期还款记录横断山区、贡嘎,这些是上世纪的一个热点。主题是科学探险,也附带了登山。
摄影:谢晓晖
贡嘎不像喜马拉雅、喀喇昆仑是攀登热点地区,攀登者少而进山复杂,因此目前线路还是走山脊为主:美国队首登开辟了西北山脊线,1998年韩国队完成了东北山脊。西北山脊线路是最常规线路:从贡嘎西坡进入西北山脊的引山梁,登到西北山脊之后恋战星梦,是45-50°以上的硬冰坡。西北山脊特点是横穿破碎陡峭的冰雪丘地形。尤其在海拔6300米处,最大的垂直冰雪丘形成一个驼峰6344米(贡嘎标准图片里的左肩坎),之后有80米的下降周瑜民。最后的西北山脊为岩冰混合线路,难度为UIAA-II 级。而东北山脊线路需从6652米峰山下横切东北山脊。也曾有人尝试东南山脊和西南山脊但都未获成功。
如果有人尝试西壁直上,这样的难度就堪与珠峰北壁直上相比了。
摄影师唐侨从牛背山上远眺贡嘎
对于登山者来说,贡嘎主峰无疑是吸引了最多的目光,而最近几年,贡嘎山区的日乌且峰、嘉子峰、爱德嘉峰、达多漫因、郎格漫因等,也成为英国、新西兰等阿尔卑斯好手的目标。其中的攀登明星最耀眼的当属Mick Fowler,他曾因四姑娘山幺妹峰北壁直上获得“金冰镐奖”……
不管怎样,贡嘎山区及主峰还是相对冷僻的登山地区。新时代的中国登山者(绝大多数是民间爱好者)在有过几次田海子山登顶后,有5人遇难,贡嘎地区攀登活动又趋于冷落。
显然,黄金时代的贡嘎并没有来临。好的山需要好的攀登者,贡嘎还在历史中半睡半醒。属于它的新一代伟大攀登作品尚未诞生。如果要诞生,那应该当属于最陡峭的爱德嘉峰和高高的贡嘎主峰,前者的东壁、南壁、后者的西壁,这是世界攀登的极限之壁修士记,尚是一片空白,正等待天才和巨人的出现。
--红白蓝之红--
贡嘎的地理科学普及和世俗名声,首先得感谢美国人:洛克博士和资助他的美国国家地理。1930年洛克在杂志上发表了图片和文章,世界一片惊叹凌有为。美国攀登者就于1932年来了,并神奇地安全地完成了登顶。即使有人说这是运气,但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当时美国人所登顶最高的独立山峰,该记录一直保留到1957年(同年中国第2次登顶贡嘎,美国人登顶8000米高峰布洛阿特)。摩尔(Terris Moore)、波萨尔(Richard Burdsall)当时仅20多岁,前者还在哈佛大学未毕业。
而接下来的攀登就没有那么幸运,1957年中国登山队自我组队登上贡嘎(之前师承前苏联),先后有四人遇难。这时的贡嘎俨然是它的狰狞真面目。1980年贡嘎迎来第3次攀登,美国人重又归来。而Rick Ridgeway在这里,不得不接受了他的挚友因雪崩而身亡。
与美国人相似的是日本人,日本攀登者对贡嘎一直情有独钟。攀登人数占了攀登贡嘎总人数的一半。而日本在贡嘎山的攀登充满悲剧,1981年的队伍有8人滑坠遇难张益宁,1994年又有4名队员因雪崩身亡。在20多年中,日本遇难者高达14人刘航悦。截止到2002年的统计,全部在贡嘎主峰遇难的攀登者共21人,而登顶的人数只有22人。这一数字比率远远超过8000米杀手安娜普尔纳、K2。而最近几年,也鲜有登山者去尝试贡嘎主峰。或许攀登者也不能免俗,冒着更高的生命风险去爬一个登顶概率不大的贡嘎吴恩璇,还不如去世界第一高的珠峰了,显然,后者已经远远进入了商业化登山的时代。而贡嘎,则应该不会提供这样的机会。
这些血的代价初看起来非常惊人,何况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还有他们的家庭。从数字上来讲,遇难者人数/登顶者人数这个比率,贡嘎在7000米以上雪山中是最高的一个,即使,贡嘎的攀登基数不大,这也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去掉日本队伍1981年结组(全部人系在一条主绳上)的特殊事件(技术上有比较大失误,一个结组不应该有太多人,或行进中应确保保护),其他遇难者大都为来自法国、瑞士、美国的攀登者都是颇具有阿尔卑斯攀登能力(体力技术比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的好手。
冰川运动把遇难者遗体从高处送下来,近几年,还常有在燕子沟等地发现登山者的遗骸。1998年的韩国队,是唯一一次从东北山脊登顶的,富有典型的韩国精神:胆大、坚定无畏、耐心,这支以大学生为基础的队伍以路绳方式、一个队员遇难的代价“啃”下了这条线路。而日本所有的攀登遇难也都是在发生在东北山脊。在贡嘎的攀登,如同战斗中的肉搏,勇气不能完全代替运气。风格相似,执着于东北线路的日本人,显然没有韩国人那么好运气。迄今,日本人也就1997年从燕子沟转西北山脊登顶过,但也不是东北线。日本的“山父亲”——贡嘎山,对日本队的命运一直极为苛刻。(一种说法是矿仙,日本“山岳”文化中将贡嘎认为是“父亲”,富士山则是“母亲”。)
对比起来,1932年的一切显得如此完美,其中包括天气好运气。老式登山靴、蜡烛(在帐篷里用)细柳条、手电筒,并且没有使用固定路绳,那个美国工程师和哈佛大学生在晴朗的小风中登上贡嘎。那一时刻,在美国及贡嘎攀登史上如此重要甚至如此伟大,但那时却进行的如此平常容易。西康探险队的故事在今天还流传人间。
贡嘎山自打有人开始攀登就充满灾难,尤其对日本人来说。藏语把它叫做“弥药的白色雪山”,认为它是雷神的家,几乎每次攀登记录中,攀登者都描述7000米以上的风雪中的贡嘎,有雷电,头皮头发发麻、有火光。很显然,神灵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个尊重不仅仅只是攀登者的尊重,而且也有所有贡嘎山区的人的尊重波子哥。
贡嘎的红,是有点不正常的攀登鲜血。过去直到现在,日本攀登者对它似乎太过于执着(东北线),而现在,水电水库建设、矿山开挖、旅游景区开挖也是如此热闹和执着。贡嘎山区流着的有攀登者的鲜血,而山区河流是贡嘎自身的血管,现在这些峡谷、河流在被挖断、阻塞,这样无序透支的建设在放贡嘎的血,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红”。
--红白蓝之蓝--
攀登及探险,是人与自然对话和交流一个过程,攀登中如果使用技术得当、过程漂亮,就如同一场战斗一样精彩迷人,这是一种大艺术作品。蓝色象征着贡嘎攀登精神,忧郁、纯净与希望的故事,和未来。当我们以热爱的心态,去谈论宏伟壮丽的战斗、艺术般的贡嘎攀登,你就发现登山就不那么遥远了,山与人的壮美不再对你是无知……
这是攀登者与贡嘎交流的一种美妙。山与人的故事,有生命的风景,蓝色。
最初的美妙是登山探险者发现山时的那种感受新烈火情挑 ,“因为这座山离大路很远,山里那些道路都在很深的狭谷底部蜿蜒。旅行者只有碰巧能在万里晴空的时候翻越垭口才可能和贡嘎匆匆见上一面。”中国那个年代落后美国太多,藏汉文化、打箭炉(今康定县城)还在一种原始蒙昧的中国西部社会状态中。而那个年代一种年轻的美国精神:好奇、有活力、生气勃勃。在洛克的作品招来美国攀登者完成1932年的攀登以后,周凯旋这段故事成了影响他们一生的经历,这个西康探险队还包括一名美籍华人杨昆廷(Jack Young)。埃蒙斯(Emmons)因为在C4割伤手指未登顶,而杨昆廷负责后勤和动植物调查未上山。登顶者之一Moore,后来在二战期间又回到了贡嘎山区之后是阿拉斯加地,他成了负责后勤的将军的专家顾问,专门研究如何轻量化装备山地和雪地的行动部队。
仰望云海里的Minya Konka主峰,照片作者小毛驴0024。
当年刚来到贡嘎脚下的四个美国人还是普通的西方青年,但和山下的喇嘛却是两个世界的人。活佛不让他们登贡嘎,因为他认为早先的瑞士阿洛德.海姆上山打扰了神仙,结果神仙发怒降下冰雹毁了庄稼。会讲汉语的杨昆廷告诉喇嘛,,美国人花了一年越过了大洋来到圣地是为了朝圣的,四个美国人再三请求,而且又到庙里烧香、献贡品——现代美国科学青年,最后用编造的故事,实现了与神话的藏族世界的沟通。最后喇嘛总算同意了他们去登山。
这才酿成了1932年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攀登:贡嘎登顶。
这蓝色的开端是幸运、平和、温暖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世界记录:所攀登最高的独立山峰,并持续了十年。1957年中国队初次似乎有点轻视贡嘎了,“它看起来还不是那么高难”。但这次攀登的调子是沉郁的,未登顶前,先有丁行友因雪崩窒息遇难,当登顶下撤时,悲剧不断发生,如恐怖电影一般,又失去三将。贡嘎,似乎从1957年开始就给人埋下了阴影。
1980年的Rick Ridgeway,是第一个登顶K2的美国人并且是无氧。而这次贡嘎之行,尚未登顶,他就失去了挚友、同行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Jonathan Wright。而20年后的2000年春天,Rick带了Jonathan的21岁的女儿Asia Wright(有一半亚洲血统)回到贡嘎山扫墓。人世轮回,雪山蓝空,时空交错,忧郁、悲伤、亲情、回忆的故事在贡嘎山脚延续着。Rick写了一本追忆,追寻攀登者的生命价值、心灵归宿的书:《Below Another Sky》。当Asia初到父亲墓前(登山者用石片掩起遗体,高山上不会腐烂而是风干),泪如泉涌,而不能到跟前……而今,棕色头发的Jonathan依旧躺在贡嘎C1附近的海拔4900米位置。
这段故事,犹如小提琴回转的一抹蓝调。
贡嘎注定和美国人有太多的缘分,就象日乌且峰的英文命名决战风铃渡,是以美国国家地理一代代的主编Grosvenor家族来命名一样。从1930年代到最近些年,美国攀登和探险的传奇巨人继续来到贡嘎山区。“登山的魅力到底何在?在于某一种复杂、无法言喻的力量,在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魅力,”这句话的主人叫弗瑞德.贝奇(Fred Beckey,《登山圣经》发起人与主编之一),这是世界登山界的图腾、北美攀登祖师爷,梅斯纳尔在他面前都要低下头来。他1982年领队完成嘉子峰,此后1993年返回亚洲攀登五色山(田海子系列),又继续在1996年返回贡嘎攀登(蛇海子等),而去年这位83岁的老人又领队到同属大雪山山系的雅拉(贡嘎以北40公里的塔公草原)攀登。
贡嘎的攀登者因为这样的老人,而永葆年轻健旺的攀登活力,当攀登者的生活发生问题,当在贡嘎观望群峰,或许不妨可以想象这个从1940年代攀过来的老人,或许我们的人生不将再有迷惑。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和体验贡嘎的魔力所在。
瑞士地理学家Eduard Imhof在1930年手绘
不老的传奇,永恒的蓝色。
对于中国攀登者来说黄雅讯,田海子山是一座民间爱好者自己琢磨而上的山,在短短中国民间登山史上是有特色的一页,有2-3支民间登山队成功登顶田海子,而第一个登顶田海子的正是伟大的老人弗瑞德.贝奇。但是,之后田海子在2005年11月、2006年1月又接连共有5名中国登山者遇难(失踪),似乎,一下子田海子对于民间中国的登山成了一个阴影与忌讳的山。
登山是一种生活方式,贡嘎是登山者的家园。一切时光与攀登继续向前……“贡嘎这样绝出尘世的美丽,探险者总要付出代价”,或许嚼一嚼老洛克的70多年前话,兴许能给我们一点安慰和启示?
結束的話
不管人云所云的所谓红白蓝,贡嘎出世7556米,耸立云端。这庞大的身躯,却也有着类似一个人的构造,山谷、草木、溪流、冰川等等jbdxbl。攀登者的活动现实中往往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就象永远的老男人弗瑞德.贝奇那样,传奇只是在给能听懂他们的攀登爱好者去听而已。而贡嘎深处的秘密,也只有牦牛、山花林草才能听懂,攀登者或许也仅仅懂得它神秘的几个冰雪音符而已。或许这已经够了,至少攀登者们尝试攀登贡嘎老人的时候,还没有伤害过贡嘎山本身。攀登者山难的代价,或许是攀登者的一种合理归宿。
而最令贡嘎受伤的,无疑是那些粗鲁的开矿、不加节制的工程和所谓的旅游开发。攀登者心目中的美好贡嘎梦想,将随着主流和大众一起而湮灭。这就是我看见的最悲观的未来。
图文摘自网络
版权保护声明:行侠客旅游包车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微信号:xxk-318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