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哲演唱会梵天净土、桃园铜仁,画廊乌江、山歌沿河旅游资源概述.....-沿河
梵天净土、桃园铜仁,画廊乌江、山歌沿河旅游资源概述.....-沿河
沿河旅游资源概述
(一)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
神奇而壮美的天然画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 沿河境内的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有“百里画廊”之誉,景区内有五级景物16个,四级景物42个,三级景物127个。“雄、奇、险、秀”是百里画廊最突出的特点。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以峡谷景观最有名,峡岸奇峰对峙、怪石嶙峋,银泉飞瀑似练、绿树翠竹如屏。景区从南至北分为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 全长89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夹石峡:从新滩起至淇滩止,全长43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黎志峡:从黑獭堡至思渠,全长13公里,戴帆面积9平方公里。银童峡:从思渠至毛渡,全长8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土坨峡:从土坨子险滩至洪渡,全长17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王坨峡:从王坨至石盆,全长8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夹石峡为新滩到淇滩峡段,全长43㎞,两岸山高齐云,多为绝壁,蓝天一线。峡首东岸石壁,有一棵五百年之古树,树根沿壁下延,至半壁处穿破巨石缝隙,内外几条树根将八吨重巨石裹夹,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坠,谓之夹石,堪为奇观。峡内水急滩多,有七里、扶搭、三堆子、老窍子、三颗桩、鸭滩子、野猪子、七夹子、丛滩、雷洞子险滩,洪水激荡、风呼涛吼、喧哮山谷。峡中还有“木鱼洞”、“燕子岩”、“游龙瀑布”等景点奇观。峡尾为淇滩古镇,曾是通往德江、思南、秀山等县的咽喉要道,多为兵家争占之地。小镇依山傍水,多明清建筑“四合天井”和青石板街和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烈士墓等革命文物。黎芝峡为黑獭至思渠峡段,全长13.3㎞,是乌江山峡最为美丽的一段。峡中滩多弯急,白浪滔滔。峡岸奇峰突起,怪石嶙峋。有乌阳树、三星洞、剑劈岩、古纤道、牛肝、马肺、天鱼池、人字瀑、佛指山、上天石、仙女望夫、阴阳泉、天门石、香炉石、灵牌石、草帽石、一匣书、飞龙过江等景点。三星洞由大、小穿洞和珍珠洞组成,皆面临乌江,背倚绝壁,每个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奇异绝妙,各具特色,堪称洞之明星,故名三星洞。剑劈岩,两岸相对象刀削一样光滑的绝壁。相传远古时,乌江流到此受阻,神仙派人用宝剑把山岩劈开,而形成犹如两幅自然水墨画。天门石,一石破裂欲崩,传说被“蜘蛛精”用丝粘住,状似天门欲开。草帽石,顶灰沿黄,形如草帽,传说为张三丰当年在乌江钓鱼时遗忘留下。佛指山,在绝壁顶伸出五根巨石,有长有短,极似如来佛手掌上的五根手指。仙女望夫,犹如一土家妇女站在山崖凝视江面期盼远航的丈夫回归陈昊然。上天石,险峻的山峰中托起一石墩,好象人工修饰过的四方巨石,直插云霄,传说仙家治理乌江,就是从这上下于天上人间的。人字瀑,从半山岩壁夹缝中喷射出一股清澈如玉的泉水顺地流入乌江,形成一巨大“人”字形瀑布,旱年不干。飞龙过江,乌江岩壁上一石穴涌水飞流,形成瀑布,长年不息。暴雨后大水喷射而出,白雾直达乌江对岸,景色状观。亦称“白龙过江” 。有诗云:古树丛中猿声啼,天高云低鹰旋盘。船劈巨流越礁石鹫冢庆一郎,人乘疾风过险滩。除却杨子三峡美,更有乌峡多奇观。银童峡为暗溪至毛渡峡段,全长8.25㎞。峡内有银童子和张公子两座险滩。银童子滩,江面窄狭,滩流较长,惊涛拍岸,声若雷鸣;张公子滩,江面宽阔,江流曲折如弓,峰回岸转,奇绝壮观。有如银童与张公子迷藏嬉戏。前人诗云“洪流难禁水云忙,又转轻舟过峡乡,关塞重登毛渡口,银童应笑张公狂。”峡中还有一挑石、唐代务州故城遗址等景点。一挑石,为两巨石并排立于江岸,石高约5米劫梦惊魂,似一挑担子,俗称一挑石。唐代务州故城遗址,沿张公子滩岸边一山洞进入,为唐代务州治所,城分东西两门,现遗址犹存。土坨峡为土坨子至洪渡峡段,长16.75㎞。两岸峻峰绝壁对峙,山高水深,谷幽,景奇。峡首西岸鲤鱼池有一土家古寨,土家吊脚楼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民族风情浓郁。船行峡中,“前眺疑江流已尽,后顾不知船何来”,水复山重,时隐时现,如行迷宫之中。峡中有土坨子,鸡头子,龚滩,大银滩,小银滩等险滩,龚滩,巨石横卧江心,阻流成坎,浪高数米,水吼如雷,西岸是刀削石壁,形成长3000米的天然壁画,壁上无数青峰直插云天,山青水秀如画屏。石壁距江面约50米处有“蛮王洞”,传说蛮王孟获结诸夷反汉,集蛮兵于此,凭险抗拒蜀兵。洞外岩壁上清代书画家孙竹雅书的“惊涛拍岸”四个大字,笔力雄健。民国时期一游士在洞口石壁横书三行梵文,左有“无上金刚大曼荼罗”八字,落款为“那楚酿左书”字样。王坨峡至小旁滩峡段,在洪渡镇境内,长7.6㎞。江面时宽时窄,水流时急时缓,两岸林木葱郁,山环若屏,绚丽多姿。西岸,王坨温泉自岩间涌出,清澈如玉,曲折流入江中。在其经过的地方,白雾袅袅升起,随风飘散。数里处可见白雾腾腾,茫茫一片,极为壮观。还有那镌刻着千年航道文明的拉纤古道蜿蜒盘旋。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处在乌江下游,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南邻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北部至乌江入长江处涪陵铜鼓滩163千米,可达重庆和长江三峡;南部至思南县51千米,由景区经411省道至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20千米,经326国道东出可至张家界,西出可达革命历史名城遵义。
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麻阳河麻阳河黑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与“百里画廊”的黎芝峡西岸毗邻,总面积5010公顷,既是难得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又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麻阳河保护区内溶蚀构造明显,峰丛、洼地、漏斗、溶洞、地下河、石峰等溶蚀及崩塌地貌强烈发育,形成本区域特殊的溶蚀构造深切的峡谷地貌景观,有的群岩叠障,如刀削、剑斩,有的峭石独秀,似玉簪螺碧,景观如画,令人称奇星际拾荒集团。景区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区内溶蚀景观惟妙惟肖,河谷风光旖旎迷人。“朱家洞”、“浑洞”、“龙青塘洞”等溶洞奇妙深邃;“国画石”、“石牌”、“月亮岩”、“和尚岩”、“鸡翘山”等景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麻阳河与洪渡河清澈透明,浪花追逐。特别是河谷,狭窄幽深,河水清澈、鱼游嬉石,直视无碍。两岸悬崖绝壁,古木苍翠,上千种野生动植物繁衍其内(有维管束植物共117科292属478种,其中种子植物较丰富,共有99科236属,409种和18个变种,蕨类植物18科30属51种;有国家保护植物7种,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物共2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有76群730多只),是动植物的天然宝库。区内主要景点有黑叶猴王国、河谷景观、老鹰岩、石牌、国画石、月亮石、朱家洞,大河坝温泉,凉桥等。
麻阳河保护区内有100多个溶洞。在众多的溶洞群中,尤以朱家洞、游龙洞、浑洞、猴王洞、姐妹洞、龙青塘洞等蔚为壮观,神秘不可测。地下溶洞中,随处可见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形成千姿百态的象形化身,给人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溶洞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上下重叠,神秘幽深,是人们观光、探险的极佳去处。
麻阳河保护区陆上交通距县城34公里。向北经洪渡行122 公里可至重庆市彭水县郎溪乡,向西经官舟沿326国道行240公里可达历史名城遵义,乌江从保护区边缘擦边而过,思渠镇(保扩区管理总站所在地)现有简易码头,可停泊客货轮船。顺流而下150公里水路到达重庆市涪陵。
(二)绝无仅有的古镇文明
淇滩古镇距沿河山城8公里,位于411省道南侧,乌江夹石峡口东岸,有1700多年历史,现仍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青石板街。集“四合天井”、“走马转角”和吊脚楼于一体的土家民居。淇滩,是昔日“巴盐”集散贸易中心。古时巴盐由长江经乌江“歪屁股船”水运至此而集散到川东南、湘西和黔东各地,大多民居为昔日“盐商”住所和过往商贾旅居场所高屋建瓴造句,民居内多设有“巴盐仓储”地mc修咪。清朝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任四川侯补知县因淇滩“盐务繁华”特借道于斯旅居多日,当地盐商前来索求墨宝者众,严寅亮为当地民居留下“金鉴流晖”等许多墨宝,现在民居内仍陈列多处佳作。1934年,贺龙、任弼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乌江天险,攻克淇滩未损一砖一瓦,并在此组织策划,东进完成二、六军团会师组建红三军,创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等方案,在淇滩创建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贺龙亲自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区革命委员会”于一栋民居上,当年,红军在这里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淇滩古镇至今仍保留着纯朴的民族文化,如土家傩戏、花灯、摆手舞,肉莲花、哭嫁、花烛、长号等,是摄影创作和休闲旅居的理想处所。
思渠古镇位于沿河县城北部,乌江山峡黎志峡和银童峡口结合部,与麻阳河省级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相连,是进入麻阳河科考、探险、漂流及观猴、度假的门户。距县城20余公里,水陆交通便利。以吊脚楼为主体的明清建筑群相伴乌江,与乌江中顺河而卧的日光浴“金沙坝”仅一河之隔。思渠古镇居民以土家为主体,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的习俗,如婚嫁时抬花轿、哭嫁、丧葬礼仪、祭祀等。古镇居民还保留着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司跳端公等信仰。出行劳作,多以背伏为主,如用水桶下乌江背水,用“背肩”上山采收粮食,土产。房前屋后喜放蜂桶,养蜂蜜,自采自收。古镇的饮食文化独特,如“晕浆豆花”、灰豆腐、富硒苞谷豆腐等系列豆类,玉米类食品加工制作工艺和土法酿酒工艺,仍为明清遗留工艺。
洪渡古镇距县城76公里,位于沿河北部,地处土坨峡、王坨峡口开阔地带,是历史文化古镇六哲演唱会。洪渡古名洪杜、洪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洪杜县,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移洪杜溪。以此场镇为中心,发现多处汉墓,汉砖窑群。以洪渡场中心,西至后山坡,东至乌江河东岸,南至四方石,北至王坨一带,分布几十座“汉墓和汉砖瓦窑群”。汉砖瓦窑遗址四周散布残损的汉花纹公母榫砖、绳纹简瓦,板瓦,瓦当等。其汉墓、汉砖瓦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供考古。洪渡居民擅长民间打击乐和吹奏乐“打溜子”、享誉北京、上海,当地人民喜好花灯、狮子灯、龙灯、马马灯、蚌壳灯、推推灯等民艺表演。在洪渡,有王坨温泉可供疗养,有跌宕起伏的渡渡河可供探险、漂流。
(三)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
贵州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黔东特区沿河是革命老区。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于1934年5月10日从彭水西渡乌江,14日入沿河县境,足迹遍及沿河22个乡镇420个村。在湘鄂西中央分局的领导下,红三军创建了以沿河为主要腹心地带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牵制、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贺龙元帅在回忆中说的:“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红三军在黔东特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沿河人民从此便走上了革命道路邓翠雯,为根据地红色政权英勇战斗,勇于献身;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巧妙地保存了大量革命文物。(1934-2004)七十年里,熠熠生辉的革命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继往开来,奋力创新,致使老区面貌日新月异,如今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为600平方米的木质结构四合院,正房为陈列室,上面木扁“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原红三军九师政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首长的亲笔题字手迹。右厢房楼上是女红军住室,楼下是军事部,黔东纵队办公室,左厢房楼上是经济部和政治部保卫局,楼下是劳工部和土地部。堂屋是湘鄂川黔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室,红三军军部及湘鄂西中央分局接受中央指示及五中全会决议的决议等一些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距沿河县城37.5公里,其中距印江县城60公里。
(四)神秘的土家文化
沿河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民俗文化。滚边开襟的花边服饰,依山傍水的干阑式住房,信奉土老司、祭祀土王,崇拜祖先及饮食、婚嫁、丧葬、节庆、禁忌等民俗,浮雕和镂空雕木石雕刻、土家银饰的制作、红白青颜色搭配的挑花刺绣及竹藤编织等工艺,摆手舞、肉莲花、傩堂戏、情歌山歌、哭嫁歌、打闹歌、犁唱、乌江船工号子等文艺解小亮,都具有鲜明的土家民族特色和风格,特别是土家傩堂戏,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又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戏剧于一体的文艺活动,其中,踩铧口、上刀梯、走八卦等傩技更是堪称神奇绝技。
历史沿革“沿河”之名,自元朝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置沿河祐溪长官司起始见文字记载,沿河春秋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涪陵县隶巴郡,北周属费州,隋唐属思州,元置沿河祐溪长官司,清置沿河祐溪正副长官司,属思南府管辖。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进驻沿河、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1949年12月,沿河解放。
古老的民族——土家族据史书载,沿河古称“蛮夷地”,为古代巴国南鄙,巴人早就在此生息,繁衍,故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土蛮”、“土夷”、“古巴僚”、“土蛮子”、“土人”、“土民”等。《贵州通志》、《黔记》皆称沿河土著先民冉氏之祖为“冉家蛮”、张氏之祖为“蛮酋”、田氏之祖为“蕃部”、杨氏之祖为“飞山蛮”。沿河元代自元年间建立沿河祐溪长官司后,历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历史,清末始废,明代实现土流并治时,沿河仍为流官思南府所属的土司管辖区。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568年)在今县境内洪渡镇所立的“军民禁约碑”曰:“汉人入夷,勾引夷人入汉,酿起边衅,危害地方者,依律处斩”。“将汉人诱拐入夷转卖钱财者,依律发边充军。”并严格规定:“通夷关隘,严加盘诘”;“倘讥察不严朱侦,受贿纵放,一经查出……严加处治”。县境内有:古思州、隘头、思渠巡检司遗址;沿河祐溪土官司衙署,土司印模;“蛮王洞”和土王庙等正室谋略。
民族语言——毕兹卡沿河土家族早期有自己的语言,自称“毕兹卡”。译成汉语就是本地人,称苗为“白卡”。译成汉语是邻居人,称汉人为“帕卡”。明弘治《贵州图经.思南府》云:“沿河、务川曰土人,有土语,彼此不开谙,惟在官应役者为汉语耳”。土家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统治者废出“蛮不出境,汉不入恫”的禁令。汉人进入和汉字学校建立,加之沿河地处边陲,有乌江水道,商旅交往频繁,受汉语的渗透和影响,又兼“强行同化”使土家语言渐被汉语代替。
民族节日——过赶年沿河土家族人除夕过年,为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比汉人提早一天,名曰:“过赶年”。民国《沿河县志》载:“除夕祭祀祖先,有二十八九者”。传说有一土著部落,居住在一个美丽富饶的村里,一天官兵来了要赶走他们,土著人为保住自己的山寨,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权色仕途,一连打了三年零六个月战争,互有胜负,不相上下。到了年关,土著人为了彻底打败官兵,他们提早一天把年过了,次日在首领带领下,乘官兵酒醉无备,袭击其营垒,一举打败官兵,保住了美丽的家园。沿河过赶年习惯一直沿袭至解放前夕,个别偏僻山寨至今仍有此俗。
民族信仰——敬奉祖先民国《沿河县志》云:“惟土家春秋二季、宰羊以敬宗祠,祖父母,父母生忌日,设果馔敬祭”。春季主要春节和清明节。“初一拜家神,上祖坟,初二拜丈人”,几乎成了土家人祖传家训;清明节,家家都要上祖坟挂青扫墓。秋季主要是“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户户都要给祖宗置酒菜,烧袱包(纸钱)以示敬祭。
祭祀土王沿河土家人对本族显赫人物当神拜,县城内有昔为“三宣抚”建立的“三抚庙”、“土王庙”、“土主庙”等,逢年过节,人们要去朝拜敬贡。为祭祀土王,把与土王有关的日子皆定为节日,如四月十八日牛王节、相传是土家人在一次战争中失败,退到河边,不料河水涨了,无法涉过,后面追兵将至,情况万分危急,这时一头水牛游至岸边,土家首领及其部众依次拉着牛尾巴游过河去脱离危险,从此便定这一天为牛王节。又如六月六日为晒衣节被迫谈恋爱。据传是土王遇了难,血染龙袍,脱下晒干,为纪念土王遇难,土家人世代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要翻晒自家衣服。
信奉土老司(端公)沿河土家人笃信迷信,为了消灾免祸,人寿年丰,就许愿请土老司以“冲傩”形式,向傩神祈祷,在“冲傩”过程中,土老司用刀在自己前额开个血口,流出几滴血在纸上以祭傩神,并反复念咒“以我之血,祭示之祖”。由于深信鬼神,也就最信土老司,若有了儿子,就请土老司给保命、渡关;生了疾病,要请土老司解冤消灾,求药祈年;无子,要请土老司祈嗣。土老司以跳神,打太保、大傩等祭祀形式为人们还愿。土老司在还愿祭祀时,头戴观音七佛冠,身穿法衣,腰系八卦罗裙,右手执铮铮作响的铁柄铁环师刀,左手拿牛角,肩搭牌带,在锣鼓伴奏声中登坛司法。或吹角摇刀,或唱或舞,叩立跪拜,走跳不停。唱词多为“九奉老爷”、“八洞神仙”、“二分土地”、“三扰老爷”、“傩神兄妹”、“八庙老祖”等。根据许愿不同,分别跳三日、五日、七日最后戴面具跳傩戏一夜,就算给人家还了愿。
民族服饰——滚边开襟的花边衣裳沿河土家人服饰独特,男女老少都穿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中年妇女衣襟角上缀两颗铜扣子,衣裤均有花边,裤筒盖部两侧,绣有“双凤朝阳”等圆形图案,脚穿花边鞋,腰系青围腰,头包白帕子。衣裤鞋上的花纹图案皆手工刺绣,所用布料多为自纺自织土布,头上喜戴巴耳花,片子花、围针、钗、过桥等。
民族文艺——“傩堂戏”、“打闹歌”、“打溜子”沿河土家人在文艺方面特点较多,最突出的是“傩堂戏”、“打闹歌”、“打溜子”等。
傩堂戏又称“傩愿戏”。该戏是由土司用“扛神”、“冲傩”、“打太保”形式,为人“还愿”时演出的脸壳戏。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又是古老的艺术活动。戴面具演出是傩堂戏最突出的特征,面具又称脸壳。有“报福三郎”、“土地”、“仙凤小姐”、“唐氏太婆”、“甘生”、“钱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判官”、“关爷”、“周仓”等十二个脸壳,脸谱各异。县内的傩堂戏班子遍及各村寨。一个戏班子称为一坛。每坛人员自由组合,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资金自筹或募捐。掌坛师由有声望而又演技较高的人担任,他是戏头和导演,又是主角,该戏的演出时间蒋文瑞,多在秋冬季节;表演场地,多在堂屋庭院;无论场合大小,场地宽窄,都得设置祖神案,案台上供奉傩公,傩母木偶像及朝牌,玉印、牛角、司刀、马鞭,头扎等法物。神案背后分挂元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太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清图”案台下面摆设傩面具,两旁各置刀、枪、剑等道具。整个傩坛活动分“开坛”、“开洞”和“扫坛”三个阶段。“开坛”和“扫坛”为酬神、请神、送神,表示对祖宗、神灵、先师的虔诚和祈祷。开坛前,道德在主家堂屋正中设坛,布置肃穆庄严。上挂“三清”圣像,两边从左至中挂一张牙咧齿阴森凶恶,令人望之生畏的神案,案子下面横置大方桌两张,桌上置“三宝龛”。用竹子扎三道门,多用自染青、红、黄、绿、紫五色皮纸装饰成而成。讲究的扎成古代建筑楼阁式,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对称,正房分“下殿”、“三清殿”、“玉皇殿”。厢房分“东宫”、“西宫”。除用五色纸外,还金、银泊纸剪成各种图案,花卉装饰。“三宝龛”内傩公、傩母(东山圣公、南山圣母)正襟危坐。宰杀羊、鸡祭品,傩公傩母圣像前桌上放一升子,内装大米作插香用,升子前供五个酒杯,后面放三个土碗,碗内供斋粑,备好为病人治病用的水碗,坛前左边也供斋粑和水酒,还有糖食果品之类的供品。开坛时,先净手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跪在台前叩拜神灵,背诵祷词及历代祖师姓名,将祭酒用大指和中指蘸上轻弹于地,祈求法事顺利,请神灵保佑,宽恕失礼之处。三叩九拜,并放鞭炮,之后,轮流喝下剩余的祭酒,以缅怀祖师,祭祀法事正式开始,由土老司主祭开坛,其法事程序为“开坛礼请、发文敬灶、行坛洁净,立楼占兵,搭桥、放兵、安营扎寨,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等。县土家人把“开坛礼请、发文敬灶、安营扎寨、搭桥”称为“四大坛”;把“行坛洁净、立楼点兵、放兵、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称为“八小坛”。这些法事不一定都全部进行,视“冲傩”或“还愿”的情况决定取舍。“开坛”之后就是“开洞”,进行傩戏表演,这是整个活动中的主要部分。“开洞”为掌坛师主持,由两个土老司戴上脸壳表演,一个扮“开路将军”、一个扮“唐氏太婆”。掌坛师头戴观音七佛冠,身穿法衣,下围罗裙,左角搭牌带,右肩搭牌带,右背插打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执司刀,迎神作法,去桃园十字街请“开路将军”来打开桃园请出12戏或24戏。开路将军不知去路,掌坛师指引他去请唐氏太婆。传说唐氏太婆掌管“桃园三洞”的钥匙,只有她才能打开,请出三洞(上洞、中洞、下洞)之戏,才能演出,上洞之戏和下洞戏的剧目有浓厚的鬼神色彩和阴森的气氛,虽有一定的戏剧情节和人物,但都是为祭仪服务的。 “中洞”部分却有一些别致,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幽默诙谐,不象搜蜒下二洞充满恐惧气氛,最后是“扫坛”,这一祭仪的蒲裂的是送神回到天上或神界,仪式比“开坛”简单得多。由掌坛师和副一位巫师在台上送神,他们手捧“师牌”和傩公傩母的神像,来回跳跃舞蹈,唱送神词章,表赤对神虔诚的敬仰,请众神宽量活动中的失误,还要向神灵敬酒和点香烛烧纸钱,至此,才算圆满结束。
傩戏对封牌、法式、道具、脸谱、唱腔、步伐等都有一套较为严格的“法纪法规。”傩坛法师要在老君台前过法升职。每个坛戏脸谱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形象的名称代表扮演者的身份,傩戏唱腔有“双凤朝阳”、“三击鼓”、“扑灯蛾”、“单夹双”、“豹子头”、“凤点头”、“朝金殿”、“又拍翅”、“三摇鼓”和“桃花拜阳”、“慢三眼”、“滴水”、“四平调”、“神和”、“三黄散”、“悲哀”、“二黄原”、“二黄”、“三黄快”、“喜乐”、“倒数”、“猛虎”等九板十腔。步伐有“平步”、“跺步”、“搓步”、“半蹲步”、“丁字步”、“前后点步”、“左右踏步”、“平步施转”、“大小八字步”等表演激烈时有“腾跃”、“蹦窜”、“翻滚”、“施转”、等动作。步伐迅速敏捷而多变。舞蹈动作有“滴水舞”、“起飞武”、“单插翅”、“双插翅”、“大团圆”、“单金”、“双金”、“手拨摇摆步”等。
这些古朴粗犷的束装纨绔绝顶风流,舞蹈,其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群居时期,演唱形式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依附于土家信仰历史和法式上的主要特征。因此,该戏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剧种之一。
打闹歌(薅草锣鼓)该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用换工方式,聚众数十乃至百余人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面地薅草之众,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鼓声的起落而唱的歌启遨t1。锣鼓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是1××0。歌手们或两人对唱,每人两句,夹以锣鼓,边唱边舞;或两人领唱,众人和声,锣鼓伴奏,边唱边舞,舞的动作特点是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右脚,柔中有刚,自然摆动,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丰富,多以季节和时辰变换唱腔和曲牌,有“九板十三腔”之说。清晨有“请神号”,出工有“出工号”或“下田号”。休息有“凉风号”、“清茶号”、收工有“收工号”、“舒怀号”,一般有“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程序。有时在对歌这前,要“说白”。“引子”无固定形式;“请神”部分的唱词中请的神基本固定,先请“歌爷、歌娘”再请“五方神灵”、“太阳”、“土地”、“八部大神”等;“扬歌”是打闹歌的主要部分,它可唱固定的唱词,也可唱当时的劳动场面和激励人们夺取丰收的内容,还可用盘歌形式一问一答。歌手们可以尽情发挥,借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如:(念白)“哎!是说锣边不要打也,鼓也不要敲,听我小小歌郎上前说说口号,口号口号是随口就到,口才口才随口就来,一人不到是不成歌郎口号,一人不来不成歌郎口才。弯刀斗木头,听我说过转角楼,弯刀斗木把,听我说句老实话,有30斤的鲤鱼,40斤的鳃,滚下万丈深塘,半天爬不起来,请位老老少少齐得力,我们唱起口号扯起来,扯起来!”又如《栽秧歌》:“一上田来排对排,一个一首唱起来,你唱一首山歌调,我唱情歌心开怀。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跟着秧歌走,情妹要找有情郎。
打溜子也称“打行李”。是境内流传较为广,由大锣、大鼓、马锣、钹组成的打击乐器,有时也有锁呐引奏青兰圆舞曲,马锣是乐器中的头衔,又是乐队里的指挥,钹分头钹、二钹、交错使用。大锣用于填句,定段收尾。曲牌有《有飘带》、《四平音》、《猛虎下山》、《八哥闹海》、《蚂蚁上树》、《花忱头》等10多种,演奏富于多变,有强烈节奏感,音乐刚柔相济,激越悠扬。乐队中有6人,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常作表演,以渲染场面,增加浓郁的气氛。
肉莲花(莲花十八响)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体育舞蹈,它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盛行于贵州高原东北部乌江中下游一带。这一民间体育舞蹈取材于土家人的生活,吸纳了武陵大地之灵气,创造了土家人独特的民风,展现了土家人粗犷而豪放的性格。《肉莲花》要求所有舞蹈者,张开双掌,用力拍打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关节,在有力而清脆的击打声中,尽情抒发心中的激情。《肉莲花》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固而双被称为“莲花十八响”。表演时,一般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多少,不受任何场地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健身体育舞蹈。该舞蹈1999年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荣获表演项目金奖。2002年参加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此外,民间文艺还有花灯,狮子灯、蚌壳灯、推推灯、摆手舞、金钱杆等。其中我县土家舞蹈《肉莲花》曾获少数民族运动获表演类金奖。花灯小戏《夫妻笑哈哈》获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
民族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间的l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2眼或3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3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3至5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1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儿媳住小里头(右边)。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即柱子要直要长),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迷糊软网社。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张娅姝老公,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工艺——浮雕、镂空雕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乌江土坨峡首土家山寨鲤鱼池的吊脚楼是土家吊脚楼的典型代表,其窗花运用了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五)新增的3A级南庄旅游景区
沿河南庄景区于2012年12月获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旅游景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境内镇政府所在地南庄村,距沿河县城7.5公里,国道326线绕庄而过,国土面积9.53平方公里,与重庆、遵义务川相邻。是当地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着力抓好南庄新村建设,着力打造“天赐仙李、悠然南庄”这张名片,以金海雪山、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特色,以乡村休闲度假、果林观光游览、领路土家文化、土家风情体验为主要内容,大力推广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品牌示范村。主要围绕“抓产业促旅游”的发展思路,合力打造“天赐仙李,悠然南庄”的旅游名片。
南庄山清水秀、梯田叠绕,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宜山、宜水、宜城、宜居,天赐优势,得天独厚,产出世间独有特产“空心李”,曾先后获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有“果中茅台、李中珍品”之美誉,享誉省内外。
景区2007年3月正式开始对外接待游客。近三年接待游客分别高达57.478万人次、71.985万人次、96.9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90.93万元、11373.6万元、15328万元。
沿河旅游资源概述
(一)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
神奇而壮美的天然画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 沿河境内的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有“百里画廊”之誉,景区内有五级景物16个,四级景物42个,三级景物127个。“雄、奇、险、秀”是百里画廊最突出的特点。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以峡谷景观最有名,峡岸奇峰对峙、怪石嶙峋,银泉飞瀑似练、绿树翠竹如屏。景区从南至北分为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 全长89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夹石峡:从新滩起至淇滩止,全长43公里,面积29平方公里。黎志峡:从黑獭堡至思渠,全长13公里,戴帆面积9平方公里。银童峡:从思渠至毛渡,全长8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土坨峡:从土坨子险滩至洪渡,全长17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王坨峡:从王坨至石盆,全长8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夹石峡为新滩到淇滩峡段,全长43㎞,两岸山高齐云,多为绝壁,蓝天一线。峡首东岸石壁,有一棵五百年之古树,树根沿壁下延,至半壁处穿破巨石缝隙,内外几条树根将八吨重巨石裹夹,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坠,谓之夹石,堪为奇观。峡内水急滩多,有七里、扶搭、三堆子、老窍子、三颗桩、鸭滩子、野猪子、七夹子、丛滩、雷洞子险滩,洪水激荡、风呼涛吼、喧哮山谷。峡中还有“木鱼洞”、“燕子岩”、“游龙瀑布”等景点奇观。峡尾为淇滩古镇,曾是通往德江、思南、秀山等县的咽喉要道,多为兵家争占之地。小镇依山傍水,多明清建筑“四合天井”和青石板街和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烈士墓等革命文物。黎芝峡为黑獭至思渠峡段,全长13.3㎞,是乌江山峡最为美丽的一段。峡中滩多弯急,白浪滔滔。峡岸奇峰突起,怪石嶙峋。有乌阳树、三星洞、剑劈岩、古纤道、牛肝、马肺、天鱼池、人字瀑、佛指山、上天石、仙女望夫、阴阳泉、天门石、香炉石、灵牌石、草帽石、一匣书、飞龙过江等景点。三星洞由大、小穿洞和珍珠洞组成,皆面临乌江,背倚绝壁,每个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奇异绝妙,各具特色,堪称洞之明星,故名三星洞。剑劈岩,两岸相对象刀削一样光滑的绝壁。相传远古时,乌江流到此受阻,神仙派人用宝剑把山岩劈开,而形成犹如两幅自然水墨画。天门石,一石破裂欲崩,传说被“蜘蛛精”用丝粘住,状似天门欲开。草帽石,顶灰沿黄,形如草帽,传说为张三丰当年在乌江钓鱼时遗忘留下。佛指山,在绝壁顶伸出五根巨石,有长有短,极似如来佛手掌上的五根手指。仙女望夫,犹如一土家妇女站在山崖凝视江面期盼远航的丈夫回归陈昊然。上天石,险峻的山峰中托起一石墩,好象人工修饰过的四方巨石,直插云霄,传说仙家治理乌江,就是从这上下于天上人间的。人字瀑,从半山岩壁夹缝中喷射出一股清澈如玉的泉水顺地流入乌江,形成一巨大“人”字形瀑布,旱年不干。飞龙过江,乌江岩壁上一石穴涌水飞流,形成瀑布,长年不息。暴雨后大水喷射而出,白雾直达乌江对岸,景色状观。亦称“白龙过江” 。有诗云:古树丛中猿声啼,天高云低鹰旋盘。船劈巨流越礁石鹫冢庆一郎,人乘疾风过险滩。除却杨子三峡美,更有乌峡多奇观。银童峡为暗溪至毛渡峡段,全长8.25㎞。峡内有银童子和张公子两座险滩。银童子滩,江面窄狭,滩流较长,惊涛拍岸,声若雷鸣;张公子滩,江面宽阔,江流曲折如弓,峰回岸转,奇绝壮观。有如银童与张公子迷藏嬉戏。前人诗云“洪流难禁水云忙,又转轻舟过峡乡,关塞重登毛渡口,银童应笑张公狂。”峡中还有一挑石、唐代务州故城遗址等景点。一挑石,为两巨石并排立于江岸,石高约5米劫梦惊魂,似一挑担子,俗称一挑石。唐代务州故城遗址,沿张公子滩岸边一山洞进入,为唐代务州治所,城分东西两门,现遗址犹存。土坨峡为土坨子至洪渡峡段,长16.75㎞。两岸峻峰绝壁对峙,山高水深,谷幽,景奇。峡首西岸鲤鱼池有一土家古寨,土家吊脚楼建筑工艺极为精湛,民族风情浓郁。船行峡中,“前眺疑江流已尽,后顾不知船何来”,水复山重,时隐时现,如行迷宫之中。峡中有土坨子,鸡头子,龚滩,大银滩,小银滩等险滩,龚滩,巨石横卧江心,阻流成坎,浪高数米,水吼如雷,西岸是刀削石壁,形成长3000米的天然壁画,壁上无数青峰直插云天,山青水秀如画屏。石壁距江面约50米处有“蛮王洞”,传说蛮王孟获结诸夷反汉,集蛮兵于此,凭险抗拒蜀兵。洞外岩壁上清代书画家孙竹雅书的“惊涛拍岸”四个大字,笔力雄健。民国时期一游士在洞口石壁横书三行梵文,左有“无上金刚大曼荼罗”八字,落款为“那楚酿左书”字样。王坨峡至小旁滩峡段,在洪渡镇境内,长7.6㎞。江面时宽时窄,水流时急时缓,两岸林木葱郁,山环若屏,绚丽多姿。西岸,王坨温泉自岩间涌出,清澈如玉,曲折流入江中。在其经过的地方,白雾袅袅升起,随风飘散。数里处可见白雾腾腾,茫茫一片,极为壮观。还有那镌刻着千年航道文明的拉纤古道蜿蜒盘旋。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处在乌江下游,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南邻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北部至乌江入长江处涪陵铜鼓滩163千米,可达重庆和长江三峡;南部至思南县51千米,由景区经411省道至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20千米,经326国道东出可至张家界,西出可达革命历史名城遵义。
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麻阳河麻阳河黑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与“百里画廊”的黎芝峡西岸毗邻,总面积5010公顷,既是难得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又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麻阳河保护区内溶蚀构造明显,峰丛、洼地、漏斗、溶洞、地下河、石峰等溶蚀及崩塌地貌强烈发育,形成本区域特殊的溶蚀构造深切的峡谷地貌景观,有的群岩叠障,如刀削、剑斩,有的峭石独秀,似玉簪螺碧,景观如画,令人称奇星际拾荒集团。景区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区内溶蚀景观惟妙惟肖,河谷风光旖旎迷人。“朱家洞”、“浑洞”、“龙青塘洞”等溶洞奇妙深邃;“国画石”、“石牌”、“月亮岩”、“和尚岩”、“鸡翘山”等景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麻阳河与洪渡河清澈透明,浪花追逐。特别是河谷,狭窄幽深,河水清澈、鱼游嬉石,直视无碍。两岸悬崖绝壁,古木苍翠,上千种野生动植物繁衍其内(有维管束植物共117科292属478种,其中种子植物较丰富,共有99科236属,409种和18个变种,蕨类植物18科30属51种;有国家保护植物7种,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物共2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有76群730多只),是动植物的天然宝库。区内主要景点有黑叶猴王国、河谷景观、老鹰岩、石牌、国画石、月亮石、朱家洞,大河坝温泉,凉桥等。
麻阳河保护区内有100多个溶洞。在众多的溶洞群中,尤以朱家洞、游龙洞、浑洞、猴王洞、姐妹洞、龙青塘洞等蔚为壮观,神秘不可测。地下溶洞中,随处可见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形成千姿百态的象形化身,给人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有的溶洞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上下重叠,神秘幽深,是人们观光、探险的极佳去处。
麻阳河保护区陆上交通距县城34公里。向北经洪渡行122 公里可至重庆市彭水县郎溪乡,向西经官舟沿326国道行240公里可达历史名城遵义,乌江从保护区边缘擦边而过,思渠镇(保扩区管理总站所在地)现有简易码头,可停泊客货轮船。顺流而下150公里水路到达重庆市涪陵。
(二)绝无仅有的古镇文明
淇滩古镇距沿河山城8公里,位于411省道南侧,乌江夹石峡口东岸,有1700多年历史,现仍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青石板街。集“四合天井”、“走马转角”和吊脚楼于一体的土家民居。淇滩,是昔日“巴盐”集散贸易中心。古时巴盐由长江经乌江“歪屁股船”水运至此而集散到川东南、湘西和黔东各地,大多民居为昔日“盐商”住所和过往商贾旅居场所高屋建瓴造句,民居内多设有“巴盐仓储”地mc修咪。清朝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任四川侯补知县因淇滩“盐务繁华”特借道于斯旅居多日,当地盐商前来索求墨宝者众,严寅亮为当地民居留下“金鉴流晖”等许多墨宝,现在民居内仍陈列多处佳作。1934年,贺龙、任弼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乌江天险,攻克淇滩未损一砖一瓦,并在此组织策划,东进完成二、六军团会师组建红三军,创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等方案,在淇滩创建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贺龙亲自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区革命委员会”于一栋民居上,当年,红军在这里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淇滩古镇至今仍保留着纯朴的民族文化,如土家傩戏、花灯、摆手舞,肉莲花、哭嫁、花烛、长号等,是摄影创作和休闲旅居的理想处所。
思渠古镇位于沿河县城北部,乌江山峡黎志峡和银童峡口结合部,与麻阳河省级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相连,是进入麻阳河科考、探险、漂流及观猴、度假的门户。距县城20余公里,水陆交通便利。以吊脚楼为主体的明清建筑群相伴乌江,与乌江中顺河而卧的日光浴“金沙坝”仅一河之隔。思渠古镇居民以土家为主体,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的习俗,如婚嫁时抬花轿、哭嫁、丧葬礼仪、祭祀等。古镇居民还保留着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司跳端公等信仰。出行劳作,多以背伏为主,如用水桶下乌江背水,用“背肩”上山采收粮食,土产。房前屋后喜放蜂桶,养蜂蜜,自采自收。古镇的饮食文化独特,如“晕浆豆花”、灰豆腐、富硒苞谷豆腐等系列豆类,玉米类食品加工制作工艺和土法酿酒工艺,仍为明清遗留工艺。
洪渡古镇距县城76公里,位于沿河北部,地处土坨峡、王坨峡口开阔地带,是历史文化古镇六哲演唱会。洪渡古名洪杜、洪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洪杜县,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移洪杜溪。以此场镇为中心,发现多处汉墓,汉砖窑群。以洪渡场中心,西至后山坡,东至乌江河东岸,南至四方石,北至王坨一带,分布几十座“汉墓和汉砖瓦窑群”。汉砖瓦窑遗址四周散布残损的汉花纹公母榫砖、绳纹简瓦,板瓦,瓦当等。其汉墓、汉砖瓦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供考古。洪渡居民擅长民间打击乐和吹奏乐“打溜子”、享誉北京、上海,当地人民喜好花灯、狮子灯、龙灯、马马灯、蚌壳灯、推推灯等民艺表演。在洪渡,有王坨温泉可供疗养,有跌宕起伏的渡渡河可供探险、漂流。
(三)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
贵州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黔东特区沿河是革命老区。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于1934年5月10日从彭水西渡乌江,14日入沿河县境,足迹遍及沿河22个乡镇420个村。在湘鄂西中央分局的领导下,红三军创建了以沿河为主要腹心地带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牵制、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贺龙元帅在回忆中说的:“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红三军在黔东特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沿河人民从此便走上了革命道路邓翠雯,为根据地红色政权英勇战斗,勇于献身;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巧妙地保存了大量革命文物。(1934-2004)七十年里,熠熠生辉的革命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继往开来,奋力创新,致使老区面貌日新月异,如今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为600平方米的木质结构四合院,正房为陈列室,上面木扁“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原红三军九师政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首长的亲笔题字手迹。右厢房楼上是女红军住室,楼下是军事部,黔东纵队办公室,左厢房楼上是经济部和政治部保卫局,楼下是劳工部和土地部。堂屋是湘鄂川黔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室,红三军军部及湘鄂西中央分局接受中央指示及五中全会决议的决议等一些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距沿河县城37.5公里,其中距印江县城60公里。
(四)神秘的土家文化
沿河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民俗文化。滚边开襟的花边服饰,依山傍水的干阑式住房,信奉土老司、祭祀土王,崇拜祖先及饮食、婚嫁、丧葬、节庆、禁忌等民俗,浮雕和镂空雕木石雕刻、土家银饰的制作、红白青颜色搭配的挑花刺绣及竹藤编织等工艺,摆手舞、肉莲花、傩堂戏、情歌山歌、哭嫁歌、打闹歌、犁唱、乌江船工号子等文艺解小亮,都具有鲜明的土家民族特色和风格,特别是土家傩堂戏,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又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戏剧于一体的文艺活动,其中,踩铧口、上刀梯、走八卦等傩技更是堪称神奇绝技。
历史沿革“沿河”之名,自元朝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置沿河祐溪长官司起始见文字记载,沿河春秋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涪陵县隶巴郡,北周属费州,隋唐属思州,元置沿河祐溪长官司,清置沿河祐溪正副长官司,属思南府管辖。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进驻沿河、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苏维埃政府。1949年12月,沿河解放。
古老的民族——土家族据史书载,沿河古称“蛮夷地”,为古代巴国南鄙,巴人早就在此生息,繁衍,故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土蛮”、“土夷”、“古巴僚”、“土蛮子”、“土人”、“土民”等。《贵州通志》、《黔记》皆称沿河土著先民冉氏之祖为“冉家蛮”、张氏之祖为“蛮酋”、田氏之祖为“蕃部”、杨氏之祖为“飞山蛮”。沿河元代自元年间建立沿河祐溪长官司后,历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历史,清末始废,明代实现土流并治时,沿河仍为流官思南府所属的土司管辖区。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568年)在今县境内洪渡镇所立的“军民禁约碑”曰:“汉人入夷,勾引夷人入汉,酿起边衅,危害地方者,依律处斩”。“将汉人诱拐入夷转卖钱财者,依律发边充军。”并严格规定:“通夷关隘,严加盘诘”;“倘讥察不严朱侦,受贿纵放,一经查出……严加处治”。县境内有:古思州、隘头、思渠巡检司遗址;沿河祐溪土官司衙署,土司印模;“蛮王洞”和土王庙等正室谋略。
民族语言——毕兹卡沿河土家族早期有自己的语言,自称“毕兹卡”。译成汉语就是本地人,称苗为“白卡”。译成汉语是邻居人,称汉人为“帕卡”。明弘治《贵州图经.思南府》云:“沿河、务川曰土人,有土语,彼此不开谙,惟在官应役者为汉语耳”。土家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统治者废出“蛮不出境,汉不入恫”的禁令。汉人进入和汉字学校建立,加之沿河地处边陲,有乌江水道,商旅交往频繁,受汉语的渗透和影响,又兼“强行同化”使土家语言渐被汉语代替。
民族节日——过赶年沿河土家族人除夕过年,为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比汉人提早一天,名曰:“过赶年”。民国《沿河县志》载:“除夕祭祀祖先,有二十八九者”。传说有一土著部落,居住在一个美丽富饶的村里,一天官兵来了要赶走他们,土著人为保住自己的山寨,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权色仕途,一连打了三年零六个月战争,互有胜负,不相上下。到了年关,土著人为了彻底打败官兵,他们提早一天把年过了,次日在首领带领下,乘官兵酒醉无备,袭击其营垒,一举打败官兵,保住了美丽的家园。沿河过赶年习惯一直沿袭至解放前夕,个别偏僻山寨至今仍有此俗。
民族信仰——敬奉祖先民国《沿河县志》云:“惟土家春秋二季、宰羊以敬宗祠,祖父母,父母生忌日,设果馔敬祭”。春季主要春节和清明节。“初一拜家神,上祖坟,初二拜丈人”,几乎成了土家人祖传家训;清明节,家家都要上祖坟挂青扫墓。秋季主要是“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户户都要给祖宗置酒菜,烧袱包(纸钱)以示敬祭。
祭祀土王沿河土家人对本族显赫人物当神拜,县城内有昔为“三宣抚”建立的“三抚庙”、“土王庙”、“土主庙”等,逢年过节,人们要去朝拜敬贡。为祭祀土王,把与土王有关的日子皆定为节日,如四月十八日牛王节、相传是土家人在一次战争中失败,退到河边,不料河水涨了,无法涉过,后面追兵将至,情况万分危急,这时一头水牛游至岸边,土家首领及其部众依次拉着牛尾巴游过河去脱离危险,从此便定这一天为牛王节。又如六月六日为晒衣节被迫谈恋爱。据传是土王遇了难,血染龙袍,脱下晒干,为纪念土王遇难,土家人世代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要翻晒自家衣服。
信奉土老司(端公)沿河土家人笃信迷信,为了消灾免祸,人寿年丰,就许愿请土老司以“冲傩”形式,向傩神祈祷,在“冲傩”过程中,土老司用刀在自己前额开个血口,流出几滴血在纸上以祭傩神,并反复念咒“以我之血,祭示之祖”。由于深信鬼神,也就最信土老司,若有了儿子,就请土老司给保命、渡关;生了疾病,要请土老司解冤消灾,求药祈年;无子,要请土老司祈嗣。土老司以跳神,打太保、大傩等祭祀形式为人们还愿。土老司在还愿祭祀时,头戴观音七佛冠,身穿法衣,腰系八卦罗裙,右手执铮铮作响的铁柄铁环师刀,左手拿牛角,肩搭牌带,在锣鼓伴奏声中登坛司法。或吹角摇刀,或唱或舞,叩立跪拜,走跳不停。唱词多为“九奉老爷”、“八洞神仙”、“二分土地”、“三扰老爷”、“傩神兄妹”、“八庙老祖”等。根据许愿不同,分别跳三日、五日、七日最后戴面具跳傩戏一夜,就算给人家还了愿。
民族服饰——滚边开襟的花边衣裳沿河土家人服饰独特,男女老少都穿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中年妇女衣襟角上缀两颗铜扣子,衣裤均有花边,裤筒盖部两侧,绣有“双凤朝阳”等圆形图案,脚穿花边鞋,腰系青围腰,头包白帕子。衣裤鞋上的花纹图案皆手工刺绣,所用布料多为自纺自织土布,头上喜戴巴耳花,片子花、围针、钗、过桥等。
民族文艺——“傩堂戏”、“打闹歌”、“打溜子”沿河土家人在文艺方面特点较多,最突出的是“傩堂戏”、“打闹歌”、“打溜子”等。
傩堂戏又称“傩愿戏”。该戏是由土司用“扛神”、“冲傩”、“打太保”形式,为人“还愿”时演出的脸壳戏。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又是古老的艺术活动。戴面具演出是傩堂戏最突出的特征,面具又称脸壳。有“报福三郎”、“土地”、“仙凤小姐”、“唐氏太婆”、“甘生”、“钱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判官”、“关爷”、“周仓”等十二个脸壳,脸谱各异。县内的傩堂戏班子遍及各村寨。一个戏班子称为一坛。每坛人员自由组合,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资金自筹或募捐。掌坛师由有声望而又演技较高的人担任,他是戏头和导演,又是主角,该戏的演出时间蒋文瑞,多在秋冬季节;表演场地,多在堂屋庭院;无论场合大小,场地宽窄,都得设置祖神案,案台上供奉傩公,傩母木偶像及朝牌,玉印、牛角、司刀、马鞭,头扎等法物。神案背后分挂元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太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清图”案台下面摆设傩面具,两旁各置刀、枪、剑等道具。整个傩坛活动分“开坛”、“开洞”和“扫坛”三个阶段。“开坛”和“扫坛”为酬神、请神、送神,表示对祖宗、神灵、先师的虔诚和祈祷。开坛前,道德在主家堂屋正中设坛,布置肃穆庄严。上挂“三清”圣像,两边从左至中挂一张牙咧齿阴森凶恶,令人望之生畏的神案,案子下面横置大方桌两张,桌上置“三宝龛”。用竹子扎三道门,多用自染青、红、黄、绿、紫五色皮纸装饰成而成。讲究的扎成古代建筑楼阁式,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对称,正房分“下殿”、“三清殿”、“玉皇殿”。厢房分“东宫”、“西宫”。除用五色纸外,还金、银泊纸剪成各种图案,花卉装饰。“三宝龛”内傩公、傩母(东山圣公、南山圣母)正襟危坐。宰杀羊、鸡祭品,傩公傩母圣像前桌上放一升子,内装大米作插香用,升子前供五个酒杯,后面放三个土碗,碗内供斋粑,备好为病人治病用的水碗,坛前左边也供斋粑和水酒,还有糖食果品之类的供品。开坛时,先净手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跪在台前叩拜神灵,背诵祷词及历代祖师姓名,将祭酒用大指和中指蘸上轻弹于地,祈求法事顺利,请神灵保佑,宽恕失礼之处。三叩九拜,并放鞭炮,之后,轮流喝下剩余的祭酒,以缅怀祖师,祭祀法事正式开始,由土老司主祭开坛,其法事程序为“开坛礼请、发文敬灶、行坛洁净,立楼占兵,搭桥、放兵、安营扎寨,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等。县土家人把“开坛礼请、发文敬灶、安营扎寨、搭桥”称为“四大坛”;把“行坛洁净、立楼点兵、放兵、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称为“八小坛”。这些法事不一定都全部进行,视“冲傩”或“还愿”的情况决定取舍。“开坛”之后就是“开洞”,进行傩戏表演,这是整个活动中的主要部分。“开洞”为掌坛师主持,由两个土老司戴上脸壳表演,一个扮“开路将军”、一个扮“唐氏太婆”。掌坛师头戴观音七佛冠,身穿法衣,下围罗裙,左角搭牌带,右肩搭牌带,右背插打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执司刀,迎神作法,去桃园十字街请“开路将军”来打开桃园请出12戏或24戏。开路将军不知去路,掌坛师指引他去请唐氏太婆。传说唐氏太婆掌管“桃园三洞”的钥匙,只有她才能打开,请出三洞(上洞、中洞、下洞)之戏,才能演出,上洞之戏和下洞戏的剧目有浓厚的鬼神色彩和阴森的气氛,虽有一定的戏剧情节和人物,但都是为祭仪服务的。 “中洞”部分却有一些别致,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幽默诙谐,不象搜蜒下二洞充满恐惧气氛,最后是“扫坛”,这一祭仪的蒲裂的是送神回到天上或神界,仪式比“开坛”简单得多。由掌坛师和副一位巫师在台上送神,他们手捧“师牌”和傩公傩母的神像,来回跳跃舞蹈,唱送神词章,表赤对神虔诚的敬仰,请众神宽量活动中的失误,还要向神灵敬酒和点香烛烧纸钱,至此,才算圆满结束。
傩戏对封牌、法式、道具、脸谱、唱腔、步伐等都有一套较为严格的“法纪法规。”傩坛法师要在老君台前过法升职。每个坛戏脸谱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形象的名称代表扮演者的身份,傩戏唱腔有“双凤朝阳”、“三击鼓”、“扑灯蛾”、“单夹双”、“豹子头”、“凤点头”、“朝金殿”、“又拍翅”、“三摇鼓”和“桃花拜阳”、“慢三眼”、“滴水”、“四平调”、“神和”、“三黄散”、“悲哀”、“二黄原”、“二黄”、“三黄快”、“喜乐”、“倒数”、“猛虎”等九板十腔。步伐有“平步”、“跺步”、“搓步”、“半蹲步”、“丁字步”、“前后点步”、“左右踏步”、“平步施转”、“大小八字步”等表演激烈时有“腾跃”、“蹦窜”、“翻滚”、“施转”、等动作。步伐迅速敏捷而多变。舞蹈动作有“滴水舞”、“起飞武”、“单插翅”、“双插翅”、“大团圆”、“单金”、“双金”、“手拨摇摆步”等。
这些古朴粗犷的束装纨绔绝顶风流,舞蹈,其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群居时期,演唱形式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依附于土家信仰历史和法式上的主要特征。因此,该戏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剧种之一。
打闹歌(薅草锣鼓)该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用换工方式,聚众数十乃至百余人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面地薅草之众,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鼓声的起落而唱的歌启遨t1。锣鼓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是1××0。歌手们或两人对唱,每人两句,夹以锣鼓,边唱边舞;或两人领唱,众人和声,锣鼓伴奏,边唱边舞,舞的动作特点是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右脚,柔中有刚,自然摆动,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丰富,多以季节和时辰变换唱腔和曲牌,有“九板十三腔”之说。清晨有“请神号”,出工有“出工号”或“下田号”。休息有“凉风号”、“清茶号”、收工有“收工号”、“舒怀号”,一般有“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程序。有时在对歌这前,要“说白”。“引子”无固定形式;“请神”部分的唱词中请的神基本固定,先请“歌爷、歌娘”再请“五方神灵”、“太阳”、“土地”、“八部大神”等;“扬歌”是打闹歌的主要部分,它可唱固定的唱词,也可唱当时的劳动场面和激励人们夺取丰收的内容,还可用盘歌形式一问一答。歌手们可以尽情发挥,借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如:(念白)“哎!是说锣边不要打也,鼓也不要敲,听我小小歌郎上前说说口号,口号口号是随口就到,口才口才随口就来,一人不到是不成歌郎口号,一人不来不成歌郎口才。弯刀斗木头,听我说过转角楼,弯刀斗木把,听我说句老实话,有30斤的鲤鱼,40斤的鳃,滚下万丈深塘,半天爬不起来,请位老老少少齐得力,我们唱起口号扯起来,扯起来!”又如《栽秧歌》:“一上田来排对排,一个一首唱起来,你唱一首山歌调,我唱情歌心开怀。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跟着秧歌走,情妹要找有情郎。
打溜子也称“打行李”。是境内流传较为广,由大锣、大鼓、马锣、钹组成的打击乐器,有时也有锁呐引奏青兰圆舞曲,马锣是乐器中的头衔,又是乐队里的指挥,钹分头钹、二钹、交错使用。大锣用于填句,定段收尾。曲牌有《有飘带》、《四平音》、《猛虎下山》、《八哥闹海》、《蚂蚁上树》、《花忱头》等10多种,演奏富于多变,有强烈节奏感,音乐刚柔相济,激越悠扬。乐队中有6人,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常作表演,以渲染场面,增加浓郁的气氛。
肉莲花(莲花十八响)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体育舞蹈,它始于清朝光绪年间,盛行于贵州高原东北部乌江中下游一带。这一民间体育舞蹈取材于土家人的生活,吸纳了武陵大地之灵气,创造了土家人独特的民风,展现了土家人粗犷而豪放的性格。《肉莲花》要求所有舞蹈者,张开双掌,用力拍打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关节,在有力而清脆的击打声中,尽情抒发心中的激情。《肉莲花》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固而双被称为“莲花十八响”。表演时,一般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多少,不受任何场地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健身体育舞蹈。该舞蹈1999年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荣获表演项目金奖。2002年参加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此外,民间文艺还有花灯,狮子灯、蚌壳灯、推推灯、摆手舞、金钱杆等。其中我县土家舞蹈《肉莲花》曾获少数民族运动获表演类金奖。花灯小戏《夫妻笑哈哈》获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
民族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间的l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2眼或3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3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3至5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1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儿媳住小里头(右边)。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即柱子要直要长),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迷糊软网社。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张娅姝老公,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民族工艺——浮雕、镂空雕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乌江土坨峡首土家山寨鲤鱼池的吊脚楼是土家吊脚楼的典型代表,其窗花运用了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五)新增的3A级南庄旅游景区
沿河南庄景区于2012年12月获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旅游景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境内镇政府所在地南庄村,距沿河县城7.5公里,国道326线绕庄而过,国土面积9.53平方公里,与重庆、遵义务川相邻。是当地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着力抓好南庄新村建设,着力打造“天赐仙李、悠然南庄”这张名片,以金海雪山、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特色,以乡村休闲度假、果林观光游览、领路土家文化、土家风情体验为主要内容,大力推广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品牌示范村。主要围绕“抓产业促旅游”的发展思路,合力打造“天赐仙李,悠然南庄”的旅游名片。
南庄山清水秀、梯田叠绕,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宜山、宜水、宜城、宜居,天赐优势,得天独厚,产出世间独有特产“空心李”,曾先后获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有“果中茅台、李中珍品”之美誉,享誉省内外。
景区2007年3月正式开始对外接待游客。近三年接待游客分别高达57.478万人次、71.985万人次、96.9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90.93万元、11373.6万元、153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