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9-25 00:08:20   全部文章   0/402

雅荷四季城阿丁吃货|《说说咸菜》-阿丁黑墨坊

阿丁吃货|《说说咸菜》-阿丁黑墨坊

阿丁黑墨坊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










093
说说咸菜
阿丁
我舞文弄墨的状态从来是心血来潮时而为之的,文题也不大讲究。于是,本文就这么着,算是开了头。
现代的中国家庭知有冰箱,以及冰箱入户得以普及,是用手指头可以算计出来的,并非久远。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留洋归国时曾带回的小冰箱,是捐赠给了北京大学的校医诊所,从中足以知道冰箱于家庭的作用甚少,也很稀罕。可是话还要再说回来,曾经的中国家庭又有何物值得置于耗电的冰箱内呢?那三瓦的节能小灯管,虽说只是微亮昏白,可又怎敢长明于夜晚呢?
记得儿时肚子呱呱乱叫时,归家能够从橱柜里翻找出来的,无非是咸菜和黄酱。京城的小孩子们在回家吃饭的时候,会唠叨这么一句话:“回家不用问,窝头咸菜棍。”那时,咸菜确实是很多家庭必备的一道“菜肴”。北京,乃至北方有一种咸菜,名曰:水疙瘩,它如萝卜状,通过腌制噙满了盐,因此也只有盐的味道。那时见到水疙瘩,几乎是让我心烦意乱的。我曾发过如此的想象:这水疙瘩就是用油爆炸了,也难让我青睐的。

水疙瘩丝
可是当我吃食过燕窝鱼翅、海味山珍后,咸菜依旧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我不知道有多少次从国内往国外“背”咸菜,其中就有我儿时厌烦的水疙瘩。如今四川的榨菜已经遍及五洋和九州,或许是因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许是因为咸菜本身独具的魅力?
但无论怎样说,人的胃肠都是有记忆的,儿时的咀嚼和对味道的感觉,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咸菜起源于何时?我讨教过许多人,也查找过许多饮食方面的典籍,都少有记载,故我不敢胡言乱语。我猜想,咸菜的制作一定是和佛教有一些关联的,这完全是我从佛教徒的饮食结构判断的。长时间以来,中国人都处于穷困潦倒的状态,一旦咸菜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下子就有了广泛的存在基础,同时也种类繁多起来。日久天长,也就有了高低优劣之分,直至有的产品还成为名优特产,比如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延边的腌蕨菜、福建的黄萝卜、曲靖的韭菜花、江浙的咸干菜、四川的榨菜头、南北皆有的雪里蕻······。从制作方法上来说,咸菜又分为泡制、腌制、酱制,而且能够被制作成为咸菜的又几乎无所不含、不纳。当然也有例外,据说荸荠是不能酱制成咸菜的,在江苏某些地方,如果到店铺开口买酱荸荠,则视之为骂人的话,缘由为何,我现在也没弄清楚。

雪菜毛豆
中国人对咸菜的偏爱是普遍的,而且长时间的吃食又有了趋向性选择。不妨以酱菜为例,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南味和北味,南味是以扬州酱菜为代表,商标以“三合”、“四美”为佳;北味则以北京为代表,众人推崇的是六必居和天源酱园的产品。曾有说法,说北京的六必居、山东临清的济美酱园、保定的槐茂酱园、济宁的玉堂酱园是齐名的,被称为江北四大酱园。可以想象,一个酱园之所以可能远近闻名,完全可从中窥见中国人和咸菜的息息相关,尤为特别的是中国人甚至以优质的酱菜馈赠亲友,当然这要求它的装潢别致而精美了。我很赏识旧时盛酱菜的小竹篓,外层糊上用豆浆、动物血浸泡过的宣纸,用荷叶封口,再贴上古色古香的商标,颇具一番味道。
我很喜欢的酱菜,当属北京六必居的。六必居,是众人皆知的老字号,有一个夸张的传说,说有人站在日本的海岛上,可以看到北京“六必居”三个大字,如此夸誉式的传说,很像北京人的调侃。我在吃食六必居的酱菜时,很想搞明白“六必”之意。有人说“六必”是指酿酒的六件事:“忝稻必齐邢育森,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也有一种说法是“六必居”曾是“六心居”,乃六人合股经营,但“六心”焉能经营好一桩买卖?故更名为“六必居”。这个说法在我看来也有演绎的成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以为“六必”不过是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柴、米、油、盐、酱、醋。雅荷四季城那么茶之所以在其外的原因,是因为唯有茶是不适宜在如此的店铺经营的,那是最容易混乱茶香味道的。

老照片:六必居同仁
那么,六必居究竟创办于何时呢?曾有考证说是明嘉靖九年,一位来自山西临汾的赵姓掌柜开设的,匾额上的“六必居“是受皇帝宠幸的严嵩之墨宝,但是这个考证又被邓拓先生推翻了。大概是1965年,邓拓先生还是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时,借走了六必居的大量房契和账本,从中考据出六必居大约创办在清朝康熙十九年到五十九年之间。雍正六年,账本上最早出现的名字为源升号,到了乾隆六年,帐本上才第一次出现“六必居”的字样,而严嵩当然不会从明朝来到清朝题写匾额了。
这里,我说起咸菜,又夹杂着说了一番老字号六必居,无外乎有这么个想法,就是有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东西,寻起根源是件满有意思的事情。倘若不知这些“根源”,那么问津老字号和名优特产的意义就磨损了、折扣了。福兴居的灌肠、保定四美斋的糕点、月盛斋的酱肉、天福号的酱肘子、金华的火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如若知晓其中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那么再吃食起来便会咀嚼出更多美味的。
而人正是这样的,大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就有了人云亦云之说。

阿丁作品
阿丁 | 绍棠先生(随笔)
阿丁 | 智慧的曹禺先生(随笔)
阿丁 | 布鲁塞尔断想(随笔)
阿丁 | 吃在西贡(随笔)
阿丁 | 梁晓声的糊涂(随笔)
阿丁 | 域外诗画《木房子》(诗歌)
阿丁 | 域外诗画《巴尔扎克雕像》(诗歌)


阿丁
诗人、戏剧编剧、导演、书法家。
著有诗集《男性画笔宣泄出的歌》《阿丁爱情诗选》《思绪的痕》《门·窗·小巷系列》、随笔集《双鱼四行泪》《阿丁墨痕》及其它著和编著的作品《作文阶梯》《短歌吟》等二十余种。编剧、导演、制作的话剧有:俗人三部曲(《谁都不赖》《找不着北》《整理过去》)、喜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他和她的外遇》《他和她的夜晚》),及《响鼓不用重捶》《折腾来折腾去》《爱情事故》《红色的天空》等;实验咖啡剧:《视觉触摸》;戏曲《鉴真大和尚传奇》;电影《笑里逃生》。其中与台湾导演赖声川先生联合制作的《红色的天空》被评为新时期戏剧界的二十件大事之一。

阿丁黑墨坊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