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5-31 09:09:46   全部文章   0/284

fiveplus官网略 洱 海 源 【名家眼里的洱源】杨荣:领-洱源十里花雨摄影俱乐部

略 洱 海 源 【名家眼里的洱源】杨荣:领-洱源十里花雨摄影俱乐部

温润洱海源
李白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过去久居洱源,总觉得家乡洱源空气沉闷,风物呆滞,不能给人活力与新奇。当游览了江南塞北的名山奇水,赏尽人间奇趣之后,回运头来咀嚼家乡风物,领略洱源,fiveplus官网才顿悟出其间之美。当然,这与比较之后的鉴别,经事之后的增知有关。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对美的欣赏和领悟,则需要广泛的学识涵养,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去冬今春回洱源小住,从亲历亲闻中获得诸多感慨。
杨荣
2018.09.05





游湖
杭州西湖天下知之,右所西湖闻名遐迩。
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桂冠,广增了云南洱源右所西湖的知名度。她是洱海源头的水系之一,水域面积虽然不大,却极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水域中的民居房舍、菜地芦草;曲桥下的木船鱼鹰,水鸟鱼虾;湖埂上的垂柳榕树、游人路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鲜活的水乡画图。
夕阳西下,水碧波清,迎着西湖人家的袅袅炊烟,我们租用了船家大嫂的小船滑入波心。要穿桥过洞,才能真正驶入西湖水域,刚好来到桥边,迎面驶来一叶扁舟,八、九只晾晒着翅膀的鱼鹰停在船边,脸上布满丰收喜悦的船家汉子吹着口哨示意我们让路。当他的小船从我们侧畔驶过,大家一齐看到船舱内摆放着一大箩已经不再动弹的鱼儿。有位朋友问道:这位船家为何不把鱼养水里?那样干放着鱼儿岂不很快死去?我是在西湖附近长大的,知道其中奥秘,便告诉朋友:那些都是鱼鹰捕上来的鱼,当鱼从鱼鹰口中取出时,鱼已经死了,因此要很快上岸把鱼卖掉。朋友问:死鱼能卖好价钱吗?我答:比起西湖中捞上来的活鱼,死去有点掉价,而比起从其它湖泊中捞上来的活鱼,西湖中鱼鹰捕上来的“死”鱼照样好卖,因为西湖是含有一定盐份的淡水湖泊,里面的鱼比起其它湖泊的鱼要香得多,因此右所一带有句民谚,叫做“东湖莲根西湖鱼”。在西湖里的鱼,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特别是鲫壳鱼,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鲫鱼有半斤(条),好比吃人参。朋友又问:既然鱼鹰捕上来的“死”鱼相对掉价,为什么还用鱼鹰捕鱼?我答:用鱼鹰捕鱼,是一种最古老,但却极具生态环保意义的捕鱼方式,它不会对湖里的鱼群和生物链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为鱼鹰会选择大小适中的鱼儿作为捕捉对象,不会对幼鱼造成威胁。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政府大力提倡用鱼鹰捕鱼。朋友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是。
西湖的美,不在一览无余,芦苇丛把整个湖面隔成若干区域。在主湖区,随时可见鱼儿摆尾,水鸟扑翅,那是原生态的湖泊之美。在芦苇掩映之中,穿过一条大沟,又见一片水域;地面凸起之处,都散落着房舍、村庄,让人们在戏水环游中有一种“曲径通幽处,别有一洞天”的感觉蜀山金须奴。在七扭八弯中,我们的小船撑到一户人家的院坝和菜园中间,正在摘菜的大嫂洒脱地问我们:城里来的大哥,要不要带几兜大白菜,或几个水萝卜回去尝尝?我们这里种菜不施化肥,只用厩肥和海泥,按你们的说法就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了。说话之前,只听到屋里传来小孩的叫声:“妈!水涨了,你的菜快点拿来!”听到叫唤,我们都惊呆了,水涨前才去摘菜,这是一种何等惬意的田园生活?这是一种何等纯美的自然享受?难怪得洱源西湖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曲埂柳岸是西湖别致的风貌,水碧波清是西湖秀美的精髓;藕壮鱼肥是西湖特有的财富;鱼鹰木船是西湖古老的神韵;炊烟村舍是西湖恬静的音符;鸥翔鸭欢是西湖和谐的乐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西湖珍贵的物质,是景点又是家园,是西湖举世无双的荣耀。正因为西湖具有上述种种物质,因而她顺理成章地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全国大部分历史名湖已被污染的当今世界,云南洱源竟然还保持着屈指可数的这么一汪净水,它既是洱源人民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丰碑,也是老天爷赐给洱源人民的一份厚福。“国家级湿地公园”,何等尊贵的称号?这种称号对于洱源人民来说,不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财富,理当把西湖这颗掌上明珠保护好、利用好,为子孙后代造福!






赏兰
世所公认,洱源是素心兰的故乡。未知是小雪素使洱源饮誉中外,还是洱源使小雪素胜显兰谱?如今的事实是全国莲瓣兰栽培基地设在洱源,在世人心目中,洱源兰成了名品猴娃之谜,于是去到洱源不去赏兰那将是人生的一件憾事。由于洱源地域中的特殊气候,传统以来便适合于素心兰等诸多名品的蓬勃生长,洱源人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养兰、爱兰和赏兰。除了规模养殖的诸多兰苑以外,洱源家家户户的院内、阳台都或多或少地养殖着几盆素洁高雅的名兰。
赏兰韵,尊兰品是洱源人养兰爱兰的初衷谢水平。在古今中外无数的吟兰诗词歌赋中,笔者最欣赏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的词句:“惟奇卉之灵德禀国香于自然;洒嘉言而擅美,拟贞操以称贤;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由于受此诗的启示,笔者对兰品、兰韵有一些自我的见解:兰叶四时碧绿,展示着生命的不朽,其状挺拔而不失婀娜,自信中寓涵着坦诚与谦恭;其花洁白而鄙娇艳,专以素雅搏服人心;其香幽远却不浓烈,正显风雅闲情。兰有共生习性,单株独苗不易生长,乃不愿孤芳自赏的无声表露;兰花惧施浓肥,唯清水酸液足矣,一生淡泊无求;过月才需一次畅饮,绝非贪婪之徒。春来百花吐艳,她也献上一片芳心,以倾吐对大自然的无比厚爱;盛夏草木繁荣,她更不甘于落后,抽苗长叶不断完善自身;秋风萧瑟而致百叶凋零,她仍风姿绰约再衍幼芽,展示着家庭腾达的无限延续;隆冬草木枯萎,唯她以绿茵装点人间,并挺花苞颔首微笑,向人们预告着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兰品如此高洁,醉煞墨客骚人,兰韵如此神美,怎不感化着芸芸众生?若我们赏兰而不深究其间的文化韵味,那么实为浅薄粗鄙之人。然而,到洱源赏兰始终只从精神层面上去哗众取宠,就难免有附庸风雅、清高自傲之嫌。笔者从洱源乡间的一座座三方一照壁的庭院,从县城的一片片高档住宅小区、一幢幢别墅居家楼门中“赏”到了兰花的经济潜能;是兰花这支绿色股票富裕了一部分洱源人。汽车、楼房的高档享受,各种产业的顺利开启,是商品经济浪潮中,兰花对爱她、养她的洱源人的一种友情回报。兰花因有知己而昌盛,洱源因有兰花而繁荣。到洱源赏兰,笔者一如既往地闻到了秀兰的文化韵味,同时目睹了兰花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甜蜜。愿洱源与兰花同在,祝兰花与洱源共荣!






品梅
品梅者,并非品尝梅子滋味,而是品尝梅花精神。素有梅果之乡美誉的洱源,是品赏梅花的最佳去处。记得某年的“梅花笔会”,笔者有幸被邀参加,大松甸梅园中苦荞巴巴蘸蜂蜜,鸡登村梅树下谈古论今抒豪情的场景历历在目。一处梅林在山坳里,一处梅林在山坡上,正值梅花绽放的隆冬季节,上万亩梅花各开一山,远远望去,如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走近乍观,才觉得是争奇斗艳的雪白花海,驻足长思,方能领悟到梅花的精神品格。古诗曰:“有雪无梅空自惆,有梅无雪不精神”。雪里赏梅,你会被她的凛然所倾倒:她以“娇嫩”之躯独斗意欲吞没整个世界的铺天大雪,那要何等的气概?笔者某年冬天曾在潓江边的风雪天里领略过一次梅花迎风傲雪的勇士精神王的十七妖男。雨雪交加,寒风飕飕,江边的树上冰垂雪盖,周围的环境银装素裹,实见一朵红梅仰面而开,不仅具有茫茫银海一点红的用意,更有“凌雪独自开,唯有暗香来”的韵味。于是“有梅无雪不精神”的妙意悄然而解,我顿时被梅花的傲骨所折服,为梅花的精神韵而讴歌,为“强”与“弱”的思辩而醒悟;为大自然的相辅相成天然成趣叫绝!
从那以后,每到冬天回故乡洱源,我便喜欢到有梅树的园子里赏梅,于是发现一个规律:越老的梅树花朵越多,让人用心灵读到了“梅老更精神”的佳句。梅树向人们昭示着一种哲理,教人们怎样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常言道:“年轻有为”,并且“年轻”和“漂亮”常常连在一起,因而人们都想青春永驻,常常回避一个“老”字。然而,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人总是要老的。老者未必无用,老者前景未必暗淡。老者成熟,老者睿智,老者更富同情之心和容忍之量,老者可以坦然地面对某种自然的终结。梅树无声地告诉人们这一切,这便是“梅老更精神”的风范。
我们从小在《红梅赞》中听到“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而笔者在梅园里观察到的朵朵梅花并非昂首怒放,而是俯首而开,于是笔者断定“昂首怒放”是《红梅赞》歌词作者对梅花观察的失误,他只是为了体现梅花的精神,而忽略了对梅花本质性的观察。我们可以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百花”的名对中得到验证。梅花俯首而开,谦恭而放,赵雅倩她具有傲骨,但没傲气,她要把自己的芳心献给赖以扎根的大地母亲,因此她永远不会“昂首”傲视一切。梅花的非凡气度告诉人们:人不可无傲骨流氓大领主,但不可有傲气。人如果缺少了傲骨,就会变成了爬着行走的哈巴狗,竭尽舔媚之能事,贪图一勺之羹,恶心;人如果滋生了傲气,就宣布了自己进步的停止。狂妄与狭隘与生俱来,谦逊和博大永世相依,梅花追求和实践了后者,怎不令人叹佩?为人之道,治学之道,为官之道,只有以谦逊为本,方能日有建树。“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既是对植物习性的一种客观描述,更是教人读懂人生的一个绝妙辞条。通过赏梅、悟梅,受益匪浅:是梅花谦逊博大的情怀激励着我永不知足地跋涉于书山学海,是梅花大器晚成的风范宽慰着我不要信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又是梅花百折不挠的傲骨精神鼓舞着我,不要轻意地丧失做人的尊严、处世的原则和追求上进的决心。……百花园中偏爱梅,愿与松、竹、梅结为岁寒四友,不想和桃、李、杏连成春风一家。






读砚
作为年逾花甲,每日都坚持写作,但至今不会使用电脑,不会发手机短信的笔者,被同行小辈们称为“文化古董”。既然是“古董”自然喜爱传统文化中的“家俬器皿”,于是回洱源故乡还有一件赏心悦目之事,那就是“捧读”凤羽砚台。所谓“捧读”,就是要从凤羽砚台中品味出它的与众不同。
“文房五宝”(纸、笔、墨、砚、印)中的砚台,最有使用、观赏和收藏价值。因举世闻名的广东端砚大量出口,且价格昂贵,有的人欲购而无机会许可嘉,有的人偶然遇到又嫌其贵,于是内行的书画大师便四处寻访,终于在洱海源头发现了仅次于端砚的凤羽砚台,并称之为“小端砚”。凤羽砚台以它石纹顺直、质地细腻,夏不蒸发,冬不结冻,四季保水而又便于研墨的卓越性能和制作考究,雕镂精细、形状、色泽典雅的精美外形赢得行家的赞誉。它不仅具有较高的使用和收藏价值,还有特殊的观赏和审美意义,从而占领了同类产品的鳌头。须知,传统的广东端砚,其造型和雕镂工艺是不如凤羽砚台的。因此,港澳台砚、日本、新加坡等海外书画爱好者纷纷向凤羽砚台制作户邮购;省、州内外用户也常常驱车前往购买,一时间使凤羽砚台供不应求。特别是在昆明世博会上展销的那方凤羽砚台,其造型之大,雕工之精,镂刻图案之美,可以入世界吉尼斯纪录。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欲念也愈加热情,加之返古心态复归,崇尚传统的“文房五宝”之风蔚然兴起,文化人之间,甚至是普通的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礼品,砚台便成了最雅的选择。
砚台的优劣,就其本质而言主要取决于石料,至于精美的造型和玲珑剔透的图案雕镂,会使之产生附加值,更让人们爱不释手异界丹王。而石质符合制作砚台要求,是其中的前提条件。倘若一方砚台不具有易研墨而常保水草莓男,不蒸亦不结冻的本质特征,那么外型再美,充其量只是一件工艺摆设品。例如,大理石就建筑材料而言,其华贵和典雅早在中外闻名,然而大理、下关满街的大理石砚台难得行家问津,奥妙就在于此。须知:“易研墨”和“常保水”是两种很难统一的石质性能,前者需要石纹稍粗,而后者需要石质细腻,通常情况这是一个二者相悖的原则;“不蒸发亦不结冻”,更是苛刻的特殊要求,一般的石料很难兼而俱有,就连密封度很高的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墨盒均难以达到要求。这“小端砚”石料,唯洱源罗坪山中段的得天独厚。富有经济头脑的凤羽人慧眼发现,这种青石是制作高级砚台的理想材料,刚取出时质地较软,为制作和雕刻提供了便利条件。砚台制作成品后,涂上菜油风干,色泽由青变黑,甚感典雅凝重,随之也坚韧牢实,经久耐用。一方普通的砚台耗材不多掘越二郎,其经济价值却不菲。凤羽起凤村李家父子率先加工砚台,现在使之成为洱源的特色产业,在欣赏和愉悦中更好地发扬文化传统。






登山
在洱源众多的旅游墨点中,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就是灵应、罗坪二山。因此,笔者曾撰一副对联:东登灵应/眺四海兴波/白乡秀色奔眼底;西上罗坪/赏百鸟朝凤/古诏奇观醉人怀。始修洱周公路时,有幸被人书写于路口的亭阁上,以提示游人:要赏奇观,必上二山。
东登灵应,不是观赏山的本身,而是要爬到最高峰眺望一百里以外的剑湖和洱海,几十里以外的茈碧湖、西湖,即古人说的“四海一观”。白日登山,拥有一种闲情,换来一片逸致。登高望远,持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展开想象的翅膀,启开灵感的闸门,忘却尘世的喧嚣,抛去劳碌的烦恼,体味“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怡然。尽管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然而有时也会变成旁观者,如远眺“四海”景色一般,任你评头论足,任你横生感慨,暂时享受着没有重负的轻松。正因为人们最终逃脱不了生活的重负,登灵应,远眺剑湖苇莲相碧,洱海白帆点点;近望茈碧湖水净波清,西湖水上炊烟的片刻轻松,才显得特别的惬意和珍贵。这种收获,在烦闷时可以给人一种慰藉,负重时可以给人一种比照。登过灵应,那片刻轻松的寓涵,其实会观照着人们的永生。
西上罗坪,目的是去尽赏“百鸟朝凤”的夜幕奇观。我们不必去重复千百个人撰写过的具体场景。而应当把西上罗坪与东登灵应来个比照:鸟吊奇观只给吃苦耐劳、勇敢无畏者一饱眼福。夜宿野岭,需要一种胆略,颇具冒险精神。守候在篝火旁,不计蚊虫叮咬,不惧浓烟刺鼻,只盼奇观出现。鸟潮前后也就个把小时,有时子夜开始,有时黎明才至,苦要尽赏奇观,必须极有耐性。过去没有禁捕,加之生活穷困,人们只是为了一次牙祭便露宿野岭,不择手段,充当杀手。在烟火升腾中搏杀鸟类,赤裸裸地扮演着“主宰”生灵的角色,每个捕猎者也构成了那道“奇观”中的一滴色彩。现在禁捕,鸟吊奇观只准欣赏而不准捕鸟,这里便成了勇敢者无畏而又好奇者向往的景点。置身于鸟的世界,体味着山的神奇,回忆着鸟吊山的传说,再看看风雪丫口上方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金王孙,不免让人发出“荒山野岭迎来现代科技,风力发电又添置罗坪新景”的感慨。
西上罗坪,东登灵应,两种情怀,两种感受:观赏百鸟朝凤,其实你自己在那幕奇观中也充当了一个角色,构成了一滴“景致”——烟灰扶面,泥土满身,滴溜溜只见两个眼球,令人可笑。然而,敢于充当生活主角的人们都会明白,生活中有时会免不了一些狼狈和无奈。
到洱源登山,不仅能观赏到迷人的景致,还能给人以哲思与启迪,真乃一举几得之事。






考石窦香泉
洱源县邓川镇云弄山上的大营村西北面有一个古洞,名叫石窦香泉。洞前洞后,左左右右都没有溪水和泉流,为何叫“石窦香泉”?根据地质构造来看,这个洞绝非是天然溶洞,而是遗弃久远的矿洞。洞内有明显的采挖凿痕。洞口不大,从洞口进去十多米,便有一个“大厅”,酷似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土匪议事厅,足足可以容纳上百人。由“大厅”往里走,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狭窄隧道,中间还有若干岔道,漆黑幽深,恐怖难行,一般人不敢走到尽头。据老辈人讲,不管沿着哪股隧道走,尽头处都被一条由北向南的暗河隔断,深不见底扁鹊投石,但听得见河底汩汩的水流声。有好事者曾把大量的糠皮投入河中,最后糠皮从漏邑村北面的龙马水潭(即现在的龙马山庄旁)浮出,可见龙马水经过石洞。那么石窦香泉的“泉”,就指这股暗流河水了。因为“窦”者,孔、洞之意也。这是个石洞,里面有一股泉流,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这里有一个民间集会,人们都会来这里敬香祭祀。因此,石窦香泉的地名就不难了解了。可以说是字字都有所指,且是实景直说。至于为何敬香?为何祭祀?也许与这个矿洞在很久以前开采之中,遇到暗流河而停开有关。笔者的这番“泉考”与《洱源县志》中有关石窦香泉的简介有出入,因县志中对“泉”与“香”的解释太牵强,并说洞里溶洞也不真实。就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孔之见吧!






结语
游罢祖国的名山大川,反觉得洱源不失为旅游胜地,比起他乡一木硬称为“林”,顽石充当纪念品以哗众取宠的情况,洱源的名特产品和景点要实在得多。洱源的话梅、果脯,让人越吃嘴越馋;洱源的兰花名冠四海并富甲一方;洱源乳扇、蝶泉鲜奶令人青睐;凤羽砚台让文化人视若珍宝,令普通人爱不释手。至于景点之美就更不用说,除了著名的温泉度假诸景点,以及茈碧湖、西湖、东西两山外,还有海西海东塘景观,一个海西海的地名,还弥补了洱源真正没有海的缺憾。每样地方产品各有特色,每处景观各有奇趣。如果把撰成一副对联,以概括领略洱海源的感受,那就是:“梅兰果乳砚/样样是精品;山湖泉海洞/处处有奇观”。

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严禁转载,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联系QQ:352776500
编 辑:年耀红
洱源,西汉至隋朝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县、凤羽县,隶大理路。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3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洱源县。
返回顶部