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09 08:42:47   全部文章   0/106

bl游戏下载热血写春秋,峥嵘岁月稠,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建厂始末纪实-明珠生活

热血写春秋,峥嵘岁月稠郑桂桂,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建厂始末纪实-明珠生活


选址石河子
新疆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955年7月,兵团由原来实行的供给制改为工资制。兵团被服厂每年有计划地向部队供给服装、鞋袜、毡筒、棉被、帐篷等军需品,因供给制改革逐渐停止生产,在生产任务和产品销路一天天减少的情况下,被服厂开始另找生产出路。
被服厂副政委宋宪德带领本厂职工杨汉鼎等人到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考察,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回厂后,被服厂党委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结合新疆纺织工业现状和盛产羊毛的特点,向兵团提议,请求把兵团被服厂改建成投资少、见效快、易生产的毛纺织厂。
1956年4月26日,兵团召开第四次加工副业会议丁芯,同意被服厂的转产方案,于是,毛纺织厂筹建工作开始了。
毛纺织厂建在哪儿?兵团领导反复思考比较着,最终将目光聚焦在了石河子。石河子位于乌鲁木齐以西150公里处,是在新疆军区、兵团第一代领导人王震、王恩茂、陶峙岳、张仲瀚的亲切关怀下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型城市。1958年,石河子市已初具规模。石河子市交通比较便利,有乌伊公路穿过市区北部,工厂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设备、原料等物资购运十分方便。八师畜牧业发达,兵团改良细毛羊生产基地——八师紫泥泉种羊场在石河子市区以南53公里,羊毛的品质居全国之首。毛纺织厂建成后,石河子垦区所产羊毛可部分满足生产需要。另外夏子皓,垦区红山嘴16000千瓦水电站及糖厂2400千瓦热电站即将建成,电力供应有保证,同时红沟煤矿可为毛纺织厂的生产用汽提供燃料。综合了各方面条件,石河子是当时最适合建设毛纺织厂的地方。
毛纺织厂第一期5000锭建设项目,原计划在兵团被服厂基础上进行改建,另外的18000锭二期建设项目计划在石河子新建。但被服厂场地有限,把被服厂改建为5000锭精纺毛纺厂必须拆除老厂房,工作量很大。加之后来被服厂生产任务加大,客观情况有所变化,兵团党委根据勤俭办企业的精神,于1958年11月决定:被服厂保留,两地毛纺织厂合并,厂址定在石河子。为继承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将厂名定为八一毛纺织厂。

1959年11月5日,八一毛纺织厂举行全面施工典礼。
1958年11月4日,兵团组成联合工作组,赴石河子确定厂址。工作组踏遍了石河子市的土地,最后选择了距市中心3公里,位于联合加工厂之南、星火公社五公渠以北,地质良好、地面平坦、地势开阔,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700多米的土地,作为八一毛纺织厂一期工程建设和将来发展之用。该场地东部为市区规划的住宅区,占地40余公顷,可作为生活福利区用地;正在筹建的西工业区高压变电站距此约100米,工业用电有保证;向北依次有联合加工厂、造纸厂、糖厂、棉纺厂等,企业间协作条件好。
1959年3月27日,兵团党委任命李如柏和宋宪德为八一毛纺织厂政委和厂长,并抽调兵团被服厂沈如深、杨峻峰、赵家福、孙锡开、任秀峰等24人为第一批筹建人员,负责现场施工的联络和督促,八一毛纺织厂正式开始建设。
1959年11月19日,八一毛纺织厂机关迁到石河子。

八一毛纺织厂建厂初期,来厂工作的上海籍技术人员。
突遇下马风波
1959年4月,八一毛纺织厂与兵团工一师(现十一师)四团签订了建厂的工程合同。5月19日至6月1日,应八一毛纺织厂与工一师领导邀请,中国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工程技术专家何展鹏、王文涛、陈植森、王宗兵、彭世熙一行5人从北京来到石河子施工现天草筱场,进行设计交流,解答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年9月,工一师四团派出100余名施工人员进驻工地,修建临时房舍4幢苏志变,并打生活用井一眼。
1959年11月5日,八一毛纺织厂主厂房在众人的期盼中终于破土动工了,年底开工面积达2.8万平方米。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物资匮乏,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兵团确定了首先保证农业、水利建设用材料的方针,八一毛纺织厂的建筑材料供应遇到困难,主要建筑停工待料。主厂房建设由于缺少钢材、水泥,地面工程仅竖起几根像牛腿柱一样的钢筋柱就被迫停工了。
8月,大家收到上级指示:八一毛纺织厂缓建,准备下马。
消息传来,沸腾的工地顿时沉寂了。工人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这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难道就这样让即将成功的事业功亏一篑吗?
不,不能这样。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走,找李政委和宋厂长去。”大家奔向厂部,找到两位领导,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厂长,工厂建设不能下马呀,如果下马了,我们先前的努力不都白干了吗?”“是呀,工厂建设下马了,我们这些人以后怎么办呀。”“政委,不能下马,哪怕是用手搓,我们也要生产出毛线。”
看到工人们焦灼的眼神张无垢勤学,听着职工们发自肺腑的话,两位领导的眼眶湿润了。宋宪德坚定地对大家说:“大家的心愿我们知道了。先回去吧,我们开个党委会讨论一下,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这天晚上,厂长办公室的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工人们又不约而同地来到办公室前。看着大家满含期盼的目光,宋宪德向大家宣布:“经过厂党委商议智博网,我们决定八一毛纺织厂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边基建、边安装、边生产。”大家一听,顿时欢呼了起来,许多班组和个人向厂党委递交了决心书,立誓要“背水一战”。
沉寂的工地又热闹了起来。
李如柏走家串户,以自己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的经历,鼓励大家战胜困难;宋宪德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一身油污一身汗,与工人们一起喊着号子抬机器。为了节约资金,工余时间,工人们就义务打土块、搬砖头,先修建少用或不用钢材、水泥的福利用房和生产辅助性设施。
八一毛纺织厂的领导与国家纺织部设计院联系,商量如何采用其他建筑材料替代的方式解决钢材、水泥不足的问题。设计院派陈时鼎等两位专家来厂。经过反复研究,专家们建议,主厂房采用砖木结构代替钢混结构,厂房结构由钢筋混凝土锯齿型改为双曲壳屋顶无窗型,毛条工房、职工宿舍楼均由砖混结构改成砖木结构。这一方案的修改,可节约钢材120吨、水泥130吨、木材2230立方米,减少国家投资40万元毛苒。此举得到兵团肯定。
1960年年底,机动车间、汽车房和3幢仓库全部竣工。基本完工的有1幢仓库、毛条工房、3幢宿舍楼和托儿所。以上土建项目的完工,为简易生产创造了条件。
第一根毛条的诞生
1960年下半年,赴外地培训的工人陆续回厂,厂领导要求大家一边建设一边进行简易生产。根据简单生产的需要,徐贵清、张树北、朱德俊、沈同炎先后从上海学习回来,与王凤君、周洪源、杨俭珍、谢开慧等同志组成试生产的基本技术力量。
9月居十方,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带领工作组来疆,落实各厂土建进度,便于调整设备分配顺序。自治区轻工业厅刘厅长陪同张琴秋来到八一毛纺织厂调研。当时,八一毛纺织厂的主厂房只竖了几根柱子,毛条车间还未全部竣工。张琴秋边看边摇头,陪同的八一毛纺织厂的领导心里都很难受,他们暗下决心,年底一定要拿出第一根毛条来。
送走张琴秋一行后,宋宪德与工程师杨东升及其他厂领导研究,决定安排徐贵清、张树北分管洗毛,王凤君、朱德俊分管试化验,沈同炎、谢开慧、周洪源分管设备,杨俭珍分管拣毛。工作尚未开展,兵团组织各行各业支援“三秋”工作,几乎所有人员都要下团场,工作只好停顿下来。
到11月“三秋”结束后,毛条的生产工作才又陆续展开。
拣毛完成后要洗毛,首先要有水,当时只有1号楼前有一口井,供应职工生活用水,有时还满足不了,得到修配厂去挑。但为了洗毛,职工们宁愿多跑路、多受累到修配厂挑水用,把井水让给了生产。井离厂区非常远,要将水引到厂区需要很多管子。工人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找齐管子,等要送水时,却发现因严寒,暴露在地表的管子冻裂多处。怎么办?工人们没有灰心,大家集思广益,有人提出用汽油桶拉水,实在供不上就化雪为水。当时的洗毛机没有到厂,工人们就用土办法,在厂区的3号仓库里支起四口大锅人工洗毛。羊毛洗好出锅后,水挤不干。张树北设计了一块下方有孔的木制压板,采用陕西人擀面皮的办法,用杠子压。烘毛采用的是双火墙的土烘房。来不及烘时,各科室就把羊毛拿到办公室的火墙上烘。
在同事们支援“三秋”期间,周洪源自己摸索着在原机修车间组装了两台针梳机。同事们回来后,周洪源又与大家一起在汽车房组装了一台梳毛机,在机修厂车间组装了一台精梳机。
设备基本配套,一切就绪,就缺动力电源了。大家急得团团转,宋宪德跑前跑后协调,12月29日,终于接通了临时电源。
有了电,机器开始试运转穆雷桑。因梳毛机电动机不是原配,速度无法调节。杨芝云、李正禄等人找来榆树墩子,用农七师(现七师)送的一台土车床做了两个木皮带盘。等到梳毛机正常运转起来时已是午夜。
1960年12月30日凌晨,八一毛纺织厂终于生产出第一根毛条。
克服困难建工厂
第一根毛条的诞生,鼓舞了士气,增强了职工们的信心。正在大家摩拳擦掌准备绒线简易生产时蔡宗建,一盆冷水浇了下来——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兵团下文让八一毛纺织厂下马,工资只能发到4月底,之后自寻门路。
怎么办?厂党委开会研究对策。工程师杨东升向李如柏建议:能否请兵团5月份再发1个月工资,“五一”我们拿出绒线样品,6月实现自给。厂党委同意了这个建议,上报兵团后得到了兵团领导的同意。
粗纱机等设备还在大河沿、哈密等铁路沿线点停放,厂领导组织专人突击抢运,回厂后加紧安装。安装过程中,工人们发现细纱机皮圈架没有到货。怎么办?为了不影响生产,技术工人动脑筋、想办法,将其改装为单皮圈装置。为使精纺细纱机符合生产绒线的工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重新搭配捻度牙转动系统,利用原有细纱机锭子、槽筒机滚筒、捻线机零件,将其改装成联合捻线机,并自制摇纱机1台。没有专用染缸,工人们先利用搪瓷盆进行小样染色,随后在大缸里利用八一糖厂废气蒸热固色,经试验,效果良好。其他所缺纺织器材纪欣伶,全厂职工自己动手制作,边制作边生产,克服了重重困难,毛线所需的生产设备终于以“土法上马”了。
1961年4月31日,宋宪德、李如柏,通宵陪伴着进行简易生产毛线的职工倾城之恋灵希,直到最后一道工序完成。

1961年5月1日,八一毛纺织厂生产出新疆第一把机制毛线时向上级报喜的场景。
1961年5月1日凌晨,全厂欢腾,敲锣打鼓,bl游戏下载庆贺八一毛纺织厂试制出第一批毛线和新疆第一批机制毛线的诞生。
当天,宋宪德和工程师杨东升携带毛线样品前往乌鲁木齐,向自治区、兵团领导报喜。
兵团副参谋长杨宗胜激动地抓着宋宪德的手,连声赞道:“好哇,你们干得好!”
自治区轻工业厅厅长刘琦看到毛线后,高兴地说:“老宋,你们为新疆毛纺事业写下了历史的一页。”
当时正在北京开会的兵团领导张仲瀚闻讯后,当即在电话里表示祝贺,并立刻打电话给兵团有关部门,指示要坚决支持八一毛纺织厂上马生产。
喜讯传遍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大家情绪高涨,奔走相告。
毛线试制成功后,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不但简易生产得以维持,职工能发放工资,而且积累的资金部分可用于建厂,党委提出的“不吃基建饭”的誓言得以实现。
随后,八一毛纺织厂进一步扩大生产,从工艺、设备上进行系列改造,修起水泥池用以洗线,垒砌砖烘房用来烘线,改装了原食堂用的0.2吨小锅炉用来供汽杨二珠,自制木缸染色。毛线坯线生产由纺纱车间承担,染线由染整车间承担。细纱开锭数由30锭迅速增加到204锭,毛线日产量由几十公斤增加到500公斤。

1961年,八一毛纺织厂的职工自己动手,打土块,建宿舍。
1961年,八一毛纺织厂生产毛线46.97吨,上缴国家利润108万元。
1962年,八一毛纺织厂在主厂房尚未竣工,金元萱水、电、汽供应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动手改装大钢领捻线机,制造土洗槽、染槽等设备,自制钢丝圈、元明粉等材料,同时改进洗毛、洗线工艺,改进染色配方,提高毛线手感和光泽,增强色泽和牢度朱民简历,使毛线质量大大提高,花色品种由最初几种增加到20多种。全年生产毛线174.41吨,缴纳国家税金105.99万元,上缴利润259.56万元。
简易绒线生产不仅为国家作出了较大贡献,使工厂得以度过初建时期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而且积累了资金,促进了基建工程施工进度,加快了5000锭精纺毛纺织建成投产,结束了新疆没有毛纺工业的历史。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大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