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浪人解读“乾利贞宋聘号”“老茶”商标与广告-yiwugaofachang
解读“乾利贞宋聘号”“老茶”商标与广告-yiwugaofachang
乾利贞和宋聘号都约于清同治年间创建于倚邦,其中,乾利贞的前身利贞号,由陈利贞约创于1865年,宋聘号由宋聘荣约创于1868年。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宋辰辉迁往易武。光绪二十三年以后由宋鼎吉继承经营。后来与乾利贞联合经营。清光绪末期至民国初期,有袁德祥(洋?)介入该茶号,不久,袁德祥(洋?)的儿子袁嘉猷、袁嘉谷和袁嘉碧先后随入。到茶业衰退前些年,又有钱正利、刘子辉、富(付)鸿文等介入,可算易武独家合股茶号。但这些成员未必同时共事。
市面上有众多“乾利贞宋聘号”“老茶”商标和广告。
该老茶广告里第①句话说“内飞是普洱茶的识别商标,是压在型茶(饼,砖)里的印刷纸片。由于与茶压在型茶内,与圆茶粘结在一起,不象包装纸或内票那样可以调换,因此有比较好的识别作用”。可是易武老辈人不曾提及“内飞”二字,就连“内票”之说,虽有却也不多,普遍提及的是“章印”或“朱砂印”,尤其是“金扉叶”(偏老金黄色茶叶片)。事实上,盖有“章印”或“朱砂印”的票据,就是压在茶饼里面的防伪“内票”,不再有不压入茶饼而包装其内的“内票”。这份“老茶”广告称:民国六年(1917年)的某份文件写道:‘…乾利贞以平安如意商标为记,宋聘号以本印内票为记…’”该作者未指明这段话出自哪份材料,本人没看过这份材料,不便断言它的有无或真假,但这段话里的“宋聘号‘以本印内票为记’”这话似乎符合实际。“本印”就是该庄主的“朱砂章印”,“内票”就是盖有这“朱沙章印”而压在茶饼内的标识与防伪票据,也算是当年的商标。既然盖有“朱沙章印”的纸片就是当年老字号的“内票”,怎么还另有“印刷纸片”商标?若论包装,有条件印刷的外地商接货以后有可能更换,但压入茶饼的内票是没法换的。那年月,当地读书写字的纸都是粗白纸,怎么会有光亮细腻的白纸印刷商标?!
第②句话:“‘蓝标’、‘红标’、‘绿标’等,指的就是蓝色的内飞、红色的内飞、绿色的内飞。红标为上,蓝标次之”。其意思很明显,“内飞”就是商标,其商标是印刷的,而且有蓝色的、红色的、绿色的。可事实上,当地老辈人记忆里不存在“印刷”和“商标”及其概念。你跟他提“印刷”,他就说:“不是‘印刷’、‘刷印’,是‘章印’、‘朱砂印’”;你提到“商标”,他反问你“商标是什么?没听说过。做茶嘛,只有方的、圆的,不存在‘标直’、不‘标直’的”。近十几年受外地信息洱濡目染,才有这概念。所以当地多数有名老字号都被外地人抢先注册,这就是铁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易武人连黒白印刷都极其困难,所以才像前文所述的宋聘号那样,在人工粗纸上加盖木材质料的章的猪肝色或黑色“朱砂印”为内票,当做“防伪商标”。而且其“字号”多为姓氏或姓名。乾利贞竟然印刷蓝色、红色、绿色商标,简直不可思意。据易武老辈人述,排除正式小号并入的茶量,易武最大产量为宋聘号。如果乾利贞有条件印刷,宋聘号为何不印刷,还要费力费工地盖那原始的“朱砂章印”呢?!当年的马帮运送茶叶,除较近的客户以外,并非直接送达最终目的地,而是只运到中转站。
第③句说:商标内有我国传统文化图形纹样与广告文字的美妙而和谐的组合,成为独特的组合图形。“乾利贞宋聘号”的商标,图形全名为《平安如意图》,商标内的文字为:货真价实;春尖;乾利贞宋聘号;本号在云南普洱易武山开张,拣提细嫩茶叶,加重尖芽,精工揉造,贵客赐顾,请认平安如意图为记(字尾押两方小章分别为:生、财)”。前面我们说当地黑白印刷都极困难,彩色文字印刷几乎不可能,现在是彩印,还带着高难度的《平安如意图》印刷,这就更玄乎了!特别是,既然以“平安如意图为记”,那就是以“平安如意图”为防伪标记,就该对此保秘。怎会反而用商标文字表露自家“商业机秘”?这不是提示别人伪造吗?!而剩下的“字尾”“小章”更应该是暗藏防伪玄机的号主私章印,怎么竟是“生、财”?令人不解!
第④句说:商标整体设计由诸多的民俗、人文、宗教、商业的文化符号与文字巧妙地结合成为几乎完美的整体,做到合理的分布、排列,延续传统文化、美好愿望、商品的广告、商家道德、防伪及商号业务融为一体。富含了无比的商业和文化价值。内飞古典的样式极具美感,很多藏家费尽心思去寻觅、收藏完整的“宋聘号”内飞。
这样综合而复杂、艺术极高、难度极大,完美得“极具美感”,隐形浪人令“很多藏家费尽心思去寻觅、收藏”的“‘宋聘号’‘内飞’”,即使科技发达的当今,那些商标专业设计人员也未必做得这么好,可是科技极其落后的上世纪30年代,易武这偏远山沟仅学过三五年汉字,把“制作”当成“制造”茶商,却能设计出来。这科学技术莫非今不如昔?
第⑤句说:宋聘号为四大贡茶唯一保留字号, 1912年乾利贞号迁到易武经营。事实上,有催缴贡茶《札文》及《茶政碑文》中“于2月10日封宾。又5月10日开宾”和“封宾采办先尽贡典,贡品芽茶及头水细嫩官茶办有成数,方准茶客下山”等多份确凿史料证明,清代商家不得染指贡茶,更不得加工贡茶,违者将受严惩。普洱贡茶,都是由茶农按任务额,以散茶形式交给各山负责征收的官差,各山汇集以后运到倚邦交仓,再由倚邦统一转运思茅。由思茅厅抽调少数民族师傅,在思茅厅官差监管下统一复制为成品。最后由思茅厅押送省城,逐级押送。哪会有所谓“贡茶商号”?!
第⑥句说:“清律规定普洱圆茶的包装为七饼一筒,此件拍品至今保留出厂原貌,实为难得”。清代法律是规定“云南商贩茶水谷雅子,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一分”,也就是七市两(350克)为一饼;每筒是2450克。另外就是“小至四两者为五子圆”,也就是四市两(即200克)为一饼,两市斤(即1000克)为一筒”。民国政府继续沿用这个规格。但这份“蓝标宋聘(一筒七饼)”“重量:一桶2287克”,每饼毛重不足327克,比正常七子圆规格少了23克,故意性严重短斤缺两。
再看“ 厂方:乾利贞宋聘号”.那就是两号合并以后,贡茶已废止,市面茶料较丰富;既然是老字号老茶,必产于1948年以前,那年月满山遍野都是百年至千年高大乔木老茶树,老树茶占绝对优势。其商标文字第③句说“拣提细嫩茶叶,加重尖芽,精工揉造”,表明一是茶料细嫩芽尖偏多;二是做工讲究(老辈人制茶更认真而规范)。其“工序:生茶”,那么民国期间的“生茶”概念是清代“生晒茶”或“生晾茶”,不是炒青晒干茶。采得更嫩,几乎不会有黑条。在满山高大老茶树林、老树茶占绝对优势、初制技术未曾断代的1948年以前,它新近毛茶的条索应长条形;色泽毛尖白,二叶灰白,或带红色,色泽分明。叶片厚实如丝绸,叶片上的毛层应很厚而发亮(如后两图);“保存:干仓”。那么,在几十年转化过程里,尖芽茶中灰白色二叶应渐变淡黄,由淡黄变淡红,由淡红变淡褐色,由淡褐色变褐色或暗褐色;白尖应渐变黄色,由黄色变红色,由红色变深红色,继而变褐色或深褐色。红色者渐变深红,棕红。可是这茶饼叶形宽而短,叶片舒张,条索疏松,色泽多为黑色,褐色或深褐色的条形叶片和毛尖很少。虽有褐色叶片,但不是长条形叶和毛尖,而是短扁形,像是微嫩些许的黄片,不似采得嫩的“生茶”。整片茶就像新式台地茶(如前两图)。其次,“干仓”与“湿仓”的本质区别:不该按表面性的场所而论,应以实质性的湿度而论。“干仓”空气里(除约12日内以外)连续湿度最高不宜超过70%,超过这湿度,只需连续半月左右,就会明显发霉,首先茶梗把采断面发霉,霉过以后变黑。所以,不管保存在多么讲究的场所,只要茶饼接触的空气湿度超过72%连续半月以上,使茶梗把明显发白而后变黑,就是“湿仓”。最理想的“干仓”是湿度不能(连续12日以上)超过65%,其次是湿度不超70%(留2%左右余地,因茶品干燥度会有别),但湿度在65%~70%区间会有仓味或杂味。在我国南方,除昆明及其周边等地,潮湿季节空气湿度偏高,过去没人设法将湿度控制在70%以下,保存场所湿度长期超过75%,即使仓库其他方面很讲究,其实质普遍还是“湿仓”茶。真正的“干仓”茶,不该有霉灰,但这些茶饼面灰白色和淡黄色霉灰突显,实质上是彻头彻尾的“湿仓”茶。
综上所述,这乾利贞“老茶”及其“商标”都有明显的伪造痕迹。
2016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