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9-11 01:29:23   全部文章   0/324

清朝种田记连载:读《四书直解》第十二周-听I见

连载:读《四书直解》第十二周-听I见

四书直解
卷之一
《大学》【原文】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直解】
上节既说人不可不知所止,这一节因说圣人能得所止。
《诗》,是《大雅·文王》篇。
穆穆,是深远的意思。
于,是叹美辞。
缉,是继续。熙,是光明。
敬止,是无不敬而安所止。
诗人说:“穆穆深远的文王,其德则继续光明,无不敬而安所止。”

曾子引此诗而释之说:“所谓文王之敬止者何如,如为君的道理在于仁,文王之为人君,所存的是仁心,所行的是仁政,尽所以为君之道,而无一毫之不仁,这是止于仁。
为臣的道理在于敬,文王之为人臣,忠诚以立心,谨恪以奉职,尽所以为臣之道,而无一毫之不敬,这是止于敬。
为子道理在于孝,文王之为人子,事奉他父母,常怀着爱慕的意念,于那为子的道理,竭尽而无所遗,这是止于孝。
为父的道理在于慈,文王之为人父,教诲他儿子,都成了继述的好人,于那为父的道理,曲尽而无以加,这是止于慈。
与人交的道理在于信,文王之与国人交,言语句句都是诚实,政事件件都有始终,尽得那交接的道理,而无一毫之不信,这是止于信。文王之能得其止如此,诗人所谓敬止者也。”
夫文王之敬止,盖不止至此五件,而五者乃其大端,学者诚能体察于此,而推类以尽其余,则止善可得而止矣。

GLS:八点了,我就开始讲了。那今天这句,我看到刚才XH说读起来有点磕绊。那这句话呢,我这些天读了好多遍。其实主要读的就是《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那关于这句话的解释,也是有非常多的讲法。我就直接讲一讲我自己现在的理解。那我们先来看这个“缉熙敬止”的“缉”字。缉。本义:绩,把麻搓成线。这个就是“缉”字的本意。最初的意思呢,就是把麻搓成线,就那个一丝一丝,一缕缕的麻,把它们不断的接续起来,连续起来,缉麻。
那这一句呢,属于曾子传这十个章里的第三章,主要是解释这个“止于至善”的。“至善”那么抽象一个概念,那还是要说一些人、事的例子,说些榜样,让我们好去理解。那这次呢,又是用周文王做例子,来解释至善、止于至善。
《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孔颖达疏:"日就,谓学之使每日有成就;月将,谓至于一月则有可行。言当习之以积渐也。缉熙于光明: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
那我看到《周颂》,也是诗经里的一首说"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那这个“缉熙于光明”这个比喻我就觉得特别美,就像把一缕缕的麻搓成这个麻绳一样。如果把这个修身的“德”的光明,一缕缕的光明,去不断的集续,不断的聚集。这样那个德,越来越厚,德的光,越来越广大,直到能达到至善的那样的一个境地。所以这个“缉”字从这个把麻搓成绳儿引发出来的最重要两个含义呢,一个是不断的不断的继续,就是把一些东西连成绳儿,这样不断的这么一个含义;还要一个就是聚集,把那个麻不断的聚集到一块儿。就好像我们说这个修身要一天一天,就是非常看重一点一滴的去不断的去积累,修身,进而一直去趋向至善。
那按这个来理解呢,你看后来就是有提到了五个方面,说周文王“为人君,止于仁”,那我理解呢,这就是一缕仁德的光明,一缕仁德之光,把这个君给做好;那如果说“为人臣,止于敬”又一缕敬德之光,包括后来说的孝、慈、信、那都是每做好那样,一份光就出来了。
那张居正说这五个就是大的大端。那也可以以此类推,以尽其余,因为一个人在关系中的角色是特别多,但这五个是比较重要的,也可以类推。就像上一次我们也提到了,JT说的吧,就是活好每一个身份。那每个身份都做到“其所止”,就是活到每个身份的至善,这样就可以像文王学习那么着,把这个“德光”一缕一缕的去积累。那这样的日就月将,日日去自新,他的这个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哪里呢?那他既然能不间断,也不弱下来,也不黯淡下来,总是有一种热忱的努力,不停的努力,他一定有一个力量的源泉。那我理解呢,这个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于“敬止”,敬也就是“敬仰”,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仰止”,就是那个高山仰止。
《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就是讲如果我们特别热切的朝向,向往那个目标,就比如说我们特别想登上那个山顶,清朝种田记我们就特别热切地望着那个山顶时,源源的力量会从心底产生,那我们爬山,而这个到达山顶的这个路呢,又是坦坦的大道。《诗经》有一个“景行行止”,就是指这条道很平坦,很宽阔,我们就可以一直走到那个目标上去。
仰望高山向往登上绝顶,大路平坦直通山顶凭人行。
前两天我看到张居正写的首诗里头有一句是他说有志力不遒。如果心里有一个志向,有个理想,有个目标,这个力量呢,就会源源不断,用不尽,不遒。
GLS:那这一句话,或者这一章,其实都是重点在阐示“止于至善”,关键还是这个“止”字,理解这些话都是围绕这个“止”。那首先前面儿我们知道了,人都要有个“止”,现在呢就一直向往着仰望着这个“止”,这样的话有一种热情一种力量啊,然后就不断的一点一滴的去积累自己的明德之光,然后去一点一点日臻完善,趋向于至善。所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个两个词颠倒过来,原来是“缉熙敬止”,如果说我们把两个词颠倒过来,“仰止缉熙”,就更好理解,更符合现代的语序。就是看着那仰望着那样的目标,那样的一个理想,然后就是一点点的去缉熙我们的修身之德。
就像张居正那个诗里说的,涓流可以汇成海,一篑(担)一篑(担)的土就可以汇成丘,就跟那个愚公移山似的,包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行万里也是一步一步的,就这样在那个坦坦的大道上,目标也有,道路也很宽广、平坦,只要一步步往下走就行了,就可以让自己这个德行越来越厚越广大,然后最后可以去载物。

那有的字典里解释这个“敬止”,用朱熹的解释方法。我觉得朱熹特别的好像关注这个天命,受命于天,他的解释里,我觉得是把这个给突出出来了。我的那个注意点可能更关注于一个是那个“止”,就是对那个理想的向往;另外一个关注于“行”,就是沿着这个一点一滴的去积累,这么做,做到一定程度了,厚德载物,那可能大德必受命,也是可以连起来的。
我在查的这“缉熙“的一些资料时,了解到宋朝的宋理宗他那个时期把那个皇家的讲四书五经经典的这个殿(就是皇家的子弟的私塾或者有帝师给皇帝讲课的地方,以前的讲殿)他改名起了个名字叫“缉熙殿“,用的也是"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这个意思。那我还看到一个资料呢,就是到了明清那时候在故宫也有讲经的地方,就是故宫的文华殿。那文华殿就是这些皇家的(包括皇帝自己)他们学习经典的地方,讲到每年好像都有一些仪式,隔不长时间就会有一些课程活动,后来乾隆还题了一块匾,那这匾就写的是“缉熙明德”。
那好像是某一个朝的时候,大家学经的这个热情不是很足,中间间歇的时间太长了,还可能是有大臣提意见,就是闲的时间隔的太长有点儿荒废的意思,我也看到这个资料里有这么一个记载。

GLS:陆深《海日先生行状》
“贵缉熙于光明。今每岁经筵不过三四御,而日讲之设,或间旬月而始一二行,则缉熙之功,无亦有间欤?虽圣德天健,自能乾乾不息。”
缉熙殿原为讲殿,是南宋理宗前各朝皇帝经筵开讲经史之所,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十一月始改建,第二年六月竣工,理宗御书“缉熙”二字榜之,并亲为之撰记。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从这个表达方法,它是叫“缉熙之功”,也是表达了一种用功,就像那个绩麻,就跟这最本意一样,你看咱们现在老说那个成绩,这个人很有业绩,成就、业绩,那个绩他还是用的是本意,以前把这个麻弄成绳,就是很有成就。用的这个意还是那个“缉熙之功”,成就。
如果在百度里打这个“缉熙明德”,去搜索的话查图片,还能看到那块匾的照片,好像还可以找到。
最后我想再提一下这个“穆穆文王”的“穆穆”。因为我觉得这个“缉熙”和“敬止”这两个词都特别美,“穆穆”也是特别美。我在查,在学习穆穆的时候觉得挺享受的,我在家里的汉语大字典上查穆穆那么多解释,每一个解释都特别美好。
穆:恭敬,壮美,肃静,淳和,和睦,顺从,纯正,诚信,深远,清彻,喜悦…
他就是几乎把所有最大的一些好词差不多都快用上了,那“穆”呢?就是古代的帝王他那个死了以后有一个谥号,因为谥号是这些帝王死了以后大家根据他的这一生盖棺定论,给他一个字,给他一个谥号付瑞亭,这个穆就是其中一个字。

按这个《逸周书谥法》基本上讲这个人都是特别公正、不自私、非常坚定、表里如一、情貌相符就是一个很正直的人。

那《汉语大词典》里就是专门提到这个“穆穆文王”,他是解释是仪容或言语的和美。
谥号:穆。按谥法,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谥号为穆的有周穆王、秦穆公、郑穆公等等。
所以历史上一般叫什么穆王,穆公,这些人在他在世的时候。一般都会是修身很好,受到大家的这个尊重敬仰,很赞叹的这些王才会成为穆公,穆王。包括这个岳飞,岳飞后来封王就叫武穆,岳武穆。叫什么王,我忘了。
武穆遗书[呲牙]
我看那些解释里,如果用四个字来表达我对这个穆的那种感觉就是“敬美和顺”。


那这是穆的说是甲骨文的样子,我看到有一种解释说本意是形容向日葵的风采,我觉得也挺美好的,因为看到那么成片的成熟的向日葵田的时候。那种感觉可能就有一种很穆穆然的感觉。

当然也有的那个解释说这个穆就是一种禾,一种谷物的名称,形容那个成熟了,麦穗垂下来,低着头往下掉穗的样子。总之看到那个金黄的成熟的,比如麦田那种感受,可能也是有那么一种心情,也可以去理解穆穆的那种意思吧,就是猜测嘛。
今天说的挺多啊,那个我总结一下我的理解吧,这一句是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止至善”的,那我们就看看周文王的样子啊,那么周文王穆穆文王的样子,那他带着一个就是对理想的执着,那种热诚,不断自信新民啊,一直达到完善。我就说这些了,请大家表达一下吧
YD:找寻到各种资料
GLS:孙中山 《革命原起》:“二人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
再多说一句,孙中山的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个“仰止”,以前我对仰止的理解总是觉得特别的伟大,就是一个只能仰望根本到达不了那种感觉,是以前我总有那么一种对仰止的理解,现在看到这个“敬止”“仰止”,其实他不仅是仰望,他是有一种决心,我一定要到达那里。那种向往、那种坚定、那种决心。所以孙中山写这《革命原起》说他看到有一些先烈,一些模范。他会说“每一念及,仰止无穷”,他不是说“我到达不了”,而是说“我也非常想成为那样”,叫仰止无穷。
YD:听了这么多节,最常提及的 一个字 止
GLS:离开“止”,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YD
Z:知止,似乎容易,这么多榜样。今天觉得:知"志"更重要些
知易行难。有志力不遒,有体会
有时候,又觉得知志,是坚定的知止
GLS:@Z?是
GLS:我把张居正的诗再发一遍,现在再读感受会更深。
另据《太岳集》卷二《谒晦翁南轩祠示诸同志》:两贤异乡域,千里还相求。祗为恋徒侣,能忘路阻修?我行蹑遗迹,仰见祠屋幽。高山近可仰,嘉会亦绸缪。俛首念畴昔,戚戚怀殷忧。能抱遗俗心,赋质闲且柔。屭肩负乔岳,有志力不遒。愿我同心侣,景行希令猷。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丘。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各勉日新志,毋贻白首羞。
从诗中的『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丘』从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缓慢而坚定地达到目标。那么在这之前的『景行』二字,应该就是『缓而坚定』之意。
张居正作诗不可能出现与时论相违的意思,故此应以『缓而坚定』为景行之意。
屭肩负乔岳,有志力不遒。
愿我同心侣,景行希令猷。
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丘。
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
各勉日新志,毋贻白首羞。
YD:榜样再多,没有社会的导向,或者说导向了什么。
如这些年,国人对外国的喜欢和朝向。
止,去向,方向,位置……
麻绳,持续,坚定,恒
Z:知止,似乎容易,这么多榜样。今天觉得:知"志"更重要些。知易行难。
有时候,又觉得知志,是坚定的知止,更难。所以,知难行亦难。
@GLS?这备课 佩服佩服
GLS:是的,所以要重“师道”,方向需要师来引导。敬“天地君亲”,这些都需要老师来教人。
KW:还在继续听,想到钱穆也用了个穆字。
GLS:@Z?是用心准备了,但自觉讲得还是有些散,以后继续努力
GLS:@SNVC·许凯文?我当时也想到了
Z:用心
GLS:@Z?知行都不易啊!
KW:@GLS?备课用心
AD:老师备课好用心
Z:现在,在追问自己,“志在何方”?@GLS?知行都不易啊!+1
CZ:老师备课好用心+1
KW:辑熙敬止,还需要再慢慢体会体会
LW:今天基本上是同程听课的,新鲜出炉的感觉,的确不同@GLS?辛苦啦
?备课需要好多的精力啊
GLS:@LW?@WW也是一种挺惬意的学习方式,感觉中国历史知识不断增长。
WW:知行都不易啊!
YL:辑熙,穆穆,这两个词对我来说既难写又难读更难理解,听完课后感觉完全变了,她们变美了变喜欢了
GLS:@YL?是的,我的感受也一样。
下课!

QL:向日葵的风采穆穆然
我补完课了/仰止无穷/对穆这个字有了新认识
TZ:我也补完了
穆本义稻谷丰收的沉甸甸的感觉,看了象声字理解了不少。特别喜欢景行二字,缉熙光明,景行行止,能看到春光美好慢慢上路的景象,美滋滋的,还能看到向日葵。
最近看了潘佐夫版的毛泽东传,能看到些历史背景和早期的进步学生的描述,早期毛是无政府主义拥护者,后期变成布尔什维克,也想到了“止”,只要心怀梦想,知止,景行,路走着走着慢慢就清晰了。这个对我这样总变的人有用。
GLS:望着丰收的稻谷田,人的心里有多踏实啊
知止,仰止(敬止),行止,直到得其所止——完善的人格(至善)。
TZ:我家种过向日葵,到了时间向日葵就被里面饱含的瓜子坠的低了下来,如果葵花饼不低头,里面就没什么果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