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13 01:23:09   全部文章   0/163

二分之一的爱情戏曲文化-越剧的形成与发展-梨园青

戏曲文化|越剧的形成与发展-梨园青
【越剧形成与发展】
越剧在全国是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地。越剧源于浙江嵊县,它的前身是落地唱书,自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后,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1938年开始正式称为“越剧”。

落地唱书
最初,浙江嵊县流行着一种叫“落地唱书”的民间艺术,1906年嵊县6位“落地唱书”的艺人流若寒情,首次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风煽茶》等戏,后来,这些艺人办起了小戏班金贤正,当时的唱腔还采用着“落地唱书”中的曲调,击节乐器还是采用着笃板和檀板,其发展变化是在表演时开始有了戏曲形式的人物表演故事。由于这种演出的击节会发出“的笃”之声,被人们称为“的笃班”或“小歌班”。
1910年越剧的最初形式“小歌班”进入杭州,活跃于杭州的桐庐、富阳、海宁等地,该艺术在演出中不断地丰富、发展着。1916年起,“小歌班”几次进入上海演出二分之一的爱情家有鲜妻,常和绍兴大班同台演出邦奇威尔斯,并吸收了绍兴大班的艺术成分,逐渐改用了绍剧的乐器共享卫士,开始以丝竹伴奏,改进了自身音乐阳巧玥,将吟哦调改为丝弦正调。另外,“小歌班”还学习借鉴了京剧的服装、化妆和表演程式等艺术养分,艺人魏梅朵、马潮水等为“小歌班”的改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郭奎章。
1923年,艺人金荣水办起了第一个女子科班,之后便以“绍兴文戏”、“文武女班”的名义到上海进行演出,可是没有能够立足吴映蝶。自1928年后,女子科班开始大量地涌现出来,并以“女子文戏”的名义到上海进行演出,与男班进行竞争。之后,女班的音乐得到了发展释证严,吸收了京剧西皮调的旋律,创造出了“四工调”。随着女班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男班产生了衰败的趋势风采铃,到1934年咖啡因乐队,女班则完全取代了男班,并在上海、浙江等地广为流行,演出地点也从茶楼走进了上海的大剧场内。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了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周瑛锋。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斗鱼米希尔,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李妍智。还有不少青年演员均都已崭露头角。就在1938年,越剧正式定名。
1942年10月,越剧著名演员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黄培陪,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新越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溥仪墓,废除幕表制郭伟肚皮舞,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
越剧在四十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她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高兮妍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新抱喜相逢,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来源:中国戏曲文化编辑:予
|此内容来源于梨园青公众号整理,转载请标明来源,读者有喜欢的戏曲,可以留言奥!
写作不易,欢迎转载柯奂如!如有喜欢的戏曲节目欢迎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