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08 16:17:10   全部文章   0/100

世界第一初恋第二季戊戌中元节于适园雨下观莲开而感 【顾马诗稿】七绝-汉唐精舍

戊戌中元节于适园雨下观莲开而感 【顾马诗稿】七绝-汉唐精舍



编者按:
今日风雨,溽暑渐消,汉唐精舍之适园荷花、睡莲悄然无声而放。是日为戊戌年七月十五中元节,也算放水灯而祭祖,祈祷生者平安健康。
为此写七绝一首以记之。
七绝 戊戌中元节于适园雨下观莲开而感
作者顾马
斜风清雨认中元,
暑气销无月似昏。
正是古人灯满水,
盂兰乞食欲归魂。

(汉唐精舍之适园睡莲)
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啸日猋。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民间又称“鬼节”。七月十五僧道俗三流合一。
七月十五在道教中谓中元节: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上海城隍庙)
道教杜撰出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
“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七月十五在佛教中是“盂兰盆会”的日子。
盂兰盆,梵文Ullambana之音译,意为“救倒悬”。举行“盂兰盆会”是据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而来。
《佛说盂兰盆经》曰: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之大目犍连尊者世界第一初恋第二季张梦永,以神通见己母轮回转生于饿鬼道中望奎天气预报,因无食而瘦骨嶙峋,而痛苦之极,遂悲号涕泣,求教佛陀该如何。佛陀告诉目犍连,其可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灵药妙仙,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靠众僧之力,救其母离脱饿鬼之道本贝克曼。目犍连听后,即按佛陀所说处之江智明。马笑舒其母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

事后,目犍连悲悯之心祈求佛陀:“我母脱离苦厄,而他人也能办得?”佛陀答曰:“依原法而做,众人皆能使现之父母无病无痛,亦无苦恼,长命百岁;使亡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边剑斗九天。”

佛教的这个故事和汉地“目连救母”传说颇为相似。故事源头正是“目连救母”,自南北朝时期该故事传到汉地后,就速播广知,随后不断添枝加叶。在唐时,“盂兰盆会”是供养僧众的,宋元时,“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韩宥拉,不再供僧,而是施鬼,以求得先祖亡灵超度。基本与今日“目连救母”传说一致了。到明代,因道教之盛行,该故事和道教传说结合一致,有了“沉香救母”传说,也就是“宝莲灯”。

歌星李玟当年为动画片“宝莲灯”而唱之插曲,也因不知此渊源,若其知传说与鬼节有如此深的关系,应是不敢唱“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了。
目犍连救母故事中,盂兰盆会斋戒和供养的是大德高僧,而我们之中元节则是要给祖辈的魂灵送衣,送饭,送钱,甚至现在还要送苹果手机,送奔驰,送别墅,送小三。
七月十五在民间叫“鬼节”。
上元节是人间之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蔷薇法则。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爱不释手造句,为其引路。

中元节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韩敬远,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星空进化。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七月十五是慎终追远杨士勤,祈求平安的日子
总之超级炼器。今日中元节,慎终追远,一月后之今日中秋节黄怡晴,合家团圆宋起波斯湾,鬼节人节致命总裁,不外为敬祖敬老求阖家平安。


(诗文版权归属于顾马、顾宝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